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 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 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 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 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 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 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 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 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 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 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 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 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 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 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 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 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 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 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 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 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 要的应酬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 11 名猝死者,都是患 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 37 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 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 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 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 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 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 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 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 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 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 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 许多人是“前 40 年拼命挣钱,后 40 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 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 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 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 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 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 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 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 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 年第 11 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 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 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 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 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 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 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 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 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 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 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 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 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 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 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 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 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 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 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 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 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 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 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 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 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 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 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 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 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 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 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 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l年6月12日《文汇报》) 4.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 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 种原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6.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 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 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 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 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 2011 年 6 月 12 日《文汇报》) 4.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6.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 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 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 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 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 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 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 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 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 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詬莆④,及得投书, 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 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盜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 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 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 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 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 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 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 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 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微!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 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 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 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 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詬筲:( xiang to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改编题)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守:暂时代理 B.广汉闻之,先风告 风:同“讽”,劝告,警告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 准:衡量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 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 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 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 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 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 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 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 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 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 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 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 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 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 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 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 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 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 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 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 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 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 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 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缿筩:(xiàng 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改编题)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守:暂时代理 B.广汉闻之,先风告 风:同“讽”,劝告,警告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 准:衡量
D.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谢:感谢 8.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①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②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 内侯 ③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 ④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⑥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 能及 A.①②④ B.①③⑤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 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 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 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 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5分) 译 文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原创) 归朝欢 柳永 別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 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释】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5分)(原 创题) (2)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原创题) 四、现代文传记阅读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D.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 谢:感谢 8.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 ①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②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 内侯 ③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 ④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 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 ⑥ 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 能及 A.① ② ④ B.① ③ ⑤ C.② ④ ⑥ D.③ ⑤ 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 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 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 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 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5 分) 译 文: 。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5 分) 译 文: 。 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原创) 归 朝 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 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释】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5 分)(原 创题) (2)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 分)(原创题) 四、现代文传记阅读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