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三·东周·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日:「苏秦欺(2)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复东山(3)之君,从以欺(4)秦。赵固负 (5)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6)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8)明矣(9)。寡人 忿然,含怒日久⑩o),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 子。善我国家阗4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⑩)。J秦惠王曰:「受命⑩。」( (1)姚本秦惠王,孝公子也。寒泉子,秦处士也 鲍本欺,诈也。言以虚声恐之 (3)姚本东山,山东。0鲍本「东山」作「山东0补曰:当作「山东o札记丕烈案:鲍改 吴补皆非也。高注即其证矣 (4)姚本欺,诈也 (5)姚本负,恃也 (6)姚本约,谋约也。 ()姚本一,同也 (8)鲍本「之」作「亦o札记今本下「之」字作「亦b (9)姚本续:李善引作「俱上于栖亦明矣υ。鲍本连,谓绳系之。栖,鸡所宿也。 )姚本含,怀也 ()姚本武安子起,秦将白起。 2)鲍本「喻」,「谕」同,告也。告诸侯以不可一之意 )姚本堕,坏也。鲍本败城邑曰堕。 4)鲍本称国家之美。O正日:能美善我国家。 阀姚本张仪,魏人也,仕秦以为客卿。σ鲍本魏人,仕秦。惠五年为客卿 6)姚本受寒泉子之教。 )鲍本按,起以昭二十九年为武安君,自合从至是五十七年矣。所称武安子起,谬也。正曰: 起,号武安君。此云武安子,必别一人。上既言武安子起,而下止言武安子,盖「起」字 属下文。李牧亦封武安君。如此名不一。且张仪死于秦武王时,与白起战胜攻取,时不相 及。补曰:使诸侯之「使」,去声,余如字。 泠向谓秦王〔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秦惠王谓寒泉子》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泠向(1)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3)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4)。燕、赵恶 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5)。齐必重于王(6),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王何恶(8) 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9)J ()姚本泠,姓;向,名也。秦臣也。。鲍本高注,秦人。今详为齐人。正曰:高注秦臣,韩、 赵策亦有此人 (2)姚本一作「故b (3)姚本以,犹使也 (4)姚本晋国,魏都大梁也。宋在其东,若齐攻宋破之,则大梁危,不能复获其安邑。安邑在河 东,近秦,秦可兼取,故安邑王之有也。 (5)姚本割,犹分也。交齐也。 (6)鲍本秦多得地,齐畏其强,故重之 ()鲍本燕、赵交于秦,故齐必恐 (8)鲍本恶,皆去音 (9)姚本向言以秦王之聪明为先自知之,故不言道也。o鲍本言秦自知攻宋之利。 第31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秦惠王谓寒泉子 第 31 页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⑴曰:「苏秦欺⑵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复东山⑶之君,从以欺⑷秦。赵固负 ⑸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⑹乎诸侯。诸侯不可一⑺,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⑻明矣⑼。寡人 忿然,含怒日久⑽,吾欲使武安子起⑾往喻⑿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⒀邑,请使武安 子。善我国家⒁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⒂。」秦惠王曰:「受命⒃。」⒄ ⑴姚本秦惠王,孝公子也。寒泉子,秦处士也。 ⑵鲍本欺,诈也。言以虚声恐之。 ⑶姚本东山,山东。○ 鲍本「东山」作「山东」。○ 补曰:当作「山东」。○ 札记丕烈案:鲍改、 吴补皆非也。高注即其证矣。 ⑷姚本欺,诈也。 ⑸姚本负,恃也。 ⑹姚本约,谋约也。 ⑺姚本一,同也。 ⑻鲍本「之」作「亦」。○ 札记今本下「之」字作「亦」。 ⑼姚本续:李善引作「俱上于栖亦明矣」。