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 内容提要: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 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 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 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増长的阶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枘快速调 整。本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城市化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对1990-2011年中国264 个地级及地缀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城 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攴持。第三部分,提出城市化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产业聚集可持续发展 利,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将会推动人均国民收入迅速 、引言 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进 改革开放以来,以沿海地区为先导,我国经历了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进展不顺利,也可能导 个工业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低价工致城市化高成本抑制产业调整,降低国家竞争力,从 业化”。但是低价工业化也导致了一些突出问题,如而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易陷入“中等收入 以单一资源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产业链条偏陷阱”。拉美国家在1950-1980年间创造了经济增 短、分工程度低等。长期以来,受制于户籍制度改革长奇迹,其间,城市化水平由40%提高到60%,人口 的滞后,以及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落后,我国城市化进向少数大城市高度集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程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城市化水平提高,却没有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相 建设投资向城市部门发展的倾斜,快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规模效应缺失、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和社会 启动,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27%,第一次跨过城进步脱节,导致拉美的停滞。而发达国家,如德国、 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2012年这一数值巳经日本、美国在城市化稳步提高的同时,长期积极推动 达到52.57%。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在这个临界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促使经济进入持续发 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主要标志是展轨道 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经济增长动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提 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出了相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 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的阶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演进。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 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构达到30%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中国 快速调整 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已经跨越城市化由量 城市化水平50%-70%这个阶段,如果进展顺增到质变的临界点(即城市化率为50%)。但是,问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zizhong@2lcn.com。本文受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文号:12AJLσ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 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批准文号128zD84)和“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 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批准文号:128ZD038)及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比较经济发展视角 的解读”(批准文号:12CJL027)资助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s ? 城 市化 问 题研 究 中 国 城市 化 模式 、 演 进 机 制 和 可 持续 发 展研 究 张 自 然 张 平 刘 霞 辉 内 容 提 要 : 年 中 国 城 市 化 水 平 已 达 到 , 跨 过 了 城 市 化 率 这 一 重 要 临 界 点 。 根据 国 际 城 市化 经 验 , 在 这 个 临 界 点 之后 , 城 市 化 进 程 将从 量 变 转 向 质 变 , 主 要 标 志 是 经 济 增 长 动 力 因 素 发 生 了 根本 转 变 : 经 济 增 长 动 力 由 城 市 化初 期 的 产 业 发展 带 动 城 市 发展 , 转 变 为 城 市 化 中 后 期 的 以 “ 空 间 资 源 配 置 ” 推动 增 长 的 阶 段 , 空 间 集 聚 推 动 着 技 术 进 步 、 知 识 溢 出 和 经 济 结 构 快 速 调 整 。 本 文 包 括三 个 方 面 的 内 容 : 第 一 部 分 , 城 市 化 理 论研 究 。 第 二 部 分 , 对 — 年 中 国 个 地级及 地 级 以 上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水平 进行客观 评 价 , 了 解 各城 市 可 持 续 发展 的 关 键性 因 素 , 为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提供 决 策 支持 。 第 三 部 分 , 提 出 城 市 化转 向 可 持 续 发展的 政 策 选择 。 关键 词 : 城 市 化 模 式 产 业 聚 集 可 持 续 发展 利 , 城 市 化 的 集 聚 效 应 将 会 推 动 人 均 国 民 收 入 迅 速 提高 和 产业结 构 优化 , 完 成增 长 方 式 的 转 变 , 顺 利 进 改 革开 放 以 来 , 以 沿 海 地 区 为 先 导 , 我 国 经历 了 入到 可 持续 发展 的 轨 道 ; 如 果 进 展不顺 利 , 也可 能 导 一 个 工 业规模 迅 速扩 张 的 时期 , 我 们 称之 为 “ 低价工 致城 市 化 高 成 本 抑制 产业 调 整 , 降低 国 家 竞争 力 , 从 业化 、 但 是低 价工业化 也 导致 了 一 些 突 出 问 题 , 如 而导 致 经济增 长 与社 会发 展 脱节 , 易 陷 入 “ 中 等 收人 以 单 一 资源 集 聚 为 特 征 的 “ 块 状 经 济 ” 、 产 业 链 条 偏 陷 阱 ” 。 拉美 国 家在 — 年 间 创造 了 经 济增 短 、 分 工 程度 低 等 。 长期 以 来 , 受 制 于户 籍 制 度改 革 长奇 迹 其 间 , 城 市化 水平 由 提 高 到 , 人 口 的 滞 后 , 以 及工 业化 发展 水 平 的 落后 , 我 国 城 市 化进 向 少 数 大城 市高 度集 中 。 但 是 世 纪 年代 以 后 程 相 对缓慢 。 