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草5史上的文明和今大的文明 27 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上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文明可能 包含大量的人,如中国文明,也可能包含很少的人,如讲英语的加 勒比文明。纵观整个历史,…直存在着许多小的人类群体,它们具 有独特的文化,但缺乏史天范围的文化认同。人们一直根据规模 和重要性来区分E要的文明和边缘的义明(巴格比),或者区分主 要的文明和被征服的或流产的文明(汤因比)。本书所关心的是, 一般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 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精确的起点和终点。人们可能 而且确实重新界定过它们的认同,结果,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 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各民族的文化既相互.作用又相互重合。各种 文明的文化彼此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也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然 而,文明是有意义的实体,尽管它们之问的界限堆得清晰,但这些 界限却是真实的、 第四,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演变着,调整 着,而旦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的现实”。它们的 “独特性和特殊性”是“它们长期的历史延续性。事实上,文明是所 有史话中最长的史话”。帝国兴起又衰落,政府上台又下台,但文 明依旧,它“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念的动荡而 幸存下来”。注9)博兹曼总结说,“世界历史正确地证明了下述论 点:政治制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上利 道德上统一一的社会的命运,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的建构思想的 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结合在一起,因此,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 续性”(注)c实际上,20世纪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都已经存在 了一千年之久,或者像拉丁美洲的文化一样,是另一个长期生存的 文明的直接后代。 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它们也在演变。文明是动态的:它们兴 起又衰落;合并义分裂;耐H正如所有历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们 也会消失,掩埋在时间的沙丘之中。它们的演变阶段可以用各种
28 文明的冲类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方式来详细说明。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个阶段:混合、 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哀败和被入侵。梅尔科总结出了 ·个变化模式:从一个定型的封建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国家制 度,再从个定型的国家制度演变到·个定型的帝国制度。汤因 比把文明的兴起春作是对挑成的问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富于创造 性的少数人所造成的文明环境月益得到控制,接下来便是动乱时 期,普遍[国家兴起,然后崩溃,虽然所有这些理论之问存在着重大 崇别,但它们都认为文明经过动乱或冲突时期演变到普遍国家,再 到衰败和崩溃:(11) 第孔,既然文明是义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 持秩序,建公正,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 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文明的政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 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个或多个政 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 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在 -个极端上,文明和政治实体可能恰好重合。卢西恩·派伊曾评论 说,中国“是一个装扮成-·个国家的文明”(2),日本既是-一个国 家又是一个文明。然而,大多数文明包含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其他 政治实体。在现代世界,大多数文明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最后,学者们一般在确认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和在现代世界存 在的文明上意见一致。然而,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明总数,他 们常常各执一词。奎格利认为,历史上有16个明显的文明案例, 很可能还有另外8个。汤因比起先列出了20个文明,然后是23 个;斯宾格勒详举了8个主要文化。麦克尼尔分析了全部历史上 的9个文明。巴格比也认为有9个文明,或者11个,如果把日本 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区分出来的话。布劳 代尔识别了9个文明,罗斯托万内指出了7个主要的当代文
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29 明。(选3)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是否把像中国人和印度人这样的文 化群体看作在整个历史北曾有一个单··的文明,或者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醉切相关的文明,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后代。尽管存在着 这些差别,人对:要义明的身份都没有争议。正如梅尔科在考 察文献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興的 共识:至少行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 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 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 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注4)一些学者还加上了东正教文 明,作为区别于其母文明拜片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独记文 明,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6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 加上拉丁美洲文明,能还有非洲文明。 这样,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者-·个单一的独特的 中国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年,也许还旷以再往前 追湖一千年;或者任在着两个中国文明,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 纪中继承了另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这个文 明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n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虽 然儒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们 且它也超越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 华”(Sinic)--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 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H本 文明和中国文明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是这样,而是承 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 100-400年之间。 印度(Hidu)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 来,在南亚次大陆存在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
3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童建 明般被称为Indian、Indic或Hindu文明,人们更喜炊用后者来 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直以这样 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北是一个宗教 或…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1s)。它经过现时代继 续起着这种作H,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 小的少数文化。像“华”一词一样,Hindu一词也把文明的名称 与它的核心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 越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平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 明。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 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品,并向东伸展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 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之中,包括 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00到 800年。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 虽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 欧洲和北美的道路演进的。它具有社因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存在。欧洲 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黄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 在…起。从历史上看,虽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 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 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 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重大 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 的模式大相径廷。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们的自我认同上 存在着分歧。-些人说,“是的,我们是西方的部分。”另一些人
第年片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門 31 则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 堂文学作品详细描述了他的文化差别。论16,拉丁美洲可以被看 作西方文明中的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 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 明的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门美洲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 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史上有很长时间把自己的杜会看 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机会和未来的土 地;欧洲测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 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 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 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连17)尽管19世纪美国把自己 看作不同于和对立子欧洲,但20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 泛的实体—包括饮洲在内的西方一一的-·部分,而且还是这个 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 界的那一部分。这样,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 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这种确 ·用“东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 “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通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 的参照点,问题是相村子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这完全欺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 和东方最初人大概是指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从·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 实际上是匹西对于中[同历史的大部分时期米说,西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 通常意味背中回”。见威康·E·纳夫《从日木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四顾),载于 《比较文化评论》杂志第13一14期,985秋和986春,第228页。一一原书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