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分析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时,我曾明确提出 者虽有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也有重要的共 同之处。我从历史和理论背景等方面对此作过一些论证。由于重点关注的是革命变更和现 代转型本身,对二者的共同和特殊背景都说得较为笼统,需要进一步阐释。二者的共同背 景的直接表现是西方近代哲学已越来越陷入严重的困境和深刻的危机之中,如果不在具有 整体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上进行革命性的变更或根本性的转型,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 发生倒退,并由此变成科学和文化、特别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而近代哲学陷入这种困境和 危机的原因也正在19世纪西方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突破了 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界限,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哲学思维方式。关于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 情况,我在《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科学背景》°一文中已作了论述,本文主要对变更和转型 的社会历史背景问题进一步作些分析。这方面的历史材料早已为众多哲学和历史论著中反 复陈述。我在此重提这些众所周知的材料,是试图说明它们不仅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 变更的重要背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转型的重要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西方社会的变更及其对哲学等思想文化变更的影响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家在哲学上实现的现代转型大体上都发生在19 世纪。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都有一个准备过程,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 史时应当分别加以考察。但作为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转折点的时期都在19世纪中期,二 者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19世纪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阶级关系的变更。尽管这种 变更对二者有不同意义,但这种变更对二者的发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却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来说,19世纪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激烈动荡的极 为重要的世纪。这特别表现在西方各国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决 定性的转折过程中。在此以前,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都已有几个世纪的孕育和成长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最早兴起的英国,早在1688年就进行过一场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它实际上 是以向封建贵族妥协的方式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这一革命的直接积极后果是为资本 主义产业革命(或称工业革命)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走在西方 各国前面。1793-1815年,英国在英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由此在工业和海上贸易方面进一步 占据支配地位。但在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西方各国从总体上说在政治上还 处于封建贵族的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较晚的德国甚至尚没有改变长期存在的严重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哲学上的革命和转型》中的一节,略有调整 《载《江海学刊》2006/3:《新华文摘》2006/18
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分析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时,我曾明确提出 二者虽有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也有重要的共 同之处。我从历史和理论背景等方面对此作过一些论证。由于重点关注的是革命变更和现 代转型本身,对二者的共同和特殊背景都说得较为笼统,需要进一步阐释。二者的共同背 景的直接表现是西方近代哲学已越来越陷入严重的困境和深刻的危机之中,如果不在具有 整体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上进行革命性的变更或根本性的转型,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 发生倒退,并由此变成科学和文化、特别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而近代哲学陷入这种困境和 危机的原因也正在 19 世纪西方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突破了 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界限,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哲学思维方式。关于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 情况,我在《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科学背景》◎一文中已作了论述,本文主要对变更和转型 的社会历史背景问题进一步作些分析。这方面的历史材料早已为众多哲学和历史论著中反 复陈述。我在此重提这些众所周知的材料,是试图说明它们不仅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 变更的重要背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转型的重要背景。 一、19 世纪上半期西方社会的变更及其对哲学等思想文化变更的影响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家在哲学上实现的现代转型大体上都发生在 19 世纪。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都有一个准备过程,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 史时应当分别加以考察。但作为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转折点的时期都在 19 世纪中期,二 者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 19 世纪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阶级关系的变更。尽管这种 变更对二者有不同意义,但这种变更对二者的发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却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来说,19 世纪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激烈动荡的极 为重要的世纪。这特别表现在西方各国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决 定性的转折过程中。在此以前,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都已有几个世纪的孕育和成长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最早兴起的英国,早在 1688 年就进行过一场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它实际上 是以向封建贵族妥协的方式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这一革命的直接积极后果是为资本 主义产业革命(或称工业革命)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走在西方 各国前面。1793-1815 年,英国在英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由此在工业和海上贸易方面进一步 占据支配地位。但在 1789-1794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西方各国从总体上说在政治上还 处于封建贵族的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较晚的德国甚至尚没有改变长期存在的严重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哲学上的革命和转型》中的一节,略有调整。 ◎《载《江海学刊》2006/3;《新华文摘》2006/18
