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战国策 战国策卷 东周 〔校一〕鲍本东周汉志,河南巩,东周君所居。o正日:东周当从旧,居卷首,说见前。大 事记云,东周惠公班秉政洛阳,采邑在巩。汉志说非。余见前。 〔校一]此卷鲍本列为卷二,而将《西周》列为卷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1)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2)。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 率至齐,谓齐王(3)日:「夫秦之为(4)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5)计(6),与秦, 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8),美名也;得九鼎,厚宝(9)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ωo),发师五万 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1)姚本续:周显王,后语。 (2姚本续:率,名也。当如字。或云,力出切后语注。鲍本周人 )姚本续:齐宣王,后语。鲍本阅正日大事记云,姚氏考春秋后语,周显王、齐宣王 也。今附载于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之前。 (4)鲍本「为」作「于s (5姚本刘、曾、集,一作「画钱作「尽鲍本尽其心思 (6)鲍本计,犹谋 ()鲍本谓齐。 (8)鲍本周有秦兵,危。 (鲍本厚,犹重。。札记今本「宝」作「实」,鲍本作「宝 ωo)鲍本无「悦」字。0补曰:一本「大说 ()鲍本即后田臣思,凡陈、田皆齐公族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1)」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 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2)从而致之齐?」齐王日:「寡人将寄 径(3)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4)之下,少海(5)之上,其日久矣。鼎 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6」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 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 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壶酱甄(8)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9),漓然 止)于齐者。昔周之伐⑩殷,得⑩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闻)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s) 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8。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 「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21)J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 (1)鲍本东之齐,解免之。 (2)鲍本问其路所从出。礼,「遂上有径,洫上有涂 (3)鲍本径,步道也。犹言假涂 (4)鲍本台名曰晖。故孟子称「梁有台池之乐 (5)鲍本「少」作「沙υo补曰:「少」当作「沙九域图,开封有沙海,引此。0札记丕烈案 第1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第 1 页 战国策 战国策卷一 东周 〔校一〕鲍本东周 汉志,河南巩,东周君所居。○ 正曰:东周当从旧,居卷首,说见前。 大 事记云,东周惠公班秉政洛阳,采邑在巩。汉志说非。余见前。 〔校一〕此卷鲍本列为卷二,而将《西周》列为卷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⑴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⑵。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 率至齐,谓齐王⑶曰:「夫秦之为⑷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⑸计⑹,与秦, 不若归之大国⑺。夫存危国⑻,美名也;得九鼎,厚宝⑼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⑽,发师五万 人,使陈臣思⑾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⑴姚本续:周显王,后语。 ⑵姚本续:率,名也。当如字。或云,力出切,后语注。○ 鲍本周人。 ⑶姚本续:齐宣王,后语。○ 鲍本闵。○ 正曰:大事记云,姚氏考春秋后语,周显王、齐宣王 也。今附载于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之前。 ⑷鲍本「为」作「于」。 ⑸姚本刘、曾、集,一作「画」,钱作「尽」。○ 鲍本尽其心思。 ⑹鲍本计,犹谋。 ⑺鲍本谓齐。 ⑻鲍本周有秦兵,危。 ⑼鲍本厚,犹重。○ 札记今本「宝」作「实」,鲍本作「宝」。 ⑽鲍本无「悦」字。○ 补曰:一本「大说」。 ⑾鲍本即后田臣思,凡陈、田皆齐公族。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⑴」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 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⑵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 径⑶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⑷之下,少海⑸之上,其日久矣。