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国」,此云「不便」,此以大势言之 (5)姚本野民曰氓 (6)鲍本冯亭事 ()鲍本补曰:「诏」字。 (8)姚本刘,下有「兵字。 (9)姚本赵括封于武安,(曾更有「武安」字)君将赵四十万众拒秦,秦将白起坑括四十万众于长 平下,故曰武安。O鲍本此杀赵括事,在四十七年。 )姚本上下,君臣也。 ()姚本贵,谓卿;贱,谓士。 2)鲍本冀州国。完之者,欲急取修武、上党诸郡置之去也。正曰:韩作「莞山东河间 姚本修武,赵邑(一本有「也」字),合属河内。羊口,塞名也。o鲍本补曰:「瑜羊囗,降 代」,韩作「瑜华绛札记不烈案:策文「羊囗」,高注可证 4)姚本代属赵。上党属韩。 ()鲍本补曰:「三十六」,韩作「四十六」;「十七」,韩作「七十 6)姚本甲,铠。苦,劳。 )姚本曾,下有「反」字。 8)姚本为,犹属也。 )鲍本属清河 ω鲍本滹沱河之外。◎正曰:苏秦说赵云,「东有清河υ;张仪说赵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邯 郸之东」,即此河也。东阳既属清河,不得为他说矣。 (21)鲍本此本赵所得齐地,今赵弱,故齐复取之;取之,则益弱矣。 (22)姚本「池」,续作「口s鲍本「池」作「沱正曰:古「沱」通。史弟子传「滂池 补曰:韩「中山呼池s札记丕烈案:今韩子是「池」字。 (23)鲍本中,言中分之呼池。在代卤城 (24)鲍本燕乘败取之 (25)鲍本无「荆魏不能独立」六字 (26)姚本蠹,害也。。鲍本蠹者,病其中也 (27)鲍本补曰:韩作「拔O札记丕烈案:「拔」字误,「挟」当是「狭后策文「省攻伐之心」, 新序作「挟战功之心」,字与此同。 (28)鲍本补曰:韩作「东以弱齐强燕 (29)姚本白马,津名。鲍本张仪传「守白马之津津在东郡。 (30)鲍本补曰:韩作「沃s札记丕烈案:策文「流」,高注可证。 (31)姚本魏氏,今魏郡县也。流,灌也 (32)姚本从者,山东六国。从败,不成也。O鲍本合从者。 (33)鲍本「须」,「胥」同,待也 (34)鲍本「遍」作「编υ◎补曰:韩作「败也』。编,言众随而伏降矣。以绳次物曰编。札记 吴氏补曰,韩作「败也「须之、「编随而服矣丕烈案:此类皆当各依本书 (35)鲍本谓先世所创 (36)姚本刘作「伯王业也 (37)鲍本地与相王之尊。正曰:韩「尊」作「曾刘辰翁谓,「地」犹「第皆失考。 (38)姚本亡国,谓赵也。O鲍本亡国,以长平之败,言赵 第36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6 页 国」,此云「不便」,此以大势言之。 ⑸姚本野民曰氓。 ⑹鲍本冯亭事。 ⑺鲍本补曰:「诏」字。 ⑻姚本刘,下有「兵」字。 ⑼姚本赵括封于武安,(曾更有「武安」字)君将赵四十万众拒秦,秦将白起坑括四十万众于长 平下,故曰武安。○ 鲍本此杀赵括事,在四十七年。 ⑽姚本上下,君臣也。 ⑾姚本贵,谓卿;贱,谓士。 ⑿鲍本冀州国。完之者,欲急取修武、上党诸郡置之去也。○ 正曰:韩作「筦山东河间」。 ⒀姚本修武,赵邑(一本有「也」字),合属河内。羊�,塞名也。○ 鲍本补曰:「踰羊�,降 代」,韩作「踰华绛」。○ 札记丕烈案:策文「羊�」,高注可证。 ⒁姚本代属赵。上党属韩。 ⒂鲍本补曰:「三十六」,韩作「四十六」;「十七」,韩作「七十」。 ⒃姚本甲,铠。苦,劳。 ⒄姚本曾,下有「反」字。 ⒅姚本为,犹属也。 ⒆鲍本属清河。 ⒇鲍本滹沱河之外。○ 正曰:苏秦说赵云,「东有清河」;张仪说赵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邯 郸之东」,即此河也。东阳既属清河,不得为他说矣。 (21)鲍本此本赵所得齐地,今赵弱,故齐复取之;取之,则益弱矣。 (22)姚本「池」,续作「�」。○ 鲍本「池」作「沱」。○ ○ 正曰:古「沱」通。史弟子传「滂池」。 补曰:韩「中山呼池」。○ 札记丕烈案:今韩子是「池」字。 (23)鲍本中,言中分之呼池。在代卤城。 (24)鲍本燕乘败取之。 (25)鲍本无「荆魏不能独立」六字。 (26)姚本蠹,害也。○ 鲍本蠹者,病其中也。 (27)鲍本补曰:韩作「拔」。○ 札记丕烈案:「拔」字误,「挟」当是「狭」。后策文「省攻伐之心」, 新序作「挟战功之心」,字与此同。 (28)鲍本补曰:韩作「东以弱齐强燕」。 (29)姚本白马,津名。○ 鲍本张仪传「守白马之津」。津在东郡。 (30)鲍本补曰:韩作「沃」。○ 札记丕烈案:策文「流」,高注可证。 (31)姚本魏氏,今魏郡县也。流,灌也。 (32)姚本从者,山东六国。从败,不成也。○ 鲍本合从者。 (33)鲍本「须」,「胥」同,待也。 (34)鲍本「遍」作「编」。○ 补曰:韩作「败也」。编,言众随而伏降矣。