○ 鲍本连,谓绳系之。栖,鸡所宿也。 ⑽姚本含,怀也。 ⑾姚本武安子起,秦将白起。 ⑿鲍本「喻」,「谕」同,告也。告诸侯以不可一之意。 ⒀姚本堕,坏也。○ 鲍本败城邑曰堕。 ⒁鲍本称国家之美。○ 正曰:能美善我国家。 ⒂姚本张仪,魏人也,仕秦以为客卿。○ 鲍本魏人,仕秦。惠五年为客卿。 ⒃姚本受寒泉子之教。 ⒄鲍本按,起以昭二十九年为武安君,自合从至是五十七年矣。所称武安子起,谬也。○ 正曰: 起,号武安君。此云武安子,必别一人。上既言武安子起,而下止言武安子,盖「起」字 属下文。李牧亦封武安君。如此名不一。且张仪死于秦武王时,与白起战胜攻取,时不相 及。补曰:使诸侯之「使」,去声,余如字。 泠向谓秦王〔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秦惠王谓寒泉子》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泠向⑴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⑵攻宋也⑶。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⑷。燕、赵恶 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⑸。齐必重于王⑹,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⑺。王何恶⑻ 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⑼。」 ⑴姚本泠,姓;向,名也。秦臣也。○ 鲍本高注,秦人。今详为齐人。○ 正曰:高注秦臣,韩、 赵策亦有此人。 ⑵姚本一作「故」。 ⑶姚本以,犹使也。 ⑷姚本晋国,魏都大梁也。宋在其东,若齐攻宋破之,则大梁危,不能复获其安邑。安邑在河 东,近秦,秦可兼取,故安邑王之有也。 ⑸姚本割,犹分也。交齐也。 ⑹鲍本秦多得地,齐畏其强,故重之。 ⑺鲍本燕、赵交于秦,故齐必恐。 ⑻鲍本恶,皆去音。 ⑼姚本向言以秦王之聪明为先自知之,故不言道也。○ 鲍本言秦自知攻宋之利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张仪说秦王 张仪(1)说秦王()日:「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3)。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 (4)亦当死。虽然,(5臣愿悉(6)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8),连荆(9)固齐(o),收 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闻!臣闻之 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困仓空虚,悉其士 民,张军⑦数千百万8),白刃在前,斧质在后,(9而皆去走,不能死o),罪(21)其百姓不能死也,(22) 其上不能杀也(23)。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24) (1)鲍本无「张仪」二字。O补曰:误,当作「韩非 (2)姚本秦惠王也。续:韩非子第一篇初见秦文与此同。鲍本此上原有「张仪」字,而所说皆仪 死后事,故删去。「说』云者,犹西周谓齐王之比。。正曰:王应麟云,姚氏谓韩非子第 篇,吕成公丽泽集文取此。鲍失考。愚按,集文所谓非上书请破天下从,即此。非以韩王 安称藩使秦,始皇十三年也。次年见杀。今以韩子考其言,而策文义胜者,不复。0札记 丕烈案:此当各依本书。刘向次第在此,而高注云秦惠王。详其意,皆不以为韩非也 (3)姚本知可言利国安君而不言,故曰不忠。 (4)鲍本审,悉也。补曰:韩子「审」作「当」,胜。不当,即上云不智也 (5)鲍本言己未能如言。 (6)鲍本悉,详尽也 ()姚本裁,制也 (8)姚本阴,小。阳,大。。鲍本阴,北。阳,南。 (9)鲍本楚也。始皇讳其父名,故称曰荆。知此书始皇时人作。 o)鲍本时由东国齐、楚为大,故从。人连结之,恃以为固 ()鲍本韩时弱,多丧地,今存者,其余也。 )鲍本补曰:韩作「面」,是,下文有。 姚本难,犹敌也。o鲍本赧五十九年,与诸侯从,此五十一年 )鲍本此,谓从。补曰:韩子作「二亡」,无「以逆攻顺者」一句。O札记丕烈案:今韩子是「三」 )鲍本府,文书藏;库,兵车藏。今详凡有藏者,皆得称也。o正曰:府库藏货财,对下「困 仓藏谷粟」言。 6)鲍本困,圆廪。o正曰:高注,圆曰困,方曰仓。 )姚本曾作「张军声so鲍本张,去音。o正曰:平声亦通 鲍本补曰:韩此下云,「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so札记丕烈 案:此当各依本书 )鲍本诛不进战者,故在后。 ωo姚本一本有「也」字。o鲍本不战也。补曰:韩,「怯而却走,不能死也L (21)鲍本「罪」作「非言亦杀之。补曰:韩正作「非s一本「而皆去之不能死韩「而 却走,不能死也皆当从韩,胜 (22)姚本钱、刘本无此七字。