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6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父本,据此呈现出驳杂、破碎、重叠、自相矛盾、风 格多样的面貌,本土和异族的意识形态,并置于太平洋西岸的广阔空间,却始终未能得到有 效的梳理。《山海经》似乎是唯一的例外。它采用中国折扇式的空间叙事,将碎片重新拼绘, 然后不断折叠与打开,形成一些奇怪的语词褶皱一—“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又西六十 里,曰太华之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山海经·西山经》),诸如此类。这些副 词“又”是褶皱的标记,它掩藏起“西四十五里”或“西六十里”的内部缝隙,将空间改造 成一组彼此叠加的褶皱,犹如一把被仔细收起的折扇 褶皱化的拼图,就是东亚失去神话的痛苦征兆。碎片制造了一种“谜语效应”,那些语焉 不详的零碎字词,在跟历史叙事混杂之后,语义及其指向变得更加模糊。在战国和两汉的原 野上,到处飞扬着从神话树上飘落的枯叶,仿佛是一堆来历不明的生物遗骸 早期中国神话的破碎本性,盖源于春秋和战国,而非后世儒生所指认的秦朝。这方面的 证据来自《孟子》,其中记录了战国时代卫国太宰北宫锜跟孟子的对话。北宫锜求教周朝爵禄 如何排列的问题,而孟子则答道:我也不知详情,因为各国诸侯讨厌这些旧典会妨碍自己的 作为,把它们全都毁了。正是这番出人意料的对白,揭出了翦灭上古文化的罪魁祸首,那就 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孟说虽有为儒家贴金之嫌,但它却足以为第一代神话的亡佚 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尽管如此,鉴于上古宗教体系的瓦解和缺席,第二代神话只能长期保持碎片化的容貌, 难以形成神话的内在叙事结构。但在今天看来,内在混乱的第二代神话,仍然不失为一种文 化瑰宝。它的作者大多为各地移民,引用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印伊的诸多原型 支离破碎而生气盎然,充溢着明快的童年气息。更重要的是,基于非洲原型的基因力量,第 二代神话和第一代神话一样,基本沿用了相同的神名音素标记。正是这种识别标记,维系了 两代神话的有限连续性。与此同时,在一个民族觉醒的年代,新神话所提供的素材,足以支 撑中国人的价值信念,以重构民族血缘叙事的基本母题。 这是一场双向的精神运动:一方面是春秋战国诸侯消灭古籍、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的 火烧咸阳,这些凶险的事变,导致上古神话的逐级瓦解,形成被洗劫一空的作案现场;而另 一方面,战国和两汉文人,孜孜不倦地寻找残留的碎片,在捍卫神名音素标记(参见本书第 一章)的前提下,以西亚神系和印伊神系为原型,挪用、捡拾、拼贴、填充、重释和新撰, 辛勤勾勒第二代神话的模糊轮廓,形成东亚神系的南北两个支系。这种严重分裂的状态,正 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化景观。但鉴于汉儒过于热衷血缘世系叙事,并掀起大规模的篡经运动 导致神话的再度受伤,双向运动虽然有过两个相反的向度,而最终的结局却只有一个,那就 是加速中国神话的湮灭进程。最终,我们只能无力地面对掩埋众神的墓葬 (摘编自朱大可《破碎的中国上古神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北省 2016 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父本,据此呈现出驳杂、破碎、重叠、自相矛盾、风 格多样的面貌,本土和异族的意识形态,并置于太平洋西岸的广阔空间,却始终未能得到有 效的梳理。《山海经》似乎是唯一的例外。它采用中国折扇式的空间叙事,将碎片重新拼绘, 然后不断折叠与打开,形成一些奇怪的语词褶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又西六十 里,曰太华之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山海经·西山经》),诸如此类。这些副 词“又”是褶皱的标记,它掩藏起“西四十五里”或“西六十里”的内部缝隙,将空间改造 成一组彼此叠加的褶皱,犹如一把被仔细收起的折扇。 褶皱化的拼图,就是东亚失去神话的痛苦征兆。碎片制造了一种“谜语效应”,那些语焉 不详的零碎字词,在跟历史叙事混杂之后,语义及其指向变得更加模糊。在战国和两汉的原 野上,到处飞扬着从神话树上飘落的枯叶,仿佛是一堆来历不明的生物遗骸。 早期中国神话的破碎本性,盖源于春秋和战国,而非后世儒生所指认的秦朝。这方面的 证据来自《孟子》,其中记录了战国时代卫国太宰北宫锜跟孟子的对话。北宫锜求教周朝爵禄 如何排列的问题,而孟子则答道:我也不知详情,因为各国诸侯讨厌这些旧典会妨碍自己的 作为,把它们全都毁了。正是这番出人意料的对白,揭出了翦灭上古文化的罪魁祸首,那就 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孟说虽有为儒家贴金之嫌,但它却足以为第一代神话的亡佚, 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尽管如此,鉴于上古宗教体系的瓦解和缺席,第二代神话只能长期保持碎片化的容貌, 难以形成神话的内在叙事结构。但在今天看来,内在混乱的第二代神话,仍然不失为一种文 化瑰宝。它的作者大多为各地移民,引用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印伊的诸多原型, 支离破碎而生气盎然,充溢着明快的童年气息。更重要的是,基于非洲原型的基因力量,第 二代神话和第一代神话一样,基本沿用了相同的神名音素标记。正是这种识别标记,维系了 两代神话的有限连续性。与此同时,在一个民族觉醒的年代,新神话所提供的素材,足以支 撑中国人的价值信念,以重构民族血缘叙事的基本母题。 这是一场双向的精神运动:一方面是春秋战国诸侯消灭古籍、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的 火烧咸阳,这些凶险的事变,导致上古神话的逐级瓦解,形成被洗劫一空的作案现场;而另 一方面,战国和两汉文人,孜孜不倦地寻找残留的碎片,在捍卫神名音素标记(参见本书第 一章)的前提下,以西亚神系和印伊神系为原型,挪用、捡拾、拼贴、填充、重释和新撰, 辛勤勾勒第二代神话的模糊轮廓,形成东亚神系的南北两个支系。这种严重分裂的状态,正 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化景观。但鉴于汉儒过于热衷血缘世系叙事,并掀起大规模的篡经运动, 导致神话的再度受伤,双向运动虽然有过两个相反的向度,而最终的结局却只有一个,那就 是加速中国神话的湮灭进程。最终,我们只能无力地面对掩埋众神的墓葬。 (摘编自朱大可《破碎的中国上古神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上古神话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父本,呈现出本土和异族的意识形态并置的情形,始终 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 B.据《孟子》的有关记载,早期中国神话的破碎本性,并不是来自后世儒生所指认的秦朝, 而源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C.内在混乱的第二代神话,虽然长期保持碎片化的容貌,难以形成神话的内在叙事结构,但 直是一种文化瑰宝 D汉儒过于热衷血缘世系叙事,并掀起大规模的篡经运动,导致神话的再度受伤,加速中国神 话的湮灭进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山海经》采用中国折扇式的空间叙事,将碎片重新拼绘,然后不断折叠与打开,形成 些奇怪的语词褶皱 B.战国时代卫国太宰北宫锜跟孟子的对话,出人意料地揭出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们,才 是翦灭上古文化的罪魁祸首。 C.鉴于上古宗教体系的瓦解和缺席,新神话所提供的素材,足以支撑民族觉醒年代中国 人的价值信念,以重构民族血缘叙事的基本母题 D.东亚神系的南北两个支系是战国和两汉文人通过挪用、捡拾、拼贴、填充、重释和新撰而 形成的,因此,这两种文化景观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褶皱化的拼图,碎片化的“谜语效应”使整个东亚神话失去应有的魅力,使战国和两汉时 期的神话与历史叙事混杂,变得语焉不详,更加模糊。 B.一系列凶险的事变的发生,导致上古神话的逐级瓦解,孟说虽有为儒家贴金之嫌,但它为 第一代神话的亡佚所做的解释还是合乎逻辑的 C.