以绳次物曰编。○ 札记 吴氏补曰,韩作「败也」、「须之」、「编随而服矣」。丕烈案:此类皆当各依本书。 (35)鲍本谓先世所创。 (36)姚本刘作「伯王业也」。 (37)鲍本地与相王之尊。○ 正曰:韩「尊」作「曾」。刘辰翁谓,「地」犹「第」。皆失考。 (38)姚本亡国,谓赵也。○ 鲍本亡国,以长平之败,言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39)鲍本无「卒」字。补曰:韩此下有「士卒」字 (40)姚本一作「以0鲍本「乃」作「以0札记丕烈案:韩子是「以字 (41)姚本却,退也。◎鲍本且怒且惧而退。补曰:韩作「弃甲负拏,战竦而郄天下O札记策 文有「却」,高注可证。 (42)姚本钱本有「之」字 (43)姚本李下,邑名,在河內也。o鲍本后志,河内有李城,赵封李同之父于此。补曰:韩作「孚 下bo札记丕烈案:策文「李」,高注可证。 (44)姚本一作「至o鲍本致,言极力。0札记今本「致」作「至丕烈案:作「至」,即与 姚校矛盾也。韩子是「至」字。 (45)姚本厚,大也 (46)鲍本交,言秦与赵俱罢兵而退 (47)姚本一本有「之」字。 (48)鲍本极,言度其力之所至。 (49)鲍本合从也 (50)姚本顿,罢也。病,困也 (51)姚本圆曰图,方日仓。虚,不实(一本下有「也」字 (52)姚本虑,谋也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 (2),帅天下将(3)甲(4)百万,左饮于淇谷(5),右饮于洹水(6),淇水竭而洹水不流,(7)以与周武为难。 武王将素(8)甲三千领,战一日(9),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1)。智伯 帅三国之众(2),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4),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 以视利害,何国可降(8),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ω),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 国,禽其身,以成襄子(21)之功(2)。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 形利害,天下莫如也(23)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24) (1)姚本苟,诚也 (2)鲍本元作「下b补曰:韩作「子 (3)鲍本无「甲」字。0补日:一本「将甲 (4)札记丕烈案:韩子作「将帅天下,甲兵百万 (5)鲍本河内共,淇水所出。 (6)鲍本苏秦传注,出林虑。项纪注,在安阳县北。前、后志,在良乡东南。 ()鲍本亦竭也。 (8)鲍本绢素为之,非金革也。0正日:素,以色言。 (9)姚本一日,甲子之日也。太公望为号,到牧野,便克纣,故曰「一日O鲍本以甲子日战, 遂克之 o)姚本刘,无「不」字。 ()姚本伤,愍也。o鲍本伤殷之亡耳。0正曰:韩作「莫伤 )姚本三国,晋(曾、集「晋」作「智」)韩、魏也。 ()姚本襄主,赵襄子也。大夫称主。晋阳,赵氏邑也 4)鲍本补曰:韩作「三月赵策亦两云「三年 (s)姚本且,将也 6)鲍本「错」,「措」同,置也。补曰:「错」,韩作「钻 )姚本策,蓍也。兆,占龟兆也。o鲍本灼龟折处曰兆 8)姚本何国可降,使为反间。o鲍本三国中,孰为可降。 )姚本张孟谈,赵襄子臣也。o鲍本赵之谋臣 第37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说秦王 第 37 页 (39)鲍本无「卒」字。○ 补曰:韩此下有「士卒」字。 (40)姚本一作「以」。○ 鲍本「乃」作「以」。○ 札记丕烈案:韩子是「以」字。 (41)姚本却,退也。○ 鲍本且怒且惧而退。补曰:韩作「弃甲负拏,战竦而郄天下」。○ 札记策 文有「却」,高注可证。 (42)姚本钱本有「之」字。 (43)姚本李下,邑名,在河内也。○ 鲍本后志,河内有李城,赵封李同之父于此。补曰:韩作「孚 下」。○ 札记丕烈案:策文「李」,高注可证。 (44)姚本一作「至」。○ 鲍本致,言极力。○ 札记今本「致」作「至」。丕烈案:作「至」,即与 姚校矛盾也。韩子是「至」字。 (45)姚本厚,大也。 (46)鲍本交,言秦与赵俱罢兵而退。 (47)姚本一本有「之」字。 (48)鲍本极,言度其力之所至。 (49)鲍本合从也。 (50)姚本顿,罢也。病,困也。 (51)姚本圆曰囷,方曰仓。虚,不实(一本下有「也」字)。 (52)姚本虑,谋也。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⑴。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 ⑵,帅天下将⑶甲⑷百万,左饮于淇谷⑸,右饮于洹水⑹,淇水竭而洹水不流,⑺以与周武为难。 武王将素⑻甲三千领,战一日⑼,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⑽伤⑾。智伯 帅三国之众⑿,以攻赵襄主于晋阳⒀,决水灌之,三年⒁,城且拔矣⒂。襄主错⒃龟,数策占兆⒄, 以视利害,何国可降⒅,而使张孟谈⒆。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⒇,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 国,禽其身,以成襄子(21)之功(22)。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 形利害,天下莫如也(23)。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24)。 ⑴姚本苟,诚也。 ⑵鲍本元作「下」。补曰:韩作「子」。 ⑶鲍本无「甲」字。○ 补曰:一本「将甲」。 ⑷札记丕烈案:韩子作「将帅天下,甲兵百万」。 ⑸鲍本河内共,淇水所出。 ⑹鲍本苏秦传注,出林虑。项纪注,在安阳县北。前、后志,在良乡东南。 ⑺鲍本亦竭也。 ⑻鲍本绢素为之,非金革也。○ 正曰:素,以色言。 ⑼姚本一日,甲子之日也。太公望为号,到牧野,便克纣,故曰「一日」。○ 鲍本以甲子日战, 遂克之。 ⑽姚本刘,无「不」字。 ⑾姚本伤,愍也。○ 鲍本伤殷之亡耳。○ 正曰:韩作「莫伤」。 ⑿姚本三国,晋(曾、集「晋」作「智」)、韩、魏也。 ⒀姚本襄主,赵襄子也。大夫称主。晋阳,赵氏邑也。 ⒁鲍本补曰:韩作「三月」。赵策亦两云「三年」。 ⒂姚本且,将也。 ⒃鲍本「错」,「措」同,置也。补曰:「错」,韩作「钻」。 ⒄姚本策,蓍也。兆,占龟兆也。○ 鲍本灼龟折处曰兆。 ⒅姚本何国可降,使为反间。○ 鲍本三国中,孰为可降。 ⒆姚本张孟谈,赵襄子臣也。○ 鲍本赵之谋臣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ω鲍本使韩、魏背之。 (21)鲍本「子」作「主0札记今本「子」作「主丕烈案:韩子作「以复襄主之初 (22)姚本澘行,私行。两国,韩、魏也。智伯与韩、魏攻襄子,张孟谈辞于韩、魏,魏与赵同 故曰「反智伯之约」也。国犹军,(一本有「攻」字)智伯之军,而破以杀其身,故曰「以 成襄主之功」也。 (23)姚本无如秦国安固者也 (24)姚本与天下争,可并而有。 「臣昧死()望(2)见大王,言所以举(3)破天下之从,(4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6),以 成伯王之名(η),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 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8),以主为谋(9)不忠者o (1)鲍本自言不知死所。 (2)姚本刘,作「臣愿望s (3)姚本一本无「举」字。0鲍本补曰:韩无此字。0札记丕烈案:策文当本作「一举」,脱「 字。「一举」下文有。 (4)鲍本举,谓一举 (5)鲍本举,亦拔也。补曰:非言及于亡韩,是岂可不为寒心?甚矣,其忍也!斩臣以徇于国, 以主不忠于国者,亡韩之言当如之 (6)鲍本二国去秦远,未可加兵,故亲之以宽兵力。其后秦灭诸国,二国独后亡,此故也 ()姚本成,立也 (8)鲍本徇行以示人也。 (9)姚本曾,恐当作「主谋O鲍本无「为谋」两字,「忠」下有「于国」二字。o补曰:韩「以 为为王谋不忠者0札记丕烈案:今韩子不重「为 鲍本主言以为首恶。彪谓:此士论事,深切着明,孙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盖行其说也。 而史失其人,猥以张仪名之,惜哉!所称谋臣,范睢也。正曰:韩非,师荀卿者也。其 术不主于卿,卿论兵以附民为要,以仁义为本,以禁暴除害为务,非而有是言欤?大意不 过欲极威怒,而务攻取耳。鲍既考之不精,且谓卿不如,谬矣。补曰:苏氏论荀卿历诋天 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韩非此书历诋秦 之谋臣,盖指魏冉、范睢之徒。他日谓申不害徒术无法,公孙鞅徒法无术,张仪以秦徇韩、 魏,甘茂以秦徇周,穰侯、应候攻他国以成其私封,所诋者,亦非一人。