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战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支撑:有机化学、食品化学 授课时间:周五下午5-6节 授课地点:6B304 授课对象:202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宋金刚/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QQ徽信等,进行远程答疑,3课外在 12L302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6版) 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是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主 要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本学期将重点学习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的应用部分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的应用包括化学 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平衡及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有:(1)逻辑性很强,内容前后联系 密切:(2)公式的应用条件严格,而具体变化过程较多,解题比较灵活:(3)理论性很强,但极具实践性,一方面需配合做大量的习题,加强对理论 的应用及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排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1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支撑:有机化学、食品化学 授课时间:周五下午 5-6 节 授课地点:6B304 授课对象:2021 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1 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宋金刚/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 QQ/微信等,进行远程答疑;3.课外在 12L302 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 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 6 版) 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南京大学 物理化学教研室 傅献彩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是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主 要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本学期将重点学习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的应用部分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的应用包括化学 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平衡及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有:(1)逻辑性很强,内容前后联系 密切;(2)公式的应用条件严格,而具体变化过程较多,解题比较灵活;(3)理论性很强,但极具实践性,一方面需配合做大量的习题,加强对理论 的应用及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目标1: 1,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不同理论间逻辑 12能够针对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 关系。 理化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能够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工 2.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掌握热 14能够将食品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学模 程基础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食品 力学三大定律在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平衡,界面现 型方法用于比较与综合食品理化反应、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象等领域的应用及平衡计算。 品质变化、加工单元操作优化等过程中 3.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及反应 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速率的调控和判断。 目标2: 1.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解决化学化工复杂问题,并掌握化 学反应及各平衡现象的基本规律,解决化学反应物料平衡 22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 2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的计算及反应方向的判断。 方法正确表达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所 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用于识别、表达、分析 2.运用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反应速率计算方法,认识化 涉及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技术、品质 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食品科学与工 学反应机理,计算反应进行的速率。 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 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学习,进一步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 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 论的方法。 目标3: 4-1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原理、食品工程 1.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进行创新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食品工 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 思考、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 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 法,调研和分析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及分工协作的团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队精神。 2
2 目标 1: 1.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不同理论间逻辑 关系。 2.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掌握热 力学三大定律在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平衡,界面现 象等领域的应用及平衡计算。 3. 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及反应 速率的调控和判断。 1-2 能够针对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 理化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4 能够将食品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学模 型方法用于比较与综合食品理化反应、 品质变化、加工单元操作优化等过程中 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1 能够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工 程基础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食品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2: 1. 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解决化学化工复杂问题,并掌握化 学反应及各平衡现象的基本规律,解决化学反应物料平衡 的计算及反应方向的判断。 2. 运用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反应速率计算方法,认识化 学反应机理,计算反应进行的速率。 3. 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学习,进一步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 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 论的方法。 2-2 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 方法正确表达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所 涉及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技术、品质 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用于识别、表达、分析 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食品科学与工 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 3: 1. 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进行创新 思考、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及分工协作的团 队精神。 