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团20户以上。 第四章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加大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规模型、效益型、生态 型的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第一节提高煤炭工业总体水平 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大煤矿资源的整 合和大矿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煤炭工业结构和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 煤炭行业集中度,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 矿。“十二五”期间建成1个年产量5000万吨和2个年产量3000万 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省煤炭企业控制在200个以内:规模 以上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80%以上, 产量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提高洗精煤产量和煤炭洗选比例,推进 清洁用煤、节约用煤和高效用煤。加快规划矿区内后备资源勘探力度, 提高勘查深度。推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一批大型煤电基地,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加强 煤炭生产安全设施、装备和技术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力
大集团 20 户以上。 第四章 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加大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规模型、效益型、生态 型的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第一节 提高煤炭工业总体水平 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大煤矿资源的整 合和大矿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煤炭工业结构和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 煤炭行业集中度,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 矿。“十二五”期间建成 1 个年产量 5000 万吨和 2 个年产量 3000 万 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省煤炭企业控制在 200 个以内;规模 以上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 80%以上, 产量占全省总产量 70%以上。提高洗精煤产量和煤炭洗选比例,推进 清洁用煤、节约用煤和高效用煤。加快规划矿区内后备资源勘探力度, 提高勘查深度。推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一批大型煤电基地,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加强 煤炭生产安全设施、装备和技术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力
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总产值达到1500 亿元。 第二节巩固壮大电力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坚持扩大省外市场与保证省 内用电并重,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进一步优化电 力结构,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 展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进一步加快电 源项目和配套煤矿建设,实施一批新建、改扩建和“上大压小”替代 容量电源项目、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十 二五”期末,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其中新增外送400万 千瓦,达到1400万千瓦,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第五章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 依托能源工业,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以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治金工业为重点,按照煤电化、煤电铝、 煤电磷、煤电治一体化发展思路,推进煤电联营、电治联营,大力发 展优势原材料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
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煤炭产量达到 2.5 亿吨,总产值达到 1500 亿元。 第二节 巩固壮大电力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坚持扩大省外市场与保证省 内用电并重,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进一步优化电 力结构,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 展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进一步加快电 源项目和配套煤矿建设,实施一批新建、改扩建和“上大压小”替代 容量电源项目、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十 二五”期末,全省电力装机达到 4500 万千瓦,其中新增外送 400 万 千瓦,达到 1400 万千瓦,总产值达到 1500 亿元。 第五章 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 依托能源工业,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以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冶金工业为重点,按照煤电化、煤电铝、 煤电磷、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思路,推进煤电联营、电冶联营,大力发 展优势原材料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
磷化工、铁合金生产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第一节大力发展化学工业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的要求,积极改造提升传 统煤化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提高醇醚、醋酸、烯烃等新型煤化 工产品比重,积极构建结构相对优化、品种比较齐全、产业链较长、 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贵州省煤化工中长 期发展规划》,推进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和项目,推进煤炭 液化工程。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有序开发磷矿资源,控制磷系 复合肥产能规模,改造提升现有装置及配套能力,推进磷化工产业的 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黄磷深加工、热法磷酸深加工和湿法磷酸 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纯黄磷、精细磷制品和精细磷酸盐产品,加快磷 矿伴生资源尤其是重稀土矿等贵重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氯碱化 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和锰、钡等其他精细化工,打造全国主要的精 细碳酸钡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年产醇醚300万吨、烯烃60万吨的生产 能力;形成年产磷酸500万吨,其中食品级和电子级磷酸50万吨以 上的生产能力。 第二节调整提升有色工业
