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本文主要基于脑科学的前沿进展,从神经科学的实证角度探究道德认知问题, 全文由绪论,结语和五章正文内容共七个章节构成,研究具体思路主要呈现的是 个“总一分一总”的三部分结构。 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内容是“总一分一总”结构中的第一个“总”。这一部分主 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一章中首先重点溯源了历史上道德认 知基于美德、基于实践理性、基于情绪和基于功利主义结果的四种传统伦理学观点, 指出了传统理论观点虽然有局限性但对于新的道德认知研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 次表明了神经科学转向正在发生,自然主义认识观点势不可挡,在科学实践和方法 论层面都对道德认知产生了巨大推动。 第三、四、五章是第二部分,代表“总一分一总”结构中的“分”。这一部分分 别考察了自然主义认识论策略下道德认知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首先,第三章内容涉 及新研究范式对道德认知来源的解释,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认知如何发生一直以来 没有确定的结论。把道德认知的起源问题化解为道德认知能力的获取问题,个体进行 道德认知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道德认知能力,神经科学视域下道德认知的相关研究关 注的是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从何而来,是否具备认知神经基础。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 学的介入开辟一条新的认知路径 一道德能力先天的认识论路径,融合了强先天论 和后天经验论的内容,弥合了道德领域先天与后天的长久争论,为神经科学深入道德 研究,探索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奠定了基础。其次,第四章内容是在前一章基础之下 的进一步实证研究,由于道德认知具有神经基础,所以能够使用自然主义的神经科学 的研究对具体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描述。经验性的实验结果揭示了推理系统、情绪系 统和社会互动这三个道德认知核心过程的认知神经基础,这些子过程的神经机制被 探明是相互作用的模式驱动道德认知,这种核心过程相互作用需要大脑结构的协作, 于是引出了下一部分的内容。最后,第五章的内容是道德认知的众多整合脑机制模 型,以及模型的进化推动的道德认知观的嬗变。道德认知观经历了启发式,直觉主义, 理性主义,情绪主义,双加工和复合模型进路的发展态势,主要考察在这些认知观点 下的研究者建构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和研究各自框架的内容和特征,找寻出认知观 点嬗变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所导致对理论的了解不断深入,更多的实证数 据指向了更完善的理论框架。 第六章和第七章结语的内容是“总一分一总”框架中的第二个“总”,主要涉及 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对于哲学规范性理论的影响和自然主义道德认知研究引发的哲 5
1 绪论 15 本文主要基于脑科学的前沿进展,从神经科学的实证角度探究道德认知问题, 全文由绪论,结语和五章正文内容共七个章节构成,研究具体思路主要呈现的是一 个“总—分—总”的三部分结构。 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内容是“总—分—总”结构中的第一个“总”。这一部分主 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一章中首先重点溯源了历史上道德认 知基于美德、基于实践理性、基于情绪和基于功利主义结果的四种传统伦理学观点, 指出了传统理论观点虽然有局限性但对于新的道德认知研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 次表明了神经科学转向正在发生,自然主义认识观点势不可挡,在科学实践和方法 论层面都对道德认知产生了巨大推动。 第三、四、五章是第二部分,代表“总—分—总”结构中的“分”。这一部分分 别考察了自然主义认识论策略下道德认知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首先,第三章内容涉 及新研究范式对道德认知来源的解释,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认知如何发生一直以来 没有确定的结论。把道德认知的起源问题化解为道德认知能力的获取问题,个体进行 道德认知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道德认知能力,神经科学视域下道德认知的相关研究关 注的是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从何而来,是否具备认知神经基础。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 学的介入开辟一条新的认知路径——道德能力先天的认识论路径,融合了强先天论 和后天经验论的内容,弥合了道德领域先天与后天的长久争论,为神经科学深入道德 研究,探索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奠定了基础。其次,第四章内容是在前一章基础之下 的进一步实证研究,由于道德认知具有神经基础,所以能够使用自然主义的神经科学 的研究对具体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描述。经验性的实验结果揭示了推理系统、情绪系 统和社会互动这三个道德认知核心过程的认知神经基础,这些子过程的神经机制被 探明是相互作用的模式驱动道德认知,这种核心过程相互作用需要大脑结构的协作, 于是引出了下一部分的内容。最后,第五章的内容是道德认知的众多整合脑机制模 型,以及模型的进化推动的道德认知观的嬗变。