曾、集有 (23)鲍本无「其上不能杀也」六字。0补曰:一本「其上不杀也」,韩「上不能故也皆当从韩, 胜 (24)姚本民不为尽节致死。传曰「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此之谓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1)相事也(2)。出其父母怀衽之中(3),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 徒裼(4),犯白刃,蹈煨炭(5),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 也(8)。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 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ml。以此与天下2),天下 第32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2 页 张仪说秦王 张仪⑴说秦王⑵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⑶。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 ⑷亦当死。虽然,⑸臣愿悉⑹言所闻,大王裁⑺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⑻,连荆⑼固齐⑽,收 余韩⑾成从,将西南⑿以与秦为难⒀。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⒁!臣闻之 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⒂不盈,囷仓⒃空虚,悉其士 民,张军⒄数千百万⒅,白刃在前,斧质在后,⒆而皆去走,不能死⒇,罪(21)其百姓不能死也,(22) 其上不能杀也(23)。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24)。 ⑴鲍本无「张仪」二字。○ 补曰:误,当作「韩非」。 ⑵姚本秦惠王也。续:韩非子第一篇初见秦文与此同。鲍本此上原有「张仪」字,而所说皆仪 死后事,故删去。「说」云者,犹西周谓齐王之比。○ 正曰:王应麟云,姚氏谓韩非子第一 篇,吕成公丽泽集文取此。鲍失考。愚按,集文所谓非上书请破天下从,即此。非以韩王 安称藩使秦,始皇十三年也。次年见杀。今以韩子考其言,而策文义胜者,不复。○ 札记 丕烈案:此当各依本书。刘向次第在此,而高注云秦惠王。详其意,皆不以为韩非也。 ⑶姚本知可言利国安君而不言,故曰不忠。 ⑷鲍本审,悉也。补曰:韩子「审」作「当」,胜。不当,即上云不智也。 ⑸鲍本言己未能如言。 ⑹鲍本悉,详尽也。 ⑺姚本裁,制也。 ⑻姚本阴,小。阳,大。○ 鲍本阴,北。阳,南。 ⑼鲍本楚也。始皇讳其父名,故称曰荆。知此书始皇时人作。 ⑽鲍本时由东国齐、楚为大,故从。人连结之,恃以为固。 ⑾鲍本韩时弱,多丧地,今存者,其余也。 ⑿鲍本补曰:韩作「面」,是,下文有。 ⒀姚本难,犹敌也。○ 鲍本赧五十九年,与诸侯从,此五十一年。 ⒁鲍本此,谓从。补曰:韩子作「二亡」,无「以逆攻顺者」一句。○ 札记丕烈案:今韩子是「三」 字。 ⒂鲍本府,文书藏;库,兵车藏。今详凡有藏者,皆得称也。○ 正曰:府库藏货财,对下「囷 仓藏谷粟」言。 ⒃鲍本囷,圆廪。○ 正曰:高注,圆曰囷,方曰仓。 ⒄姚本曾作「张军声」。○ 鲍本张,去音。○ 正曰:平声亦通。 ⒅鲍本补曰:韩此下云,「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札记丕烈 案:此当各依本书。 ⒆鲍本诛不进战者,故在后。 ⒇姚本一本有「也」字。○ 鲍本不战也。补曰:韩,「怯而却走,不能死也」。 (21)鲍本「罪」作「非」。○ 言亦杀之。补曰:韩正作「非」。一本「而皆去之不能死」。韩「而 却走,不能死也」。皆当从韩,胜。 (22)姚本钱、刘本无此七字。曾、集有。 (23)鲍本无「其上不能杀也」六字。○ 补曰:一本「其上不杀也」,韩「上不能故也」。皆当从韩, 胜。 (24)姚本民不为尽节致死。传曰「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此之谓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⑴相事也⑵。出其父母怀衽之中⑶,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 足徒裼⑷,犯白刃,蹈煨炭⑸,断死于前者比是也⑹。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⑺,而民为之者是贵奋 也⑻。一可以胜十⑼,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 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⑽,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⑾。