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 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常凯 摘要:中国的劳动关系正由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调整转型。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的个别调整在法律建构上已经初 步完成,同时也开启了劳动关系集体调整的新起点。现实中的个别劳动关系建构和 调整,已经无法解决劳资矛盾和维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过 程中,有两种互补的力量和途径:一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过程,二是劳动 者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促进过程。从权利争议到利益争议,是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 重要特点。中国的劳工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包括劳动关系理论指导和调整模式的选 择、集体劳动法的健全、劳动者集体权利的确认以及两种劳工力量的关系处理等 关键词: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劳工政策 作者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北京100872);日本北海道大 学法学院教授 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建构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即劳动关系由个别向 集体的转变时期。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是市场化劳动关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 转型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中国劳动关系集 体化转型的原因、过程、特点,以及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劳工政 策完善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不仅是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目前劳动关 系的调整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鉴于国有企业情况较为复 杂,本文讨论以非国有企业为主。 从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理论与文献回顾 从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结构和调整的一种历史进程。所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规制研究”(项目号 12Z095)研究成果之 国家哲学社会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 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常 凯 摘 要 :中国的劳动关系正 由个别 劳动关系调整 向集体 劳动关系调整转型。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 中国劳动关系的个别调整在法律建构上 已经初 步完成 ,同时也开启了劳动关系集体调整的新起点。现实中的个别劳动关系建构和 调整, 已经无法解决劳资矛盾和维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过 程中,有两种互补的力量和途径:一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过程,二是劳动 者 自发 的自下而上的促进过程。从权利争议到利益争议,是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 重要特点。中国的劳工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包括劳动关系理论指导和调整模式的选 择、集体劳动法的健全、劳动者集体权利的确认以及两种劳工力量的关系处理等。 关键词 :劳动关系 集体化转型 劳工政策 作者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 日本北海道大 学法学院教授。 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建构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即劳动关系由个别向 集体的转变时期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是市场化劳动关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 一 转型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 的影响。了解中国劳动关系集 体化转型的原因、过程 、特点,以及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劳工政 策完善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不仅是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的重要 内容 ,对于 目前劳动关 系的调整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鉴于国有企业情况较为复 杂 ,本文讨论 以非 国有企业 为主 。 一 、 从个别劳动关 系到集体劳动关 系 :理论与文献 回顾 从个别劳动关 系到集体 劳动关系 ,是劳 动关系结构 和调整 的一种 历史进程 。所 *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项 目号 12ZD095)研究成果之一。 · 91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谓个别劳动关系是指个别劳动者与雇主所结成的关系。劳动者和雇主是个别劳动关 系的主体,个别劳动关系一般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 与义务。通过劳动合同确立的劳动关系,在形式上似乎平等,实际却是一种从属关 系。①这种从属性直接表现为劳动者必须服从雇主的指挥、指令和要求完成特定的任 务,并由此产生劳动者的人身从属、社会从属。劳动的从属性是个别劳动关系的最 主要特点。② 所谓集体劳动关系又称团体劳动关系,通常指劳动者集体或团体一方(通常以 工会为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就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有关劳资事务进行协 商交涉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现实中的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系、职工参与管理 关系等即属于此类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包括企业、行业、产业等不同层面的关系。 工人通过自身的团结和集体行动与雇主协商谈判来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是集 体劳动关系的主要功能。 与个别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相比,集体劳动关系具有对等性的特点。集体劳动关 系的形成,使得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能够获得相对平衡。集体劳动关系是为矫正个 别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而产生的。推动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发展的原动力 是劳动者希望改变劳动的从属性及劳动关系的不对等性的诉求和行动。工人们的团 结行动,促成了集体劳动关系的形成。 从个别劳动关系规范调整逐步转向集体劳动关系规范调整,是市场经济国家劳 动关系调整发展的一般轨迹。以个别劳动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为 主线,则是各国劳动关系调整的通常做法。