其刚愎不孙,自 许太过,则亦卿之风也。终以忤李斯、短姚贾而杀其身。太史公谓非知说之难,而不能自 脱,可以为骋说者之戒矣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左成谓甘茂曰:「子不(2)予之。魏不反秦兵(3),张子不反秦(4)。魏若反 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5)。张子不去秦(6),张子必高子() (1)鲍本时将相魏。 (2)鲍本「子不」作「不如札记今本「子不」作「不如 (3)鲍本谓败而死伤多 (4)姚本言魏以秦兵战,死亡之而不反,则张仪亦惧诛,不敢反秦也。鲍本谓秦以丧兵诛之。 (5)姚本魏用秦兵战,得反之,则张仪有功于魏,故得志。得志于魏,亦不反于秦也。。鲍本惧 秦疑其厚魏 (6)鲍本去,犹舍也。仪虽为魏,犹有得秦之心。 ()鲍本高,贵也。子,谓甘茂也。。鲍本高,贵重也。高之者,欲茂以秦资之。。正曰:刘辰 翁云,不去秦,万一不行救魏也,亦必高茂之谊,高茂之忠 第38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第 38 页 ⒇鲍本使韩、魏背之。 (21)鲍本「子」作「主」。○ 札记今本「子」作「主」。丕烈案:韩子作「以复襄主之初」。 (22)姚本潜行,私行。两国,韩、魏也。智伯与韩、魏攻襄子,张孟谈辞于韩、魏,魏与赵同, 故曰「反智伯之约」也。国犹军,(一本有「攻」字)智伯之军,而破以杀其身,故曰「以 成襄主之功」也。 (23)姚本无如秦国安固者也。 (24)姚本与天下争,可并而有。 「臣昧死⑴望⑵见大王,言所以举⑶破天下之从,⑷举赵亡韩⑸,臣荆、魏,亲齐、燕⑹,以 成伯王之名⑺,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 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⑻,以主为谋⑼不忠者⑽。」 ⑴鲍本自言不知死所。 ⑵姚本刘,作「臣愿望」。 ⑶姚本一本无「举」字。○ 鲍本补曰:韩无此字。○ 札记丕烈案:策文当本作「一举」,脱「一」 字。「一举」下文有。 ⑷鲍本举,谓一举。 ⑸鲍本举,亦拔也。补曰:非言及于亡韩,是岂可不为寒心?甚矣,其忍也!斩臣以徇于国, 以主不忠于国者,亡韩之言当如之。 ⑹鲍本二国去秦远,未可加兵,故亲之以宽兵力。其后秦灭诸国,二国独后亡,此故也。 ⑺姚本成,立也。 ⑻鲍本徇行以示人也。 ⑼姚本曾,恐当作「主谋」。○ 鲍本无「为谋」两字,「忠」下有「于国」二字。○ 补曰:韩「以 为为王谋不忠者」。○ 札记丕烈案:今韩子不重「为」。 ⑽鲍本主言以为首恶。彪谓:此士论事,深切着明,孙卿不如。秦所以取天下,盖行其说也。 而史失其人,猥以张仪名之,惜哉!所称谋臣,范睢也。○ 正曰:韩非,师荀卿者也。其 术不主于卿,卿论兵以附民为要,以仁义为本,以禁暴除害为务,非而有是言欤?大意不 过欲极威怒,而务攻取耳。鲍既考之不精,且谓卿不如,谬矣。补曰:苏氏论荀卿历诋天 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韩非此书历诋秦 之谋臣,盖指魏冉、范睢之徒。他日谓申不害徒术无法,公孙鞅徒法无术,张仪以秦徇韩、 魏,甘茂以秦徇周,穰侯、应候攻他国以成其私封,所诋者,亦非一人。其刚愎不孙,自 许太过,则亦卿之风也。终以忤李斯、短姚贾而杀其身。太史公谓非知说之难,而不能自 脱,可以为骋说者之戒矣。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⑴。左成谓甘茂曰:「子不⑵予之。魏不反秦兵⑶,张子不反秦⑷。魏若反 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⑸。张子不去秦⑹,张子必高子⑺。」 ⑴鲍本时将相魏。 ⑵鲍本「子不」作「不如」。○ 札记今本「子不」作「不如」。 ⑶鲍本谓败而死伤多。 ⑷姚本言魏以秦兵战,死亡之而不反,则张仪亦惧诛,不敢反秦也。○ 鲍本谓秦以丧兵诛之。 ⑸姚本魏用秦兵战,得反之,则张仪有功于魏,故得志。得志于魏,亦不反于秦也。○ 鲍本惧 秦疑其厚魏。 ⑹鲍本去,犹舍也。仪虽为魏,犹有得秦之心。 ⑺鲍本高,贵也。子,谓甘茂也。○ 鲍本高,贵重也。高之者,欲茂以秦资之。○ 正曰:刘辰 翁云,不去秦,万一不行救魏也,亦必高茂之谊,高茂之忠
