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 2010—20l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否则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_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 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关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 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 慈善推向高潮。孟孑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 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 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 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 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 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雷人和一个穷人来 说,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 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 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
太原五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 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关德。灾难袭来,13 亿人与灾区人 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 慈善推向高潮。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 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 5000 万元, 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 105 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 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 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 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 1 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雷人和一个穷人来 说,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 100 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 1%,他就是一个 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 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
会有能力在经济土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 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 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 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 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 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 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 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岀人们理性的财 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 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 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种 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 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i「.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2.下列各选项是根据原文内容对“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实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会有能力在经济土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 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 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 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 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 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 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 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 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 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 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 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 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 i『.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2.下列各选项是根据原文内容对“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实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 值。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 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徒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 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 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日:“得毋当举大事乎? 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輒胜,遂妻以所抚 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 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 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 免。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 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 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土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土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日:“六合破,滁且不 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 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 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土诚,军户大振,会甲馋,避胖共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祜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 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徒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 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 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 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 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 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 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 免。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 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 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 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 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 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户大振,会甲馋,避胖共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祜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
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 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 出檄,南面坐日:“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 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发屋出予兴,破械 破:打开。 C.遣张天祜等拔和州 拔:攻占,攻取 .比视事,剖决如流 视事:看事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④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⑤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 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 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 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 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 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 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 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4分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 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 出檄,南面坐日:“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 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发屋出予兴,破.械 破:打开。 C.遣张天祜等拔.和州 拔:攻占,攻取。 D.比视事..,剖决如流 视事:看事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 )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④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⑤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 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 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 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 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 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 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 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4 分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干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8.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一空1分,共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少无适俗韵,( ),一去三十年。 (3)固知(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所选大题号后的口上打“√”作 为标记。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末选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 做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碗。林冲问道 “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8.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 分) 9.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一空 1 分,共 6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少无适俗韵,( )。( ),一去三十年。 (3)固知(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所选大题号后的口上打“√”作 为标记。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末选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 做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一碗。林冲问道: “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