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72/5/4.5 其中实验/实战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支撑:化工原理、应用电化学、涂料工艺学、助剂化学及工艺学 授课时间:周一下午57节、周三上午1-2节 授课地点:7B312 授课对象:2020级应用化学1班,2020级应用化学2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宋金刚/讲师、苗荣荣/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QQ/微信等,进行远程答疑:3.课外在 12L302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6版) 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应用化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是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 物理学中的方法,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本学期将重点学习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的应用部分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的应用包括化学平衡、 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平衡及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有:(1)逻辑性很强,内容前后联系密切: (2)公式的应用条件严格,而具体变化过程较多,解题比较灵活:(3)理论性很强,但极具实践性,一方面需配合做大量的习题,加强对理论的应用 及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排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72/5/4.5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支撑:化工原理、应用电化学、涂料工艺学、助剂化学及工艺学 授课时间:周一下午 5-7 节、周三上午 1-2 节 授课地点:7B312 授课对象:2020 级应用化学 1 班,2020 级应用化学 2 班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宋金刚/讲师、苗荣荣/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 QQ/微信等,进行远程答疑;3.课外在 12L302 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 )闭卷(√)课程论文( )其它( ) 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 6 版) 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南京大学 物理化学教研室 傅献彩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应用化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是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 物理学中的方法,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本学期将重点学习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的应用部分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的应用包括化学平衡、 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平衡及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有:(1)逻辑性很强,内容前后联系密切; (2)公式的应用条件严格,而具体变化过程较多,解题比较灵活;(3)理论性很强,但极具实践性,一方面需配合做大量的习题,加强对理论的应用 及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目标1: 1,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不同理论间逻辑 关系。 1具备从事化学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 2.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掌握热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力学三大定律在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平衡,界面现 识。 题。 象等领域的应用及平衡计算。 3.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及反应 速率的调控和判断。 目标2: 1.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解决化学化工复杂问题,并掌握化 学反应及各平衡现象的基本规律,解决化学反应物料平衡 的计算及反应方向的判断。 41能够理解相关化学原理,采用科学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学领域复 2.运用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反应速率计算方法,认识化 方法对化学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 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 学反应机理,计算反应进行的速率。 究。 数据、并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学习,进一步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 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 论的方法。 目标3: 51掌握应用化学中相关分析技术和工 1.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进行创新 5 能够针对化学领域的复杂问题,选择和使用恰当 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识别复杂问题中的 思考、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 的技术和资源,应用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包 各种制约条件,明确各种方法的局限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及分工协作的团 括对复杂化学问题的预测,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性。 队精神。 2
2 目标 1: 1.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不同理论间逻辑 关系。 2.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掌握热 力学三大定律在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平衡,界面现 象等领域的应用及平衡计算。 3. 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及反应 速率的调控和判断。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 识。 1 具备从事化学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 目标 2: 1. 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解决化学化工复杂问题,并掌握化 学反应及各平衡现象的基本规律,解决化学反应物料平衡 的计算及反应方向的判断。 2. 运用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反应速率计算方法,认识化 学反应机理,计算反应进行的速率。 3. 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学习,进一步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 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 论的方法。 4-1 能够理解相关化学原理,采用科学 方法对化学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 究。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学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 数据、并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 3: 1. 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进行创新 思考、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及分工协作的团 队精神。 5-1 掌握应用化学中相关分析技术和工 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识别复杂问题中的 各种制约条件,明确各种方法的局限 性。 5 能够针对化学领域的复杂问题,选择和使用恰当 的技术和资源,应用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包 括对复杂化学问题的预测,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理论散学进程表 授课数 学时 敏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教学模式 周次 教学主题 支排课 师 数 点)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线上/线下) 程目标 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及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具体表示方法, 并针对物理化学这门的学习给出建议: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想气体混合物。 