德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在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上,我国哲学界中曾长期流行着一种简单化的观点, 即认为西方近代哲学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哲学,即体现西方资产阶级处于革命时期 的哲学,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而西方现代哲学则是资本主义处于腐朽没落 时期的哲学,即西方资产阶级失去了革命性的时期的哲学,只能是宣扬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因而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化只能是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由辩证法转向形 而上学、由进步转向反动。这种观点尽管也能找到一定的历史和理论根据,但如果将其普 遍化和绝对化,就会背离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尽管出现严重危机、但 又仍在继续发展的实际状况,也会背离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尽管存在严重的失误、但也毕 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一时期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大都 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的片面性,对现代西方哲学作了适当肯定。在经过十多年的认真 研究和思索以后,我个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明确提出:西方现代哲学取代近代哲学 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新的重要的转型,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一系列局限性,使西 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 更无论在阶级基础上或理论形态上都有原则的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转 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二者又有重要的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无疑与几十年来流行的传统 观点大不相同。提出这种观点不能单靠勇气,而要提出充分的论证。十多年来,我在一系 列论著中、特别是在《新编现代西方哲学》(20000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晢学的现当代走 向》(2001)两书中作了系统的论证。我十多年前提出的观点目前似乎己经得到了哲学界中 大部分人的认可。但也仍然有人反对。为了使我的论证更有历史和理论根据,十五期间我 作了一个《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课题,通过阐释19世纪的西方哲学史来具有 论证我的观点。本文即是取自该书稿德国篇的梗概。希望更多了解我的观点的读者请在本 书出版后再看本书。 德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综述 1,德国是近现代哲学冲突的中心 在欧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德国哲学起了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从康德到黑 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既是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总结和发展,又包含了往后产生的大部分西方 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甚至成了这些哲学流派得以产生的契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 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性地位的人物。他的哥白尼变更为西方哲学由近代到 现代的变更作出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大和最后代表黑格尔的哲学集 近代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之大成,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得特别突 出,各种现代哲学流派和思潮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对黑格 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集中地体现了西方近代唯心主 本文摘自作者主编的书稿《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第二篇《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 及其周边国家的晢学》前言等部分,成文时略有增删,书稿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德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在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上,我国哲学界中曾长期流行着一种简单化的观点, 即认为西方近代哲学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哲学,即体现西方资产阶级处于革命时期 的哲学,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而西方现代哲学则是资本主义处于腐朽没落 时期的哲学,即西方资产阶级失去了革命性的时期的哲学,只能是宣扬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因而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化只能是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由辩证法转向形 而上学、由进步转向反动。这种观点尽管也能找到一定的历史和理论根据,但如果将其普 遍化和绝对化,就会背离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尽管出现严重危机、但 又仍在继续发展的实际状况,也会背离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尽管存在严重的失误、但也毕 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一时期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大都 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的片面性,对现代西方哲学作了适当肯定。在经过十多年的认真 研究和思索以后,我个人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起就明确提出:西方现代哲学取代近代哲学 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新的重要的转型,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一系列局限性,使西 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 更无论在阶级基础上或理论形态上都有原则的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转 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二者又有重要的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无疑与几十年来流行的传统 观点大不相同。提出这种观点不能单靠勇气,而要提出充分的论证。十多年来,我在一系 列论著中、特别是在《新编现代西方哲学》(2000)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 向》(2001)两书中作了系统的论证。我十多年前提出的观点目前似乎已经得到了哲学界中 大部分人的认可。但也仍然有人反对。为了使我的论证更有历史和理论根据,十五期间我 作了一个《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课题,通过阐释 19 世纪的西方哲学史来具有 论证我的观点。本文即是取自该书稿德国篇的梗概。希望更多了解我的观点的读者请在本 书出版后再看本书。 一,德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综述 1,德国是近现代哲学冲突的中心 在欧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德国哲学起了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从康德到黑 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既是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总结和发展,又包含了往后产生的大部分西方 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甚至成了这些哲学流派得以产生的契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 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性地位的人物。