以此与天下⑿,天下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顿4),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ω,困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 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1)姚本曾作「有功无功 (2)鲍本「不攻」下补「耳」字,「攻相」作「相攻o言秦有不攻耳,无敢与相攻者。正曰 韩作「有功无功相事也札记丕烈案:「不」当作「又」,形近之讹,策文多用「又」为 有 (3)鲍本衽,衣衿 (4)鲍本此顿,下也。集韵,徒,空手。裼,袒也。。正曰:顿,踊也。徒,谓空,露袒;裼 露臂也 (5)鲍本煨,盆中火。补曰:韩,「垆炭 (6)鲍本「比」下补「比」字。0以死自断。比,次也。言如是者,相次不一。0正曰:韩作「皆」 是。「比」盖「皆」之讹 ()姚本死生异也。鲍本言死难。补曰:「断死生」之「断」,都玩反;「断长」之「断」,睹缓 反。前后同。 (8)姚本奋,勇也。鲍本奋,言勇不顾死。补曰:韩,「贵奋死也0札记丕烈案:「死」字 策文当无。高注可证 (9)鲍本「胜」作「合O与敌合斗。补曰:四「合」字,一本皆作「胜韩作「对」,当也 义长 o)鲍本名,言有勇决之称 (1)鲍本秦有断死之利,诸侯有不死之害,故不如秦。o正曰:利害是总言。 (2)鲍本与,言与之争。 )姚本当,敌。o鲍本当,相值也。 4)鲍本此顿,言其劳弊。 ()姚本病,困也 6)姚本索,尽也 )姚本垦不治也。鲍本畴,耕治之田 8)姚本威德不能怀也。 )姚本异,怪。。鲍本犹言无他事。 「臣敢言往昔。昔者(η)齐南破荆,中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韩、魏之君(5),地广 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6),济清河浊(),足以为限(8),长城、鉅坊(9),足以为塞。齐,五战 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2 (1)鲍本补曰:韩,「臣敢言之往者」,盖两「昔」字,因「者」字讹衍。当从韩,胜。 (2)鲍本闵二十八年。补曰:韩,「东破」,是。 (3)鲍本荆、秦事未详。。正曰:「齐南破荆」以下以地势言之,非以年之先后也。齐宣王二十五 年与五国攻秦,愍王十六年与韩、魏伐秦,十一年与韩、魏伐楚,十三年与秦、韩、魏败 楚。 (4)鲍本十五年。o正曰:齐宣王二十九年,伐燕取之 (5)鲍本两国从其役 (6)鲍本以诏令令天下,时未称诏,此秦史之言耳。0正曰:诏告命令也。下文「诏之,及后策 「赵王之教,诏之使者「明诏」之类。 ()姚本济水清,河水浊。一作「诏令天下,齐清济浊河o鲍本补曰:韩作「齐之清济浊河」 与下文协,语胜。札记丕烈案:燕策云,「吾闻齐有清济浊河s亦见史记苏秦传,皆可 证也 第33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3 页 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⒀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顿⒁,士民病⒂,蓄积索⒃,田畴荒⒄,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⒅,伯王之名不成,此无 异故⒆,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⑴姚本曾作「有功无功」。 ⑵鲍本「不攻」下补「耳」字,「攻相」作「相攻」。○ 言秦有不攻耳,无敢与相攻者。○ 正曰: 韩作「有功无功相事也」。○ 札记丕烈案:「不」当作「又」,形近之讹,策文多用「又」为 「有」。 ⑶鲍本衽,衣衿。 ⑷鲍本此顿,下也。集韵,徒,空手。裼,袒也。○ 正曰:顿,踊也。徒,谓空,露袒;裼, 露臂也。 ⑸鲍本煨,盆中火。补曰:韩,「垆炭」。 ⑹鲍本「比」下补「比」字。○ 以死自断。比,次也。言如是者,相次不一。○ 正曰:韩作「皆」, 是。「比」盖「皆」之讹。 ⑺姚本死生异也。○ 鲍本言死难。补曰:「断死生」之「断」,都玩反;「断长」之「断」,睹缓 反。前后同。 ⑻姚本奋,勇也。○ 鲍本奋,言勇不顾死。补曰:韩,「贵奋死也」。○ 札记丕烈案:「死」字, 策文当无。高注可证。 ⑼鲍本「胜」作「合」。○ 与敌合斗。补曰:四「合」字,一本皆作「胜」。韩作「对」,当也, 义长。 ⑽鲍本名,言有勇决之称。 ⑾鲍本秦有断死之利,诸侯有不死之害,故不如秦。○ 正曰:利害是总言。 ⑿鲍本与,言与之争。 ⒀姚本当,敌。○ 鲍本当,相值也。 ⒁鲍本此顿,言其劳弊。 ⒂姚本病,困也。 ⒃姚本索,尽也。 ⒄姚本垦不治也。○ 鲍本畴,耕治之田。 ⒅姚本威德不能怀也。 ⒆姚本异,怪。