世 纪 年 代 末期 以 来 , 随 着 经 济 城市 化 水平 提高 , 却 没有 带 来 人 均 国 民 收 入 的 相 应 建设 投资 向 城市 部 门 发 展 的 倾 斜 , 快 速 城 市 化 进程 提高 , 城 市规 模效 应 缺失 、 城 市化 与 产 业 发展 和社 会 启 动 , 年 城市 化 率达 到 , 第 一次 跨 过城 进 步 脱节 , 导致 拉 美 的 停 滞 。 而 发 达 国 家 , 如 德 国 、 市化 率 这 一 重要 临 界 点 , 年这 一 数 值 已 经 日 本 、 美 国在 城 市化 稳步 提 高 的 同 时 , 长期 积极 推动 达 到 。 根 据 国 际 城 市 化 经验 , 在 这 个 临 界 技术 进 步和 产 业 竞 争 力 提 高 , 促 使 经 济 进 人 持 续 发 点 之后 , 城 市 化 进 程将 从量 变转 向 质变 , 主 要 标 志是 展 轨道 。 经济 增 长 动 力 因 素 发 生 了 根 本 转 变 , 即 经 济 增 长 动 为 适 应 经济 发 展 需 要 , 我 国 在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提 力 由 城 市 化初期 的 产 业 发 展 带 动 城市 发 展 , 转 变 为 出 了 相 应 的 城市 发 展方 针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中 后 期 的 以 “ 空 间 资 源 配 置 ” 推 动增 长 的 阶 进一 步 促进 了 城 市 化 演 进 。 年 我 国 城 市 化 率 段 , 空 间 集 聚 推 动 着技 术进 步 、 知 识溢 出 和 经 济 结构 达 到 , 进 入 城 市化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 年 中 国 快 速调 整 。 城 市 化 水平 已 达 到 , 巳 经 跨 越 城 市 化 由 量 城市化水平 — 这 个 阶 段 , 如 果进 展 顺 增 到 质 变 的 临 界 点 ( 即 城 市化 率 为 。 但 是 , 问 张 自 然 、 张 平 、 刘 霞 辉 , 中 国 社 会科 学 院 经 济研 究 所 , 邮 政 编 码 : , 电 子 邮 箱 : 。 本 文 受 国 家 社 会科 学 基金重 点 课题 “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 演 进机 制 和 可持 续 发展 研 究 ” ( 批 准 文 号 : 、 国 家 社 会科 学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课 题“ 加 快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与 促进 经 济 自 主 协 调 发 展研 究 ” ( 批 准 文 号 和 “ 正确 处 理 经 济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 调 整 经 济 结 构 、 管 理 通 胀预 期 的 关 系 研 究 ” ( 批 准 文 号 : 及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 政 府 行 为 与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 比 较 经 济 发 展视 角 的 解 读 ” ( 批 准 文 号 : 资 助 。 —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 题也开始显现:一是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农民就地城市化、限制大城市 化,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部门发展;二是以外发展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个反向过程,从 延式扩张为特征的城市化后劲不足,地区内部、区际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僵化的城乡隔离户籍制 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失地农度逐渐过渡到城乡人口按经济规律双向流动的一体 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民工面临“贫困化”的威胁,化户籍制度,从限制大城市规模、小城镇遍地开花到 影响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四是依赖于资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同时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 源扭曲、土地财政和负债扩张的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城市化方针的变迁 式难以持续,城市的无序扩张、拥挤与污染、基本公 新中国建立后,建设一个富强独立的社会主义 共服务不足与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国家成为当时的追求目标,尽快实现工业化是全体 而中国城市化模式和演进机制的选择,是决定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城市化的程度和途径是从属于 城市化空间资源配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也是决定工业化方式的。在建国时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国内外城市化的设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选择的是偏重于 经验教训,本项目致力于城市化率50%以后的中国积累而压缩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相应地 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城市发展上强调建设生产性城市,反对消费性城 城市化理论研究 市。最初几年并没有明确反对建设大城市,也没有 明确限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但随着计划经济体 (一)中国城市化思想演进 制的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中的失误、大跃进、浮夸风 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的劳动人口和产出都集中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的发展,粮食供给发生多次紧 城市,落后国家的人口则主要集中在农村。这就意张,正常的城乡人口流动机制逐渐被僵化的城乡分 味着,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空间结构转变割的户籍制度所代替。大跃进后直至改革开放,人 过程,这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主要特征是人口的大民公社体制成为农村奔向共产主义天堂的“金桥” 量迁徙,来自各个地区,操着南腔北调的人相互聚集成为“乡村化城市”或“城市化乡村”的载体。但二十 在一起并形成城市 年的人民公社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城市般的生活,带 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推动力。城市化来的却是城乡差距的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加深 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改革开放后,学术理论界有了较大的自由研究 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人口和资本向城市集中,是由空间,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各种主张都被表达了出来。 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效益,以虽然直到20世纪末,近20多年的时间里“限制大城 及城市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城市引力。市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 按照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在2011-2016年间城市位,但其他的城市化道路声音也一直未断。21世纪 化增速为最高水平。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初人们在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前进了一步 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则在51.43%-58.5%之提出了以城市群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形态,大中小 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速将逐步放缓。