劳动关系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 统,随着社会基本系统的调整和变化,劳动关系的结构和调整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亦即劳动关系转型。③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下,1950 1960年代的欧美各国包括亚洲的日本工会运动高涨,劳动立法和劳工政策所面对的 主要是集体劳动关系。1980-1990年代以来,由于高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出现, 以及工会运动的消沉,在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劳动关系的“转型”,在欧洲主要表现 是“放松”集体规制,美国则是更加强调“个体”。集体劳动关系开始被削弱,个别 劳动关系更受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劳动关系也面临市 场化“转型”。尽管各国的“转型”存在差别,但由于全球化背景,在劳动关系转型 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国间仍有借鉴意义。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5页。 ②日本勞慟法学会耦:《現代勞慟法講座(1)劳慟法⑦基礎理論》,東京:日本劳衝法学会,1981年, 第83頁 ③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6期 谓个别劳动关 系是指个别劳动者与雇 主所结 成 的关 系 。劳动者和雇 主是个别 劳动关 系的主体 ,个别劳动关系一般通过书面或 口头的劳动合 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 与义务。通过劳动合同确立的劳动关系,在形式上似乎平等,实际却是一种从属关 系。(这种从属性直接表现为劳动者必须服从雇主的指挥 、指令和要求完成特定的任 务 ,并 由此产生劳 动者 的人身从属 、社会从 属 。劳动 的从 属性 是个别 劳动关 系的最 主要特点 。② 所谓集体劳动关系又称团体劳动关系,通常指劳动者集体或团体一方 (通常以 工会为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 ,就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有关劳资事务进行协 商交涉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现实中的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系、职工参与管理 关系等即属于此类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包括企业、行业、产业等不同层面的关系。 工人通过 自身的团结和集体行动与雇主协商谈判来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是集 体劳动关系 的主要 功能 。 与个别劳动关 系的从属性 相 比,集体劳 动关 系具有对 等性 的特 点 。集体 劳动关 系的形成 ,使得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能够获得相对平衡。集体劳动关系是为矫正个 别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而产生的。推动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发展的原动力 , 是劳动者希望改变劳动的从属性及劳动关系的不对等性的诉求和行动。工人们的团 结行动 ,促成了集体劳动关系的形成。 从个别劳动关系规范调整逐步转向集体劳动关系规范调整 ,是市场经济国家劳 动关 系调整发展 的一般轨迹 。以个别劳动关 系调整 为基 础 ,以集体 劳动关系调整 为 主线 ,则是各国劳动关系调整的通常做法 。劳动关系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 统 ,随着社会基本系统的调整 和变化 ,劳动关系 的结构和调 整方式也 随之发生转 变 , 亦即劳动关系转型。③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下,1950— 1960年代 的欧美各 国包括亚洲的 Et本工会运动高涨 ,劳动立法和劳工政策所 面对 的 主要是集体劳动关 系 。1980- 1990年代 以来 ,由于高新 技术 和新管 理方式 的出现 , 以及工会运动 的消沉 ,在欧洲和美 国都 出现 了劳动关系的 “转型”,在欧洲 主要表 现 是 “放松”集体规制,美国则是更加强调 “个体”。集体劳动关系开始被削弱,个别 劳动关系更受关注 。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劳动关系也面临市 场化 “转型”。尽管各国的 “转型”存在差别 ,但由于全球化背景,在劳动关系转型 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国间仍有借鉴意义。 ①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卷 ,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5年,第 3—35页。 ② 日本 恸法学会褊:《现代劳恸法蒂座 (1) 恸法 基罐理 》,柬京 :日本 恸法学会 ,1981年, 第 83页。 ③ 常凯主编 :《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 15页。 92 ·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在劳动关系转型问题研究中,《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1986)①一书的观点及 方法对后来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此后近十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研究 成为国际劳动关系学界的热点,争论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于“转型”概念界定以及研 究方法和角度的差异。②艾里克森(C. Erickson)等通过区分“非根本性改变”与 转型”、“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概念,提出劳动关系的转型必然意味着劳 动关系深层结构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③布鲁林(G. Bruin)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基 层、地区和国家三级工会在这一变化中的作用及意义。④国际产业关系协会2003年 的年会就亚洲国家或地区,特别是韩国、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的劳动关系转型问题进 行了专题讨论。⑤克里斯·豪威(C.Howl)在研究法国劳动关系转型过程后,发 现两个悖论:一是在工会力量衰落的同时,大量的社会对话和工人代表制度被注入 公司层面;二是在法国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集中调节弱化的同时,法国政府在 劳动关系系统的重构过程中仍扮演了核心角色。他指出,劳动关系的制度变革在缺 乏政府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会,都不可能单独创 设持久的劳动关系制度。⑥ 随着中国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问题开始凸显。1990年代关于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问题是劳 动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陈佩华( Anita Chan)首次用组合主义为理 论工具,提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家组合主义将逐步过渡到社会组合 主义。⑦库鲁维拉( Sarosh Kuruvilla)在研究日本等7个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的劳 动关系后,指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劳动关系系统是对环境的渐进适应, 中国和韩国的劳动关系则属于根本性转型。