道德认知观经历了启发式,直觉主义, 理性主义,情绪主义,双加工和复合模型进路的发展态势,主要考察在这些认知观点 下的研究者建构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和研究各自框架的内容和特征,找寻出认知观 点嬗变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所导致对理论的了解不断深入,更多的实证数 据指向了更完善的理论框架。 第六章和第七章结语的内容是“总—分—总”框架中的第二个“总”,主要涉及 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对于哲学规范性理论的影响和自然主义道德认知研究引发的哲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学反思。道德哲学家关心的是个体应该做什么的规范性问题,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应该在认知过程中遵循哪种道德原则。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与 道德哲学存在事实和规范的差距,但是可以间接帮助规范性问题的解决。自由意志和 道德责任在神经科学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下也有新的理论内涵,科学实证和哲学 理论相互作用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对于道德认知心理过程的实证研究,为哲学上道德 判断动机的来源提供了实证解释,神经科学的范式更支持动机外在主义。结语部分指 出了自然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理论意义,提出一种较为温和的实用自然主义 认识观点的展望。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道德认知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困境一一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凸显”。本章 旨在表明传统伦理学扶手椅式的道德研究虽然在历史语境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 在当今神经科学自然主义认识论盛行的大趋势下,历史上对道德的认知基于纯粹理 论化的研究方法同道德兼顾规范和实践的内在含义之间存在鸿沟,扶手椅式的伦理 学在当代越来越展现出解释疲态,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作为新的认识论手段,重要性逐 步凸显。首先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与道德认知相关的四种伦理学理论,其一,亚里士多 德主张的美德理论,道德认知涉及到我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幸福,道德问题是关于 我们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行为是道德的或是值得被称赞。其 二,康德的道义论突出实践理性的重要作用,对道德认知思想的贡献体现在强调理性 本身如何成为实践道德推理形成的灵感和形式。其三,休谟的情感主义表明道德认知 过程不是一个认为事情是否合理的理性评估,而是我们的各种心理状态所激发的情 感推动的感性过程。其四,功利主义的道德认知,强调产生最大幸福的结果的重要性。 其次,从方法论角度闸明神经科学技术的优势。日益精确的科学技术和日渐复杂的实 验方法的发展驱动神经科学研究在神经活动模式、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之间建立因 果关系,并且通过整合不同的大脑机制,建构一些心理学模型,为道德现象和心理机 制的作用方式提供科学解释。最后,神经科学范式具有解释优势,道德认知研究的神 经科学转向是必要的。神经科学范式研究的必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研究者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能以更高的精确度来定量测量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 的研究精确度远高于之前的所有研究方法。神经科学范式具有解释优势,道德认知作 为一种复杂心理过程需要的复杂神经机制进行描述和阐释,外在主义的研究内涵也 尊重了社会文化语境因素与认知过程的相互影响,个体间的差异也被充分考虑。同 16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16 学反思。道德哲学家关心的是个体应该做什么的规范性问题,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应该在认知过程中遵循哪种道德原则。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与 道德哲学存在事实和规范的差距,但是可以间接帮助规范性问题的解决。自由意志和 道德责任在神经科学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下也有新的理论内涵,科学实证和哲学 理论相互作用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对于道德认知心理过程的实证研究,为哲学上道德 判断动机的来源提供了实证解释,神经科学的范式更支持动机外在主义。结语部分指 出了自然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理论意义,提出一种较为温和的实用自然主义 认识观点的展望。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道德认知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困境——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凸显”。本章 旨在表明传统伦理学扶手椅式的道德研究虽然在历史语境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 在当今神经科学自然主义认识论盛行的大趋势下,历史上对道德的认知基于纯粹理 论化的研究方法同道德兼顾规范和实践的内在含义之间存在鸿沟,扶手椅式的伦理 学在当代越来越展现出解释疲态,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作为新的认识论手段,重要性逐 步凸显。