采用中国城市共同协调发展,放开中等城市户籍限制,鼓励大 城市化 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结果为2015、2020、中城市发展并以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控制特大城 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7.11%、63.94%市人口过快增长,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 和75.86%,可以预测中国2030年将有10.62亿的制度的城市化思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 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达到需求。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主要采取了扩大投资 2030年75.86%的城市化率的目标,今后每年要提需求的措施使经济克服了通缩状态,时至今日我国 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近经济趋缓单靠扩大投资需求来拉动,效果已极为有 19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来 限,甚至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累积许多负面影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思想的变迁不断地反映和响。扩大消费需求应当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提升经济 指导着我国城市化的实践,这种变迁经历了一个否的主要措施,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则可以释放出巨大 定之否定过程。以改革开放为界,改革开放之前经的国内消费需求 历了一个从建国之初的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农村人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将我国城市化思想与实践 口自发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发展不受规模限制,到限划分为两个阶段:(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发展不稳定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经 济 学 动 态 》 年 第 期 题 也 开 始 显 现 : 一 是 土 地 城 市 化 远 远 快 于 人 口 城 市 制 城 乡 人 口 自 由 流动 、 农 民 就地 城市 化 、 限 制 大城 市 化 , 服 务 业发 展严 重滞后 于 工业 部 门 发展 ; 二是 以 外 发展 的 变迁 ; 改 革 开放 之后 经历 了 一 个反 向 过 程 , 从 延式 扩 张 为 特 征 的 城市 化 后 劲不 足 , 地 区 内 部 、 区 际 限 制 农村 人 口 向 城 市转 移 的 僵化 的城 乡 隔 离 户 籍 制 之 间 发展 不 平 衡 ; 三 是 收 人 差 距 日 益 扩 大 , 失 地 农 度 逐 渐 过渡 到 城 乡 人 口 按 经济 规律 双 向 流动 的 一 体 民 、 城 市 低收 入人 群和 农 民 工 面 临 “ 贫 困 化 ” 的 威胁 , 化 户 籍 制 度 , 从 限 制 大 城市 规模 、 小 城 镇遍 地 开 花 到 影 响 社会 经 济 的 不 稳 定 性 因 素 增 加 ; 四 是 依 赖 于 资 大 中 小 城市 共 同 发展 同 时 限 制 特 大城 市 人 口 规模 的 源 扭 曲 、 土地 财政 和 负 债 扩 张 的 政 府 主 导 型 投 资 模 城 市化 方针 的 变 迁 。 式难 以 持续 , 城 市 的 无 序 扩 张 、 拥 挤 与 污 染 、 基 本公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 建 设 一 个 富 强 独 立 的 社 会 主 义 共 服 务 不 足 与 管 理效率 不 高 的 问 题 比较 突 出 。 国 家成 为 当 时 的 追 求 目 标 , 尽 快 实 现 工 业 化 是 全 体 而 中 国 城 市 化模 式 和 演 进 机 制 的 选 择 , 是 决定 中 国 人 的强 烈 愿 望 , 城 市 化 的 程 度 和 途 径 是 从 属 于 城市 化 空 间 资 源 配 置 成 功 与 失 败 的 关键 也 是 决定 工业 化 方式 的 。 在建 国 时 经济极 端落 后 的 基 础 上 建 城市 经 济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关键 。 鉴 于 国 内 外 城市 化 的 设 一 个 基本 完 整 的 工业 体 系 , 我 国 选 择 的 是 偏 重 于 经验 教训 , 本 项 目 致力 于 城 市 化 率 以 后 的 中 国 积 累 而 压缩 消 费 , 优先 发 展重工 业 的 策 略 。 相 应地 , 可 持 续 发展研 究 。 在 城市 发展 上强 调 建设 生 产 性 城 市 , 反 对 消 费 性 城 — 市 。 最 初几 年并 没 有 明 确 反 对 建 设 大 城 市 , 也 没 有 ? 關农 村人 迁 賴肺。 細 计划 经济 体 一 ) 中 国 城 市 化 思 想 演 进 制 的 实 施 、 粮 食 统 购统 销 中 的 失 误 、 大 跃 进 、 浮 夸 风 发 达 国 家绝 大 部 分 的 劳 动 人 口 和 产 出 都 集 中 在 等 一 系 列 “ 左 ” 的 错 误 的 发展 , 粮 食供 给 发 生 多 次 紧 城市 , 落 后 国 家 的 人 口 则 主 要 集 中 在 农 村 。 这 就 意 张 , 正 常 的城 乡 人 口 流 动 机 制 逐 渐被 僵 化 的 城 乡 分 味着 , 经 济发 展 的 过 程 同 时 也 是 一个 空 间 结 构 转 变 割 的 户 籍制 度所 代 替 。 大跃 进 后 直 至 改 革 开 放 , 人 过程 这 就是 城 市 化 。 城 市 化 主 要 特征 是 人 口 的 大 民 公社 体 制 成为 农村 奔 向 共 产 主义 天 堂 的 “ 金 桥 ” , 量迁 徙 , 来 自 各 个地 区 , 操 着南 腔 北 调 的 人相 互 聚 集 成 为 “ 乡 村 化城 市 ” 或 “ 城 市化 乡 村 ” 的 载体 。 但 二 十 在 一 起 并形 成城 市 。 年 的 人 民 公社并 没 有 给 农 村带 来 城市 般 的 生 活 , 带 城 市化 已 经 成 为 中 国 经 济 的 主 推 动 力 。 城市 化 来 的却 是 城 乡 差 距的 拉 大 , 二 元经 济 结 构 的 加 深 。 是 指随 着社 会经 济 的 发 展 , 非 农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改 革 开 放后 , 学术 理 论界 有 了 较 大 的 自 由 研 究 重 不断 提高 的 过 程 。 人 口 和 资 本 向 城 市 集 中 , 是 由 空 间 , 关 于 我 国 城市 化 的 各种 主 张 都被 表达 了 出 来 。 于 生 产 要素 在空 间 上 的 聚 集 所 产 生 的 外 部效 益 , 以 虽 然直 到 世 纪末 , 近 多 年 的 时 间 里“ 限 制 大城 及 城市 的 先 进文 化 、 生活 方式 等所 产生 的 城市 引 力 。 市 规模 , 大 力 发 展 小 城 镇 ” 的 思 想 一 直 占 据 主 导 地 按 照 最 新 的 研究 结果 , 中 国 在 — 年 间 城 市 位 , 但 其他 的 城市化 道路 声 音 也一 直 未 断 。 世 纪 化 增速 为 最 高 水 平 。 这 一 期 间 的 城市 化增 长 率 约 为 初 人们 在 城市化 的 理论 和 实 践 上 都更 前 进 了 一 步 , 个 百 分 点 , 城 市 化 率 则 在 — 之 提 出 了 以 城市群 为 我 国 城 市 化 的 主 要 形 态 , 大 中 小 间 , 此 后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增 速将 逐 步 放 缓 。 采 用 中 国 城市 共 同 协调 发展 , 放 开 中 等城市 户 籍 限 制 , 鼓 励 大 城 市 化 增 长 模 型 预 测 结 果 为 、 、 中 城 市 发展并 以 经 济手 段取 代行 政手 段控 制 特 大城 年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率 分 别 为 : 市人 口 过 快增 长 , 逐 步 实施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户 籍 管理 和 , 可 以 预测 中 国 年 将 有 亿 的 制 度 的 城 市 化 思 想 。 工 业 化 创 造 供 给 , 城 市 化创 造 城 市 人 口 , 卩 亿 多 中 国 人 生活 在城 市里 。 要 达到 需求 。 东南亚 金融 危机 后我 国 主 要采 取 了 扩大 投 资 年 的 城 市 化 率 的 目 标 , 今 后 每 年 要 提 需求 的 措 施使 经 济克 服 了 通 缩 状 态 , 时 至 今 日 我 国 高 城 市 化 水 平 个 百 分 点 , 相 当 于 每 年 有 近 经济 趋缓 单靠 扩 大投 资 需 求 来 拉 动 , 效 果 巳 极 为 有 多 万 人转 移到 城 市 来 。 限 , 甚至 会对 我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调 整 累 积许 多 负 面 影 建 国 以 来 我 国 城市 化思 想 的 变迁 不 断地 反 映 和 响 。 扩大 消 费 需 求 应 当 是我 国 当 前和 今后 提升 经 济 指导 着我 国城 市 化 的 实 践 , 这 种 变 迁 经 历 了 一 个 否 的 主 要措 施 , 而 加 快城 市化进 程 , 则 可 以 释 放 出 巨 大 定之 否定 过程 。 以 改 革 开 放 为 界 , 改 革 开放 之前 经 的 国 内 消 费 需 求 。 历 了 一 个 从建 国 之初 的 城 乡 人 口 自 由 流 动 、 农 村 人 以 改革开 放 为 分界 点 将 我 国 城市 化思 想 与 实 践 口 自 发 向 城市 集 聚 、 城 市 的发 展 不 受 规模 限 制 , 到 限 划 分 为 两个 阶段 : ( 改 革开 放前 城市 化发 展不 稳定 — —
