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 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 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 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 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 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 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 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 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 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 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 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 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 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 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 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 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 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 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 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 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 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 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 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 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口述历史的史料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 的内容而形成的。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 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 研究的基础工作
湖北省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 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 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 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 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 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 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 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 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 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 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 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 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 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 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 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 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 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 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 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 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 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 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 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 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口述历史的史料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 的内容而形成的。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 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 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 示其生动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 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 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了“总一一分—一总”的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 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 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 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 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 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 则更科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 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 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一一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 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 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 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 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 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 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 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 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 断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 示其生动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 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 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 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 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 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 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 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 则更科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 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 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 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 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 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 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 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 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 49 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 5 天才 到 50 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 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 5 天过 50 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 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 “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 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一一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 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 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 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 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 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 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 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 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 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 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一一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 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 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 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 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 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 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 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 “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 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 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 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 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 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 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 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 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 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 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 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 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 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 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 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 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 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 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 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5.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请简要回答。(5分) 答 6.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 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 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 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 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 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 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硏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 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 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 “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1950-2025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 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 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 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 最好的化解之道 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 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 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5.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请简要回答。(5 分) 答: 6.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 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 (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 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 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 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 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 汇。1991 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 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 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 “城镇化”一词。这是近 50 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 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1950—2025 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 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 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 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 最好的化解之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 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
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 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 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髙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 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 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 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 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提岀“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 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198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 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 B.从1950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 到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1950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髙,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 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05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髙,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 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经历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 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D.材料引用“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话,是想说明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好借助法治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E.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 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分) 答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 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 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 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 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 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 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 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 1980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 增长迅速,预计到 2025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 65%。 B.从 1950 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 到 2025 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 1950 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 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 2005 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 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经历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 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D.材料引用“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话,是想说明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好借助法治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E.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 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