封建割据状态,未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虽然都已有一定发 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市场的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仅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确立了 资本主义在法国的主导地位,为法国继英国之后进行产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而且对 先行的英国和后起的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使西欧各国先后 正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因实行产业革命而壮大起来的英国资 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在19世纪20和30年代推动了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的选举制度和议会的改革;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也开始出现了通过资本主义革命 实现统一的曙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德国的混乱 的世界”①。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行动上不敢发动革命,但他们在思想 上已开始想望革命。18世纪末和19上半期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正是从哲学理论上体现了 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的理论形态。1848年在德国终于发生了资产 阶级的革命。尽管革命以向容克地主所代表的封建贵族投降而告终,但德国毕竟也由此在 经济上走上了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此还应当简单提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是一个以英国等欧洲移民为主组成的年轻的 国家。在1776年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移民包括了封建贵族和贫民等不同阶级和 阶层的人士。正像在欧洲一样,在此封建贵族也曾占支配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样具有 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北美的封建根基毕竟没有欧洲深厚,在19世纪60年代以北方的资产 阶级为一方、以南方的封建领主为一方所进行的国内战争、即著名的“南北战争”(1861 1865)后,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牢固地取得了政权,并由此开创了所谓美国式的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产业革命的进行,使西方各国社会生产力 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比以往许多世纪都大得多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资本 主义制度的确立无疑意味着社会发展上的重大进步。致力于反封建的革命的新兴资产阶级 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其他各个方面发展的前进方向。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私人 占有这个基本矛盾同样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越来越激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作为占有者 的资产阶级与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如果说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无产 阶级尚未形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而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二者之间的矛盾尚不是 社会的主要矛盾;那末,在资本主义业已确立以后,面对着外表上标榜自由平等、实质上 比以往剥削和压迫都更为深重的资本主义的奴役制度,无产阶级越来越发觉为了求得自身 的解放,既要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更要反对代之而起的资本主义度。他们必须发展成为一 支与资产阶级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独立的阶级力量。至于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卷,第633-634页
封建割据状态,未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虽然都已有一定发 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市场的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仅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确立了 资本主义在法国的主导地位,为法国继英国之后进行产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而且对 先行的英国和后起的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使西欧各国先后 正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因实行产业革命而壮大起来的英国资 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在 19 世纪 20 和 30 年代推动了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的选举制度和议会的改革;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也开始出现了通过资本主义革命 实现统一的曙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德国的混乱 的世界”①。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行动上不敢发动革命,但他们在思想 上已开始想望革命。18 世纪末和 19 上半期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正是从哲学理论上体现了 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的理论形态。1848 年在德国终于发生了资产 阶级的革命。尽管革命以向容克地主所代表的封建贵族投降而告终,但德国毕竟也由此在 经济上走上了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此还应当简单提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是一个以英国等欧洲移民为主组成的年轻的 国家。在 1776 年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移民包括了封建贵族和贫民等不同阶级和 阶层的人士。正像在欧洲一样,在此封建贵族也曾占支配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样具有 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北美的封建根基毕竟没有欧洲深厚,在 19 世纪 60 年代以北方的资产 阶级为一方、以南方的封建领主为一方所进行的国内战争、即著名的“南北战争” (1861 -1865)后,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牢固地取得了政权,并由此开创了所谓美国式的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产业革命的进行,使西方各国社会生产力 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比以往许多世纪都大得多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资本 主义制度的确立无疑意味着社会发展上的重大进步。致力于反封建的革命的新兴资产阶级 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其他各个方面发展的前进方向。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私人 占有这个基本矛盾同样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越来越激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作为占有者 的资产阶级与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如果说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无产 阶级尚未形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而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二者之间的矛盾尚不是 社会的主要矛盾;那末,在资本主义业已确立以后,面对着外表上标榜自由平等、实质上 比以往剥削和压迫都更为深重的资本主义的奴役制度,无产阶级越来越发觉为了求得自身 的解放,既要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更要反对代之而起的资本主义度。他们必须发展成为一 支与资产阶级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独立的阶级力量。至于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 1 版,第 2 卷,第 633-634 页