他的哥白尼变更为西方哲学由近代到 现代的变更作出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大和最后代表黑格尔的哲学集 近代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之大成,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得特别突 出,各种现代哲学流派和思潮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对黑格 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集中地体现了西方近代唯心主 本文摘自作者主编的书稿《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第二篇《19 世纪中后期的德国 及其周边国家的哲学》前言等部分,成文时略有增删,书稿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义对能动性的发挥,后者与绝对理性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相冲突,而这一点后来被许多西 方哲学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所利用,促进了它们向现代哲学的转型。德国由此成了西方近现 代哲学冲突的重要中心,甚至是许多这类冲突的发源地。英、法、美等国近现代哲学的冲 突的理论来源在许多情况下与德国哲学的发展状况直接或间接相关。正因为如此,德国作 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的故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许多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中 产生的现代哲学流派的故乡。 2,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与德国理性主义的解体 1831年黑格尔逝世以前的19世纪上半期尚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盛期。黑格尔哲 学由于集近代理性主义体系之大成并得到普鲁士官方的扶持而在德国哲学领域中占有毋庸 置疑的主导地位。黑格尔逝世以后,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黑格尔晢学的内 在矛盾越来越显得突出。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取舍不同,黑格尔学派发生了分裂。其中右 派(老年黑格尔派)维护普鲁士国家所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往往利用和发挥了黑格尔 哲学的保守方面,特别是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与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左派(青年黑 格尔派)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封建专制制度及作为其思想支柱的基督教采取批判态度。 他们往往利用了黑格尔哲学的某些积极方面、特别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和能动作用。 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大都以人的自我意识代替黑格尔 的绝对精神(宇宙精神)当作晢学的出发点。如果说老年黑格尔派强调的是被当作宇宙精 神化身的神,青年黑格尔派强调的则是作为自我意识的体现者的人。尽管青年黑格尔派关 于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仍停留于唯心主义范围,但这毕竟使哲学由天国转向了人间, 由基督教的天国中的上帝转向尘世中的个人。这种转向的政治意义在于使哲学由维护封建 专制的工具变成了论证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手段,适应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开始成长的 革命要求。其对晢学本身的意义在于使晢学摆脱绝对理性的束缚,为面向具有丰富个性、 特别是能动性的人开辟了道路。由于由绝对化的理性转向具有能动性的人是西方近代哲学 向现代哲学的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黑格尔派的这一转变对于促进德国哲学的现代转 型自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具有反封建专制意义的反对基督教的斗争使以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分子摆脱了关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立场而转向 了将人的存在与自然界的存在结合起来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尽管费尔巴哈本人由于脱离现 实的工人运动而未能使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相 结合的新哲学,但他的哲学后来仍然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出发来实 现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建立他们的新哲学的重要理论中介。 理性主义当然是近代德国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并非唯一的传统。莱辛、赫尔德、席 勒、歌德等德国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在张扬启蒙理性的同时大都又超越了纯粹理性的界限。 康德明确地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分开来并强调实践理性髙于理论理性,这为从晢学上 超越纯粹理性的局限性而转向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的方面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前提。费希特 和谢林发展了康德哲学的这种倾向。谢林后期的哲学就因为在这方面所作的重要发挥而 再被一些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的现代哲学家所称道。与黑格尔大致同时代的叔本华更是提 出了一套完整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哲学理论,自觉地将其与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性主
义对能动性的发挥,后者与绝对理性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相冲突,而这一点后来被许多西 方哲学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所利用,促进了它们向现代哲学的转型。德国由此成了西方近现 代哲学冲突的重要中心,甚至是许多这类冲突的发源地。英、法、美等国近现代哲学的冲 突的理论来源在许多情况下与德国哲学的发展状况直接或间接相关。正因为如此,德国作 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的故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许多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中 产生的现代哲学流派的故乡。 2,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与德国理性主义的解体 1831 年黑格尔逝世以前的 19 世纪上半期尚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盛期。黑格尔哲 学由于集近代理性主义体系之大成并得到普鲁士官方的扶持而在德国哲学领域中占有毋庸 置疑的主导地位。黑格尔逝世以后,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黑格尔哲学的内 在矛盾越来越显得突出。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取舍不同,黑格尔学派发生了分裂。其中右 派(老年黑格尔派)维护普鲁士国家所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往往利用和发挥了黑格尔 哲学的保守方面,特别是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与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左派(青年黑 格尔派)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封建专制制度及作为其思想支柱的基督教采取批判态度。 他们往往利用了黑格尔哲学的某些积极方面、特别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和能动作用。 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大都以人的自我意识代替黑格尔 的绝对精神(宇宙精神)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如果说老年黑格尔派强调的是被当作宇宙精 神化身的神,青年黑格尔派强调的则是作为自我意识的体现者的人。尽管青年黑格尔派关 于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仍停留于唯心主义范围,但这毕竟使哲学由天国转向了人间, 由基督教的天国中的上帝转向尘世中的个人。这种转向的政治意义在于使哲学由维护封建 专制的工具变成了论证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手段,适应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开始成长的 革命要求。