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生,并利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理解人类的道德实践①。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稍显滞后,研究成果的模式几乎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关于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也是基于国外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的再创造 和再阐释,国内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是以西方认识论观点为基础的中国化再阐释。洪灵敏《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 述评》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考察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所使用的不同研究方法,从最先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到后来改进的纸笔测验法,研究方 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更利于得出正确的道德测量结果,也就能更好的得出真实的道 德认知理论®。郭本禹在1999年所著的心理学专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 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⑧是国内较早的从个体发育的视角关注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著 作,详尽梳理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在道德认知发展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发展心理学的 视域下为儿童的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阶段给出了界定。在实践中,科尔伯格的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是对新兴学科神经伦理学研究范式的介绍。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神经科学的道 德认知研究是神经伦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中的重要一环,神经伦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 学科范式,具有自然主义道德研究的视角。国内有一些专家学者专门介绍了神经伦理 学作为一个新的道德研究方面的当今发展态势,重要地位和实践价值。沈汪兵、刘昌、 袁媛在《神经伦理学:检验与僭越普遍与相对主义伦理的新进路》介绍了神经伦理学 的产生过程以及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对传统伦理学研究的僭越,探讨 了道德判断认知过程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神经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为这些 争论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亓奎言《科学的伦理学之路:神经伦理学》也介绍了神 经伦理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她认为神经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 关系就像是日心说之于地心说理论,需要时间来检验®。邱仁宗,寇楠楠在《神经伦 理学的新思路》一文中介绍了埃弗斯(Kathink Evers)教授是生平和主要研究内容, MMRMANONES K.Tmo M.The Rouledge Handbk of Mora Epismology M)New York ·沈注兵,刘昌,真暖.神经伦理学检验与音指与湘对主义伦理的新进南师大学社会科学版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10 生,并利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理解人类的道德实践 ①。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稍显滞后,研究成果的模式几乎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关于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也是基于国外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的再创造 和再阐释,国内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以西方认识论观点为基础的中国化再阐释。洪灵敏《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 述评》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考察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所使用的不同研究方法,从最先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到后来改进的纸笔测验法,研究方 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更利于得出正确的道德测量结果,也就能更好的得出真实的道 德认知理论 ②。郭本禹在 1999 年所著的心理学专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 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③是国内较早的从个体发育的视角关注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著 作,详尽梳理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在道德认知发展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发展心理学的 视域下为儿童的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阶段给出了界定。在实践中,科尔伯格的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是对新兴学科神经伦理学研究范式的介绍。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神经科学的道 德认知研究是神经伦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中的重要一环,神经伦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 学科范式,具有自然主义道德研究的视角。国内有一些专家学者专门介绍了神经伦理 学作为一个新的道德研究方面的当今发展态势,重要地位和实践价值。沈汪兵、刘昌、 袁媛在《神经伦理学:检验与僭越普遍与相对主义伦理的新进路》介绍了神经伦理学 的产生过程以及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对传统伦理学研究的僭越,探讨 了道德判断认知过程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神经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为这些 争论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 ④。亓奎言《科学的伦理学之路: 神经伦理学》也介绍了神 经伦理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她认为神经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 关系就像是日心说之于地心说理论,需要时间来检验 ⑤。邱仁宗,寇楠楠在《神经伦 理学的新思路》一文中介绍了埃弗斯(Kathink Evers)教授是生平和主要研究内容, ① ZIMMERMAN A Z, JONES K, Timmons M.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oral Epistemology[M].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② 洪灵敏.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21(03):48-50. ③ 郭本禹.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④ 沈汪兵,刘昌,袁媛. 神经伦理学:检验与僭越普遍与相对主义伦理的新进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89(05):105-112. ⑤ 亓奎言. 科学的伦理学之路:神经伦理学[J]. 科学学研究,2011,29(04):487-493