首先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与道德认知相关的四种伦理学理论,其一,亚里士多 德主张的美德理论,道德认知涉及到我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幸福,道德问题是关于 我们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行为是道德的或是值得被称赞。其 二,康德的道义论突出实践理性的重要作用,对道德认知思想的贡献体现在强调理性 本身如何成为实践道德推理形成的灵感和形式。其三,休谟的情感主义表明道德认知 过程不是一个认为事情是否合理的理性评估,而是我们的各种心理状态所激发的情 感推动的感性过程。其四,功利主义的道德认知,强调产生最大幸福的结果的重要性。 其次,从方法论角度阐明神经科学技术的优势。日益精确的科学技术和日渐复杂的实 验方法的发展驱动神经科学研究在神经活动模式、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之间建立因 果关系,并且通过整合不同的大脑机制,建构一些心理学模型,为道德现象和心理机 制的作用方式提供科学解释。最后,神经科学范式具有解释优势,道德认知研究的神 经科学转向是必要的。神经科学范式研究的必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研究者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能以更高的精确度来定量测量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 的研究精确度远高于之前的所有研究方法。神经科学范式具有解释优势,道德认知作 为一种复杂心理过程需要的复杂神经机制进行描述和阐释,外在主义的研究内涵也 尊重了社会文化语境因素与认知过程的相互影响,个体间的差异也被充分考虑。同
1绪论 时,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也得益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神经科学的经验性实证研究在 确定个体的道德责任、道德增强的实现和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的治疗和干预等实践领 域发挥了指导作用,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作为新的研究范式逐步凸显。 第二章:“道德认知的先天与后天之争一一能力先天论的解决方案”。本章旨在通 过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解决道德认知的先天与后天争论,同时通过阐 述道德认知的生物学基础,为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的介入奠定基础。首先从进化的角度 找寻道德感的来源,道德不是人类独有的,有关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神经解剖学可以通 过找寻动物的心理机制来确认人类道德的起源和神经机制。个体的道德也是从环境 适应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中产生的,运用神经科学证据能够重建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 能力的起源,关于道德自然化认识论的研究对大脑、基因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了解不断 增加,激发了对个体道德的神经遗传学基础的探索,揭示遗传基因与道德行为之间的 互动联系。其次,从道德认知的功能解释角度,类比融合生成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产生 道德能力先天论的研究方法。能力先天论是一种道德认知的进化适应,融合了先天和 后天因素的影响,把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认知能力解释为先天存在脑中的先天功能 模块,但是具体的规范内容和不同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是如何表现不一定是先天的, 可能更多的受到经验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为先天与后天的互动提供了理论 阐释。最后,从普遍性、语言学类比的科学性和神经科学经验实证这三条路径论证道 德能力先天论的合法性,道德能力先天论运用了语言学类比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对道 德能力的先天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具有自发性,普遍性与多样性,非功利性以及可 遗传性的理论特性,还在解释道德认知,增强道德实践方面具有指导优势。弥合了道 德领域有关先天与后天的长久争论的道德能力先天论表明了道德的起源存在生物学 基础,也注重后天的经验对于先天能力的启动作用,为神经科学深入道德研究,使用 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视角探索道德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一一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本章旨在利用神经科 学的实证研究描述哪些大脑和心智能力的结构允许我们在道德上表现出道德,阐明 道德认知的神经过程和不同的心理机制,并证明了经验性的实证研究也具有规范的 哲学意义。首先,梳理了脑损伤患者和脑科学神经成像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关于道德大 脑的定位研究,发现并不存在单一区域指导道德认知的理性或情绪系统,道德认知过 程的实现需要大脑中各个区域的互相协作才能够达成。其次,主要从理性的道德认 知、情绪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互动的道德认知这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道德认知的神经 17
