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宜昌一中命题人:刘亚忠审题人:张敏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 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 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 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 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 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 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 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 有利。 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 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 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 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 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 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 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 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 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 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 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 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湖北省龙泉中学、宜昌一中 2016 届高三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宜昌一中 命题人:刘亚忠 审题人:张敏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 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 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 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 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 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 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 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 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 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 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 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 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 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 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 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 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 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 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 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 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 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 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 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 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 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 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 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 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 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 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 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 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 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 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 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 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 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 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 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 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 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 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 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 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 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 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 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 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 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 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 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 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 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 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 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 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 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 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 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 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 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 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
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 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 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 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 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 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 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8、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6分) 9、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5分
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 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 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 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 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 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 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 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 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 8-9 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 人寄。 8、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6 分) 9、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 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3)《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 因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晩饭的时候了 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 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 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 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 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 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 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 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 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⑵《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 。 ⑶《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 因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 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 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 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 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 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 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 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 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
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 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 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 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 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 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 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 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 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 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 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 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 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 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 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 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 运而担忧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 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 韵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 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2)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3)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 (4)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 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方楚雄——溯源、汇流、精思 薛永年
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 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 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 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 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 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 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 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 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 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 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 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 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 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 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 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 运而担忧。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 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 韵。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 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 雅洗练。 ⑵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⑶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6 分) ⑷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 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方楚雄——溯源、汇流、精思 薛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