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 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 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 有历史意义、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讲,系统 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 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对于社会文明发展能够发生不 同社会作用的不同社会主体,即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 态度来从事双方主体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主 流。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华文明与 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 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将世界文明历史划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1500年前后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 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第二阶段从公元1500年至2000年,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地区的殖民,世界各地联系愈发 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不平衡发展与帝国 主义侵略所导致的最严重状况,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联合国的成立,为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然而,冷战的延续,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运 共同体”的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21世纪是第三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称 之为“文明共享的世纪”。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为深入,文明成果也 将不会被少数国家霸占。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 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其 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化融 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人类历史在追求共同价值中拓 展伸延,当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业文明的精神杂质和生态 后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文明时代了。但未曾改变的还是 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成功路径,文明是遥远曲折的成长路程, 文明的价值始终存在,不断升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展示、传播与传承、学习与 互鉴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动力 (摘编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影响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系统 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一思想被国际舆论称为“2014文明宣言”。 B.文明交流互鉴指的是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公正地从事双方或多 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借鉴与融合
山西省孝义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 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 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4 年 3 月 27 日,中国国家 主 席 习 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 有历史意义、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 2014“文明宣言”的演讲,系统 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近 平 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 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对于社会文明发展能够发生不 同社会作用的不同社会主体,即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 态度来从事双方主体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主 流。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华文明与 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 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将世界文明历史划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 1500 年前后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 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第二阶段从公元 1500 年至 2000 年,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地区的殖民,世界各地联系愈发 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不平衡发展与帝国 主义侵略所导致的最严重状况,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联合国的成立,为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然而,冷战的延续,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运 共同体”的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21 世纪是第三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称 之为“文明共享的世纪”。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为深入,文明成果也 将不会被少数国家霸占。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 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其 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化融 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人类历史在追求共同价值中拓 展伸延,当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业文明的精神杂质和生态 后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文明时代了。但未曾改变的还是 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成功路径,文明是遥远曲折的成长路程, 文明的价值始终存在,不断升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展示、传播与传承、学习与 互鉴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动力。 (摘编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影响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习 近 平 主 席于 2014 年 3 月 27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系统 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一思想被国际舆论称为“2014 文明宣言”。 B.文明交流互鉴指的是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公正地从事双方或多 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借鉴与融合
C.人类的文明交流互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1500年前后为界限, 第二阶段从公元16世纪初至20世纪末,第三阶段从21世纪开始。 D.在21世纪,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文明交流互鉴也将会更 加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分享文明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所面临的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已经不能依靠单 或局部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当今时代需要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发表了演讲,这是 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进一步阐释 C.在16世纪前,不同社会文明群体是分散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浅层次的,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各文明群体的联系加强了,但矛盾也随之加剧。 D.中国是世界的舞台,我们有志气有信心,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 文明风采。世界是中国的舞台,我们有博大的胸怀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它顺应了 时代发展,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能够解决当今世界许多复杂的发展问题 B.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这些不同的社会文明群体,都 对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得到发展,不同的文明同处于一个地球,本该有着 共同的命运,然而这种思想在冷战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 D.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 与进步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 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 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 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 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 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 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 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 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 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 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 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 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 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 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C.人类的文明交流互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 1500 年前后为界限, 第二阶段从公元 16 世纪初至 20 世纪末,第三阶段从 21 世纪开始。 D.在 21 世纪,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文明交流互鉴也将会更 加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分享文明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所面临的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已经不能依靠单 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当今时代需要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 近 平发表了演讲,这是 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进一步阐释。 C.在 16 世纪前,不同社会文明群体是分散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浅层次的,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各文明群体的联系加强了,但矛盾也随之加剧。 D.中国是世界的舞台,我们有志气有信心,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 文明风采。世界是中国的舞台,我们有博大的胸怀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习 近 平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它顺应了 时代发展,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能够解决当今世界许多复杂的发展问题。 B.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这些不同的社会文明群体,都 对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得到发展,不同的文明同处于一个地球,本该有着 共同的命运,然而这种思想在冷战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 D.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 与进步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 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 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 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 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 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 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 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 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 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 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 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 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 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 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 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 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 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 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 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 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 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 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 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 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 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 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 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 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 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 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 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 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 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 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 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 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 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 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 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 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 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 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 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 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 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 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 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 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 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 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 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 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 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 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 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 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 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 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 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 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一一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晢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 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 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 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 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 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 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 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 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 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 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 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 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 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 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 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 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 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 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 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 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 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 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 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 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 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 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 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 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 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 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 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 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 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 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 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 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 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 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 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 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 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