1 绪论 17 时,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也得益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神经科学的经验性实证研究在 确定个体的道德责任、道德增强的实现和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的治疗和干预等实践领 域发挥了指导作用,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作为新的研究范式逐步凸显。 第二章:“道德认知的先天与后天之争——能力先天论的解决方案”。本章旨在通 过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解决道德认知的先天与后天争论,同时通过阐 述道德认知的生物学基础,为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的介入奠定基础。首先从进化的角度 找寻道德感的来源,道德不是人类独有的,有关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神经解剖学可以通 过找寻动物的心理机制来确认人类道德的起源和神经机制。个体的道德也是从环境 适应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中产生的,运用神经科学证据能够重建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 能力的起源,关于道德自然化认识论的研究对大脑、基因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了解不断 增加,激发了对个体道德的神经遗传学基础的探索,揭示遗传基因与道德行为之间的 互动联系。其次,从道德认知的功能解释角度,类比融合生成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产生 道德能力先天论的研究方法。能力先天论是一种道德认知的进化适应,融合了先天和 后天因素的影响,把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认知能力解释为先天存在脑中的先天功能 模块,但是具体的规范内容和不同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是如何表现不一定是先天的, 可能更多的受到经验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为先天与后天的互动提供了理论 阐释。最后,从普遍性、语言学类比的科学性和神经科学经验实证这三条路径论证道 德能力先天论的合法性,道德能力先天论运用了语言学类比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对道 德能力的先天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具有自发性,普遍性与多样性,非功利性以及可 遗传性的理论特性,还在解释道德认知,增强道德实践方面具有指导优势。弥合了道 德领域有关先天与后天的长久争论的道德能力先天论表明了道德的起源存在生物学 基础,也注重后天的经验对于先天能力的启动作用,为神经科学深入道德研究,使用 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视角探索道德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本章旨在利用神经科 学的实证研究描述哪些大脑和心智能力的结构允许我们在道德上表现出道德,阐明 道德认知的神经过程和不同的心理机制,并证明了经验性的实证研究也具有规范的 哲学意义。首先,梳理了脑损伤患者和脑科学神经成像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关于道德大 脑的定位研究,发现并不存在单一区域指导道德认知的理性或情绪系统,道德认知过 程的实现需要大脑中各个区域的互相协作才能够达成。其次,主要从理性的道德认 知、情绪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互动的道德认知这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道德认知的神经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机制,理性道德认知关注的是抽象推理能力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道德推理成为按照 群体内认同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的承诺区别道德行为的是非对错的一种手段。感性 的道德认为理性的推理不过是事后的合理化解释,道德认知过程真正的主宰因素是 个体的情绪反应。社会互动的道德认知认为道德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所 以研究不仅涉及个人有意识抽象推理和情绪的体验,而且还应该涉及在社会认知领 域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机制,主要揭示心智理论、同理心、和延展依 恋这三个社会认知相关的心理过程在道德认知过程的功能。再次,研究的焦点从对不 同道德认知心理机制的描述转到了机制之间的关系,真实的道德认知过程不是孤立 的系统,而是动态协作的过程,情绪和理性不总是对立的,而是常常动态协作。道德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重视情绪理性和社会认知相互作用的解释机制能更好的揭 示复杂的认知活动。最后,阐述道德认知神经机制实证研究的哲学意义。实证研究为 道义论判断和功利主义的判断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解释,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 判断争论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这对于传统伦理学研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道德认 知神经机制及其心理过程的详尽描述加深了对道德认知的认知,激起了许多后续的 哲学研究,得益于道德认知的实证研究成果,许多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于传统伦理 学的规范性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四章:“道德认知观的嬗变一一基于整合脑机制模型的演进”。