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 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 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 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 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 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 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 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 “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 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 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 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 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 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 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 。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 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 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 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 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 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 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 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 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 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 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 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 的宇宙》与《祭壶村一一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 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 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 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 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 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北省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 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 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 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 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 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 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 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 “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 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 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 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 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 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 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 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 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 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 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 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 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 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 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 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 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 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 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 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 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 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 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 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 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 年 7 月 6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 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 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 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 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 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 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 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 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 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 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 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节气之美 张金凤 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 纬编,岁月的链扣,莹莹烁烁,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卓然而立,倩影 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经纶满腹,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 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它 是一本历书,从天演而来,从太阳俯瞰万物的目光中提炼出秘笈,为地气所用 为物候贴上标签,由此,天人合一,万物欣欣向荣,大地井然有序;它承载着稻 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岀蜜甜酒香,它浸润着淳朴 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着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它是民间的也是庙堂的。民间 的渔樵耕织依附着它,各类习俗节日依附着它;宫廷的礼俗小景依附着它,浩荡 的祈天祭地仪式依附着它。它是刚正的也是婉约的。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扶 持的扶持,该催生的催生,该挑破的挑破,该斩杀的斩杀:它又如慈母育婴,手 掌绵柔,语重心长,百千呵护,仔细叮咛,惠暖稼禾,慈收百果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 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 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 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 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 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 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 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 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 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 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节气之美 张金凤 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 纬编,岁月的链扣,莹莹烁烁,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卓然而立,倩影 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经纶满腹,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 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它 是一本历书,从天演而来,从太阳俯瞰万物的目光中提炼出秘笈,为地气所用, 为物候贴上标签,由此,天人合一,万物欣欣向荣,大地井然有序;它承载着稻 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出蜜甜酒香,它浸润着淳朴 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着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它是民间的也是庙堂的。民间 的渔樵耕织依附着它,各类习俗节日依附着它;宫廷的礼俗小景依附着它,浩荡 的祈天祭地仪式依附着它。它是刚正的也是婉约的。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扶 持的扶持,该催生的催生,该挑破的挑破,该斩杀的斩杀;它又如慈母育婴,手 掌绵柔,语重心长,百千呵护,仔细叮咛,惠暖稼禾,慈收百果
节气的风兀自在乡野吹拂了亿万年,农人拾起一粒粒零散的珍珠藏在各 自的袖间,直到公元前104年,节气的光辉才被《太初历》播撒,从此,二十四 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成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依附的烟火日子的坐标。 沿着节气行走,我们寻根到太初,被一缕源头的风唤醒本真;沿着节气 行走,我们陪着二十四位亲人,走过四季轮回,明晓大地的循环;沿着节气行走, 从那镌刻在天地间的古书上读懂乾坤:太阳的源头垂爱,在植物上落脚,最后, 收束在农人的锄头上;沿着节气行走,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 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宏大史书 节气是实用的,大地袒露着顺应节气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 气来填满粮食;节气是浪漫的,谚语音韵婉转,仄起平收,是一首首民间的诗歌, 在传唱中将节气的美和功用传递;节气是智慧的,它天道的规律,被人类发现和 合理使用。节气是柴米饱满琼浆溢芳,滋润着绵长而实在的日子;节气是芬芳的 花朵,被人们过成节日,装扮着有梦的日子;节气是细密的针脚,将天、地、人 这最伟大的三子结合在一起;节气是一把戒尺,严格约束着农事和人们的活动, 成为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节气是流香的宴,节气是酣醇的酒;节气是平平仄仄 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诵;节气是严肃刚正的史记,在炎黄 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承天而来的节气与地相合,是一部民间的《诗经》。从民谣、谚语到诗 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感慨,饱蘸时令的墨迹,采撷节气的珍珠, 描摹丹青,赋诗成诵。“清眀髙梁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立秋荞麦白露花, 寒露荞麦收到家”……从民间采撷并传承来的这些经典,口口传诵,齿颊生香。 大地上劳作的农人,感恩节气,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风串起,被时光串起 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 气,他们喊小雪的时候,内心飘荡着旖旎的诗行;他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 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讲到白露,眼睛清澈,内心澄明;他们说到清明,拂堤 杨柳已经先于脱口而出的音节而婀娜生烟 终而复始,循环不涸,节气的河流奔涌在华夏儿女的血管里,演化成遗 传基因。现代文明不管如何汹涌,都无法淹没古历的光辉,仍旧有那么多人执著 地沿用“初一静思,十五拜月”的习俗,乡村的集市仍旧沿袭着农历里“逢五排 十”的集聚规则。农历是中国人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每个 中国人所骄傲的是,他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融合成一体,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仅仅 是一个标签,农历里的文化才是内核。 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 映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 你会发现节气的韵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 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气 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朴素之美,它是百姓的烟火日子,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的规 律,是祖宗藏在光阴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 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 都带有节气的芬芳;走在节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骨头更坚硬,你的气节 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8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节气的风兀自在乡野吹拂了亿万年,农人拾起一粒粒零散的珍珠藏在各 自的袖间,直到公元前 104 年,节气的光辉才被《太初历》播撒,从此,二十四 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成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依附的烟火日子的坐标。 