第二代神话的作者大多为各地移民,引用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印伊的诸多原型, 且以神名音素标记,维系了两代神话的有限连续性。 D.这场双向的精神运动,虽然有过两个相反的向度,但最终却使中国神话系更加破碎,让人 们只能无力地面对掩埋众神的墓葬。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史天泽,字润浦,秉直季子也。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中统元年, 世祖即位,首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对,大略谓:“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 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奷,庶能 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帝嘉纳之。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 年春,李壇阴结宋人,以益都叛,遂据济南,诏亲王哈必赤总兵讨之,凶势甚盛。继命天泽 往,至则进说于哈必赤曰:“壇多谲而兵精,不宜力角,当以岁月毙之。”及深泡高美缒其奔 轶咫月城史食尽军溃忠隆生攘瑣明貝引军东行未至都城史人忌开门隆初,初,天泽将 行,帝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 功于诸将,其慎密谦退如此。天泽在宪宗时尝奏:“臣始摄先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 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权,臣复入叨寄遇,一门之内,处三要职,分所当辞,臣可退休矣 帝曰:“卿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竟不许。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 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天泽至郢州遇疾,还至真定,帝又遣其子杠与尚医驰视,赐以 药饵。天泽因附奏曰:“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语不及它。以 十二年二月七日薨,年七十四
A.中国上古神话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父本,呈现出本土和异族的意识形态并置的情形,始终 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 B.据《孟子》的有关记载,早期中国神话的破碎本性,并不是来自后世儒生所指认的秦朝, 而源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C.内在混乱的第二代神话,虽然长期保持碎片化的容貌,难以形成神话的内在叙事结构,但 一直是一种文化瑰宝。 D 汉儒过于热衷血缘世系叙事,并掀起大规模的篡经运动,导致神话的再度受伤,加速中国神 话的湮灭进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山海经》采用中国折扇式的空间叙事,将碎片重新拼绘,然后不断折叠与打开,形成一 些奇怪的语词褶皱. B.战国时代卫国太宰北宫锜跟孟子的对话, 出人意料地揭出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们,才 是翦灭上古文化的罪魁祸首。 C.鉴于上古宗教体系的瓦解和缺席,新神话所提供的素材,足以支撑民族觉醒年代中国 人的价值信念,以重构民族血缘叙事的基本母题。 D.东亚神系的南北两个支系是战国和两汉文人通过挪用、捡拾、拼贴、填充、重释和新撰而 形成的,因此,这两种文化景观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褶皱化的拼图,碎片化的“谜语效应”使整个东亚神话失去应有的魅力,使战国和两汉时 期的神话与历史叙事混杂,变得语焉不详,更加模糊。 B.一系列凶险的事变的发生,导致上古神话的逐级瓦解,孟说虽有为儒家贴金之嫌,但它为 第一代神话的亡佚所做的解释还是合乎逻辑的。 C.第二代神话的作者大多为各地移民,引用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印伊的诸多原型, 且以神名音素标记,维系了两代神话的有限连续性。 D.这场双向的精神运动,虽然有过两个相反的向度,但最终却使中国神话系更加破碎,让人 们只能无力地面对掩埋众神的墓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史天泽,字润浦,秉直季子也。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中统元年, 世祖即位,首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对,大略谓:“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 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 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帝嘉纳之。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三 年春,李璮阴结宋人,以益都叛,遂据济南,诏亲王哈必赤总兵讨之,凶势甚盛。继命天泽 往,至则进说于哈必赤曰:“璮多谲而兵精,不宜力角,当以岁月毙之。”乃深沟高垒绝其奔 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初,初,天泽将 行,帝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 功于诸将,其慎密谦退如此。天泽在宪宗时尝奏:“臣始摄先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 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权,臣复入叨寄遇,一门之内,处三要职,分所当辞,臣可退休矣。” 帝曰:“卿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竟不许。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 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天泽至郢州遇疾,还至真定,帝又遣其子杠与尚医驰视,赐以 药饵。天泽因附奏曰:“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语不及它。以 十二年二月七日薨,年七十四
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年四十,始折节读书,尤熟 于《资治通鉴》,立论多出人意表。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或劝以权自张,天泽举曰:“愿相 公无权。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因以谢之,言者惭服。 (节选自《元史·史天泽传》) 【注】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下文“宪宗”指元宪宗蒙哥,忽必烈之兄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壇/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B.乃深沟髙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壇/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 人已开门迎降/ C.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壇/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D.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壇/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多为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用来纪年的名称,中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 B.