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一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 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不 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协同带动转变。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努 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协调 发展和区域优势互补。 一一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 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一一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发 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 机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 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不 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协同带动转变。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努 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协调 发展和区域优势互补。 ——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 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发 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 机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一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的可 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一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 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按照行政 干预最少、发展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好的目标,在关键环节深化改 革,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构建有 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 最快的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 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6%以
——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的可 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 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按照行政 干预最少、发展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好的目标,在关键环节深化改 革,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构建有 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 最快的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 8000 亿元,力争翻 一番、突破 100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 3000 美元。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 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 16%以
上,第三产业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 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一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6:45:45.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五年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25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达到45%。 发展基础平台进一步夯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相适应 的交通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铁路系统,铁路通车里程力 争达到5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超过14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 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解决工程 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农村人口人均 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 一一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 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3%,高等教有毛入学率达到27%;人力资源和 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 率达到45%,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人才资 源总量达到250万人
上,第三产业增长 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0%以上;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1000 亿 元,年均增长 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7%以上。 — — 结 构 调 整 取 得 重 大 进 展 。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为 9.6∶45∶45.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力争五年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 250 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达到 45%。 ——发展基础平台进一步夯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相适应 的交通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铁路系统,铁路通车里程力 争达到 5000 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超过 1400 公里,基本实现县县 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4500 公里以上;基本解决工程 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0.9 亩,农村人口人均 基本口粮田达到 0.5 亩。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85%,高 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7%;人力资源和 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 率达到 45%,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2%,人才资 源总量达到 250 万人
一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 内;耕地保有量43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3.8 亿立方米。 一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 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 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省 常住人口3936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0岁以上:加快完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城镇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到93%: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39.82万套,2014年前完成农村危房改 造130万户;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 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 内;耕地保有量 439.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45%;森林蓄积量 3.8 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 实际增长 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135 万人以上;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 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全省 常住人口 3936 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 70 岁以上;加快完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城镇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320 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到 93%;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 39.82 万套,2014 年前完成农村危房改 造 130 万户;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 0.31 人;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
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使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 御风险能力登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进位,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篇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坚 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 工业发展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 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 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地, 着力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增加投资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特色工业经济体系,通过工业的主 导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 化、农业产业化协调互动发展。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 加1.5倍,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累计 投资实现1.5万亿元以上;电力、煤炭、治金、有色、化工、装备制 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八大产 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
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使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 御风险能力登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进位,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篇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坚 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 工业发展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 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 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地, 着力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增加投资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特色工业经济体系,通过工业的主 导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 化、农业产业化协调互动发展。到 2015 年,工业增加值比 2010 年增 加 1.5 倍,工业总产值实现 1 万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累计 投资实现 1.5 万亿元以上;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 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八大产 业产值分别超过 1000 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