○ 鲍本犹言无他事。 「臣敢言往昔。昔者⑴齐南破荆,中破宋⑵,西服秦,⑶北破燕⑷,中使韩、魏之君⑸,地广 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⑹,济清河浊⑺,足以为限⑻,长城、鉅坊⑼,足以为塞。齐,五战 之国也⑽,一战不胜而无齐。⑾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⑿。 ⑴鲍本补曰:韩,「臣敢言之往者」,盖两「昔」字,因「者」字讹衍。当从韩,胜。 ⑵鲍本闵二十八年。补曰:韩,「东破」,是。 ⑶鲍本荆、秦事未详。○ 正曰:「齐南破荆」以下以地势言之,非以年之先后也。齐宣王二十五 年与五国攻秦,愍王十六年与韩、魏伐秦,十一年与韩、魏伐楚,十三年与秦、韩、魏败 楚。 ⑷鲍本十五年。○ 正曰:齐宣王二十九年,伐燕取之。 ⑸鲍本两国从其役。 ⑹鲍本以诏令令天下,时未称诏,此秦史之言耳。○ 正曰:诏告命令也。下文「诏之」,及后策 「赵王之教,诏之使者」、「明诏」之类。 ⑺姚本济水清,河水浊。一作「诏令天下,齐清济浊河」。○ 鲍本补曰:韩作「齐之清济浊河」, 与下文协,语胜。○ 札记丕烈案:燕策云,「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亦见史记苏秦传,皆可 证也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8)姚本限,难也。σ鲍本东郡寿张注,沛上有朐城。又平原有鬲津、般河,皆近齐。。正曰 书蔡传,济水自郑以东,贯滑、曹、郓、齐、济、青以入于海。自郓以下皆齐地也。正义 云,黄河从洛、魏二州界北流入海,亦齐西北界。左传,「齐履西至于河 (9)姚本钱、刘「坊」作「防υo鲍本「坊」作「防s苏秦传注,济北卢县有防门,又有长 城,东至海。后志注,防门,即鉅防。补曰:长城西头在济州平阴县界。太山记云,太山 西有长城,缘河,经太山,余一千里,至琅琊台入海。。札记丕烈案:韩子是「防」字。 史记同。 ωo)鲍本上所谓「南破↓「中破」之类。正曰:谓四面及中受兵 ()鲍本燕昭入临淄事。 (2)姚本胜则存,败则亡。胜败若此,故曰「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 都(1)、江南(2)。荆王(3)亡奔(4走(5),东伏于陈(6)。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 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8),中(9)陵三晋⑩。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 侯可朝也(2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4)。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 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 ω之,兵至梁郭(21),围梁数旬(22),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23)。举魏,则荆、赵之志(24)绝。 荆、赵之志绝,则赵危(25)。赵危而荆孤。东以强(26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 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 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27)。是故兵终 身暴灵于外,士民潞(28)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1)姚本续:史记引战国策作五渚。 (2)姚本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鲍本扬州记,太湖,一名湖亭,一名震 泽,一名洞庭。按,熊绎都丹阳。文王徙江陵,是为郢都。昭王徙郢,所谓故郢。又自郢 徙都,与鄢为五。史多言鄢、郢。齐策「鄢、郢者,楚之柱国」,知鄢亦为都。江南,即汉 志楚地所谓江南地远者也。补曰:大破荆,在昭王二十九年,楚顷襄之二十一年。0正曰: 洞庭在巴陵,见楚、魏策,即此。路史,熊绎初封丹阳,今秭归。武徙枝江,亦曰丹阳。 楚文都南郢,即江陵,又谓故郢。昭王避吴迁都,今宜城,为北郢,即郢州。惠王迁鄢, 在宜城。曾氏谓屈瑕乱鄢以济者,都、鄢非久都。故惠王末,墨翟重〓趋郢。宣王时,王 宫遇盗,郢军见黜。怀王入秦,齐使郢中立王,皆昭、惠后。愚按,楚辞哀郢,庄辛说襄 王,郢都必危,白起拔郢,始徙陈。知怀、襄之世,亦仍都南郢也。考烈王徙寿春,命曰 郢。又年表考烈徙都鉅阳。大事记谓,春申君用朱英策,自陈徙寿春,不云自鉅阳也。据 此,楚不止五都,鲍因误文。又以其时在徙陈前,故徙陈以下不论,而其说亦不明,故为 正之。正义云,江南在豫章、长沙南楚之地。