阶段;(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速发展阶(如王小鲁等,1999)。(2)中等城市重点论。主张中 段。改革开放前:建国前后到大跃进开始,坚持城市国城市化以中等城市为主体的思路认为:比起小城 发展工业,城市领导乡村,城乡互助的方针;而大跃镇来,中等城市具有较大的生产生活集聚效应,又能 进开始至“文革”结束,以人民公社为城市化的载体,够避免大城市人口、经济密度过高引发的城市病;与 追求公社工业化,消灭城乡差别。改革开放以来,城大城市和小城镇相比,中等城市比较容易实现经济 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城市规模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达国家城市化 中,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分散式过程的“分散一集中一再分散”趋势,人口最终趋于 城市化特征比较明显,这种特征与低成本工业化的向中等城市扩散(如李金来,1990)。(3)小城镇重点 资源粗放利用机制相互关联。然而,随着空间集聚论。其理论依据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现有大中城 进程的演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土地、能源、环境压力市基础设施无法承接将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几亿 越来越大,如何在分散式的城镇发展与集中的城市剩余劳动力,而通过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商品经 化之间寻找平衡,就成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话题。济,既可以容纳农村剩余人口,发展农村的二、三产 时至今日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加快城市化推动经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促进城乡交流,避免西 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十八届三中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病”和农村凋敝并存现 全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象的发生。(4)城市体系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 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要提出在继续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基础上,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形成 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预示着新型 在城市化模式选择问题上,我们更应该考虑城 城市化路径和理念走人城市发展规划的视野。 市化的出发点,是应该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核 (二)中国城市化模式 心,以低成本为政策取向;还是应当以长期增长和知 由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使我们不得不将城市识空间外溢为核心,以效率为政策取向?随着刘易 化这样一个长期结构性问题的视野放回到改革开放斯转折点的出现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逐步 前。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受到了重工业完成,效率和长期增长可能更应该成为城市化模式 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的严重限制。重工业的资的落脚点。由于低成本同时意味着低收人和粗放, 本密集型特征,要求严格限制城市部门的就业人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考量下,大城市 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空间流动并没有放开,乡镇企和大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城市群战略应当成为 业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化是在农村土地我们的首选,并以此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空 上开始的。由于中国政治体制对于政治中心的强的优化,并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调,中国市场经济推动的、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 (三)中国的最优城市规模 村工业化相对应的城市化只表现为“县域城市化”。 空间集聚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依托适度城市 近年来,由于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因,县域和地级市一规模。从各国城市化路径看,最佳城市规模及城市 级的城市化更为明显。大城市的范围扩展,则受到分布模式,国情不同差异较大。最佳城市规模问题 了户籍制度的明显限制,说明中国城市化模式存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是:最佳城市规模与用地规模 定问题 和公共设施规模相关,与产业的效率相关,与城市可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关于城持续发展相关。最佳城市规模形成的机制是,随着 市化模式的讨论上。选择“小城镇”模式还是“大城空间集聚规模的增大,集聚成本也会上升,最终在特 市”模式,是中国城市化战略中最旷日持久的争论。定阶段达到平衡。尽管促使最佳城市规模形成的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大城市重点论。素很多,但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显示,城市最佳规模 主张中国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主体的思路认为:大城与城市的产业特征关系极大。德国、意大利,最佳的 市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大城市的规模城镇规模是20-50万人口。参照国外经验,在研究 经济和集聚效应很高,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大城中国城市最佳规模时,我们立足于中国城市化趋势, 市有利于资源环境管理,节省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公基于规模的成本一收益法对中国最佳城市规模问题 共建设资源,且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行探讨。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阶段 ; ( 改革 开放 后城 市 化进入 复 苏和 加速 发展 阶 ( 如 王小 鲁等 , 。 ( 中 等 城市 重 点 论 。 主 张 中 段 。 