难点:真实气体的临界性质及状态方程: 阅读两篇与化学创 真实气体的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 新发展有关的文章 绪论,理想气体状 1 宋金刚 图。 线上 课堂讲授 或书籍。 目标一 态方程 思政内容: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瀆变过 课后作业: 程及热力学领域历代伟人的巨大贡献。 气体PVT的计算 通过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历史以及中 国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习学习化 学兴整,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投身化学 科学创新事业的理想。 重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环境、 讨论:总结和梳理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宋金刚 10 状态、过程、内能、热、功、焓、热容) 线下 课堂讲授 热力学第一定律知 目标一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过程(恒温、 识点的逻辑关系。 3
3 3.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授课教 师 学时 数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 点) 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 教学方法 作业安排 支撑课 程目标 1 绪论,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 宋金刚 5 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及物理化学中物理量的具体表示方法, 并针对物理化学这门的学习给出建议;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想气体混合物。 难点:真实气体的临界性质及状态方程; 真实气体的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 图。 思政内容: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演变过 程及热力学领域历代伟人的巨大贡献。 通过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历史以及中 国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习学习化 学兴趣,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投身化学 科学创新事业的理想。 线上 课堂讲授 阅读两篇与化学创 新发展有关的文章 或书籍。 课后作业: 气体 PVT 的计算 目标一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宋金刚 10 重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环境、 状态、过程、内能、热、功、焓、热容)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过程(恒温、 线下 课堂讲授 讨论:总结和梳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知 识点的逻辑关系。 目标一
恒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 课后作业:课后习 化学反应焓变。 题 难点:基尔霍夫定律,节流膨张与焦耳 汤姆逊效应。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线下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与卡 诺定理,热力学函数,熵S、亥姆兹自由 焓A、吉布斯函数G,热力学基本关系, 体系自发过程的判断,热力学第三定律。 难点:克拉贝龙方程,化学反应过程热 讨论:总结和梳理 力学函数的计算。 热力学第二定律知 4,5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宋金刚 10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深入理解南增原 线下 课堂讲授 识点的逻辑关系。 目标一 理,引导学生对抗自身的情性,消除体 课后作业:课后习 系不确定性,引入信息流,发挥“正能 题 量”,降低意识的混乱度,从而强大心智, 增强自律和数力,真正发挥知行合一的 优势,利用思维的力量推动前进的步伐, 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
4 恒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 化学反应焓变。 难点:基尔霍夫定律,节流膨胀与焦耳- 汤姆逊效应。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线下 4,5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宋金刚 10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与卡 诺定理,热力学函数,熵 S、亥姆兹自由 焓 A、吉布斯函数 G,热力学基本关系, 体系自发过程的判断,热力学第三定律。 难点:克拉贝龙方程,化学反应过程热 力学函数的计算。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深入理解熵增原 理,引导学生对抗自身的惰性,消除体 系不确定性,引入信息流,发挥“正能 量”,降低意识的混乱度,从而强大心智, 增强自律和毅力,真正发挥知行合一的 优势,利用思维的力量推动前进的步伐, 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线下 课堂讲授 讨论:总结和梳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知 识点的逻辑关系。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一 随堂测验及答疑 宋金刚 利用优学院平台(选择题、填空题)及 线下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重点: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理想 溶液,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偏摩尔量, 化学势,标准态,各组分的化学势的计 6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宋金刚 课后作业:课后习 算,稀溶液的依数性。 线下 课堂讲授 目标一 题 难点:分配定律,逸度和活度的基本概 念和气体的逸度系数图。 利用线下试卷对已讲授内容进行期中测 期中测验 宋金刚 线下 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下讲解。 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等温方程,理解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范特霍夫方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 程,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规律,标 平衡条件,等温方 准平衡常数的计算,会判断压力、惰性 程,标准平衡常数 组分及反应物量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7,8 及计算,影响标准 宋金刚 10 线下 课堂讲授 目标二 难点:范特霍夫方程:平衡常数的计算 课后习题 平衡常数的因素及 和测量方法:真实气体、液态混合物及 真实体系化学反应 液态溶液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平衡 课程思政融入点:区分并探讨宏观化学 平衡和微观化学平衡,培育学生的独立 5
5 线下试卷(计算题)形式对已讲授内容 进行测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 下讲解。 6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宋金刚 5 重点: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理想 溶液,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偏摩尔量, 化学势,标准态,各组分的化学势的计 算,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点:分配定律,逸度和活度的基本概 念和气体的逸度系数图。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课后习 题 目标一 期中测验 宋金刚 利用线下试卷对已讲授内容进行期中测 验;并对出错率高的试题进行线下讲解。 线下 7,8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 平衡条件,等温方 程,标准平衡常数 及计算,影响标准 平衡常数的因素及 真实体系化学反应 平衡 宋金刚 10 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等温方程,理解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范特霍夫方 程,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规律,标 准平衡常数的计算,会判断压力、惰性 组分及反应物量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范特霍夫方程;平衡常数的计算 和测量方法;真实气体、液态混合物及 液态溶液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课程思政融入点:区分并探讨宏观化学 平衡和微观化学平衡,培育学生的独立 线下 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 目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