⑧但以上研究对于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①托马斯·寇肯、哈瑞·卡兹、罗伯特·麦克西:《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朱飞、王侃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23 Christopher L. Erickson and Sarosh Kuruvilla,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52, no 1, 1998, pp 3-21 4 G. Brul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wedish Industrial Relations from Below,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vol 21, no 2, 2000, pp. 237-251 6 Dong-One Kim and Seongsu Kim,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Asia: Transformation or Transition?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vol 42, no. 3 2003,pp.311-314 6 Chris Howell,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Industrial Relations: Labor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tate in a Post-Dirigiste Era, "Politics Society, vol 37, no 2, 2009, pp.229-225 ⑦陈佩华:《革命乎?组合主义乎?—后毛泽东时期的工会和工人运动》,《当代中国研 究》1994年第4期;参见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一当代中国的劳动问 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8 Sarosh Kuruvilla, "The Linkages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93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在劳动关系转型问题研究中,《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 (1986)① 一书的观点及 方法对后来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此后近十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研究 成为国际劳动关系学界的热点 ,争论 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于 “转型”概念界定 以及研 究方法和角度的差异。② 艾里克森 (C.Erickson)等通过区分 “非根本性改变”与 “转型”、“渐进式转型”与 “激进式转型"概念 ,提出劳动关系的转型必然意味着劳 动关 系深层 结构发生 了更为显著 的变化 。③布鲁林 (G.Brulin) 的研究 重点探讨 了基 层 、地 区和 国家三级工会在这一 变化 中的作用 及 意义 。④国际产业关 系协会 2003年 的年会就 亚洲 国家或地 区 ,特别是 韩 国、中 国台湾 和菲律 宾 的劳 动关 系转 型 问题进 行了专题讨论 。⑤ 克里斯 ·豪威 (C.Howel1)在研究法 国劳动关系转型过程后 ,发 现两个悖论 :一是在工会力量衰 落 的同时 ,大量 的社 会对话 和工人 代表制 度被注人 公 司层 面 ;二是在法 国部分地 区出现劳动 力市场 集 中调节 弱化 的 同时 ,法 国政府在 劳动关 系系统 的重构过程 中仍扮 演 了核心角色 。他指 出 ,劳动关 系 的制度 变革在缺 乏政府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会 ,都不可能单独创 设持久 的劳动关系制度 。⑥ 随着 中国 国企 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 的实施 ,市场化 的劳动关 系逐步形成 ,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问题开始凸显。1990年代关于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 问题是劳 动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陈佩华 (AnitaChan)首次用组合主义为理 论工具 ,提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 的过程 中,国家组合主义将逐步过渡到社会组合 主义 。⑦ 库鲁维拉 (SaroshKuruvilla)在研 究 日本 等 7个有 代表性 的亚洲 国家 的劳 动关 系后 ,指出新 加坡 、马来西 亚 和菲律 宾 的劳动关 系系统 是对 环 境 的渐进 适应 , 中国和韩 国的劳动关系则属 于根本 性转型 。⑧ 但 以上研究 对于 劳动关 系集体 化转 型 ① 托马斯 ·寇肯、哈瑞 ·卡兹、罗伯特 ·麦克西:《美 国产业关 系的转型》,朱飞、王侃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 障出版社,2008年,第 1一l2页。 ② ③ ChristopherL.EricksonandSaroshKuruvilla,“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 Transforrnation,” r 砌 Zand LaborRelationsReview ,vo1.52,no。1,1998,PP.3—21. ④ G.Brulin,“TheTransformation ofSwedishIndustrialRelationsfrom Below,”Economicand Ind ustrialDemocracy,vo1.21,no.2,2000,PP.237—251. ⑤ Dong—OneKim and SeongsuKim,“IndustrialRelationsin Asia:Transformationor Transition?”IndustrialRelations:A JournalofEconomyandSociety,vo1.42,no.3, 2003,PP.311—314. ⑥ ChrisHowell,“TheTransformationofFrenchIndustrialRelations:LaborRepresentationand theStateinaPost-DirigisteEra,”Politics& Society,vo1.37,no.2,2009,PP.229—225. ⑦ 陈佩华 :《革命乎?组合主义乎?—— 后毛泽东时期 的工会和工人运动》,《当代 中国研 究》1994年 第 4期;参见常凯主编:《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权一——当代 中国的劳动问 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 1~29页。 ⑧ SaroshKLLru lla,“TheLinkagesBetweenIndustrializationStrategiesand IndustrialRelations/ · 93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及其所涉及的深层问题尚未涉及。 学术界对于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研究,主要是进入21世纪后开始的。海 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会、集体谈判的制度转变等问题。李昌徽( Chang-Hee Ieo)通过对比中国和越南状况,认为所谓中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的转型是以一系列劳 动关系制度的变化为标志的,如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集体谈判制度、三方机制与 劳动法律制度等。①陈峰认为比较理想的制度是把现存工会作为国家一部分的国家法团主 义转化成某种集中化的社会法团主义,在这种体制下,工会成为国家的伙伴,并且在三 方(政府、工人和工会)的制度性安排中具有独立地位。②克拉克( Simon Clarke)等 认为,中国现有的集体协商谈判,是地方党政运用行政权力推动的,而不是企业劳资 双方的主动行为;这一制度没有为中国提供一个新的产业关系的系统框架。③ 国内学者则更关注集体合同和集体争议与转型的关系。程延园提出,我国劳动 关系已从个别劳动关系阶段发展到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阶段,集体劳动关系是否协 调已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关键问题。