其对哲学本身的意义在于使哲学摆脱绝对理性的束缚,为面向具有丰富个性、 特别是能动性的人开辟了道路。由于由绝对化的理性转向具有能动性的人是西方近代哲学 向现代哲学的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黑格尔派的这一转变对于促进德国哲学的现代转 型自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具有反封建专制意义的反对基督教的斗争使以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分子摆脱了关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立场而转向 了将人的存在与自然界的存在结合起来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尽管费尔巴哈本人由于脱离现 实的工人运动而未能使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相 结合的新哲学,但他的哲学后来仍然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出发来实 现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建立他们的新哲学的重要理论中介。 理性主义当然是近代德国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并非唯一的传统。莱辛、赫尔德、席 勒、歌德等德国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在张扬启蒙理性的同时大都又超越了纯粹理性的界限。 康德明确地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分开来并强调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这为从哲学上 超越纯粹理性的局限性而转向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的方面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前提。费希特 和谢林发展了康德哲学的这种倾向。谢林后期的哲学就因为在这方面所作的重要发挥而一 再被一些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的现代哲学家所称道。与黑格尔大致同时代的叔本华更是提 出了一套完整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哲学理论,自觉地将其与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性主
义对立起来。其实,即使是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活 内容,后者明显地超越了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的范围。德国晢学中这种超越纯粹理性 范围而转向非理性领域的传统与理性主义的传统是同时存在的,当着纯粹理性主义的传统 的内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以致出现危机和困境的时候,这种超越理性主义的传统 就会凸现出来。19世纪中期正是德国哲学中理性主义传统遇到危机和困境的时期,非理性 主义传统很自然地被拥向前台 3,19世纪中下期德国的社会变更导致的哲学变更 如果说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还只是意味着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在理论层面上出现 动摇的话,那末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则成了19世纪德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在1848年以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向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毕竟越来越有 了革命的要求,对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启蒙思潮也抱有幻想。因此他们在哲学上并未笼统 地排斥理性主义传统,对当时德国出现的叔本华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甚至还不屑 顾。黑格尔学派虽然分裂,但并未解体;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老年黑格尔派都还在 定程度上保持着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倾向。 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国资产阶级不再有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的勇气,而宁愿与其妥 协,在其庇护下求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与之相勾结来共同对付当时已成长为独立 的阶级力量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哲学等思想文化领域内,他们对启蒙理性已完全失 去信任。他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建立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而是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现实的经 济利益。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由之失去社会基础,黑格尔学派此时不只是分裂,而且 进一步解体。从各种不同角度对黑格尔及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之风由之兴起,原来受 到嘲弄的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倒是突然受到欢迎。由于体现这一时期的 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家归根到底必然站在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地位,因此他们对黑格尔和 其他西方古典哲学的批判不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批判迥然相 异,而且往往根本对立。尽管他们的这些批判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西方近代哲学转向 现代哲学这个历史大趋势,但这种适应必然同时存在着对这种历史趋势的扭曲,有时甚至 是严重的扭曲。因此1848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哲学总的说来处于不景气、甚至混乱 的状态之下。恩格斯说过:“随着1848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 转入了实践的领域。……但是思辨在多大程度上离开哲学家的书房而在证券交易所内筑起 自己的殿堂,有教养的德国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德国的最深沉的政治屈辱时代曾经 是德国的光荣的伟大理论兴趣,——不管所得成果在实践上是否能实现,不管它是否违反 警章都照样致力于纯粹科学的兴趣。”①。恩格斯的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原 有理性主义传统的失落状态。 以1871年普法战争为转折点,德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普鲁士在战争中的 胜利促使它最终统一了德国,确立了容克地主统治下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法 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极度地加剧了国内的阶级对抗,巴黎工人奋起进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 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一巴黎公社。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巴黎公社还是被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二版第4卷第257—258页