利益,最重要的已不是反封建,而是反对与资本主义制度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无产阶级 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必然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它与旧有的社会矛盾相互 交织,使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上述情况在英法德美等国都先后出现,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政 治革命最早发生、产业革命最早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尽管在19世纪上半期还曾就选举制 度和议会制度等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面对着在30-40年代的“宪章运动”中争 取普选权和提高工资等要求的无产阶级的越来越迅猛的解放运动,他们更宁肯与封建贵族 妥协,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残酷镇压。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在整个19世纪一直 都体现着英国社会的基本动向。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后期即己为革命浪潮的进一步发展 而惊恐不安,导致了1799年路易波拿巴发动的雾月反革命政变,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在整个19世纪,法国一直处于复辟与反复辟的过程之中。封建复辟者与资产阶级反复辟者 在与工人阶级对抗上是一致的,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从1831、1834年里昂工人的两 次武装起义发展到1871年发生的具有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性质的巴黎公社的革命, 使这个世纪也成了法国无产阶走向革命的世纪。至于德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上表现得更 为软弱,尽管他们也企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们害 怕工人阶级远甚于害怕封建贵族,宁愿对后者屈膝投降,而在反对和镇压工人阶级的要命 要求上则更为残酷。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在著名的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中以及后来在 1848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都与封建贵族相勾结来镇压无产阶级。而这反过来使德国工人 运动把反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革命立场表现得更为坚定。正如恩格斯 指出的,当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而受到严重挫折时,德国工人则“处 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①。美国在南北战争后扫除了封建农奴制,资本主义因取得了决定 性的胜利而得到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转化成了国内主要社会矛盾 19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各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包括哲学在内的 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 级要求的以理性主义和理性批判为旗号的理论体系,在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达到了顶 点(德国古典哲学的兴盛、特别是黑格尔晢学体系一度占有德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就是其 标志)后,由于与变更了的现实社会的状况严重冲突而越来越失去昔日的光辉,特别是它 的虚幻性和欺骗性的日益暴露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资产阶级准备和进行革命的时代,适应着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需要, 他们的思想家大都竭力讴歌理性,并以理性为工具对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 切传统观念,都作了无情的批判,把它们“当做是不合理的东西而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在 他们看来,“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卷,第636页
利益,最重要的已不是反封建,而是反对与资本主义制度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无产阶级。 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必然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它与旧有的社会矛盾相互 交织,使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上述情况在英法德美等国都先后出现,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政 治革命最早发生、产业革命最早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尽管在 19 世纪上半期还曾就选举制 度和议会制度等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面对着在 30-40 年代的 “宪章运动”中争 取普选权和提高工资等要求的无产阶级的越来越迅猛的解放运动,他们更宁肯与封建贵族 妥协,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残酷镇压。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在整个 19 世纪一直 都体现着英国社会的基本动向。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后期即已为革命浪潮的进一步发展 而惊恐不安,导致了 1799 年路易.波拿巴发动的雾月反革命政变,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在整个 19 世纪,法国一直处于复辟与反复辟的过程之中。封建复辟者与资产阶级反复辟者 在与工人阶级对抗上是一致的,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从 1831、1834 年里昂工人的两 次武装起义发展到 1871 年发生的具有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性质的巴黎公社的革命, 使这个世纪也成了法国无产阶走向革命的世纪。至于德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上表现得更 为软弱,尽管他们也企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们害 怕工人阶级远甚于害怕封建贵族,宁愿对后者屈膝投降,而在反对和镇压工人阶级的要命 要求上则更为残酷。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在著名的 1844 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中以及后来在 1848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都与封建贵族相勾结来镇压无产阶级。而这反过来使德国工人 运动把反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革命立场表现得更为坚定。正如恩格斯 指出的,当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而受到严重挫折时,德国工人则“处 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①。美国在南北战争后扫除了封建农奴制,资本主义因取得了决定 性的胜利而得到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转化成了国内主要社会矛盾。 19 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各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包括哲学在内的 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 级要求的以理性主义和理性批判为旗号的理论体系,在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达到了顶 点(德国古典哲学的兴盛、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一度占有德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就是其 标志)后,由于与变更了的现实社会的状况严重冲突而越来越失去昔日的光辉,特别是它 的虚幻性和欺骗性的日益暴露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资产阶级准备和进行革命的时代,适应着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需要, 他们的思想家大都竭力讴歌理性,并以理性为工具对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 切传统观念,都作了无情的批判,把它们“当做是不合理的东西而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在 他们看来,“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第 2 卷,第 636 页