改革 开放 前 建 国 前后 到 大 跃进 开 始 , 坚 持城 市 国 城市 化 以 中 等城 市 为 主 体 的 思 路 认 为 : 比起 小 城 发展 工业 , 城 市领 导 乡 村 , 城 乡 互 助 的 方 针 ; 而 大 跃 镇 来 , 中 等城 市 具有 较大 的 生 产生 活 集 聚 效 应 , 又 能 进开 始 至“ 文 革 ” 结束 , 以 人 民公社 为 城 市化 的 载 体 , 够 避 免大城 市人 口 、 经济 密度 过 髙 引 发 的 城 市病 ; 与 追求 公 社工业 化 , 消 灭 城 乡 差别 。 改革 开放 以 来 , 城 大 城 市和 小 城镇 相 比 , 中 等城 市 比 较 容 易 实现 经 济 市化 思想 主 要 体 现在对 城 市规 模和 发展 模式的 讨论 效 益 、 社会效 益 和环 境效 益 的 统 一 ; 发 达 国 家城 市化 中 , 重 点 发展 小城 镇 的 思想 占 主 导地 位 , 中 国 分散 式 过 程 的 “ 分散 一 集 中 一 再 分 散 ” 趋 势 , 人 口 最 终 趋 于 城市 化特 征 比 较 明 显 , 这 种 特 征 与 低 成 本 工 业 化 的 向 中 等城市 扩散 如 李金 来 , 。 ( 小 城镇 重 点 资源 粗放 利用 机 制 相 互 关 联 。 然 而 , 随着 空 间 集 聚 论 。 其理论依据 为 , 中 国 农村 人 口 众 多 , 现 有大 中城 进程 的演 进 ,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土 地 、 能 源 、 环 境 压 力 市 基 础 设施 无 法承 接将 要从农 业 中 转 移 出 来 的 几亿 越来 越 大 , 如 何在 分 散 式 的 城 镇 发展 与 集 中 的 城 市 剩 余 劳 动 力 , 而 通 过小 城 镇 发 展 乡 镇 企 业 和 商 品 经 化之 间 寻找 平 衡 , 就 成 为 越 来 越 引 人 注 目 的 话 题 。 济 , 既 可 以 容纳 农 村 剩余 人 口 , 发 展农村 的 二 、 三 产 时至 今 日 大 中 小城 市 共 同 发 展 , 加 快 城 市 化 推 动 经 业 提 高 农 民 的 收 入 , 也 可 以 促 进城 乡 交 流 , 避 免 西 济可 持续 增长 成 为 大部 分 学者 的 共 识 。 十 八 届 三 中 方 国 家城市 化 过程 中 “ 大 城市 病 ” 和 农 村凋 敝 并 存 现 全会提 出 , 推 进农业转 移人 口 市 民 化 , 逐 步把 符合 条 象 的 发生 。 ( 城 市 体 系 论 。 国 家 “ 十 一 五 ” 规划 纲 件 的 农业 转移 人 口 转 为 城 镇 居 民 。 新 人 口 管 理 , 要 提 出 在继 续 坚持 大 中 小城 市 和 小城 镇协 调 发展 的 加快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 全 面 放 开 建制 镇 和 小 城 市 落 户 基 础 上 , 把 城市 群作 为 推 进 城镇 化 的 主 体 形态 , 形 成 限 制 , 有 序放 开 中 等城 市 落户 限 制 , 合理 确 定大 城市 高 效 协调 可 持 续 的 城镇 化 空 间 格 局 。 落 户 条件 严 格控 制 特 大城 市人 口 规模 , 预示 着新 型 在 城 市 化模 式 选 择 问 题 上 , 我 们 更 应 该 考 虑 城 城市 化路 径 和 理 念走 人城市发 展规 划 的 视野 。 市 化 的 出 发 点 , 是应 该 以 转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为 核 二 ) 中 国 城 市化模 式 心 , 以 低成 本为 政策 取 向 ; 还 是应 当 以 长期 增 长和 知 由 于 中 国 的 渐 进 式 改革 , 使 我 们 不 得 不将 城 市 识 空 间 外 溢 为 核 心 , 以 效 率 为 政 策取 向 ? 随 着 刘 易 化这 样 一 个 长期 结构性 问 题 的 视野 放 回 到 改革 开放 斯 转 折点 的 出 现和 中 国 农村 剩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逐 步 前 。 计划 经 济 时期 中 国 的 城 市 发 展 , 受 到 了 重 工 业 完 成 , 效率 和 长 期 增 长 可 能更 应 该 成 为 城 市 化 模 式 优先 发展 战 略和计 划 经济 的 严 重 限制 。 重工 业 的 资 的 落脚 点 。 由 于低 成 本 同 时 意 味 着低 收 人 和粗 放 , 本密 集 型特征 , 要 求严 格 限 制 城 市 部 门 的 就 业人 数 。 在 转 变经济 发 展方 式 、 缓 解 资 源 约 束 考量 下 , 大城 市 改革 开 放 以后 , 劳动力 空 间 流 动 并 没有 放开 , 乡 镇 企 和 大 城市 带 动 周 边 城市 发展 的 城 市 群 战 略应 当 成 为 业 为 代 表 的 、 以 市场 为 导 向 的 工业 化是 在 农 村 土 地 我 们 的 首选 , 并 以 此促 进 产业 竞 争 力 的 提 高 和 空 间 上 开始 的 。 由 于 中 国 政 治 体 制 对 于 政 治 中 心 的 强 的 优 化 , 并 以 此 带 动 经 济结 构 的 转型 升级 。 调 , 中 国 市场 经 济推 动 的 、 以 “ 乡 镇 企业 ” 为 主 体 的 农 ( 三 ) 中 国 的 最 优城 市 规模 村工 业 化相对 应 的 城 市 化 只 表 现 为 “ 县域 城 市 化 ” 。 空 间 集 聚 效 应 的 有 效 发 挥 , 需 要 依 托适 度 城 市 近年 来 , 由 于土地 管理 制 度 的 原 因 , 县域 和 地 级 市 一 规 模 。 从各 国 城市 化 路 径 看 , 最 佳 城 市 规 模 及 城 市 级 的 城 市化 更 为 明 显 。 大城 市 的 范 围 扩 展 , 则 受 到 分 布 模 式 , 国 情 不 同 差 异 较 大 。 最 佳 城 市 规 模 问 题 了 户 籍 制 度 的 明 显 限 制 , 说 明 中 国 城市 化 模 式 存 在 受到 广泛关 注 的 原 因 是 : 最佳 城 市 规 模 与 用 地 规 模 一定 问 题 。 和 公 共设施 规 模相 关 , 与 产 业 的 效率 相关 , 与 城市 可 中 国 城 市空 间 结 构存 在 的 问 题 , 集 中 在 关 于城 持 续 发展 相关 。 最 佳 城 市 规 模 形 成 的 机 制 是 , 随 着 市化 模 式 的 讨论上 。 选 择 “ 小 城镇 ” 模 式 还 是 “ 大城 空 间 集 聚 规模 的 增 大 , 集 聚 成本 也会上升 , 最 终在 特 市 ” 模式 , 是 中 国 城 市 化 战 略 中 最 旷 日 持 久 的 争 论 。 定 阶 段 达 到 平衡 。 尽管 促使 最佳 城市 规模 形成 的 因 归 纳 起 来 主要 有 以 下几 种 观 点 : ( 大 城 市 重 点 论 。 素 很 多 , 但 发达 国 家城镇 化 经验 显示 , 城市 最佳 规 模 主 张 中 国 城 市 化 以 大 城 市 为 主体 的 思 路 认 为 : 大 城 与 城 市 的产 业 特征 关 系 极 大 。 德 国 、 意大 利 , 最佳 的 市 发展 是城 市化 过 程 中 的 普遍 现象 ; 大城 市 的 规 模 城 镇 规模 是 — 万人 口 。 参 照 国 外经 验 , 在研究 经 济 和 集 聚 效应 很 高 , 能 最大 程度 地节 约 土地 ; 大城 中 国 城市 最佳 规模 时 , 我 们 立足 于 中 国 城 市化 趋势 , 市 有 利 于 资源 环境 管理 , 节省 土地 资 源 、 水 资 源 和 公 基于 规模 的 成 本 一 收益 法 对 中 国 最 佳城 市规模 问 题 共建 设 资源 , 且 有利 于 第 三产业 发 展 , 增 加 就业 机会 进 行探 讨 。 — —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 是不是存在城市最优规模、中国适合发展哪种污染)促使生产分散,因此城市会有一个最优规模。 规模的城市的争论一直不断。1980年《全国城市规亨德森( Henderson,1974)认为城市的内在驱动力 划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的实质是城市聚集经济。如果城市聚集经济的规模 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效应可以弥补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 本方针。”此后中国城市化实际上是围绕这个方针进污染、房价上升、物价上涨、资源约束以及其他生产 行。岳清唐在《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思想之演进》一生活费用上升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城市扩张的边际 文中则提出发展大城市的几条理由:第一,大城市的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即意味着偏大城市规 发展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第二,大城市的规模不一定会导致效率损失。只有聚集经济带来的收 模经济和集聚效应远高于小城镇,大城市能最大程益全部转化为城市地租,流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城市 度地节约土地;第三,小城镇浪费土地资源、水资源规模扩张的内在驱动力才会因为可获土地的限制而 和公共建设资源,不容易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逐渐弱化。卡马尼( Anagni,1993)进而认为大多 第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有限。