韩「五都」作「五湖史苏秦传五渚注引 策文洞庭、五渚,谓此「渚」乃「湖」之讹。燕策亦有「五渚」字。按策既言袭郢,而五 都郢在其中,「都」字必误,当从韩。「五湖」说不一。索隐云,具区、洮瀛彭蠡、青草 洞庭;又说,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宫亭即彭蠡。张勃吴录谓,太湖别名,或 说太湖中自有五湖。0札记丕烈案:吴说未是。此策五都即燕策及苏秦传之五渚。「都」, 渚」同字也。五渚说在集解、索隐 (3)鲍本顷襄 (4)姚本曾作「亡命 (5)鲍本无「奔」字。0札记丕烈案:韩子作「荆王君臣亡走 (6)鲍本见白起传 ()鲍本拔其国如举物然,言易也 (8姚本言(钱、刘下有「秦」字)以强于齐、燕也。0鲍本强于二国。o正曰:韩「强」作「弱」 第34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4 页 ⑻姚本限,难也。○ 鲍本东郡寿张注,泲上有朐城。又平原有鬲津、般河,皆近齐。○ 正曰: 书蔡传,济水自郑以东,贯滑、曹、郓、齐、济、青以入于海。自郓以下皆齐地也。正义 云,黄河从洛、魏二州界北流入海,亦齐西北界。左传,「齐履西至于河」。 ⑼姚本钱、刘「坊」作「防」。○ 鲍本「坊」作「防」。○ 苏秦传注,济北卢县有防门,又有长 城,东至海。后志注,防门,即鉅防。补曰:长城西头在济州平阴县界。太山记云,太山 西有长城,缘河,经太山,余一千里,至琅琊台入海。○ 札记丕烈案:韩子是「防」字。 史记同。 ⑽鲍本上所谓「南破」、「中破」之类。○ 正曰:谓四面及中受兵。 ⑾鲍本燕昭入临淄事。 ⑿姚本胜则存,败则亡。胜败若此,故曰「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 都⑴、江南⑵。荆王⑶亡奔⑷走⑸,东伏于陈⑹。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⑺。举荆,则其 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⑻,中⑼陵三晋⑽。然则是一举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 侯可朝也⑿。而谋臣不为⒀,引军而退,与荆人和⒁。今⒂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⒃,置宗 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⒄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⒅而军华下⒆,大王以诈破 ⒇之,兵至梁郭(21),围梁数旬(22),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23)。举魏,则荆、赵之志(24)绝。 荆、赵之志绝,则赵危(25)。赵危而荆孤。东以强(26)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 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 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27)。是故兵终 身暴灵于外,士民潞(28)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⑴姚本续:史记引战国策作五渚。 ⑵姚本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 鲍本扬州记,太湖,一名湖亭,一名震 泽,一名洞庭。按,熊绎都丹阳。文王徙江陵,是为郢都。昭王徙郢,所谓故郢。又自郢 徙鄀,与鄢为五。史多言鄢、郢。齐策「鄢、郢者,楚之柱国」,知鄢亦为都。江南,即汉 志楚地所谓江南地远者也。补曰:大破荆,在昭王二十九年,楚顷襄之二十一年。○ 正曰: 洞庭在巴陵,见楚、魏策,即此。 路史,熊绎初封丹阳,今秭归。武徙枝江,亦曰丹阳。 楚文都南郢,即江陵,又谓故郢。昭王避吴迁鄀,今宜城,为北郢,即郢州。惠王迁鄢, 在宜城。曾氏谓屈瑕乱鄢以济者,鄀、鄢非久都。故惠王末,墨翟重〓趋郢。宣王时,王 宫遇盗,郢军见黜。怀王入秦,齐使郢中立王,皆昭、惠后。愚按,楚辞哀郢,庄辛说襄 王,郢都必危,白起拔郢,始徙陈。知怀、襄之世,亦仍都南郢也。考烈王徙寿春,命曰 郢。又年表考烈徙都鉅阳。大事记谓,春申君用朱英策,自陈徙寿春,不云自鉅阳也。据 此,楚不止五都,鲍因误文。又以其时在徙陈前,故徙陈以下不论,而其说亦不明,故为 正之。正义云,江南在豫章、长沙南楚之地。 韩「五都」作「五湖」。史苏秦传五渚注引 策文洞庭、五渚,谓此「渚」乃「湖」之讹。燕策亦有「五渚」字。按策既言袭郢,而五 都郢在其中,「都」字必误,当从韩。「五湖」说不一。索隐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 洞庭;又说,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宫亭即彭蠡。