1绪论 关注了神经伦理学领域神经科学的经验研究成果,表现遗传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互 动能够让社会结构与个体神经元结构进行建设性互动,这种可能性能够改进当前的 研究策略①。李建会、符征《神经伦理学的兴起》系统介绍了神经伦理学作为一个新 的学科领域的产生和自21世纪来建制的过程,阐述了神经伦理学领域近期的主要研 究方法和基本议题,认为神经伦理学是一个十分有前景的研究领域。符征《神经伦 理学的视域与进展》分析了神经伦理学产生之前的伦理学研究方法和神经伦理学兴 起之后的科学范式的区别,强调神经科学实证研究对于传统伦理学带来的重要变草 ④。浙江大学亓奎言的博士论文《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是国内关于神经伦理学 的系统研究,不仅仅是对神经伦理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简单介绍,而是从自然主义认识 论的角度详细的对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包括情绪相关的大脑神经区域, 情绪对判断认知过程的影响。此外还从进化生物学视角探讨了生物社会行为的进化 和文化因素对于道德原则形成的影响。同时利用自然主义研究范式通过神经实证为 自由意志的来源提出了神经伦理学新学科视域下的解释,神经伦理学所持有的自然 主义方法在道德研究中逐步凸显①。 三是对道德认知的具体神经心理过程的科学实证。罗跃嘉等的论文《道德判断的 认知神经机制》综述了近期道德判断相关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描述了道德判断 涉及的情绪系统、认知系统和归因系统这三个功能系统各自涉及的大脑区域和神经 模块。同时简要介绍了社会直觉理论、双加工理论和事件特征情绪复合理论的理论内 容,提出了综合新的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构建人类道德的神经基础⊙。尚思源,苏彦捷 《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从心理学的视角, 召集了九千多名被试者,研究道德认知和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认 知和情绪两个分组的各自效应值,得出这两个影响因素都与亲社会行为相关,不过道 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联系更加密切⑧。沈汪兵、刘昌在《道德判断:理性还是非理 性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了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集中在道德 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性哪个因素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争论之上,作者基于心理学和认 。 :赛喜棒程李琴新知神路机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13308引 86+174. ,苏道认知,道情结与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证料学适,0.69:
1 绪论 11 关注了神经伦理学领域神经科学的经验研究成果,表现遗传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互 动能够让社会结构与个体神经元结构进行建设性互动,这种可能性能够改进当前的 研究策略 ①。李建会、符征《神经伦理学的兴起》系统介绍了神经伦理学作为一个新 的学科领域的产生和自 21 世纪来建制的过程,阐述了神经伦理学领域近期的主要研 究方法和基本议题,认为神经伦理学是一个十分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②。符征《神经伦 理学的视域与进展》分析了神经伦理学产生之前的伦理学研究方法和神经伦理学兴 起之后的科学范式的区别,强调神经科学实证研究对于传统伦理学带来的重要变革 ③。浙江大学亓奎言的博士论文《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是国内关于神经伦理学 的系统研究,不仅仅是对神经伦理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简单介绍,而是从自然主义认识 论的角度详细的对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包括情绪相关的大脑神经区域, 情绪对判断认知过程的影响。此外还从进化生物学视角探讨了生物社会行为的进化 和文化因素对于道德原则形成的影响。同时利用自然主义研究范式通过神经实证为 自由意志的来源提出了神经伦理学新学科视域下的解释,神经伦理学所持有的自然 主义方法在道德研究中逐步凸显 ④。 三是对道德认知的具体神经心理过程的科学实证。罗跃嘉等的论文《道德判断的 认知神经机制》综述了近期道德判断相关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描述了道德判断 涉及的情绪系统、认知系统和归因系统这三个功能系统各自涉及的大脑区域和神经 模块。同时简要介绍了社会直觉理论、双加工理论和事件特征情绪复合理论的理论内 容,提出了综合新的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构建人类道德的神经基础 ⑤。尚思源,苏彦捷 《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来自元分析的证据》从心理学的视角, 召集了九千多名被试者,研究道德认知和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认 知和情绪两个分组的各自效应值,得出这两个影响因素都与亲社会行为相关,不过道 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联系更加密切 ⑥。沈汪兵、刘昌在《道德判断:理性还是非理 性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了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集中在道德 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性哪个因素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争论之上,作者基于心理学和认 ① 邱仁宗,寇楠楠. 神经伦理学的新思路[J]. 医学与哲学(A),2018,39(02):90-94. ② 李建会,符征. 神经伦理学的兴起[J]. 哲学动态,2011(04):85-90. ③ 符征. 神经伦理学的视域与进展[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11):5-9. ④ 亓奎言. 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 浙江大学,2009. ⑤ 罗跃嘉,李万清,彭家欣,等.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3):81- 86+174. ⑥ 尚思源,苏彦捷. 