也有人提出走中等数最优城市规模模型研究的是单个城市的最优规 城市道路。中等城市既能够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模,忽略了城市与其所在的城市体系的紧密联系,而 区的集聚效应,克服小城镇在这方面的不足;又能够且它们多数是在新古典框架下进行的,城市内部市 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可能引发的城市病。“城场被假定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计量分析中用同 镇化”真的能引导中国经济转换增长方式吗?城市城市生产函数来估计所有城市最优规模,因此不可 规模小真的合理吗? 避免地会产生相同的最优规模城市,从而将最优规 国内外经济学家近几十年对是不是存在最优城模提升到网络城市层面。托利、克瑞菲尔德(2001) 市规模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国外对城市规模硏究的斯特拉斯蔡姆(2001)也认为存在最优城市规模。 情况有:阿隆索( Alonso,1971),罗伯特( Robert, Duranton8Puga(2004)将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 1978)、哈维( Harvey,1981),理查德森( Richardson,( 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引人单中心城市增 1972),亨德森( Henderson,1974),卡马尼( Camag-长模型,得出了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经济关系 ni,1993),托利、克瑞菲尔德(2001),斯特拉斯蔡姆表达式:N'=e/(1+2e)t,它表明最优城市规模N 与反映城市聚集成本的参数t(单位交通成本)成反 son(2006),阿瑟·奥莎利文(2008)等。阿隆索比,与反映城市聚集收益的参数e(中间产品不变替 Alonso,1971)提出了一个城市总成本—收益模型,代弹性的值)成正比,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效应 认为城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呈倒U字型关系。Au8. Henderson(2006)发现城 大而增加,但前者呈递减趋势,后者呈递增趋势,两市的净聚集效应首先随着城市规模上升而急剧上 条边际曲线的交点即为最优城市规模点。安东尼和升,在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因此与城市规模之间 罗伯特( Anthony8. Robert,1978)、哈维( Harvey,的关系呈倒U型变化。随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 1981)等则进一步发展了阿隆索的总成本一收益模城市的最优规模也有不同;当制造业与服务业增加 型,认为城市的实际规模即城市均衡规模是由平均值之比为1时,城市的最佳就业人数规模在127万 收益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而最优规模人,相当于最优人口规模250万人左右。而当上述 是由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由比值为0.6时(适用于更大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约 于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分别处在平均收益为290万一380万人,并得出中国城市的平均规模 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这说明,城市存在一个过小的结论。阿瑟·奥莎利文(2008)研究了城市规 内在的驱动力,使得城市的实际规模要大于它的最模状态,认为大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导致城市陷 优规模。理査德森( Richardson,1972)根据聚集经人“过大”的低效率状态,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济和不经济提出了城市最优规模理论,他认为随着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更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 人口的聚集,聚集经济使居民的边际收益呈倒“U”资源进入大城市,而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造 形曲线变化,而聚集不经济使居民的边际费用呈成了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趋向 “U”形曲线变化,边际收益与边际费用相等时的人 国内针对城市规模研究主要有:杨小凯和霍格 口规模为城市最优规模。正的外部性促使生产集宾(Yang& Hogbin,1990)、王小鲁、夏小林(1999)、 中,负的外部性(如土地成本、房价、物价上升和环境金相郁(2004)、李秀敏等(2007)和杨波(2008)等。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经 济 学 动 态 》 年 第 期 是不 是 存 在城 市 最 优 规模 、 中 国 适 合 发 展 哪 种 污 染 ) 促 使生 产 分 散 , 因 此城 市 会 有 一 个 最 优 规 模 。 规模 的 城 市 的 争 论 一 直 不 断 。 年 《 全 国 城 市规 亨德 森 ( 认 为 城 市 的 内 在 驱 动 力 划 工作 会议 纪 要 》 提 出 “ 控 制 大 城 市规 模 , 合 理 发展 的 实质 是城 市 聚 集经 济 。 如 果 城 市聚 集 经济 的 规模 中 等 城市 , 积极 发 展小 城市 ” 作 为 我 国 城 市发 展 的 基 效应 可 以 弥 补城 市 规 模 扩 大 带来 的 交 通 拥 挤 、 环 境 本方 针 。 ” 此 后 中 国 城 市 化实 际上 是 围 绕这 个方 针进 污 染 、 房 价上 升 、 物 价上 涨 、 资 源 约束 以 及其 他 生 产 行 。 岳 清唐 在《 建 国 以 来 我 国 城 市化思 想 之演 进 》 一 生 活 费 用 上 升等 方 面 的 负 面影 响 , 城 市 扩 张 的 边 际 文 中 则 提 出 发 展大 城市 的 几 条理 由 : 第 一 , 大城 市 的 社 会收 益大 于边 际 社 会 成本 , 即 意 味 着 偏 大 城 市 规 发展 是工业 化 过程 中 的 普遍 现象 ; 第 二 , 大城 市 的规 模 不一 定会 导致 效率 损 失 。 只 有 聚 集 经济带 来 的 收 模 经 济和 集聚 效应 远 高 于 小 城 镇 , 大 城 市 能 最 大程 益 全部 转化 为 城 市地 租 , 流人 土地 所有 者手 中 , 城市 度 地 节约 土 地 ; 第 三 , 小 城 镇 浪 费 土地 资源 、 水 资 源 规模 扩 张 的 内 在 驱动 力 才会 因 为 可 获土 地 的 限 制 而 和 公共 建设 资 源 , 不 容 易 解决 环 境污 染 问 题 , 影 响 了 逐渐 弱 化 。 卡 马 尼 ( , 进 而 认 为 大 多 第 三产 业发 展 , 就 业 机 会 有 限 。 也 有 人 提 出 走 中 等 数最 优 城 市 规 模 模 型 研 究 的 是 单 个 城 市 的 最 优 规 城 市道 路 。 中 等城 市既 能够 发 挥 工业 生 产与 城 市 社 模 , 忽 略 了城 市 与 其 所在 的 城 市 体 系 的 紧 密 联 系 , 而 区 的 集聚 效 应 , 克 服小 城镇 在这 方 面 的 不 足 ; 又能 够 且 它们 多 数 是在 新 古 典 框架 下进 行 的 , 城 市 内 部 市 避 免 大城市 人 口 过 度 密 集 可 能 引 发 的 城 市病 。 “ 城 场被 假定 为 完全 竞 争 市 场 , 经 济计 量分 析 中 用 同 一 镇化 ” 真 的 能 引 导 中 国 经 济 转 换增 长 方 式 吗 ? 城 市 城 市 生 产 函 数来 估 计 所 有城 市最 优 规 模 , 因 此 不 可 规 模小 真 的 合 理 吗 ? 避免 地 会产 生相 同 的 最 优规 模 城 市 , 从 而将 最 优 规 国 内 外 经 济学 家近 几 十 年 对是不 是 存在最 优城 模 提升 到 网 络城 市层 面 。 托利 、 克瑞菲 尔 德 市规模 做 了 开 拓性 的 研 究 。 国 外对城 市 规模研 究 的 斯 特拉 斯 蔡 姆 ( 也 认 为 存 在 最 优 城 市 规 模 。 情 况 有 : 阿 隆 索 ( , , 罗 伯 特 ( 将 迪 克 西 特 一 斯 蒂 格 利 茨 、 哈维 ( , 理查德 森 ( — 垄 断 竞 争 模 型 引 人 单 中 心 城 市 增 , 亨 德 森 ( 卡 马 尼 ( 长模 型 , 得 出 了 最优 城 市 规 模 与 城 市 聚 集 经 济关 系 , , 托 利 、 克 瑞菲 尔 德 ( , 斯 特 拉 斯 蔡 姆 表 达式 , 它 表 明 最优 城 市 规 模 , 与 反 映城市 聚 集成 本 的 参 数 单 位 交 通成 本 ) 成反 , 阿 瑟 奥 莎 利 文 ( 等 。 