张勃吴录谓,太湖别名,或 说太湖中自有五湖。○ 札记丕烈案:吴说未是。此策五都即燕策及苏秦传之五渚。「都」, 「渚」同字也。五渚说在集解、索隐。 ⑶鲍本顷襄。 ⑷姚本曾作「亡命」。 ⑸鲍本无「奔」字。○ 札记丕烈案:韩子作「荆王君臣亡走」。 ⑹鲍本见白起传。 ⑺鲍本拔其国如举物然,言易也。 ⑻姚本言(钱、刘下有「秦」字)以强于齐、燕也。○ 鲍本强于二国。○ 正曰:韩「强」作「弱」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是。下有 (9)姚本刘,下有「以字。 ωo)姚本三晋,赵、韩、魏也。 ()鲍本举,犹行。 )姚本可使韩、魏。鲍本使之朝秦 ()姚本不为此谋也 (4)姚本和,平也 姚本一作「令bo鲍本「今」作「令0札记丕烈案:韩子是「令」字 (6)鲍本为木主社 )鲍本补曰:韩「无』作「失』,下并同。 8)鲍本比,密也。言其志亲。 姚本华下,华山之下也。0鲍本即华阳之战。 ω鲍本补曰:「诈」,韩作「诏」,是。下同。 (21)鲍本「郭」作「都00正曰:韩本文。 (22)姚本梁,大梁,魏王所都也 (23)鲍本梁以都言,魏全国也 (24)鲍本魏居二国之中,而为与国。故举魏,则二国不通 (25)鲍本赵尤近秦 (26)鲍本补曰:见上 (27)姚本穰国(钱、刘本无「国字)侯,魏人也。治,犹相也。穰侯相秦,欲兴秦而安魏。故 曰欲成两国之功也。o鲍本秦及穰侯所封也,如封刚寿以广陶之类 (28)姚本潞,羸于内。鲍本「灵」作「露0潞,即露耳,故高注为羸。补曰:韩作「疲 札记今本「灵作「露」,鲍本作「露丕烈案:策文作「灵」,不与韩子同,韩子是「露」 字。此当各依本书。策文下句言「潞病」,「潞「露」同字,此句不得更言暴露。「灵」者 「零」之假借;「暴」谓「日」,「灵」谓「雨」也。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2)而难用(3),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 (4),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5),悉其土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 (6),大王以诈()破之(8),拔武安(9。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 守,拔邯郸,完河间凹),引军而去,西攻修武,跪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 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6),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8),东阳(河外∞不战 而已反为齐矣(21),中呼池(2)以北(23)不战而已为燕矣(24)。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 能独立(25)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26)魏,挟(27)荆,以东(28)弱齐、燕,决白马之 口(29),以流(30)魏氏(31)。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32)。大王拱手以须(3),天下遍随而伏(34),伯 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35),地36) 尊(37)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38),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 臣一矣。乃复悉卒(39乃(40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41),天下固量秦(42)力二矣 军乃引退,并于李下(43),大王又并军而致(44)与战,非能厚(45胜之也,又交罢却46),天下固量秦 (47)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48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49),岂其难矣。内者吾 甲兵顿,士民病,(50)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51);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52) (1)鲍本补曰:韩子注,赵都邯郸,燕之南,齐之西,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兼四国之人, 故日杂 (2)鲍本轻,则其志不坚。 (3)鲍本「用」下有「也」字。0札记丕烈案:韩子有 (4)姚本赵王都邯郸,无险固,故曰不便。。