④张立富则通过比较中美劳动关系的转型指出, 中美两国的劳动关系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要在逐渐弱化的集体劳动关系 框架内发展具有更高竞争力和柔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和非典型雇佣关系,中国则面临 着重建集体劳动关系、规范个别劳动关系及非典型雇佣关系的双重任务。⑤乔健等 则进一步指出,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劳动者已产生了分享经济发 展成果的要求,从基本权利诉求转向利益诉求。劳动争议的集体性及诉求内容的变 化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团结意识。⑥ 笔者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劳动关系转型问题。2004年以劳工权 为核心,提出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框架体系,认为中国劳动关系是以集体劳工权利 的实现程度为中心而构筑和发展的,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化是中国劳 Human Resource Policies: Singapore,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India,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49, no 4, 1996, pp. 635-657 Chang-Hee Lee, " Recent Industrial Relations Developments in China and Viet Nam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8, no 3, 2006, pp 415-429 @2 Feng Chen,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ur: 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 Double Identity in Market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76, Dec 2003, pp 1006-1027 3 S Clarke, Chang-Hee Lee and Qi Li, "Collective Consult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2, no 2, 2004, pp 235-254 ④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2页。 张立富:《中国和美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4期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94·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6期 及其所涉及 的深层 问题 尚未涉及 。 学术界对于中国劳 动关 系集体化转 型的研究 ,主要是进入 2l世纪后开始 的。海 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工会、集体谈判的制度转变等问题。李 昌徽 (Chang-Hee Lee)通过对 比中国和越南状况 ,认为所谓 中国劳动关系市场化 的转 型是 以一系列劳 动关系制度的变化为标志的,如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集体谈判制度、三方机制与 劳动法律制度等。①陈峰认为比较理想的制度是把现存工会作为国家一部分的国家法团主 义转化成某种集中化的社会法团主义,在这种体制下,工会成为国家的伙伴,并且在三 方 (政府、工人和工会)的制度性安排中具有独立地位。② 克拉克 (SimonClarke)等 认为,中国现有的集体协商谈判,是地方党政运用行政权力推动的,而不是企业劳资 双方的主动行为;这一制度没有为中国提供一个新的产业关系的系统框架。③ 国内学者则更关注集体合同和集体争议与转型的关系。程延园提出,我国劳动 关系已从个别劳动关系阶段发展到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阶段 ,集体劳动关系是否协 调已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关键问题。④ 张立富则通过 比较中美劳动关系的转型指出, 中美两国的劳动关系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美 国要在逐渐弱化的集体劳动关系 框架内发展具有更高竞争力和柔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和非典型雇佣关系,中国则面临 着重建集体劳动关系、规范个别劳动关系及非典型雇佣关系的双重任务。⑤ 乔健等 则进一步指出,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劳动者已产生了分享经济发 展成果的要求,从基本权利诉求转向利益诉求。劳动争议的集体性及诉求内容的变 化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团结意识。⑥ 笔者从 199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劳动关系转型问题。2004年以劳工权 利为核心,提出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框架体系,认为中国劳动关系是以集体劳工权利 的实现程度为中心而构筑和发展的,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化是中国劳 H um an ResourcePolicies:Singapore,M alaysia,the Philippinesand India,”Industrial and LaborRelationsReview ,vo1.49,no.4,1996,PP.635-657. ① Chang—HeeLee,“RecentIndustrialRelationsDevelopmentsinChinaandVietNam: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Relations in East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 JournalofIndustrialRelations,vo1.48,no.3,2006,PP.415—429. ② FengChen,“BetweentheStateandLabour:TheConflictofChineseTradeUnions’ DoubleIdentityin MarketReform,”TheChina Quarterly,no.176,Dec.2003,PP. 1006—1027. ③ S.Clarke,Chang-HeeLeeandQiLi,“CollectiveConsultationandIndustrialRelationsin China,”BritishJournalof IndustrialRelations,vo1.42,no.2,2004,PP.235~254. ④ 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 31—32页。 ⑤ 张立富:《中国和美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 4期。 ⑥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 :《迈 向 “十二五” 时期 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 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 3期。 · 94 ·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动关系发展的趋势。①2009年更明确提出,中国劳动关系的结构和调整机制正处于 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阶段,如何形成法制化的集体劳动关系,是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向。② 上述有关劳动关系转型的理论和研究,还仅限于提出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这一问题,而关于这一转型的社会环境、转型动力、过程特点以及各方主体在转型 中的地位,特别是转型对于劳工政策的影响,尚未得到深入探讨,这正是本研究试 图回应的问题。 