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科学通报,2020,65(19): 2021-2042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知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得出非理性因素在指导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格 林尼的双加工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还额外强调了意图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肯定了神经 科学研究范式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内涵①。徐英瑾《儒家德性伦理学、神经计算与认知 隐喻》在自然主义的框架下从神经计算表征的视角探讨传统儒家德性论理学的问题, 比较了神经哲学家丘奇兰德构建的道德矩阵从上而下描述道德行为遇到的阻碍,试 图建立一个关于儒家德性的样本库,持有强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将道德知识作为 自然事实进行研究,利用神经计算表征和神经建模的方式对儒家德性论进行神经科 学的再建构®。科学通报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讨论了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 德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之间的相关联系,傅小兰《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的 心理与脑机制》综述中介绍了专栏的主要刊登情况,这些文章和综述都是从心理学实 证的角度研究了脑损伤患者的道德判断差异,在方法论层面阐述了传统道德研究范 式相比于神经科学范式的局限性以及大脑神经机制与道德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展 示了当今国内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⑧。 四是在神经科学实证经验的推动下,道德认识论观点的改变及这种转变的哲学 反思。孙雨,孟维杰在《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中探析了道德认知与身体 和文化因素间的关联。认为道德是具身的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具身认知的视角很好的 描述道德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具身的视角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实践®。姚茹的 《具身道德的脑机制研究一具身德育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一文也重视具身认知 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聚焦于具身情绪和情境对于道德 认知的影响,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具身道德脑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为德有教学 实践提供了指导。殷杰,张祯《身体与道德发生机制的认知维度探析》也强调身体 和语境因素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有关道德的研究要从之前的脱离身体逐步转向重 视身体经验与道德知识形成的相互作用,在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的影响下,具身认知 与道德研究的结合揭示了身体和语境知识对于道德认知的重要促进作用,具身认知 介入道德认知研究展现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张玉帅的博士论文《基于人格特质模 型的美德实在性研究一从实证科学的视角》立足于自然化的道德认识论,认为神 :达汪氏,刘吕.道德判斯理性还是丰理性的:一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充心理科学,200,304h807 。徐英瑾.儒家德性伦理学,神经计算与认知隐喻[0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06:4959. 。傅小兰.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科学通报,2020,65(19:1899-1901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12 知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得出非理性因素在指导道德判断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格 林尼的双加工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还额外强调了意图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肯定了神经 科学研究范式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内涵 ①。徐英瑾《儒家德性伦理学、神经计算与认知 隐喻》在自然主义的框架下从神经计算表征的视角探讨传统儒家德性论理学的问题, 比较了神经哲学家丘奇兰德构建的道德矩阵从上而下描述道德行为遇到的阻碍,试 图建立一个关于儒家德性的样本库,持有强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将道德知识作为 自然事实进行研究,利用神经计算表征和神经建模的方式对儒家德性论进行神经科 学的再建构 ②。科学通报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讨论了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 德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之间的相关联系,傅小兰《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的 心理与脑机制》综述中介绍了专栏的主要刊登情况,这些文章和综述都是从心理学实 证的角度研究了脑损伤患者的道德判断差异,在方法论层面阐述了传统道德研究范 式相比于神经科学范式的局限性以及大脑神经机制与道德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展 示了当今国内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③。 四是在神经科学实证经验的推动下,道德认识论观点的改变及这种转变的哲学 反思。孙雨,孟维杰在《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中探析了道德认知与身体 和文化因素间的关联。认为道德是具身的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具身认知的视角很好的 描述道德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具身的视角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实践 ④。姚茹的 《具身道德的脑机制研究——具身德育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一文也重视具身认知 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聚焦于具身情绪和情境对于道德 认知的影响,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具身道德脑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为德育教学 实践提供了指导 ⑤。殷杰,张祯《身体与道德发生机制的认知维度探析》也强调身体 和语境因素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有关道德的研究要从之前的脱离身体逐步转向重 视身体经验与道德知识形成的相互作用,在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的影响下,具身认知 与道德研究的结合揭示了身体和语境知识对于道德认知的重要促进作用,具身认知 介入道德认知研究展现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⑥。张玉帅的博士论文《基于人格特质模 型的美德实在性研究 ——从实证科学的视角》立足于自然化的道德认识论,认为神 ① 沈汪兵,刘昌. 道德判断: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10,33(04):807- 810. ② 徐英瑾. 儒家德性伦理学、神经计算与认知隐喻[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06):49-59. ③ 傅小兰. 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J]. 科学通报,2020,65(19):1899-1901. ④ 孙雨,孟维杰. 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10):105-111. ⑤ 姚茹. 具身道德的脑机制研究——具身德育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J]. 中国特殊教育,2021,249(03):91-96. ⑥ 殷杰,张祯. 身体与道德发生机制的认知维度探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35(02):7-12