阿 隆 索 比 , 与 反映 城 市 聚 集 收益 的 参 数 中 间 产 品 不 变 替 , 提 出 了 一 个城 市 总 成 本 一 收 益 模 型 , 代 弹 性 的 值 成 正 比 , 最 优城 市规 模与 城 市 聚 集 效应 认 为 城市 边 际 收 益 和 边 际 成 本会 随 着城 市规模 的扩 呈倒 字 型 关系 。 发 现城 大而 增加 , 但前者 呈 递 减 趋 势 , 后 者 呈 递 增 趋 势 , 两 市 的 净 聚 集 效 应 首 先 随 着 城 市 规 模 上 升 而 急 剧 上 条边 际 曲 线 的 交点 即 为 最优 城 市 规模 点 。 安 东尼 和 升 , 在 达到 峰值 之后 缓慢 下 降 , 因 此 与 城 市规模 之 间 罗 伯 特 ( 、 哈 维 ( , 的关 系 呈倒 型变 化 。 随着 城 市 的 产 业 结构 变 化 , 等则 进 一 步 发展 了 阿 隆 索 的 总 成 本 一 收 益模 城 市 的 最优 规模 也 有 不 同 ; 当 制 造 业 与 服 务 业增 加 型 , 认 为 城 市 的 实 际 规 模 即 城 市 均 衡 规 模 是 由 平 均 值 之 比 为 时 城 市 的 最 佳 就业 人 数 规 模 在 万 收益 曲 线 和 平 均成 本 曲 线 的 交 点 决 定 , 而 最 优 规模 人 , 相 当 于 最 优 人 口 规 模 万 人 左 右 。 而 当 上述 是 由 边 际 收 益 曲 线 和 边 际 成本 曲 线 的 交 点 决 定 。 由 比 值 为 时 适 用 于 更 大城 市 ) , 最 优 人 口 规模 约 于边 际 收 益 曲 线 和 边 际成本 曲 线 分别 处 在平 均收 益 为 万 一 万 人 , 并 得 出 中 国 城 市 的 平 均 规 模 曲 线 和 平 均成 本 曲 线 的 上方 , 这 说 明 , 城 市存 在一 个 过 小 的 结论 。 阿瑟 奥 莎利 文 研究 了 城 市规 内 在 的 驱 动力 , 使 得 城 市 的 实 际 规 模 要 大 于 它 的 最 模 状 态 , 认为 大 城 市 的 自 我 强 化 效 应 将 导 致 城 市 陷 优规 模 。 理 査 德 森 ( , 根 据 聚 集 经 人 “ 过 大 ” 的 低 效率 状态 , 而 在城 市化 快速 发展 时期 , 济 和 不 经 济提 出 了 城 市 最优 规 模 理 论 , 他 认为 随 着 由 于 大城 市 的 集 聚 效 益 更 大 , 吸 引 了 更 多 的 人 口 和 人 口 的 聚 集 , 聚 集 经济 使 居 民 的 边 际 收 益呈 倒 “ ” 资 源进 人 大城 市 , 而使小 城市 规模 难 以 扩 大 , 从而造 形 曲 线 变 化 , 而 聚 集 不 经 济 使 居 民 的 边 际 费 用 呈 成 了 城 市 规模 的 “ 两极分化 ” 趋 向 。 “ ” 形 曲 线 变 化 , 边 际 收 益 与 边 际 费 用 相 等 时 的 人 国 内 针 对 城 市规 模研 究 主 要 有 : 杨 小 凯 和 霍格 口 规 模 为 城 市 最 优 规 模 。 正 的 外部 性 促 使 生 产 集 宾 ( , 、 王小 鲁 、 夏小林 ( 、 中 , 负 的 外部 性 ( 如 土 地成 本 、 房价 、 物价 上升 和 环 境 金 相 郁 ( 、 李 秀 敏 等 ( 和 杨 波 ( 等 。 — —
杨小凯和霍格宾(Yang&. Hogbin,1990)在一个分 有鉴于此,作为本课题的一部分,我们在为上海 权的分层网络框架中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层市政府所做课题《上海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 级问题,认为最优的城市层级是生产分工水平的增究》中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几个特大城市 函数,是城市规模和交易效率的递减函数。分工水进行了研究。《中国特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 平提升将增加城市数量,城市规模越大、交易效率越系硏究》是在此课题基础上提炼的,本文梳理了世界 高,城市数量就越少。王小鲁、夏小林(1999)采用成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讨论了 本一收益方法得出中国的最优城市规模为1 从经济增长加速到减速的核心原因,发现成熟经济 400万人,并认为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体持续、均衡增长的长期驱动因素就是持续的效率 少;中国应该改变限制大城市而重点鼓励小城镇发改进,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展的政策,优化城市规模,这将改善资源配置状况, (四)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增长。金 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化和 相郁(2004)利用聚集经济方法度量并比较中国东部产业结构匹配的问题,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发展的匹 沿海地区三个超大城市的最佳城市规模,得出2002配、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匹配城市化与农业发展 年三大直辖市的北京、天津、上海的最佳城市规模为的匹配、城市化与就业的匹配等几个方面 1251.7万人、951.3万人和1795.5万人;而用最小 1.城市化与工业发展的匹配。城市化和工业 成本法得到的三个城市的最优规模分别为801.5万化呈阶段性特征,即在工业化初中期,人均GDP和 人、1126.2万人和2123.1万人。李秀敏等(2007)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 和杨波(2008)采用王小鲁、夏小林(1999)的成本 提高,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 收益法并分别用不考虑人力资本和考虑人力资本得与工业化呈正的相关性;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人 到的城市最优规模分别为270万人和249.63万人,均GDP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加,服务业 最大规模分别为1086万人和1002.25万人。 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工业占GDP的 在总结前人城市规模探讨的基础上,选取中国比重则降低,而此时城市化水平仍然逐步提高,城市 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的数据,化与工业化呈现负相关的特征。鉴于中国经济发展 采用成本一收益法来研究中国城市的最大最优适度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低成本工业化模式向城市 规模问题。并按不考虑人力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化演进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空间集聚提 和考虑人力资本三种情况来分析264个城市规模收升工业化水平。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再工业化依 益情况,外部成本则考虑政府成本、企业工资成本、然任重道远,城市化发展应该适应工业化的这一客 货膨胀成本、住房成本和环境成本几个方面,得出观要求。新时期中国城市化量增到质变的主要特 了最小最大城市规模范围和最优城市规模范围。我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内生型增长路径形成。厘清 们得出的最优城市规模即净规模收益峰值在556~“工业发展一地理集中”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理 614万人之间,外部相对成本最低时的城市规模为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联机制。 578万人。合理的城市相对规模净收益大于0.3的 2.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匹配。与城市化和 城市规模为166~2441万人,此时的外部相对成本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化和 大部分不超过0.5。城市相对规模净收益为正的区服务业发展显著正相关,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 间在65~3569万人之间。根据这一结论,中国的大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服务业得到发展,城市化 城市、超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说明中国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Singelmann(1978)首次明确了城市 小城镇、小城市的净收益不为正,最小的城市规模应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Daniels(1991)等通过计 该在65万以上。