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①正是对理性和理性批判的这种肯定和颂扬,使他们 在晢学和其他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在理性主义旗帜下实现的所谓 认识论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更,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 的阶段。 然而,西方近代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一开始就因为不能越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而不 能不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 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 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 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② 以倡导理性为特色的近代思想家的局限性在理论形态上突出地表现为把仅仅是作为人 的意识和精神状态的形式之一、从而必然存在很大局限性的理性(主要是作为认识理性或 者说理论理性)绝对化和理想化,以为只要依据这样的理性,不仅可以建立起关于整个世 界的完美无缺而绝对可靠的理论体系,掌握全部真理,还可以据以解决资本主义现实社会 存在的一切问题,将这样的社会建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对理性的这种绝对化和 理想化导致了理性的独断和对理性的迷信。而这反而使本来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有着重要积 极作用的理性既偏离了人的意识和精神的现实的认识功能,又与西方社会的现实发展脱节。 这样的理性当然不能解决哲学和认识发展的问题,又不能解决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以尊重理性为标榜的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存在着严重 的矛盾,甚至由此陷入严重的困境和危机。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的“理性社会”的真实 状况时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的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 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③ 用被绝对化的理性来论证的资本主义制度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文化必然导致的矛盾早在 17一18世纪就已出现,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等一些敏锐的思想家也早 已有所揭示。不过当时西方各国尚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成长期,人们往往还只是把这种矛 盾现象当作成长中的个别特例,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至于克服这种矛盾的现实手段,更 未为当时的思想家所认真思考和探索。在19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哲学家克 尔凯郭尔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及其所论证的社会都作了激烈的批判。他 们后来被许多西方哲学家公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先驱。但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的理论并 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很少为人所知。19世纪上半期先后在法国和英国出现的孔德和密 尔等人的实证主义对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并未笼统反对,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理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卷,第35535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卷,第356页 同上书,第607页
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①正是对理性和理性批判的这种肯定和颂扬,使他们 在哲学和其他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在理性主义旗帜下实现的所谓 认识论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更,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 的阶段。 然而,西方近代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一开始就因为不能越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而不 能不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 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 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 世纪的伟大思想 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② 以倡导理性为特色的近代思想家的局限性在理论形态上突出地表现为把仅仅是作为人 的意识和精神状态的形式之一、从而必然存在很大局限性的理性(主要是作为认识理性或 者说理论理性)绝对化和理想化,以为只要依据这样的理性,不仅可以建立起关于整个世 界的完美无缺而绝对可靠的理论体系,掌握全部真理,还可以据以解决资本主义现实社会 存在的一切问题,将这样的社会建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对理性的这种绝对化和 理想化导致了理性的独断和对理性的迷信。而这反而使本来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有着重要积 极作用的理性既偏离了人的意识和精神的现实的认识功能,又与西方社会的现实发展脱节。 这样的理性当然不能解决哲学和认识发展的问题,又不能解决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以尊重理性为标榜的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存在着严重 的矛盾,甚至由此陷入严重的困境和危机。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的“理性社会”的真实 状况时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的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 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③ 用被绝对化的理性来论证的资本主义制度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文化必然导致的矛盾早在 17-18 世纪就已出现,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等一些敏锐的思想家也早 已有所揭示。不过当时西方各国尚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成长期,人们往往还只是把这种矛 盾现象当作成长中的个别特例,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至于克服这种矛盾的现实手段,更 未为当时的思想家所认真思考和探索。在 19 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哲学家克 尔凯郭尔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及其所论证的社会都作了激烈的批判。他 们后来被许多西方哲学家公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先驱。但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的理论并 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很少为人所知。19 世纪上半期先后在法国和英国出现的孔德和密 尔等人的实证主义对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并未笼统反对,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理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第 3 卷,第 355-3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第 3 卷,第 356 页。 ③ 同上书,第 607 页