先兄,指已去世的兄长,“先”是对故去的人的尊称,多用于长辈 C.在我国古代,诸侯之死称为“薨”,后来,有地位的大官去世也称作“薨”。 D.《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天泽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他是忽必烈继承帝位后第一个召见的大臣:史天泽向皇 帝提出了很好的治国安民之策,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B.史天泽为人谨慎谦逊,受命平定李擅叛乱时,皇上要所有将领都听他指挥,但他一直没有 将这道诏令公开,事后,他将功劳都归于各位将领 C.史天泽主持军事和民政事务,他的两个侄儿也位高权重,他觉得不妥,向元宪宗提出辞职 退休的请求,但皇上没有批准 D.史天泽在青年时期忙于军务,无暇读书,由于感觉知识不够用,他被迫在四十岁以后发奋 读书,从此所发的议论常常出人意料。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 (2)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家傲 欧阳修 律应黄钟寒气若,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双鱼不食南鸿渡 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注】律应黄钟:指农历十一月。玉水:形容水清澈洁净。尺素:指书信。兽炉:兽形 香炉 8.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同是些“愁”,“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消愁后更愁”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年四十,始折节读书,尤熟 于《资治通鉴 ....》,立论多出人意表。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或劝以权自张,天泽举曰:“愿相 公无权。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因以谢之,言者惭服。 (节选自《元史·史天泽传》) 【注】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下文“宪宗”指元宪宗蒙哥,忽必烈之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B. 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 人已开门迎降/ C. 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D. 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 中人已开门迎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号多为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用来纪年的名称,中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B.先兄,指已去世的兄长,“先”是对故去的人的尊称,多用于长辈。 C.在我国古代,诸侯之死称为“薨”,后来,有地位的大官去世也称作“薨”。 D.《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 19 年完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天泽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他是忽必烈继承帝位后第一个召见的大臣;史天泽向皇 帝提出了很好的治国安民之策,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B.史天泽为人谨慎谦逊,受命平定李擅叛乱时,皇上要所有将领都听他指挥,但他一直没有 将这道诏令公开,事后,他将功劳都归于各位将领。 C.史天泽主持军事和民政事务,他的两个侄儿也位高权重,他觉得不妥,向元宪宗提出辞职 退休的请求,但皇上没有批准。 D.史天泽在青年时期忙于军务,无暇读书,由于感觉知识不够用,他被迫在四十岁以后发奋 读书,从此所发的议论常常出人意料。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 (2)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渔家傲 欧阳修 律应黄钟寒气若,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双鱼不食南鸿渡。 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注】律应黄钟:指农历十一月。玉水:形容水清澈洁净。尺素:指书信。兽炉:兽形 香炉。 8.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同是些“愁”,“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消愁后更愁”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了人们在峻 危的山岭上行走时呼吸紧张、神情慌悚、无可奈何的情态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表现出四周一片寂静,听 众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的情景,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 两句,点明了作者甘于贫苦 一心向学、丝毫不羡慕别人锦衣玉食的原因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个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看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 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 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 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 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 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 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 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 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要轻松 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 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糙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 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连几日,列兵吃过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了人们在峻 危的山岭上行走时呼吸紧张、神情慌悚、无可奈何的情态。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现出四周一片寂静,听 众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的情景,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 , ”两句,点明了作者甘于贫苦、 一心向学、丝毫不羡慕别人锦衣玉食的原因。