本章旨在通过建 构的整合脑机制模型来对逍德认知的发生提供解释,并通过分析不同理论模型的作 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导致道德认知观的嬗变。首先,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对认知 的大脑结构模拟和对认知的心理过程探析的两条路,其中大脑结构的模拟的主要表 现是三位一体道德理论,而对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模型主要有重视理性推理的道德 认知发展理论、重视情绪直觉的社会直觉理论和强调理性与情绪竞争关系的双加工 模型。结构模拟和认知解释这两条路不是分离的,在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理论中大脑 结构模拟带来的卷入道德可以被基于情感的直觉式认知解释,想象道德的能力体现 与个体的认知推理密不可分,只是这种结构模拟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容易受到冲击,为 了解释认知行为而构建出来的不同大脑层级被解释力强的基于认知心理过程的脑模 型所取代,在这一阶段双加工模型作为接受度最高的模型对道德认知研究产生深远 影响。其次,通过对情绪和理性两种因素之间关系以及语境因素重要性的研究,提出 了一种复合模型动态系统的理论,复合模型理论综合了情绪和理性的相互作用,不是 简单的把他们看成竞争关系,还充分考虑了语境因素和社会道德知识的作用,研究的
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18 机制,理性道德认知关注的是抽象推理能力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道德推理成为按照 群体内认同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的承诺区别道德行为的是非对错的一种手段。感性 的道德认为理性的推理不过是事后的合理化解释,道德认知过程真正的主宰因素是 个体的情绪反应。社会互动的道德认知认为道德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所 以研究不仅涉及个人有意识抽象推理和情绪的体验,而且还应该涉及在社会认知领 域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机制,主要揭示心智理论、同理心、和延展依 恋这三个社会认知相关的心理过程在道德认知过程的功能。再次,研究的焦点从对不 同道德认知心理机制的描述转到了机制之间的关系,真实的道德认知过程不是孤立 的系统,而是动态协作的过程,情绪和理性不总是对立的,而是常常动态协作。道德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重视情绪理性和社会认知相互作用的解释机制能更好的揭 示复杂的认知活动。最后,阐述道德认知神经机制实证研究的哲学意义。实证研究为 道义论判断和功利主义的判断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解释,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 判断争论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这对于传统伦理学研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道德认 知神经机制及其心理过程的详尽描述加深了对道德认知的认知,激起了许多后续的 哲学研究,得益于道德认知的实证研究成果,许多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于传统伦理 学的规范性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四章:“道德认知观的嬗变——基于整合脑机制模型的演进”。本章旨在通过建 构的整合脑机制模型来对道德认知的发生提供解释,并通过分析不同理论模型的作 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导致道德认知观的嬗变。首先,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对认知 的大脑结构模拟和对认知的心理过程探析的两条路,其中大脑结构的模拟的主要表 现是三位一体道德理论,而对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模型主要有重视理性推理的道德 认知发展理论、重视情绪直觉的社会直觉理论和强调理性与情绪竞争关系的双加工 模型。结构模拟和认知解释这两条路不是分离的,在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理论中大脑 结构模拟带来的卷入道德可以被基于情感的直觉式认知解释,想象道德的能力体现 与个体的认知推理密不可分,只是这种结构模拟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容易受到冲击,为 了解释认知行为而构建出来的不同大脑层级被解释力强的基于认知心理过程的脑模 型所取代,在这一阶段双加工模型作为接受度最高的模型对道德认知研究产生深远 影响。其次,通过对情绪和理性两种因素之间关系以及语境因素重要性的研究,提出 了一种复合模型动态系统的理论,复合模型理论综合了情绪和理性的相互作用,不是 简单的把他们看成竞争关系,还充分考虑了语境因素和社会道德知识的作用,研究的
1绪论 视角由分离的二元竞争转向了对于整体性的考,表明随着道德认知的科学研究不断 深入,动态系统的复合模型才是解释复杂道德认知现象的最佳模型。再次,复合模型 除了具有上述的合理性和实践意义,也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面对休谟难题和自然主义谬误的责难,复合模型理论的有效性也并没有减弱,是一个 提供了更完备认知解释的新理论范式。最后,论述了道德认知模型的娘变带来的认知 观的变化。理论研究经历了直觉式、推理式、冲突竞争和动态融合的不同阶段,研究 的视角由分离的二元竞争转向了对于整体性的考察。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步不仅带 来了新的理论成果,有关道德认知的实证研究也推动认知科学范式的更迭,新老理论 观点上的交锋不仅为道德认知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也极大拓宽认知科学的论域。 