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纸)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 题 3.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和草稿纸 上作答无效,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答题卡及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 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 油"、“俯卧撑”乃至“被ⅹ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 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 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 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 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 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 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 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
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纸)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 题。 3.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和草稿纸 上作答无效,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答题卡及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 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 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 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 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 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 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 90 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 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 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 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
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岀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 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 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 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 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 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 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ⅹ″——“被就业"、“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只 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 人內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兔错误和偏见,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 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 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Ⅹ”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
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 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 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 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 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 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 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 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 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 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 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
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 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 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奥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 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 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 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 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 在人们的记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厍(she)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 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 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i)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 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土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 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 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向其故,士文日:"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 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 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孑唯
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 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 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 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 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 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 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 在人们的记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 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 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 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 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 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 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 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
哭士文。土文闻之,令人捕捉,挝①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 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日:"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 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日:"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土文谓人日:"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 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土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 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 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 亲友无内之者 (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注】①挝(zhua):击,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绝迹,庆吊不通吊:吊丧B、令人捕捉,挝捶盈前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下车:初到任D、亲友无内之者 内:入内 5、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④僬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B、⑥④⑥ ②④⑤⑥ ①⑥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 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 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 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 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7、翻译文中划线句。(10分) ①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 ②览妾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①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 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 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 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 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 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 亲友无内.之者。 (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旧绝迹,庆吊.不通 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盈.前 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 下车:初到任 D、亲友无内.之者 内:入内 5、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 )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 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 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 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 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 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7、翻译文中划线句。(10 分) ①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 ②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赵魁英原创) 咏怀【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⑨。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 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 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语录》)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绳子的故事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 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 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土高 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赵魁英原创) 咏 怀【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 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 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语录》) (2)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 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 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 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