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个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看 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 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 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 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 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 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 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 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 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要轻松 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 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糙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 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过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 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 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 的傍晩,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 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 彩裙,高耸的乳峰,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 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 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灿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 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注】日头:太阳。列兵:士兵的最低一级军衔,此处指代一位战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白描手法反复描写“火球般的日头”,其目的是展示人物活动的自 然环境,同时也表现了军营生活的艰苦 B.从小在平原长大的列兵对大山充满了各种想象,渴望看到真正的高山:参军后,他怀 着对大山的憧憬主动报名去山里守卫弹药库。 C.班长和老兵觉察到列兵的心理变化后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让列兵自己去看山,去 感悟山的“味道”,说明这里的老兵们对新兵非常信任 D.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细腻准确,例如,表现列兵的心理状态,就先后用了“愣愣“好奇” “毛糙”“茫然”等词语,用词贴切而又富于变化。 E.小说围绕列兵“看山”,寻找山的“味道”组织情节,班长“诡秘一笑”、老兵“粲然 笑”等细节前后照应,对故事结局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文中第4段是一段插叙,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中士和战士们的对话几乎是当年班长和他的对话的重复。作者这样写有 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三年来,列兵眼中的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请结 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材料 中国童书比不上外国童书?这个固有印象可能已经被打破了。当地时间4月4日, 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获得了2016年的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语作家在该 奖项上零的突破 “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作为首位获此殊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 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 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 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 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 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 彩裙,高耸的乳峰,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 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 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灿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 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注】日头:太阳。列兵:士兵的最低一级军衔,此处指代一位战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白描手法反复描写“火球般的日头”,其目的是展示人物活动的自 然环境,同时也表现了军营生活的艰苦。 B.从小在平原长大的列兵对大山充满了各种想象,渴望看到真正的高山;参军后,他怀 着对大山的憧憬主动报名去山里守卫弹药库。 C.班长和老兵觉察到列兵的心理变化后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让列兵自己去看山,去 感悟山的“味道”,说明这里的老兵们对新兵非常信任。 D.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细腻准确,例如,表现列兵的心理状态,就先后用了“愣愣“好奇” “毛糙”“茫然”等词语,用词贴切而又富于变化。 E.小说围绕列兵“看山”,寻找山的“味道”组织情节,班长“诡秘一笑”、老兵“粲然 一笑”等细节前后照应,对故事结局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文中第 4 段是一段插叙,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结尾,中士和战士们的对话几乎是当年班长和他的对话的重复。作者这样写有 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4)三年来,列兵眼中的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请结 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材料一 : 中国童书比不上外国童书?这个固有印象可能已经被打破了。当地时间 4 月 4 日, 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获得了 2016 年的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语作家在该 奖项上零的突破。 “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作为首位获此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