义对立起来。其实,即使是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活 内容,后者明显地超越了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的范围。德国哲学中这种超越纯粹理性 范围而转向非理性领域的传统与理性主义的传统是同时存在的,当着纯粹理性主义的传统 的内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以致出现危机和困境的时候,这种超越理性主义的传统 就会凸现出来。19 世纪中期正是德国哲学中理性主义传统遇到危机和困境的时期,非理性 主义传统很自然地被拥向前台。 3,19 世纪中下期德国的社会变更导致的哲学变更 如果说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还只是意味着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在理论层面上出现 动摇的话,那末 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则成了 19 世纪德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在 1848 年以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向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毕竟越来越有 了革命的要求,对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启蒙思潮也抱有幻想。因此他们在哲学上并未笼统 地排斥理性主义传统,对当时德国出现的叔本华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甚至还不屑 一顾。黑格尔学派虽然分裂,但并未解体;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老年黑格尔派都还在 一定程度上保持着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倾向。 1848 年革命失败后,德国资产阶级不再有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的勇气,而宁愿与其妥 协,在其庇护下求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与之相勾结来共同对付当时已成长为独立 的阶级力量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哲学等思想文化领域内,他们对启蒙理性已完全失 去信任。他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建立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而是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现实的经 济利益。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由之失去社会基础,黑格尔学派此时不只是分裂,而且 进一步解体。从各种不同角度对黑格尔及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之风由之兴起,原来受 到嘲弄的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倒是突然受到欢迎。由于体现这一时期的 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家归根到底必然站在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地位,因此他们对黑格尔和 其他西方古典哲学的批判不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批判迥然相 异,而且往往根本对立。尽管他们的这些批判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西方近代哲学转向 现代哲学这个历史大趋势,但这种适应必然同时存在着对这种历史趋势的扭曲,有时甚至 是严重的扭曲。因此 1848 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哲学总的说来处于不景气、甚至混乱 的状态之下。恩格斯说过:“ 随着 1848 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 抛弃了理论, 转入了实践的领域。……但是思辨在多大程度上离开哲学家的书房而在证券交易所内筑起 自己的殿堂,有教养的德国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德国的最深沉的政治屈辱时代曾经 是德国的光荣的伟大理论兴趣,——不管所得成果在实践上是否能实现,不管它是否违反 警章都照样致力于纯粹科学的兴趣。”①。恩格斯的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原 有理性主义传统的失落状态。 以 1871 年普法战争为转折点,德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普鲁士在战争中的 胜利促使它最终统一了德国,确立了容克地主统治下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法 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极度地加剧了国内的阶级对抗,巴黎工人奋起进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 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巴黎公社还是被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第二版第 4 卷第 257-258 页
产阶级很快镇压下去。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由此暂时进入低潮,而资本主义则进入了 一个没有重大革命动荡的“和平发展”时期。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都 得到了飞速发展,德国更是后来居上,成了一个可以向英法挑战的资本主义强国。这种历 史条件使德国哲学在发展趋势上必然发生新的变更。德国资产阶级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 那种消极悲观心态不复存在,起而代之的是积极主动的扩张。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 越尚是当时哲学的主要倾向,但此时的非理性主义不再具有叔本华那种的对生命和生存的 消极悲观的气息,而更为倾向于强调生命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当时凸现的尼采哲学突出地 体现了这种倾向。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早期非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解释的抽象性,纷纷开始从不同视角、特别是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对人 的生存和价值作出较为具体的研究。这特别表现在新康德主义的历史文化学派以及与生命 哲学相关的一些哲学派别越来越明确地把历史文化等“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区分开来,企图由此更为深刻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自然科学的革命对德国晢学的现代转型的影响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德国的传播以及迈尔( Robert mayer, 1814-1878)等人对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表述和证实,从根本上动摇了以黑格尔的自然哲 学为集中表现的思辨形而上学的自然概念,关于自然的研究越来越从思辨形而上学的束缚 下解放出来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科学,而这反过来对思辨形而上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甚 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在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改造哲学成了当时德 国哲学发展中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各种哲学流派都必须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自己的 解释,表明自己的态度;哲学中的所谓“科学主义思潮”也由此兴起,甚至还形成了不同 形式的科学哲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复活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发展了 英法实证主义思潮的马赫主义以及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学派。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精 神和意识归结为物质的产物,看不到精神和意识的本质区别和能动作用。在这方面他们还 不如被德国唯心主义所战胜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更不如同时代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的理论本身在西方哲学发展上 很难说有什么进步。但是,它们毕竟还是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批驳了曾经占据德国哲学 主导地位的唯心主义,对促进在此以后的哲学发展摆脱思辨形而上学的影响以及西方哲学 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还是具有某些积极作用。其中毕希纳的思想中甚至还包含了某些符合 现代晢学精神的辩证法因素。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派别、特别是马赫主义作为英法实证 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把哲学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而是适应自 然科学的新变更、特别是物理学的变更而越来越使各派晢学摆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转向 对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分化、变异、转化、生长和过程的强调。他们依然重视认识论 和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但进一步摆脱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的局限性,强调认识 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和连续性,特别是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这些都意味着他们在 转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方向 在谈论19世纪后期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时,还必需提及生物学、生 理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生命的科学的兴起对哲学变更的促进。生命哲学思潮当时在德国的出
