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 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 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 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 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 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 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 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 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 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 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 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 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 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 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 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 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硏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 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 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 衔接 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 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 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 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 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 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 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 问题的捕捉 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 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 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 1 - 山西省应县 2020 届高三语文 9 月月考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 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 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 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 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 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 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 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 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 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 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 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 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 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 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 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 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 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 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 衔接。 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 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 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 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 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 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 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 问题的捕捉。 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 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 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3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4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晩商前的王陵规模 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他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 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 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 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 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硏习 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硏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 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 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 2 -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 3 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 4 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 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他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 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 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 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 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 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 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 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 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 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 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 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 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石魂 杨建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 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岀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 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一 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 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 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 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 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权筑鸟窝形状,就 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 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 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 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 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 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
- 3 -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 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 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 35 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 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 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 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 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 35 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石魂 杨建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 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 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 —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 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 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 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 睬。 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 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 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 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 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 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 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
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 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 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 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 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 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 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 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 都这个样子。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 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 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 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 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 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 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 干啥去呀?” 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 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 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 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 “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 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 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 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 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 ”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 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4)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 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 两句极有气势地写
- 4 - 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 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 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 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 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 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 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 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 都这个样子。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 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 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 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 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 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 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 干啥去呀?” 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 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 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 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 “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 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 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 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 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9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 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 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 十 分 常 见 而 又 极 有 说 服 力 的 比 喻 后 , 有 力 地 小 结 道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 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 , 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有气势地写
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 国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 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 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心 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 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翻天覆地举手投足仓廪实而知礼节 B.一脉相通日新月异举手投足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一脉相承日新月异颦一笑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一脉相通翻天覆地 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 觉 B.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 14.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 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②别求新声于异邦③横眉冷对千夫指④斯世 当以同怀视之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3分) A.风凰涅槃,女神再生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15.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3分)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3分)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 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仕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 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
- 5 - 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4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 国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 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 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 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心 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 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仓廪实而知礼节 B.一脉相通 日新月异 举手投足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一脉相承 日新月异 一颦一笑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一颦一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 觉 B.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 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 14.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 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 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3 分 ) A. 风凰涅槃,女神再生 B. 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 我以我血荐轩辕 D. 当年海上惊雷雨 15.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3 分)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3 分) 在第 55 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 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 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