1绪论 经科学等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具有必然性,自然化道德研究的优势逐步凸显,最后 提出一种自由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的展望”。东南大学隋婷婷的博士论文《实验伦理 学视阙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从实验伦理学的实证视域下研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的具体过程,是国内较为系统的使用自然主义认知观点探讨道德认知问题的研究。实 验伦理学的领域中包括有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她认为道德认知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具有独特的神经基础,利用实验哲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了E 脑电测试,再次审视了电车难题下个体情绪和道德的神经机制,得出了与双加工模型 类似的结论,理性只是对于情绪激发的直觉道德认知结果的合理化表征,强调了道德 直觉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⑦。南京师范大学王云强,郭本禹在《大脑是如何建立道 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从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以 种自然主义的研究视角,借助脑科学技术研究了道德判断的脑机制,道德情绪的脑机 制和几种整合的脑机制模型,是在神经科学范式下的描述性研究。通过对道德认知神 经机制的系统描述,利于提高研究者对道德认知的认识,指出了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 性的相互作用,提出道德认知研究应该融合多领域的研究。中山大学陈梦雅在《道 德情绪的可评价问题:为什么有些道德情绪是值得谴责的?》一文中持有道德认知情 绪主义的观点,对于道德情绪和移情心理机制的描述性研究能够推动对道德的规范 性评价®。此外在她的《道德计算主义:情绪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径路》论 文中区分了道德认知的三个视角,分别是理性主义、情绪主义和计算主义,她表示情 绪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哲学争论由来己久,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实证各自为这两个理论 提供了证据,认为计算主义的进路是道德认知的新的出路,她所认为的计算主义路径 主要体现在将道德认知过程比喻成为大脑中内隐的计算系统,道德认知是这种计算 系统的无意识反应⑧。殷杰,张玉帅《论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提出了实证的道德 心理学研究策略,文章首先讨论了传统伦理学扶手椅式研究的当代困境和局限性,之 后强调了道德与实证科学之间的连续性,从认知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和语言学类比 三个视角证明了实证研究范式的优越性,描述性的道德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意义 王云强,郭本周。大脑是如何建立道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履与展里科学通 陈梦雅道德情绪的可评价问题:为什么有些道德情绪是值得遍责的?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3502: 深梦雅道猫计算主义情绪主义与理性主之外的第三种径璃自然证法通讯2016,306:B512 13
1 绪论 13 经科学等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具有必然性,自然化道德研究的优势逐步凸显,最后 提出一种自由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的展望 ①。东南大学隋婷婷的博士论文《实验伦理 学视阈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从实验伦理学的实证视域下研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的具体过程,是国内较为系统的使用自然主义认知观点探讨道德认知问题的研究。实 验伦理学的领域中包括有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她认为道德认知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具有独特的神经基础,利用实验哲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了 ERP 脑电测试,再次审视了电车难题下个体情绪和道德的神经机制,得出了与双加工模型 类似的结论,理性只是对于情绪激发的直觉道德认知结果的合理化表征,强调了道德 直觉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②。南京师范大学王云强,郭本禹在《大脑是如何建立道 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从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以一 种自然主义的研究视角,借助脑科学技术研究了道德判断的脑机制,道德情绪的脑机 制和几种整合的脑机制模型,是在神经科学范式下的描述性研究。通过对道德认知神 经机制的系统描述,利于提高研究者对道德认知的认识,指出了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 性的相互作用,提出道德认知研究应该融合多领域的研究 ③。中山大学陈梦雅在《道 德情绪的可评价问题:为什么有些道德情绪是值得谴责的?》一文中持有道德认知情 绪主义的观点,对于道德情绪和移情心理机制的描述性研究能够推动对道德的规范 性评价 ④。此外在她的《道德计算主义:情绪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径路》论 文中区分了道德认知的三个视角,分别是理性主义、情绪主义和计算主义,她表示情 绪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哲学争论由来已久,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实证各自为这两个理论 提供了证据,认为计算主义的进路是道德认知的新的出路,她所认为的计算主义路径 主要体现在将道德认知过程比喻成为大脑中内隐的计算系统,道德认知是这种计算 系统的无意识反应 ⑤。殷杰,张玉帅《论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提出了实证的道德 心理学研究策略,文章首先讨论了传统伦理学扶手椅式研究的当代困境和局限性,之 后强调了道德与实证科学之间的连续性,从认知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和语言学类比 三个视角证明了实证研究范式的优越性,描述性的道德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意义 ① 张玉帅. 