产阶级很快镇压下去。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由此暂时进入低潮,而资本主义则进入了 一个没有重大革命动荡的“和平发展”时期。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都 得到了飞速发展,德国更是后来居上,成了一个可以向英法挑战的资本主义强国。 这种历 史条件使德国哲学在发展趋势上必然发生新的变更。德国资产阶级在 1848 年革命失败后的 那种消极悲观心态不复存在,起而代之的是积极主动的扩张。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 越尚是当时哲学的主要倾向,但此时的非理性主义不再具有叔本华那种的对生命和生存的 消极悲观的气息,而更为倾向于强调生命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当时凸现的尼采哲学突出地 体现了这种倾向。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早期非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解释的抽象性,纷纷开始从不同视角、特别是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对人 的生存和价值作出较为具体的研究。这特别表现在新康德主义的历史文化学派以及与生命 哲学相关的一些哲学派别越来越明确地把历史文化等“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区分开来,企图由此更为深刻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自然科学的革命对德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的影响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德国的传播以及迈尔(Robert Mayer, 1814-1878)等人对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表述和证实,从根本上动摇了以黑格尔的自然哲 学为集中表现的思辨形而上学的自然概念,关于自然的研究越来越从思辨形而上学的束缚 下解放出来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科学,而这反过来对思辨形而上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甚 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在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改造哲学成了当时德 国哲学发展中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各种哲学流派都必须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自己的 解释,表明自己的态度;哲学中的所谓“科学主义思潮”也由此兴起,甚至还形成了不同 形式的科学哲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复活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发展了 英法实证主义思潮的马赫主义以及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学派。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精 神和意识归结为物质的产物,看不到精神和意识的本质区别和能动作用。在这方面他们还 不如被德国唯心主义所战胜的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更不如同时代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的理论本身在西方哲学发展上 很难说有什么进步。但是,它们毕竟还是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批驳了曾经占据德国哲学 主导地位的唯心主义,对促进在此以后的哲学发展摆脱思辨形而上学的影响以及西方哲学 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还是具有某些积极作用。其中毕希纳的思想中甚至还包含了某些符合 现代哲学精神的辩证法因素。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派别、特别是马赫主义作为英法实证 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把哲学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而是适应自 然科学的新变更、特别是物理学的变更而越来越使各派哲学摆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转向 对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分化、变异、转化、生长和过程的强调。他们依然重视认识论 和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但进一步摆脱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的局限性,强调认识 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和连续性,特别是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这些都意味着他们在 转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方向。 在谈论 19 世纪后期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时,还必需提及生物学、生 理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生命的科学的兴起对哲学变更的促进。生命哲学思潮当时在德国的出
现和发展正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 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哲学中,对实体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采取 批判态度已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潮流,但也仍然有一些哲学家试图以新的形式(特别是轻 实体、重过程的形式)重新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其中包括接近唯物主义的实在论体系, 但更多地是唯心主义的体系。洛采的目的论和人格主义的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特别是 其历史文化学派)以及对20世纪哲学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生命哲学思潮都表现出了这种倾 向。不过他们的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有重要区别。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大都反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绝对理性主义,与当时出现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往往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总的说来,1871年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是德国资本主义获得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19 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当时出现的众多哲 学派别尽管存在种种片面性,但毕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前进的运动。 5,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德国哲学变更的评价 如何评价19世纪中期以后的德国哲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一时期正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的时期。由这一变革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 革命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精神武器。这种斗争的需要使包括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必然采取针锋相对的批判态度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对这些哲学流派、特别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朗格等人的新康德主义以及毕希纳等人的庸俗唯物主义,大都作了否定性的评价。