性主义同样采取批判态度。他们要求用实证事实取代抽象的理性原则作为人的认识和行动 的标准。他们的主张在当时就已发生了一定影响,但真正作为一种广泛的思潮发生影响则 是19世纪中下期的事 在此我们还应当提一下19世纪上半期在英法等国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他们对资 产阶级学者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欺骗性也作了尖锐的批判,对摆脱资本主义剥削 和压迫的未来的美好社会作了不少有价值的描绘。但是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 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伟大人物的设计和主观想 象。恩格斯由此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 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① 从19世纪上半期起,特别是随着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由资本主义的固 有矛盾所导致的这种危机后来在资本主义各国定期爆发。这种危机既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 给广大无产阶级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和走向没落的趋势。 这种状况既激起无产阶级对用理性主义包装起来的资本主义理想社会完全失望,越来越认 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正是由此去探索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道路,为无产阶级制定革命的世界观,并进 步探索制定正确的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马克思在晢学上实现革命变更正是为他们的这 种探索奠定理论基础。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晢学界早有共识,此处毋须多谈 我想在此补充指出的是:19世纪上半期以来以理性为旗号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暴露 及其所陷入的困境和危机,也使资产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秩 序已难以为继。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必需在不动摇其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某种程度 的调整和改造。一些较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正由此去探索改造和维护资本主义的途径, 建立相关的理论。在哲学上突出地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批判和超越作为近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理论基础的绝对化了的理性主义。事实上,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无论在先行的英法 两国还是后起的德国,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和改造、甚至带有不同程度的 否定性的批判越来越成了广泛的思潮。由于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特别是无产阶级反 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条件不同,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各国社 会的变更应当朝什么方向走?各国的思想文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新的形式也都表现得各不相 同。但是,在要求超越用理性主义包装起来的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上,在要求超越按不同 方式构建起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上,则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促使西 方哲学家开始寻找新的哲学方向,在不同程度上准备进行由近代哲学到现代的转向。西方 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有着原则性的区别,这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能忽视。但我们也必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的原则,肯定在超越脱离实际的绝对理性主 义等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上,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毕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卷,第724页
性主义同样采取批判态度。他们要求用实证事实取代抽象的理性原则作为人的认识和行动 的标准。他们的主张在当时就已发生了一定影响,但真正作为一种广泛的思潮发生影响则 是 19 世纪中下期的事。 在此我们还应当提一下 19 世纪上半期在英法等国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他们对资 产阶级学者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欺骗性也作了尖锐的批判,对摆脱资本主义剥削 和压迫的未来的美好社会作了不少有价值的描绘。但是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 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伟大人物的设计和主观想 象。恩格斯由此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 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① 从 19 世纪上半期起,特别是随着 1825 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由资本主义的固 有矛盾所导致的这种危机后来在资本主义各国定期爆发。这种危机既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 给广大无产阶级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和走向没落的趋势。 这种状况既激起无产阶级对用理性主义包装起来的资本主义理想社会完全失望,越来越认 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正是由此去探索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道路,为无产阶级制定革命的世界观,并进一 步探索制定正确的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正是为他们的这 种探索奠定理论基础。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早有共识,此处毋须多谈。 我想在此补充指出的是:19 世纪上半期以来以理性为旗号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暴露 及其所陷入的困境和危机,也使资产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秩 序已难以为继。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必需在不动摇其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某种程度 的调整和改造。一些较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正由此去探索改造和维护资本主义的途径, 建立相关的理论。在哲学上突出地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批判和超越作为近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理论基础的绝对化了的理性主义。事实上,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无论在先行的英法 两国还是后起的德国,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和改造、甚至带有不同程度的 否定性的批判越来越成了广泛的思潮。由于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特别是无产阶级反 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条件不同,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各国社 会的变更应当朝什么方向走?各国的思想文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新的形式也都表现得各不相 同。但是,在要求超越用理性主义包装起来的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上,在要求超越按不同 方式构建起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上,则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促使西 方哲学家开始寻找新的哲学方向,在不同程度上准备进行由近代哲学到现代的转向。西方 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有着原则性的区别,这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能忽视。但我们也必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的原则,肯定在超越脱离实际的绝对理性主 义等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上,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毕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 2 版,第 3 卷,第 7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