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半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政教一体化,其中文 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 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 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 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 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 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 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 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 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 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 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 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 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 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 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 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 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 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 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 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 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B.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科举文明。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 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 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 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2012 高三半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 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 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 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 “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 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 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 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 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 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 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 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 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 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 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 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 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 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 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 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 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 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B.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科举文明。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 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 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 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理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 最有力保证。 D.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 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 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 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当时的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 调,其原因是真理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因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宁刚正, 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 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 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 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 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 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 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 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 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 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 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 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 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 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 置散位。宁默不乐,喈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注屡矣, 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 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 ]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州县并力捍贼捍:抗击 后刺史疾之疾:疾病 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属:托付 D.史思明略境略:侵犯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穆宁以气节自任的一组是()(3分) ①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②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 ③檄取资粮,宁不与④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⑤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⑥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
C.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理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 最有力保证。 D.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 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 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 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当时的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 调,其原因是真理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因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宁刚正, 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 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 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 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 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 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 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 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 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 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 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 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 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 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 置散位。宁默不乐,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注屡矣, 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 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 [注]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檄州县并力捍.贼 捍:抗击 B.后刺史疾.之 疾:疾病 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 属:托付 D.史思明略.境 略:侵犯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穆宁以气节自任的一组是()(3 分) ①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②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 ③檄取资粮,宁不与 ④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⑤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 ⑥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②④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 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 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能格守职责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 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D.穆宁刚正、有气节去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 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 ②喈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分别赏析。(6分) 9、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见答题纸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 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 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 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
A. 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 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 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能格守职责。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 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D.穆宁刚正、有气节去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 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①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 ②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分别赏析。(6 分) 9、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见答题纸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 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 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 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
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 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 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 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 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 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 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 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 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 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 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 又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 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 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 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 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 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淡如白水的语言叙述平常人家面临的生活烦恼,不动声色,自然、流畅
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 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 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 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 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 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 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 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 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 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 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 又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 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 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 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 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 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作者用淡如白水的语言叙述平常人家面临的生活烦恼,不动声色,自然、流畅
B.作品没有欧·亨利式的技巧,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这种表现形式的成功运用 也成就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C.作者写景状物进入了人物的灵魂。写老槐树,实质上就是在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 是文章的一个线索 D.父亲自己捡起儿子没吃干净就扔在地上的西瓜,一块一块吃干净,这体现了父亲用自己 的行动来告诉儿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主旨 E.小说能够用独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视角,使作品在立意上小处 见大、深入浅出、触人心弦。 (2)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 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6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 向他的唾沫星子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3)最后一段划线句”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 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应如何理解?(6分)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 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 《威廉·退尔》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罗西·塞 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 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通过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 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 的假说,他渐渐建立了他的观点。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 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识生 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 淘汰,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关于斗争与 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 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 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 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的正常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 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 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造成伟大思想家信息产生 明显错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 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 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 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闻
B.作品没有欧·亨利式的技巧,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这种表现形式的成功运用, 也成就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C.作者写景状物进入了人物的灵魂。写老槐树,实质上就是在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 是文章的一个线索。 D.父亲自己捡起儿子没吃干净就扔在地上的西瓜,一块一块吃干净,这体现了父亲用自己 的行动来告诉儿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主旨。 E.小说能够用独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视角,使作品在立意上小处 见大、深入浅出、触人心弦。 (2)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 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6 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 向他的唾沫星子。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3)最后一段划线句”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 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应如何理解?(6 分)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 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 《威廉·退尔》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 30 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罗西·塞 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 1838 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 21 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通过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1837 年 7 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 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 的假说,他渐渐建立了他的观点。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 年 10 月,我为了消遣,偶 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识生 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 淘汰,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关于斗争与 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 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 1844 年, 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 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 21 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的正常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 的阶段,然而 21 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 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造成伟大思想家信息产生 明显错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 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 21 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 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