第五章:“神经科学道德认知研究的哲学反思”。本章旨在从哲学反思的视角出 发,考察作为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的神经科学实证的理论价值,主要集中在经验研究 的规范性,元伦理学中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概念在神经科学范式下的适用性以及道 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争论。首先,神经科学研究范式是具有规范意义, 神经科学在道德哲学中作用是实用性的,神经科学的规范相关性不应该仅仅理解为 描述包含或构成规范的事实,自然事实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可能的规范性要求 的空间,满足规范性要求的前提是这种规范性要求在人类能力可行的范围之内,道德 认知神经科学可以在理解道德主体的本质,识别道德上正确的行为以及确定道德信 仰的合理性的规范伦理学领域发挥作用。其次,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极大的推动了这 些元理论概念的发展。神经科学在解释认知过程方面的成功,使我们相信认知过程拥 有心理物理机制的基础,从机制的角度重新定义自由意识和道德责任的相关概念,改 变了传统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辩论的角度。随着深入理解选择和思考过程基础的 心理机制,神经科学可以帮助约束认知和自由行动的哲学理论。神经科学的实用性研 究旨在描述行为背后的机制,为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辩论提供一个关于科学进 步的非常清晰的实用描述,神经科学和生物遗传学的理论突破对于理解行为的潜在 心理机制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最后,神经科学为关于道德动机产生的规范性问题提供 了实用经验,并支持了动机外在主义的观点。虽然这两类对立的观点都认为神经科学 研究为各自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但是通过对内在和外在的进行概念分析,确定了内在 主义和外在主义的确切界限是道德判断与动机和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性的联系。 神经科学的实用经验证据威胁内在主义者认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动机之间的构成关 系和必要因果联系,来自儿童早期的经验也表明,道德判断的信念之外的文化和社会 9
1 绪论 19 视角由分离的二元竞争转向了对于整体性的考,表明随着道德认知的科学研究不断 深入,动态系统的复合模型才是解释复杂道德认知现象的最佳模型。再次,复合模型 除了具有上述的合理性和实践意义,也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面对休谟难题和自然主义谬误的责难,复合模型理论的有效性也并没有减弱,是一个 提供了更完备认知解释的新理论范式。最后,论述了道德认知模型的嬗变带来的认知 观的变化。理论研究经历了直觉式、推理式、冲突竞争和动态融合的不同阶段,研究 的视角由分离的二元竞争转向了对于整体性的考察。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步不仅带 来了新的理论成果,有关道德认知的实证研究也推动认知科学范式的更迭,新老理论 观点上的交锋不仅为道德认知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也极大拓宽认知科学的论域。 第五章:“神经科学道德认知研究的哲学反思”。本章旨在从哲学反思的视角出 发,考察作为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的神经科学实证的理论价值,主要集中在经验研究 的规范性,元伦理学中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概念在神经科学范式下的适用性以及道 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争论。首先,神经科学研究范式是具有规范意义, 神经科学在道德哲学中作用是实用性的,神经科学的规范相关性不应该仅仅理解为 描述包含或构成规范的事实,自然事实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可能的规范性要求 的空间,满足规范性要求的前提是这种规范性要求在人类能力可行的范围之内,道德 认知神经科学可以在理解道德主体的本质,识别道德上正确的行为以及确定道德信 仰的合理性的规范伦理学领域发挥作用。其次,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极大的推动了这 些元理论概念的发展。神经科学在解释认知过程方面的成功,使我们相信认知过程拥 有心理物理机制的基础,从机制的角度重新定义自由意识和道德责任的相关概念,改 变了传统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辩论的角度。随着深入理解选择和思考过程基础的 心理机制,神经科学可以帮助约束认知和自由行动的哲学理论。神经科学的实用性研 究旨在描述行为背后的机制,为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辩论提供一个关于科学进 步的非常清晰的实用描述,神经科学和生物遗传学的理论突破对于理解行为的潜在 心理机制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最后,神经科学为关于道德动机产生的规范性问题提供 了实用经验,并支持了动机外在主义的观点。虽然这两类对立的观点都认为神经科学 研究为各自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但是通过对内在和外在的进行概念分析,确定了内在 主义和外在主义的确切界限是道德判断与动机和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性的联系。 神经科学的实用经验证据威胁内在主义者认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动机之间的构成关 系和必要因果联系,来自儿童早期的经验也表明,道德判断的信念之外的文化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