沿着节气行走,我们寻根到太初,被一缕源头的风唤醒本真;沿着节气 行走,我们陪着二十四位亲人,走过四季轮回,明晓大地的循环;沿着节气行走, 从那镌刻在天地间的古书上读懂乾坤:太阳的源头垂爱,在植物上落脚,最后, 收束在农人的锄头上;沿着节气行走,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 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宏大史书。 节气是实用的,大地袒露着顺应节气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 气来填满粮食;节气是浪漫的,谚语音韵婉转,仄起平收,是一首首民间的诗歌, 在传唱中将节气的美和功用传递;节气是智慧的,它天道的规律,被人类发现和 合理使用。节气是柴米饱满琼浆溢芳,滋润着绵长而实在的日子;节气是芬芳的 花朵,被人们过成节日,装扮着有梦的日子;节气是细密的针脚,将天、地、人 这最伟大的三子结合在一起;节气是一把戒尺,严格约束着农事和人们的活动, 成为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节气是流香的宴,节气是酣醇的酒;节气是平平仄仄 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诵;节气是严肃刚正的史记,在炎黄 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承天而来的节气与地相合,是一部民间的《诗经》。从民谣、谚语到诗 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感慨,饱蘸时令的墨迹,采撷节气的珍珠, 描摹丹青,赋诗成诵。“清明高梁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立秋荞麦白露花, 寒露荞麦收到家”……从民间采撷并传承来的这些经典,口口传诵,齿颊生香。 大地上劳作的农人,感恩节气,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风串起,被时光串起, 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 气,他们喊小雪的时候,内心飘荡着旖旎的诗行;他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 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讲到白露,眼睛清澈,内心澄明;他们说到清明,拂堤 杨柳已经先于脱口而出的音节而婀娜生烟。 终而复始,循环不涸,节气的河流奔涌在华夏儿女的血管里,演化成遗 传基因。现代文明不管如何汹涌,都无法淹没古历的光辉,仍旧有那么多人执著 地沿用“初一静思,十五拜月”的习俗,乡村的集市仍旧沿袭着农历里“逢五排 十”的集聚规则。农历是中国人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每个 中国人所骄傲的是,他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融合成一体,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仅仅 是一个标签,农历里的文化才是内核。 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 映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 你会发现节气的韵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 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气 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朴素之美,它是百姓的烟火日子,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的规 律,是祖宗藏在光阴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 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 都带有节气的芬芳;走在节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骨头更坚硬,你的气节 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选自《人民日报》2 018 年 3 月 28 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用较长篇幅写二十四节气和农历之间的关系,从《太初历》开始,二 十四节气就正式成为历法 B.作者善用修辞,如“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斩杀的斩杀”这句,既运 用了比喻,也运用了排比。 C.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作者先关联起“天道”和“地脉”,然后关联起“人 间”,行文逻辑较为清晰。 D.文章以“节气之美”为标题,只写节气美在实用,人们根据节气终而复始 的运行进行生产生活 5.第段引用关于节气的口口传诵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结尾说“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 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 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 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 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 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 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 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 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 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 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 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 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 1月19日) 材料三: 图1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2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 加速转型一一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 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 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
A.文章用较长篇幅写二十四节气和农历之间的关系,从《太初历》开始,二 十四节气就正式成为历法。 B.作者善用修辞,如“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斩杀的斩杀”这句,既运 用了比喻,也运用了排比。 C.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作者先关联起“天道”和“地脉”,然后关联起“人 间”,行文逻辑较为清晰。 D.文章以“节气之美”为标题,只写节气美在实用,人们根据节气终而复始 的运行进行生产生活。 5.第段引用关于节气的口口传诵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结尾说“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 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 1978 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 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 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 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 年 7 月 22 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 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 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 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 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 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 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 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 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9 日) 材料三: 图 1 2017 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 2 2017 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 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 年 3 月 29 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 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 2018》,目前我国主
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 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 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 重要基础之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年5月 18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 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 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 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 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 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 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 期2017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 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B.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迴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C.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2017 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 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 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B.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 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C.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 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 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9.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 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 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 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
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 300 万套,去年接待房客 7600 万人次。平台上 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 200 万人,基本上每增加 1 个房东,就 能带动 2 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 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 年 5 月 18 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 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 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 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 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 等地的法院宣布,对 Uber 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 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 137 期 2017 年 5 月 7 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 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B.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C.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 2017 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共享住宿以 300 万套房满足 7600 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 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 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B.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 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C.在 2017 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 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 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9.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 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 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 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