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A(“无须过虑”应该为“不应无忧”) 16.人与自然可以和谐。(2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2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 [或者说具有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技术],就能和自然和谐相处。(2分) 17.因为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 “不应无忧”。(3分}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发展科学的技术,可以逐步掌握自然规 律,所以“无须多虑”。(3分川意思对就可) (无锡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并打上“、/”,不得再选做 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 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 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 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 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 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 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 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 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 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 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 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 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髙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 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 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 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 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
15.A(“无须过虑”应该为“不应无忧”) 16.人与自然可以和谐。(2 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2 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 [或者说具有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技术],就能和自然和谐相处。(2 分) 17.因为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 “不应无忧”。(3 分)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发展科学的技术,可以逐步掌握自然规 律,所以“无须多虑”。(3 分)(意思对就可) 乙、 (无锡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并打上“、/”,不得再选做 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 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 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 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 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 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 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 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 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 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 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 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 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 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 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 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 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
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 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 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 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 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 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 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 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 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7.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 18.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 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6分) 19.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是 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分) 16.c(文中并未涉及社会哲学的起源) 17.A(文中第二段解释了形成原因,A项最准确。B、C、D三项均不能说明“各种哲学理论 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
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 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 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 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 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 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 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 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 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16.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7.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 18.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 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6 分) 答: 19.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是 “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 分) 16.c(文中并未涉及社会哲学的起源)。 17.A(文中第二段解释了形成原因,A 项最准确。B、C、D 三项均不能说明“各种哲学理论 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