磷化工、铁合金生产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第一节 大力发展化学工业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的要求,积极改造提升传 统煤化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提高醇醚、醋酸、烯烃等新型煤化 工产品比重,积极构建结构相对优化、品种比较齐全、产业链较长、 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贵州省煤化工中长 期发展规划》,推进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和项目,推进煤炭 液化工程。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有序开发磷矿资源,控制磷系 复合肥产能规模,改造提升现有装置及配套能力,推进磷化工产业的 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黄磷深加工、热法磷酸深加工和湿法磷酸 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纯黄磷、精细磷制品和精细磷酸盐产品,加快磷 矿伴生资源尤其是重稀土矿等贵重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氯碱化 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和锰、钡等其他精细化工,打造全国主要的精 细碳酸钡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总产值超过 1000 亿元;形成年产醇醚 300 万吨、烯烃 60 万吨的生产 能力;形成年产磷酸 500 万吨,其中食品级和电子级磷酸 50 万吨以 上的生产能力。 第二节 调整提升有色工业
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铝工业结构调整 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铝加工,实现铝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 向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型,建设形成贵阳、遵义两大铝电联营、上下游 配套的大型铝工业基地,推动黔东南、六盘水、安顺、铜仁等地发展 铝加工。以增强钛矿资源保障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 动钛产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完善钛材品种,重点向高质量的钛及 钛合金产品和钛带领域扩展。加快和规范黄金工业发展。支持铜仁、 黔东南积极发展钒深加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1000 亿元;形成年产氧化铝460万吨、电解铝260万吨、铝加工150万吨 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做大做强治金工业 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优化升级、合理布局、重组发展为重点, 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改造提升钢铁工业,支持六盘水、贵 阳等地调整钢材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推进钢材深加工。调整优化 提升铁合金产业,积极引导铁合金企业在资源优势区域的集聚发展和 结构升级,发挥锰系、硅系铁合金和工业硅生产优势,推广铁合金精 炼技术,生产低碳、低磷、低硫、微碳等精炼铁合金产品。支持铜仁 黔东南等地实施金属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金属锰深加工。力争 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铝工业结构调整 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铝加工,实现铝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 向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型,建设形成贵阳、遵义两大铝电联营、上下游 配套的大型铝工业基地,推动黔东南、六盘水、安顺、铜仁等地发展 铝加工。以增强钛矿资源保障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 动钛产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完善钛材品种,重点向高质量的钛及 钛合金产品和钛带领域扩展。加快和规范黄金工业发展。支持铜仁、 黔东南积极发展钒深加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 1000 亿元;形成年产氧化铝 460 万吨、电解铝 260 万吨、铝加工 150 万吨 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做大做强冶金工业 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优化升级、合理布局、重组发展为重点, 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改造提升钢铁工业,支持六盘水、贵 阳等地调整钢材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推进钢材深加工。调整优化 提升铁合金产业,积极引导铁合金企业在资源优势区域的集聚发展和 结构升级,发挥锰系、硅系铁合金和工业硅生产优势,推广铁合金精 炼技术,生产低碳、低磷、低硫、微碳等精炼铁合金产品。支持铜仁、 黔东南等地实施金属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金属锰深加工。力争 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 1000 亿元
第四节加快发展新型建材 依托优势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传统建材的升级换代 和延伸加工,支持新型建材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 合理布局水泥项目,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做 强水泥产业。加快各类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治金渣、尾矿 沙等大宗工业废渣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推广运用,年利用各 种工业废弃物3000万吨以上。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 饰材料,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天然石材和建筑陶瓷。力争到“十 二五”期末,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第六章推进建设国家重要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我省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 和产业基础,积极挖掘省内市场和拓展省外市场,坚持自主创新与技 术引进相结合,依托重大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发展一批 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重点打造以贵 阳为核心区,遵义、安顺、凯里、都匀为配套功能区的黔中特色装备 制造业基地,努力使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发展, 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1000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型建材 依托优势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传统建材的升级换代 和延伸加工,支持新型建材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 合理布局水泥项目,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做 强水泥产业。加快各类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矿 沙等大宗工业废渣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推广运用,年利用各 种工业废弃物 3000 万吨以上。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 饰材料,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天然石材和建筑陶瓷。力争到“十 二五”期末,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 400 亿元。 第六章 推进建设国家重要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我省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 和产业基础,积极挖掘省内市场和拓展省外市场,坚持自主创新与技 术引进相结合,依托重大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发展一批 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重点打造以贵 阳为核心区,遵义、安顺、凯里、都匀为配套功能区的黔中特色装备 制造业基地,努力使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发展, 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总产值超过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