鼎 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⑹。」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 中⑺,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 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 壶酱甀⑻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⑼,漓然 止⑽于齐者。昔周之伐⑾殷,得⑿九鼎,凡一鼎而⒀九万人挽⒁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⒂, 器械被具⒃,所以⒄备者称此⒅。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⒆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 「子之数来⒇者,犹无与耳(21)。」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 止(22)。 ⑴鲍本东之齐,解免之。 ⑵鲍本问其路所从出。礼,「遂上有径,洫上有涂」。 ⑶鲍本径,步道也。犹言假涂。 ⑷鲍本台名曰晖。故孟子称「梁有台池之乐」。 ⑸鲍本「少」作「沙」。○ 补曰:「少」当作「沙」。九域图,开封有沙海,引此。○ 札记丕烈案:
战国策卷一·东周·秦攻宜阳 此不当辄改 (6)鲍本楚非适齐之途,既不可入梁,亦无从至楚。其云然不可晓也。 ()姚本续:后语作「章华之庭注云,徐广曰,华容有章华亭。鲍本即南阳叶也 (8)姚本一作「瓿珈o鲍本「酰壶」作「壶酰」,「甄」作「瓿sσ壶,昆吾圜器。瓿,甌也。 补曰:一本「酰壶」,此文骰次。 (9)姚本曾、集作「凫逝o鲍本并喻其轻疾。 ω姚本「止」一作「可至so鲍本集韵,漓,渗流貌。 ()鲍本「伐」作「代s (2)姚本一本「得」上有「凡」字 )姚本一本无「凡一二字,「鼎而」作「而鼎 4)鲍本挽,引也 ()鲍本士,一人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徒,步行者。o正曰:左传注,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 人。又百人为卒。徒,众也。此「士卒师徒」,亦大概言之耳。 鲍本「器械」作「械器如o械,器之总名。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 ()鲍本「以」作「已 (8)鲍本备人之所应用,使称足此八十一万人。o正曰:称此者,彼此均等,犹史言他物称是。 谓土众?械具备挽鼎之役者,又且八十一万也。 )鲍本「窃」作「切 o)鲍本「来」下无「者」字。 (21)鲍本言许之而实不与也 (2)鲍包本补曰:洪氏迈,原策首载此,以为奇谋,此特儿童之见尔,疑必无是事,而好事者?之 愚按,左氏尝载楚子问鼎事当时争欲得票,以见其强,不可以为无。 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日:子以为何如?对日宜阳必拔也君日:「宜阳城方八里, 材士(3)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 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间 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1),且柰何?」对曰:「君谓景翠 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凹),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 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6)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dJ (1)鲍本韩邑,属弘农。秦武三年攻宜阳,赧之七年也。O补曰:大事记云,今河南有福昌县, 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黾池、二轂皆在境内,盖控扼之地。此据甘茂传文。年表, 拔宜阳在次年。宜阳之役,五月而不拔,凡涉两岁也。通鉴、大事记皆于赧七年书伐,八 年书拔。景翠救韩在八年。 (2)鲍本「赵」作「周如o补曰:一本「赵累大事记引。 (3)鲍本士之有材武者。 (4)鲍本楚将。 (5)鲍本楚与韩邻而与秦相图,故救之 (6)鲍本甘茂,下蔡人,仕秦。补曰:「茂」一作「戊」,后多有。说苑作「戊」,古字通。 ()鲍本集韵,羁旅,寓也。 (8)鲍本言且相秦 (9)鲍本言不得留。 o)鲍本「义作「议 1)札记今本「为」误「曰 第2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秦攻宜阳 第 2 页 此不当辄改。 ⑹鲍本楚非适齐之途,既不可入梁,亦无从至楚。其云然不可晓也。 ⑺姚本续:后语作「章华之庭」。注云,徐广曰,华容有章华亭。○ 鲍本即南阳叶也。 ⑻姚本一作「瓿」。○ 鲍本「酰壶」作「壶酰」,「甀」作「瓿」。○ 壶,昆吾圜器。瓿,甂也。 补曰:一本「酰壶」,此文殽次。 ⑼姚本曾、集作「凫逝」。○ 鲍本并喻其轻疾。 ⑽姚本「止」一作「可至」。○ 鲍本集韵,漓,渗流貌。 ⑾鲍本「伐」作「代」。 ⑿姚本一本「得」上有「凡」字。 ⒀姚本一本无「凡一」二字,「鼎而」作「而鼎」。 ⒁鲍本挽,引也。 ⒂鲍本士,一人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徒,步行者。○ 正曰:左传注,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 人。又百人为卒。徒,众也。此「士卒师徒」,亦大概言之耳。 ⒃鲍本「器械」作「械器」。○ 械,器之总名。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 ⒄鲍本「以」作「已」。 ⒅鲍本备人之所应用,使称足此八十一万人。○ 正曰:称此者,彼此均等,犹史言他物称是。 谓士众? 械具备挽鼎之役者,又且八十一万也。 ⒆鲍本「窃」作「切」。 ⒇鲍本「来」下无「者」字。 (21)鲍本言许之而实不与也。 (22)鲍本补曰:洪氏迈,原策首载此,以为奇谋,此特儿童之见尔,疑必无是事,而好事者? 之。 愚按,左氏尝载楚子问鼎事,当时争欲得鼎,以见其强,不可以为无。 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⑴,周君谓赵累⑵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 材士⑶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⑷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⑸,秦必无功。」对曰:「甘 茂⑹,羁旅⑺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⑻也;无功,则削迹于秦⑼。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⑽ 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⑾,且柰何?」对曰:「君谓景翠 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⑿,战而胜,则无加焉矣⒀;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⒁。公进兵, 秦恐公之乘⒂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⒃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⑴鲍本韩邑,属弘农。秦武三年攻宜阳,赧之七年也。○ 补曰:大事记云,今河南有福昌县, 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黾池、二殽皆在境内,盖控扼之地。 此据甘茂传文。年表, 拔宜阳在次年。宜阳之役,五月而不拔,凡涉两岁也。通鉴、大事记皆于赧七年书伐,八 年书拔。景翠救韩在八年。 ⑵鲍本「赵」作「周」。○ 补曰:一本「赵累」。大事记引。 ⑶鲍本士之有材武者。 ⑷鲍本楚将。 ⑸鲍本楚与韩邻而与秦相图,故救之。 ⑹鲍本甘茂,下蔡人,仕秦。补曰:「茂」一作「戊」,后多有。说苑作「戊」,古字通。 ⑺鲍本集韵,羁旅,寓也。 ⑻鲍本言且相秦。 ⑼鲍本言不得留。 ⑽鲍本「义」作「议」。 ⑾札记今本「为」误「曰」
战国策卷一·东周·东周与西周战 (2)鲍本楚卿。 )姚本集、曾作「耳」,刘、钱作「矣 闻)鲍本翠时盖援宜而有秦私,故说之云。补曰:秦策,冯章许楚汉中,楚欢而不进,所说有秦 私者。窃谓,此策上既言秦之必拔,翠之不胜则死,而又曰「不如背秦援宜阳」,意殊不类。 恐此句有缺误,「背」下或有「之」字,或「秦」下复有「秦」字,「援」字或作「拔劝 之避秦兵,待秦既拔,然后进兵乘其敝。当秦惧之,韩德之,而交得赂以为利。下文秦拔 宜阳,景翠果进兵,「果」字可见。又秦策,「楚畔秦而合于韩」句,意似与此同。然彼指 翠未救时言之尔。其后韩、楚虽合,楚不为韩氏,谓先战,固已预知之矣。。札记丕烈案: 吴说是也。此必「背」下有脱,但不详何字。 )鲍本乘,谓因而攻之 6)鲍本「中」作「仲bo札记今本「中」作「仲b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 德(2)东周。(3) 鲍本属济阴冤句。 (2)鲍本德,恩之也 (3)鲍本补曰:「为寡「为己」之「为」,去声。余如字。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 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纠4 (姚本集本改作「谪」,一作「谓x (2)鲍本襄 (鲍本「案」作「按0按,下x与举反。 鲍本欲韩出兵,故赂之。纪八年有 东周与西周争〔校- 〔校一〕此篇姚本与《东周与西周战》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 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3)。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 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4)。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5),西周弱矣。 (1)鲍本和二国以为己援。 (2)鲍本疑楚人。两见楚策。正曰:无明征。注例,以国姓者,皆其国人,齐明岂不可为齐人 邪?故大事记止云当时之辩士也 (3)鲍本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 (4)鲍本趣,疾也。督使疾战。我,谓东周。 (5)鲍本言有恩于楚、韩。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2),东周患之。苏子(3)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 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4),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 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5) 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6)。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1)鲍本为,谓种之 (2)鲍本稻宜湿,西周居河之上流。。正曰:未知专指河否?(3)鲍本非代则厉。 (4)鲍本麦宜燥也 第3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东周与西周战 第 3 页 ⑿鲍本楚卿。 ⒀姚本集、曾作「耳」,刘、钱作「矣」。 ⒁鲍本翠时盖援宜而有秦私,故说之云。补曰:秦策,冯章许楚汉中,楚欢而不进,所说有秦 私者。窃谓,此策上既言秦之必拔,翠之不胜则死,而又曰「不如背秦援宜阳」,意殊不类。 恐此句有缺误,「背」下或有「之」字,或「秦」下复有「秦」字,「援」字或作「拔」。劝 之避秦兵,待秦既拔,然后进兵乘其敝。当秦惧之,韩德之,而交得赂以为利。下文秦拔 宜阳,景翠果进兵,「果」字可见。又秦策,「楚畔秦而合于韩」句,意似与此同。然彼指 翠未救时言之尔。其后韩、楚虽合,楚不为韩氏,谓先战,固已预知之矣。○ 札记丕烈案: 吴说是也。此必「背」下有脱,但不详何字。 ⒂鲍本乘,谓因而攻之。 ⒃鲍本「中」作「仲」。○ 札记今本「中」作「仲」。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⑴,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 德⑵东周。⑶ ⑴鲍本属济阴冤句。 ⑵鲍本德,恩之也。 ⑶鲍本补曰:「为寡」、「为己」之「为」,去声。余如字。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⑴韩王⑵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⑶ 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⑷ ⑴姚本集本改作「谪」,一作「谓」。 ⑵鲍本襄。 ⑶鲍本「案」作「按」。○ 按,下,与举反。 ⑷鲍本欲韩出兵,故赂之。纪八年有。 东周与西周争〔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东周与西周战》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⑴。齐明⑵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 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⑶。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 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⑷。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⑸,西周弱矣。」 ⑴鲍本和二国以为己援。 ⑵鲍本疑楚人。两见楚策。○ 正曰:无明征。注例,以国姓者,皆其国人,齐明岂不可为齐人 邪?故大事记止云当时之辩士也。 ⑶鲍本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 ⑷鲍本趣,疾也。督使疾战。我,谓东周。 ⑸鲍本言有恩于楚、韩。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⑴稻,西周不下水⑵,东周患之。苏子⑶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 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⑷,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 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⑸ 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⑹。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⑺。 ⑴鲍本为,谓种之。 ⑵鲍本稻宜湿,西周居河之上流。○ 正曰:未知专指河否?⑶鲍本非代则厉。 ⑷鲍本麦宜燥也
战国策卷一·东周·昭献在阳 (5)鲍本有望于上则仰。补曰:为,去声。仰,疑向反 (6)鲍本无「遂下水」三字。 ()鲍本彪谓:此策不可行。东、西周壤地相接,岂不能候其所种?苏子,东人也,为东游说而 岂得不疑?且今下水,安能保其不夺?虽一为下,何补哉!o正曰:据此策,则西人可以 制周,必不疑于其说。苏子公为反复以得金,岂顾其复夺哉?大事记云,其微如此,其所 争又如此,可不哀哉!然则又何足深辨也。 阳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2),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 令陈封之楚(3),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4)也,主君令许(5)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 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6)」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鲍本属颍川。补曰:韩策,楚昭献相韩。 (2)鲍本往与献会 (3)鲍本此言畴昔之事。陈、向、许皆仕周,而位在相下。 (4)鲍本亦其王遇。 (5)鲍本「许」作「叶s札记今本「许」作「叶 (6)姚本曾作「谁往周」,集、刘、钱无「周」字。o鲍本言必君自往。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昭献在阳翟》章连镐ψ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願(2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 公叔(曰:秦敢绝塞(4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5)使之楚,秦必疑(6),不信周, 是韩不伐)也。a又谓秦王(8日: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a秦必无辞而令 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1)姚本续:史记两「恶」作「畏 (姚本一作「史厌0鲍本韩史。疑即厌山补廉1,正义云,乌减、于点二反 (3)鲍本韩公族 (4)鲍本绝,横渡。塞,障也。为垣垒以遮止邻国往来。 (5)鲍本使周发使。 (6)鲍本秦、楚相图之国也,周使使楚,故秦疑其图己。 (7)鲍本不受秦伐 (8)鲍本武。 (9)鲍本补曰:强,巨两反。 0)姚本集:一去「弗」字。 )鲍本纪,八年。彪谓:战国之士,设心措辞,无不出于诈,若此者君子之所恕也。下章次之 o正日:鲍意尊周,故谓行诈免难所可恕。与前注为伍得章失同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棖(2)秦、韩,楚王(3)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 ,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4)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5),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 王矣。」 (1)鲍本此亦赧之十五年也 (2)鲍本棖,食米也。时秦救韩,周以米饷之。正曰:诗传,粮也。音张 (3)鲍本怀。 (4)鲍本劲,强也 第4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昭献在阳翟 第 4 页 ⑸鲍本有望于上则仰。补曰:为,去声。仰,疑向反。 ⑹鲍本无「遂下水」三字。 ⑺鲍本彪谓:此策不可行。东、西周壤地相接,岂不能候其所种?苏子,东人也,为东游说而 岂得不疑?且今下水,安能保其不夺?虽一为下,何补哉!○ 正曰:据此策,则西人可以 制周,必不疑于其说。苏子公为反复以得金,岂顾其复夺哉?大事记云,其微如此,其所 争又如此,可不哀哉!然则又何足深辨也。 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⑴,周君将令相国往⑵,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 令陈封之楚⑶,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⑷也,主君令许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 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⑹」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⑴鲍本属颍川。补曰:韩策,楚昭献相韩。 ⑵鲍本往与献会。 ⑶鲍本此言畴昔之事。陈、向、许皆仕周,而位在相下。 ⑷鲍本亦其王遇。 ⑸鲍本「许」作「叶」。○ 札记今本「许」作「叶」。 ⑹姚本曾作「谁往周」,集、刘、钱无「周」字。○ 鲍本言必君自往。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昭献在阳翟》章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⑴于秦。史黡⑵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 公叔⑶曰:『秦敢绝塞⑷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⑸使之楚,秦必疑⑹,不信周, 是韩不伐⑺也。』又谓秦王⑻曰:『韩强⑼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⑽受。』秦必无辞而令 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⑾ ⑴姚本续:史记两「恶」作「畏」。 ⑵姚本一作「史厌」。○ 鲍本韩史。疑即「厌」。补曰:「黡」,正义云,乌减、于点二反。 ⑶鲍本韩公族。 ⑷鲍本绝,横渡。塞,障也。为垣垒以遮止邻国往来。 ⑸鲍本使周发使。 ⑹鲍本秦、楚相图之国也,周使使楚,故秦疑其图己。 ⑺鲍本不受秦伐。 ⑻鲍本武。 ⑼鲍本补曰:强,巨两反。 ⑽姚本集:一去「弗」字。 ⑾鲍本纪,八年。彪谓:战国之士,设心措辞,无不出于诈,若此者君子之所恕也。下章次之。 ○ 正曰:鲍意尊周,故谓行诈免难所可恕。与前注为伍得章失同。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⑴,周粻⑵秦、韩,楚王⑶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 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⑷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⑸,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 事王矣。」 ⑴鲍本此亦赧之十五年也。 ⑵鲍本粻,食米也。时秦救韩,周以米饷之。○ 正曰:诗传,粮也。音张。 ⑶鲍本怀。 ⑷鲍本劲,强也
战国策卷一·东周·周最谓石礼 (5)鲍本周以楚怒之,故恐。 周最谓石礼 周最谓石礼(1)日:「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3)矣。子因令(4周 最居魏以共(5)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1)鲍本「石」作「吕」。o凡吕皆齐人。礼以秦昭十三年奔魏,十九年复归秦,其相齐在薛公归 薛后,见孟尝传,盖赧二十一年后也。O正曰:吕皆齐人,此类无据,当缺。晋有吕锜、 吕相,本魏氏,不必吕尚后也。注「奔魏」,据秦纪。按,穰侯传,冉相秦,欲诛吕礼 礼出奔齐。大事记从之。「归秦」,据秦纪及穰侯传。按,秦纪下接齐破宋之文,年表破宋 在秦昭二十一年,则纪误矣。按,吕礼相齐,孟尝君遗穰侯书,劝秦伐齐而礼亡,事当在 齐灭宋前。大事记书于赧王二十九年之首(即秦昭二十一年),则礼自奔齐至去齐,首尾九 年。然解题亦据纪为说,谓后六年来归,则未改也。0札记不烈案:「吕」字是也 (2)鲍本秦攻齐,礼使之也。齐欲免攻,故可使之相礼 (3)鲍本「处」作「虑00正曰:前后章有此字,义当同。。札记不烈案:后策文有「必不处 矣」,又有「请谓王听东方之处吴氏指此也。 (4)鲍本「令」下衍「周」字。 (5)鲍本与齐俱事秦。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土也,然而 所以不可(3)者,好毁人。(4) ()鲍饱本言之于君,使得见。补日见,贤遍反。 (鲍本「藉作「籍」,下同。%伤,犹毁此即后工陈籍 (3)鲍本不可听用 (鲍本彪谓:工师籍,非端人也。德义不愆,何恤人之言 周文君兔土工师藉〔校 〔校一〕此章姚本与《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连篇,鲍本另列一章。据文义,从鲍本。 周文君(1)免士(2)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3)。 (1)鲍本史书东周略甚,岂惠公后有此君邪?不然,则惠公别称也。鸿烈道应训亦称周昭文君 此后书训,皆鸿烈也。 (2)姚本集、曾,一去「士」字。。鲍本「免」下衍「士」字。补曰:疑衍。0札记丕烈案: 楚策,韩求相工陈籍,即此也。「陈」乃「师」字形近之讹 (3)鲍本亦不说也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 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3),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4)市,女闾七百(5),国人非 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6),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η)?春秋记臣弒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 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8)。故众庶成强(9),增积成山(o。周君遂不免 (1)鲍本诽,谤也 (2)鲍本见襄十一年 (3)鲍本司空主土工。传言子罕亲执朴以行筑者,是也 (4)鲍本「七」作「女 (5)鲍本闾,里中门也。为门为市于宫中,使女子居之。正曰:宫中为七市,女闾此七百也 (6)鲍本妇人谓嫁曰归,夫家曰家。仲盖三取女也。 (刀)鲍本管仲为此,人皆毁之。仲非乐于毁也,其意欲掩盖桓公耳。一说仲欲掩公之非,宁自毁 第5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周最谓石礼 第 5 页 ⑸鲍本周以楚怒之,故恐。 周最谓石礼 周最谓石礼⑴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⑵,子以齐事秦,必无处⑶矣。子因令⑷周 最居魏以共⑸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⑴鲍本「石」作「吕」。○ 凡吕皆齐人。礼以秦昭十三年奔魏,十九年复归秦,其相齐在薛公归 薛后,见孟尝传,盖赧二十一年后也。○ 正曰:吕皆齐人,此类无据,当缺。晋有吕锜、 吕相,本魏氏,不必吕尚后也。 注「奔魏」,据秦纪。按,穰侯传,冉相秦,欲诛吕礼, 礼出奔齐。大事记从之。「归秦」,据秦纪及穰侯传。按,秦纪下接齐破宋之文,年表破宋 在秦昭二十一年,则纪误矣。按,吕礼相齐,孟尝君遗穰侯书,劝秦伐齐而礼亡,事当在 齐灭宋前。大事记书于赧王二十九年之首(即秦昭二十一年),则礼自奔齐至去齐,首尾九 年。然解题亦据纪为说,谓后六年来归,则未改也。○ 札记丕烈案:「吕」字是也。 ⑵鲍本秦攻齐,礼使之也。齐欲免攻,故可使之相礼。 ⑶鲍本「处」作「虑」。○ ○ 正曰:前后章有此字,义当同。○ 札记丕烈案:后策文有「必不处 矣」,又有「请谓王听东方之处」。吴氏指此也。 ⑷鲍本「令」下衍「周」字。 ⑸鲍本与齐俱事秦。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⑴。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⑵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 所以不可⑶者,好毁人。」⑷ ⑴鲍本言之于君,使得见。补曰:见,贤遍反。 ⑵鲍本「藉」作「籍」,下同。○ 伤,犹毁。此即后工陈籍。 ⑶鲍本不可听用。 ⑷鲍本彪谓:工师籍,非端人也。德义不愆,何恤人之言。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校一〕 〔校一〕此章姚本与《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连篇,鲍本另列一章。据文义,从鲍本。 周文君⑴免士⑵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⑶。 ⑴鲍本史书东周略甚,岂惠公后有此君邪?不然,则惠公别称也。鸿烈道应训亦称周昭文君。 此后书训,皆鸿烈也。 ⑵姚本集、曾,一去「士」字。○ 鲍本「免」下衍「士」字。○ 补曰:疑衍。○ 札记丕烈案: 楚策,韩求相工陈籍,即此也。「陈」乃「师」字形近之讹。 ⑶鲍本亦不说也。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⑴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⑵,无忠 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⑶,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⑷市,女闾七百⑸,国人非 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⑹,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⑺?春秋记臣弒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 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⑻。故众庶成强⑼,增积成山⑽。」周君遂不免⑾。 ⑴鲍本诽,谤也。 ⑵鲍本见襄十一年。 ⑶鲍本司空主土工。传言子罕亲执朴以行筑者,是也。 ⑷鲍本「七」作「女」。 ⑸鲍本闾,里中门也。为门为市于宫中,使女子居之。○ 正曰:宫中为七市,女闾此七百也。 ⑹鲍本妇人谓嫁曰归,夫家曰家。仲盖三取女也。 ⑺鲍本管仲为此,人皆毁之。仲非乐于毁也,其意欲掩盖桓公耳。一说仲欲掩公之非,宁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