而净收益为正的城市规模在3569量分析检验了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的服务业成长 万人,说明虽然中国有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但城研究认为城市形成的区域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 市的最大规模还没有达到极限,宜用市场化手段对础,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 Harris 城市规模进行调节,而不宜盲目用行政手段限制城(1995)就城市在印度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 市规模的扩展,更不用说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了。我果表明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城市 们认为这一结论对政策制定者能提供一定的理是流通商品的主要中心,发挥着巨大的网络效应,是 论参照 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核心。 Chang et al(2006)对中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杨小 凯 和 霍格 宾 ( ■ , 在 一 个 分 有鉴 于此 , 作 为 本课 题的 一 部 分 , 我 们在 为 上 海 权 的 分层 网 络框 架 中 探 讨 了 最优 城市 规模 和 城 市 层 市政 府 所 做课题《 上 海 市 创 新 转 型 发 展 指 标 体 系 研 级 问 题 , 认为 最优 的 城 市 层级 是 生 产 分 工 水 平 的 增 究 》 中 对北 京 、 天 津 、 上海 , 广 州 和 深圳 几 个特 大 城 市 函数 , 是 城市 规 模 和 交 易 效 率 的 递 减 函 数 。 分工水 进行 了 研 究 。 《 中 国 特大 城 市 创 新转 型 发展 指 标 体 平 提升将 增 加 城 市 数量 , 城 市规 模越 大 、 交 易 效率越 系 研 究 》 是在 此课 题基础 上 提炼 的 , 本 文梳理 了 世 界 高 , 城市 数量 就越 少 。 王小 鲁 、 夏小林 ( 采用 成 发 达经 济体 和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经 济发 展 经 验 , 讨 论 了 本 一 收 益 方 法 得 出 中 国 的 最 优 城 市 规 模 为 — 从 经济增 长加 速 到 减 速 的 核 心 原 因 , 发 现 成熟 经 济 万人 , 并 认 为 中 国 的 大 城 市 不 是 太 多 , 而 是 太 体 持续 、 均衡 增 长 的 长期 驱动 因 素 就 是 持 续 的 效 率 少 ; 中 国 应该 改 变 限制 大 城 市 而 重点 鼓 励 小 城 镇 发 改 进 , 最 后提 出 政 策 建议 。 展 的政 策 , 优化 城 市规 模 , 这 将 改善 资 源 配 置 状况 , ( 四 ) 城 市化 与 产 业 竞 争力 提 高 资 源利 用 效 率 和 经 济 效 益 , 加 速 经 济增 长 。 金 城 市 化 与 产 业竞 争力 的 问 题 , 其实 是 城 市 化 和 相 郁 利 用 聚 集 经济 方法 度 量并 比 较 中 国 东 部 产 业结 构 匹 配 的 问 题 , 包 括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发 展 的 匹 沿 海地 区 三个超 大 城市 的 最 佳 城 市 规 模 , 得 出 配 、 城市 化 与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匹 配 、 城市 化 与 农 业发 展 年三 大直辖 市 的 北 京 、 天 津 、 上海 的 最佳 城市 规模 为 的 匹配 、 城 电 化 与 就业 的 匹 配 等几 个 方 面 。 万人 、 万 人 和 万 人 ; 而 用 最 小 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发 展的 匹 配 。 城 市 化 和 工业 成本 法得 到 的 三 个 城市 的 最 优规 模分别 为 万 化呈 阶 段性 特征 , 即 在 工 业化初 、 中 期 , 人均 和 人 、 万 人 和 、 万 人 。 李 秀 敏 等 ( 城市化 水平 还 不 高 , 城 市 化 水 平 随着 工 业 的 发 展 而 和 杨 波 采 用 王 小鲁 、 夏 小林 ( 的 成 本 一 提 高 , 工 业 化进 程带 动 了 城 市 化 的发 展 , 城市 化水平 收 益法 并分 别用 不 考虑人 力 资本 和 考虑 人力 资 本 得 与 工业 化呈 正 的 相 关 性 ; 在 工 业 化 中 、 后 期 , 随 着 人 到 的 城市 最优 规模 分别 为 万 人和 万人 , 均 的 提 高 , 人 们 对 服务 业 的 需 求 增 加 , 服 务 业 最大 规模 分别 为 万 人和 万人 。 在 中 所 占 比 重 也 呈 上 升 趋 势 , 工业 占 的 在 总 结 前 人 城市 规 模探 讨 的 基 础 上 , 选 取 中 国 比重则 降低 , 而 此 时城 市 化水 平仍然 逐 步提 高 , 城 市 个地 级及 地 级 以 上 城 市 — 年 的 数 据 , 化与 工 业化 呈 现负 相 关 的 特征 。 鉴 于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采用 成本 一 收 益法 来研究 中 国 城 市 的最 大最 优 适度 现状 和 可 持续 发展 要 求 , 低 成 本 工业 化 模 式 向 城 市 规模 问 题 。 并按 不考 虑 人 力 资 本 、 人 均受 教 育 年 限 化演进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任 务 , 是 充 分利 用 空 间 集 聚 提 和 考 虑 人 力 资 本 三种情 况来 分析 个城 市规 模收 升工业 化水 平 。 因 此 ,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再 工 业 化 依 益情 况 外部 成本 则 考 虑 政府 成 本 、 企 业 工资 成 本 、 然 任重 道 远 , 城 市 化发 展 应 该 适 应工 业 化 的 这 一 客 通货 膨胀 成本 、 住 房成本 和环 境 成本 几个方 面 , 得 出 观要求 。 新 时 期 中 国 城 市 化 量 增 到 质 变 的 主 要 特 了 最小最 大城 市 规模范 围 和 最优 城市 规模 范 围 。 我 征 , 是 城市 化推 动 工 业 内 生 型 增 长 路 径 形 成 。 厘 清 们得 出 的 最优 城 市规模 即 净 规 模 收 益 峰 值 在 “ 工业 发 展一 地 理 集 中 ” 的 发 展 脉络 , 有 助 于 我 们 理 万人之 间 , 外 部 相 对 成 本 最 低 时 的 城 市 规 模 为 解工 业化 和 城 市化 的 关 联机 制 。 万人 。 合 理 的城 市相 对 规模 净 收 益 大 于 的 城 市 化 与 服 务 业 发展 的 匹 配 。 与 城 市 化 和 城 市规 模 为 万 人 , 此 时 的 外 部 相 对 成本 工业 化 的 阶段 性 特征 不 同 , 各 国 和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和 大 部分 不超 过 。 城 市相 对规 模 净 收益 为 正 的 区 服 务业发 展显 著 正 相 关 , 即 随着 人 均 的 提 高 , 间 在 万人之 间 。 根据 这一 结论 , 中 国 的 大 对 服务业 的需 求 越来越 多 , 服务 业 得 到 发 展 , 城 市化 城 市 、 超 大城 市 不 是 太 多 而 是 太 少 。 说 明 中 国 发 展 ’ 水 平越来 越 高 。 首 次 明 确 了 城市 小 城镇 、 小 城市 的 净 收益 不为 正 , 最 小 的 城市 规模 应 化 是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原 因 。 等 通 过 计 该 在 万 以 上 。 而 净收 益为 正 的 城市 规 模 在 量 分析 检验 了 美 国 大 中 小 城 市 区 域 的 服 务 业 成 长 , 万人 , 说 明 虽然 中 国 有 北 京 、 上 海 等 超 大 城 市 , 但 城 研 究认 为 城 市 形 成 的 区 域 市 场 是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基 市 的 最大 规模还 没 有 达 到 极 限 , 宜 用 市 场 化 手 段 对 础 ,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促 进 了 服 务 业 的 扩 张 。 城市 规模进 行 调节 , 而不 宜 盲 目 用 行 政 手 段 限 制 城 ( 就城 市在 印度 经 济 中 的 作 用 进 行 了 研 究 , 结 市 规 模 的 扩展 , 更 不 用 说限 制 大城 市 的 发 展 了 。 我 果表 明 城市 在 国 家 经 济 发展 中 起 了 关 键 作用 , 城 市 们认 为 这 一 结 论 对 政 策 制 定 者 能 提 供 一 定 的 理 是流通 商 品 的 主 要 中 心 , 发挥 着巨 大 的 网 络效 应 , 是 论参 照 。 服务业 中 许 多 行 业 的 核心 。 对 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