二、中国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过程与起点 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并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 形成,而是政府通过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型而来。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是作 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构成部分,以所有权关系和经营权关系的转变为背景,通过 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而具体实现的。所有权关系和经营权关系的改革,确认了企业 产权明晰”和“独立经营”的原则,配合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者从计划经济 下“全民所有”的产权关系中剥离出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提供者。这 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市场化的劳 动关系。 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初步建立,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第一阶 段,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主要是在国企进行用工制度改革并推行劳动合同 制,是劳动改革的试水时期。第二阶段,199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劳动制度改 革作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制的“配套改革”,进入到全面实施时 期。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这些企业的职工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雇佣劳动 者。与此同时,亿万农民弃农务工以农民工的身份加入现代产业,直接成为纯粹的 市场化的雇佣劳动者。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 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改革成果,确 立这种新的劳动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认定 至此,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初步形成。但这并没有最终完成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 型,因为由《劳动合同法》所规制和确认的劳动关系还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而必 须进一步形成集体劳动关系,才能完成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转型。 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调整的客观 ①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4年,第44、63页。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北京:中国劳 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第8页 家哲学社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动关系发展的趋势。① 2009年更明确提 出,中国劳动关系的结构和调整机制正处于 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阶段 ,如何形成法制化的集体劳动关系,是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向。② 上述有关劳动关系转型的理论和研究 ,还仅限于提出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这一问题 ,而关于这一转型的社会环境、转型动力 、过程特点以及各方主体在转型 中的地位 ,特别是 转型对于劳工政策 的影 响 ,尚未 得 到深入探 讨 ,这 正是本研 究试 图回应 的问题 。 二 、中国劳动关系 的集体化转型 :过程与起点 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并非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自然 形成,而是政府通过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型而来。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是作 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构成部分 ,以所有权关系和经营权关系的转变为背景,通过 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而具体实现的。所有权关系和经营权关系的改革,确认 了企业 “产权明晰”和 “独立经营”的原则 ,配合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劳动者从计划经济 下 “全民所有’’的产权关系中剥离出来 ,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提供者。这一 改革 的直接 目标是建立一个 自由流动 的劳动 力市场 ,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 市场化 的劳 动关 系 。 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初步建立,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 :第一阶 段 ,1980年代中期到 199o年代初 ,主要是在国企进行用工制度改革并推行劳动合同 制 ,是劳动改革的试水时期 。第二阶段 ,1990年代初到 2000年代初 ,劳动制度改 革作 为 以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 为 目标 的企 业改 制 的 “配套 改革 ”,进入 到全 面实施 时 期 。随着 大部分 国有企业 的市场化 ,这些 企业 的职工转 变为市 场经济下 的雇佣 劳动 者 。与此 同时,亿万农民弃农务工以农民工 的身份加入现代产业 ,直接成为纯粹的 市场化的雇佣劳动者。第三阶段 ,从 21世纪初到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 同法》(以下简称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 ,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改革成果 ,确 立这种新的劳动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认定 。 至此 ,市场化 的劳动关系初 步形成 。但 这并 没有最终 完成劳 动关 系的市场化转 型 ,因为由 《劳动合同法》所规制和确认的劳动关 系还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而必 须进一步形成集体劳动关系,才能完成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转型。 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调整的客观 ① 常凯:《劳权论一一 当代 中国劳动关 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 障出 版社 ,2004年,第 44、63页。 ② 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一 ~当代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 向》,北京:中国劳 动社会保 障出版社,2009年 ,第 8页。 ·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