鲍本无险隘故。。正曰:非无险隘。上云「中央之 第35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5 页 是。下有。 ⑼姚本刘,下有「以」字。 ⑽姚本三晋,赵、韩、魏也。 ⑾鲍本举,犹行。 ⑿姚本可使韩、魏。○ 鲍本使之朝秦。 ⒀姚本不为此谋也。 ⒁姚本和,平也。 ⒂姚本一作「令」。○ 鲍本「今」作「令」。○ 札记丕烈案:韩子是「令」字。 ⒃鲍本为木主社。 ⒄鲍本补曰:韩「无」作「失」,下并同。 ⒅鲍本比,密也。言其志亲。 ⒆姚本华下,华山之下也。○ 鲍本即华阳之战。 ⒇鲍本补曰:「诈」,韩作「诏」,是。下同。 (21)鲍本「郭」作「都」。○ ○ 正曰:韩本文。 (22)姚本梁,大梁,魏王所都也。 (23)鲍本梁以都言,魏全国也。 (24)鲍本魏居二国之中,而为与国。故举魏,则二国不通。 (25)鲍本赵尤近秦。 (26)鲍本补曰:见上。 (27)姚本穰国(钱、刘本无「国」字)侯,魏人也。治,犹相也。穰侯相秦,欲兴秦而安魏。故 曰欲成两国之功也。○ 鲍本秦及穰侯所封也,如封刚寿以广陶之类。 (28)姚本潞,羸于内。○ 鲍本「灵」作「露」。○ 潞,即露耳,故高注为羸。补曰:韩作「疲」。 ○ 札记今本「灵」作「露」,鲍本作「露」。丕烈案:策文作「灵」,不与韩子同,韩子是「露」 字。此当各依本书。策文下句言「潞病」,「潞」、「露」同字,此句不得更言暴露。「灵」者, 「零」之假借;「暴」谓「日」,「灵」谓「雨」也。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⑴民之所居也。其民轻⑵而难用⑶,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 ⑷,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⑸,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 ⑹,大王以诈⑺破之⑻,拔武安⑼。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⑽,贵贱不相信⑾,然则是邯郸不 守,拔邯郸,完河间⑿,引军而去,西攻修武,踰羊肠⒀,降代、上党⒁。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 县⒂,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⒃,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⒄为秦矣⒅,东阳⒆河外⒇不战 而已反为齐矣(21),中呼池(22)以北(23)不战而已为燕矣(24)。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 能独立(25)。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26)魏,挟(27)荆,以东(28)弱齐、燕,决白马之 口(29),以流(30)魏氏(31)。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32)。大王拱手以须(33),天下遍随而伏(34),伯 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35),地(36) 尊(37)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38),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 臣一矣。乃复悉卒(39)乃(40)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41),天下固量秦(42)力二矣。 军乃引退,并于李下(43),大王又并军而致(44)与战,非能厚(45)胜之也,又交罢却(46),天下固量秦 (47)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48)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49),岂其难矣。内者吾 甲兵顿,士民病,(50)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51);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52)。 ⑴鲍本补曰:韩子注,赵都邯郸,燕之南,齐之西,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兼四国之人, 故曰杂。 ⑵鲍本轻,则其志不坚。 ⑶鲍本「用」下有「也」字。○ 札记丕烈案:韩子有。 ⑷姚本赵王都邯郸,无险固,故曰不便。○ 鲍本无险隘故。○ 正曰:非无险隘。上云「中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