但是, 19世纪下半期西方各国、特别是德国资本主义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飞速发展,使 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不仅察觉到、而且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他们为 此还明确指出应当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标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改变无产阶级革命斗 争的策略。这当然意味着对于同一时期的西方晢学也应重新进行评价。事实上恩格斯晩年 就已指出了当时资本主义在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步。他说:“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 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 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道德与 哲学密切相关,道德领域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哲学上的进步。只是由于特殊的历史 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的工作未来得及展开*。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对如何 评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流派、包括19世纪中期以来的德国哲学流派的问 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中未能进行充分和深入讨论,简单否定的倾向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虽 然西方国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早已尝试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新评价,但他们的工作在 占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并未引起重视,甚至受到批判。只有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 是左的思潮得到克服,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才重新引起马克 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9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对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从政治上作否定评价,我在《也谈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否定性评价》。《学术月刊》2002/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
现和发展正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 在 19 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哲学中,对实体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采取 批判态度已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潮流,但也仍然有一些哲学家试图以新的形式(特别是轻 实体、重过程的形式)重新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其中包括接近唯物主义的实在论体系, 但更多地是唯心主义的体系。洛采的目的论和人格主义的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特别是 其历史文化学派)以及对 20 世纪哲学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生命哲学思潮都表现出了这种倾 向。不过他们的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有重要区别。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大都反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绝对理性主义,与当时出现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往往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总的说来,1871 年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是德国资本主义获得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 19 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当时出现的众多哲 学派别尽管存在种种片面性,但毕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前进的运动。 5,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19 世纪德国哲学变更的评价 如何评价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德国哲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一时期正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的时期。由这一变革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 革命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精神武器。这种斗争的需要使包括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必然采取针锋相对的批判态度。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对这些哲学流派、特别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朗格等人的新康德主义以及毕希纳等人的庸俗唯物主义,大都作了否定性的评价。但是, 19 世纪下半期西方各国、特别是德国资本主义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飞速发展,使 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不仅察觉到、而且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他们为 此还明确指出应当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标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改变无产阶级革命斗 争的策略。这当然意味着对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也应重新进行评价。事实上恩格斯晚年 就已指出了当时资本主义在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步。他说:“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 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 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①道德与 哲学密切相关,道德领域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哲学上的进步。只是由于特殊的历史 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的工作未来得及展开。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对如何 评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流派、包括 19 世纪中期以来的德国哲学流派的问 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中未能进行充分和深入讨论,简单否定的倾向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虽 然西方国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早已尝试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新评价,但他们的工作在 占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并未引起重视,甚至受到批判。只有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 是左的思潮得到克服,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才重新引起马克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19 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对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从政治上作否定评价,我在《也谈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否定性评价》。《学术月刊》2002/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