基于人格特质模型的美德实在性研究[D]. 山西大学,2021. ② 隋婷婷. 实验伦理学视阈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D]. 东南大学,2020. ③ 王云强,郭本禹. 大脑是如何建立道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科学通 报,2017,62(25):2867-2875. ④ 陈梦雅. 道德情绪的可评价问题:为什么有些道德情绪是值得谴责的?[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35(02): 33-39. ⑤ 陈梦雅. 道德计算主义:情绪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径路[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06):135-142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和理论价值①。 五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加强道德认知的研究能够促进道德教育。吴 俊,木子《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中讨论了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 系,主要引用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增强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若干 方法,树立个体为中心的德育观,通过选择和比较能够拓宽研究域找到更优秀的认知 观点,构建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平等对话环境将有利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②。蒋云蔚 《道德认知一当代道德困境的症结》中认为道德困境是由于道德认知水平过低造 成的,也持有科尔伯格式的观点,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是与个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 成熟呈正相关,随着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个体本身的道德认知能 力就愈发成熟,个体在社会中遇到道德困境也能够更好的应对①。范宁,卢思颖《道 德认知的脑机制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区别了道义论道德认知和结果主义的 道德认知这两种不同形式,同时考察了道德认知相关的两个整合脑机制模型的神经 结构。最后将道德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下沉到道育领域,借由神经科学对于认知过程 中情绪和理性关系的探讨,认为道德教育不光要考虑培养个体的理性认知能力,还要 能动之以情,要强调德育过程中情绪的重要功效®。窦炎国在《论道德认知》一文中 首先为道德认知下了定义,他认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认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对道 德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道德现象主要包括道德责任和义务,道德现象的规范形式表 现为律令和准则,而良心和修养则是培养道德的各种手段。其次,他从中国哲学和西 方伦理两个视角阐述了道德认知机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道德认知发展观主要受儒 学思想的影响,持有微观的视角,更多的是规范个体自身的规范和标准。西方的道德 认知发展是宏观的,探究的是人性的本质和美德的来源。道德认知的功能是搭建身体 与精神的桥梁,让个体能够通过培养成熟道德认知能力而成为一个道德品格优秀的 个体®。 第二节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写作思路 。吴俊, 蒋云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2015,40(040: 。赛炎国论道德认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14 和理论价值 ①。 五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加强道德认知的研究能够促进道德教育。吴 俊,木子《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中讨论了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 系,主要引用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增强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若干 方法,树立个体为中心的德育观,通过选择和比较能够拓宽研究域找到更优秀的认知 观点,构建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平等对话环境将有利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②。蒋云蔚 《道德认知——当代道德困境的症结》中认为道德困境是由于道德认知水平过低造 成的,也持有科尔伯格式的观点,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是与个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 成熟呈正相关,随着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个体本身的道德认知能 力就愈发成熟,个体在社会中遇到道德困境也能够更好的应对 ③。范宁,卢思颖《道 德认知的脑机制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区别了道义论道德认知和结果主义的 道德认知这两种不同形式,同时考察了道德认知相关的两个整合脑机制模型的神经 结构。最后将道德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下沉到道育领域,借由神经科学对于认知过程 中情绪和理性关系的探讨,认为道德教育不光要考虑培养个体的理性认知能力,还要 能动之以情,要强调德育过程中情绪的重要功效 ④。窦炎国在《论道德认知》一文中 首先为道德认知下了定义,他认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认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对道 德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道德现象主要包括道德责任和义务,道德现象的规范形式表 现为律令和准则,而良心和修养则是培养道德的各种手段。其次,他从中国哲学和西 方伦理两个视角阐述了道德认知机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道德认知发展观主要受儒 学思想的影响,持有微观的视角,更多的是规范个体自身的规范和标准。西方的道德 认知发展是宏观的,探究的是人性的本质和美德的来源。道德认知的功能是搭建身体 与精神的桥梁,让个体能够通过培养成熟道德认知能力而成为一个道德品格优秀的 个体 ⑤。 第二节 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写作思路 ① 殷杰,张玉帅. 论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J]. 学术月刊,2019,51(11):31-39. ② 吴俊,木子. 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J]. 道德与文明,2001,5:46-49. ③ 蒋云蔚. 道德认知—当代道德困境的症结[D]. 苏州大学,2014. ④ 范宁,卢思颖. 道德认知的脑机制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4): 148-152. ⑤ 窦炎国. 论道德认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