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 髙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 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 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 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 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 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 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 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 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现象,仍在当前存在, 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 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 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 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 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 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 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 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 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 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 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 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 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 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 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 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 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 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 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 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 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 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人民日报》2011.6.29,有删改)
山西省忻州一中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 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 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 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 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 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 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 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 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 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现象,仍在当前存在, 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 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 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 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 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 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 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 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 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 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 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 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 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 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二, 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 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 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 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 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 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 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 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人民日报》2011.6.29,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国学热”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 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 B.近几年,国学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出版社 争相出版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足见人们的热情。 C在当前国学热的同时,还大量存在着盲目排斥国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国学抗拒 进步,抗拒科学民主,应该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D.只有真正的热爱国学,才能真正了解国学,才不会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 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学热。 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所蕴涵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 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B.网络上的文化产品之所以速生速朽,是因为缺少深刻内涵,缺乏时间的考验, 与国学经典经过长期发酵、沉淀蕴含深刻哲理无法比拟。 C.因为国学在现实中并不能真热,所以如何赚大钱、耍权术、保权位、求神佑、 避灾祸等现象才能在生活中大肆兴起。 D.国学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是国学在当今中国具有的核心价值 的构成内容,有助于检验国学热的是否真正兴起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国学教育变成常态,而非热于一时一地,逐渐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 并成为终身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国学热。 B.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会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 升,会滋润人生、净化社会风气。 C.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这 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 D.要到达价值理性层面的国学学习,一定要先会区分国学的糟粕与精华,否则 还会出现五四时期的盲目排斥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 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 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 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 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 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 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阻止)吾钞法 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 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 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 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 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
1. 下列关于“国学热”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有些人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 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 B. 近几年,国学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出版社 争相出版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足见人们的热情。 C.在当前国学热的同时,还大量存在着盲目排斥国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国学抗拒 进步,抗拒科学民主,应该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D. 只有真正的热爱国学,才能真正了解国学,才不会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 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学热。 2.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 国学所蕴涵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 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B. 网络上的文化产品之所以速生速朽,是因为缺少深刻内涵,缺乏时间的考验, 与国学经典经过长期发酵、沉淀蕴含深刻哲理无法比拟。 C. 因为国学在现实中并不能真热,所以如何赚大钱、耍权术、保权位、求神佑、 避灾祸等现象才能在生活中大肆兴起。 D. 国学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是国学在当今中国具有的核心价值 的构成内容,有助于检验国学热的是否真正兴起。 3. 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当前国学教育变成常态,而非热于一时一地,逐渐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 并成为终身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国学热。 B. 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会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 升,会滋润人生、净化社会风气。 C. 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这 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 D. 要到达价值理性层面的国学学习,一定要先会区分国学的糟粕与精华,否则 还会出现五四时期的盲目排斥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 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 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 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 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 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 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 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 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 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 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 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
燠(y,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 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 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 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 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 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 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 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 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 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 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 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 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 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 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 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 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 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 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 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 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 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 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 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 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 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 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 分)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 分)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 鹃花的别称。 8.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分) 9.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2),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4)淇则有岸,。(《诗经·卫风》) (5),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陈寅佫的“倔”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 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 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 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 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 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 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 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 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49年6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 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1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 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 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 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 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 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 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髙、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 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 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 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 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 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 鹃花的别称。 8.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 分) 9.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2)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 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4)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 (5)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陈寅恪的“倔”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 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 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 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 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 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 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 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 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 年 6 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 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 10 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 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 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一 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 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 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 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 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 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 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 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 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 8 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 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
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 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 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 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 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 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 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 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 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 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 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 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 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2010.5,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是 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髙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所以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 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倔”,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 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 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此十分遗憾。 E.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以“贬斥势利 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2)陈寅恪的才学在哪方面可以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倔”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4)陈寅恪的“倔”,有人认为是“恃才之倔”,也有人认为“矫情之倔” 还有人认为是“独立自由之精神体现”,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 不忍卒读 B.3年前广元电大遭地震毁损,满目疮痍。灾后重建成果显著,感谢兄弟电大 鼎力相助 C.我们对高一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D.他闭着眼睛,嘴里振振有词,可是没有人能听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 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 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 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 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 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 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 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 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 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 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 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 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 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2010.5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是 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所以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 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倔”,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 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 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 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此十分遗憾。 E. 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以“贬斥势利, 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2)陈寅恪的才学在哪方面可以表现?请简要概括(6 分) (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倔”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4)陈寅恪的“倔”,有人认为是“恃才之倔”,也有人认为“矫情之倔”, 还有人认为是“独立自由之精神体现”,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 不忍卒读。 B. 3 年前广元电大遭地震毁损,满目疮痍。灾后重建成果显著,感谢兄弟电大 鼎力相助。 C. 我们对高一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D. 他闭着眼睛,嘴里振振有词,可是没有人能听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