4-1 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原理、食品工程 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 法,调研和分析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 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食品工 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理论散学进程表 授课数 学时 敏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模式 周次 教学主题 支排课 师 数 点)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线上/线下) 程目标 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及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具体表示方法: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想气体混合物。 阅读两篇与化学创 难点:真实气体的临界性质及状态方程。 新发展有关的文章 绪论,理想气体状 宋金刚 思政内容: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演变过 线上 课堂讲授 或书籍。 目标一 态方程 程及热力学领域历代伟人的巨大贡献。 课后作业: 通过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历史以及中 气体PVT的计算 国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习学习化 学兴趣,增强学生爱国熟情和投身化学 科学创新事业的理想。 重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环境、 讨论:总结和梳理 状态、过程、内能、热、功、焓、热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知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宋金刚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线下 课堂讲授 识点的逻辑关系。 目标一 难点:热力学过程(恒温、恒压、绝热), 课后作业:课后习 可逆过程焓变 题
3 3.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授课教 师 学时 数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点) 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支撑课 程目标 1 绪论,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 宋金刚 2 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及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具体表示方法;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想气体混合物。 难点:真实气体的临界性质及状态方程。 思政内容: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演变过 程及热力学领域历代伟人的巨大贡献。 通过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历史以及中 国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习学习化 学兴趣,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投身化学 科学创新事业的理想。 线上 课堂讲授 阅读两篇与化学创 新发展有关的文章 或书籍。 课后作业: 气体 PVT 的计算 目标一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宋金刚 4 重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环境、 状态、过程、内能、热、功、焓、热容)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难点:热力学过程(恒温、恒压、绝热), 可逆过程焓变 线下 课堂讲授 讨论:总结和梳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知 识点的逻辑关系。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一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线下 课堂讲授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与卡 诺定理,热力学函数,熵S、亥煽兹自由 焓A、吉布斯函数G,热力学基本关系, 体系自发过程的判断,热力学第三定律。 讨论:总结和梳理 难点: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热力学第二定律知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深入理解嫡增原 4,5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宋金刚 4 线下 课堂讲授 识点的逻辑关系: 目标一 理,引导学生对抗自身的情性,消除体 课后作业:课后习 系不确定性,引入信息流,发挥“正能 题 量”,降低意识的混乱度,从而强大心智, 增强自律和毅力,真正发挥知行合一的 优势,利用思维的力量推动前进的步伐, 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线下 课堂讲授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重点: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理想 6,7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宋金刚 3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课后习 目标一 溶液,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偏摩尔量, 题
4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线下 课堂讲授 4,5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宋金刚 4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与卡 诺定理,热力学函数,熵 S、亥姆兹自由 焓 A、吉布斯函数 G,热力学基本关系, 体系自发过程的判断,热力学第三定律。 难点: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深入理解熵增原 理,引导学生对抗自身的惰性,消除体 系不确定性,引入信息流,发挥“正能 量”,降低意识的混乱度,从而强大心智, 增强自律和毅力,真正发挥知行合一的 优势,利用思维的力量推动前进的步伐, 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线下 课堂讲授 讨论:总结和梳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知 识点的逻辑关系;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一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线下 课堂讲授 6,7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宋金刚 3 重点: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理想 溶液,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偏摩尔量,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一
化学势,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结合应 用。 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等温方程,理解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会判断压力、惰 性组分及反应物量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掌握范特霍夫方程,标准平衡常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 数随温度变化规律,标准平衡常数的计 平衡条件,等温方 算。 课后作业: 7,8程,标准平衡常数 宋金刚 线下 课堂讲授 目标二 课程思政融入点:区分并探讨宏观化学 课后习题 及计算,影响标准 平衡和微观化学平衡,培育学生的独立 平衡常数的因素 思考能力、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 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提专业 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成长成 才。 重点:相平衡的基本概念,相律介绍及 课堂练习:根据不 其应用:单组分相图中各部分表示含义, 同体系的温度组成 相律、单组分相图、 压力组成图,杠杆规则,温度组成图: 图指出每部分表示 9,10 二组分气·液平衡 宋金刚 二组分完全互溶的真实液态混合物体系 线下 课堂讲授 的状态及相律的计 目标二 相图 压力组成图及温度组成图。 算。 难点: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气-液 课后作业:课后习 平衡相图各个部分含义。 题
5 化学势,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结合应 用。 7,8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 平衡条件,等温方 程,标准平衡常数 及计算,影响标准 平衡常数的因素 宋金刚 3 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等温方程,理解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会判断压力、惰 性组分及反应物量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掌握范特霍夫方程,标准平衡常 数随温度变化规律,标准平衡常数的计 算。 课程思政融入点:区分并探讨宏观化学 平衡和微观化学平衡,培育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 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 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成长成 才。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 目标二 9,10 相律、单组分相图、 二组分气-液平衡 相图 宋金刚 3 重点:相平衡的基本概念,相律介绍及 其应用;单组分相图中各部分表示含义, 压力-组成图,杠杆规则,温度-组成图; 二组分完全互溶的真实液态混合物体系 压力-组成图及温度-组成图。 难点: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气-液 平衡相图各个部分含义。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根据不 同体系的温度-组成 图指出每部分表示 的状态及相律的计 算。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