战国策卷三·东周·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2)。」 (1)鲍本秦人。 (2)姚本钱云,「闻」旧作「问曾、刘、集亦作「问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η),塞輟(2)辕、缑氏之口(3),当屯留之道(4),魏绝南阳5),楚临南 郑(6),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8),诛周主(9)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 器必出ωo)。据九鼎,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 国,而戎狄之长也4),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 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⑦)争于戎狄,去王业8远矣。」 (1)姚本三川,宜阳也。下兵,出兵也 (2)姚本塞,断。o鲍本补曰:輟,胡贯反。 (3)鲍本高纪注,輟辕、缑氏,险道,属河南。补曰:瓒云,輟辕,险道,在缑氏东南。索隐云 缑氏以山为名。 (4)姚本屯留,今上党县。。鲍本属上党。补曰:正义云,屯留,潞州县。道,即太行羊肠阪道 (5)姚本魏与南阳绝也。o鲍本秦使之绝。 (6)姚本郑,今河南新郑也 ()鲍本新城属河南。补曰:左传僖六年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也。大事记「白起系韩新 城」引正义云,在洛州伊阙县。又「秦、韩会新城」云,两周间。地名注引正义云,许州 襄城县,古新城县也。按,芈戎华阳君又号新城君,则华阳在密者。此策以宜阳并言,地 必连近,当是伊阙尔。 (8)姚本二周,东周、西周也。 (9)姚本周主,周君。o鲍本诛,讨也。补曰:周主谓二君。 )姚本自知不可复救,必出其宝器,不敢爱惜也 ()鲍本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姚本令,教。o鲍本号令指麾之 ()姚本钱本作「此不世之业也 4)姚本续云:新序「长」字作「偷」,后语作「伦」字。 ()鲍本「兵」作「名o补曰:一本「名」作「兵bo札记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兵 6)姚本辟远,不足以成伯王之名 ⑦)姚本顾,反也。鲍本顾,还视也,故为反义 (8)姚本曾、钱、刘无「业」字。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1),务(2)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 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4)。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 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5)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 以富民;缮兵(6)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8),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9)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闻,韩周 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6)力合谋,以因子齐、赵,而求解乎楚 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J惠王曰:「善!寡 人听子」 ()姚本曾、钱、集本,「富国」作「国富s (2)鲍本务,趣也。o正曰:务,专力也 (3)鲍本三者于国,如人之有资货。 第39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第 39 页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⑴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⑵。」 ⑴鲍本秦人。 ⑵姚本钱云,「闻」旧作「问」。曾、刘、集亦作「问」。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⑴,塞轘⑵辕、缑氏之口⑶,当屯留之道⑷,魏绝南阳⑸,楚临南 郑⑹,秦攻新城、宜阳⑺,以临二周之郊⑻,诛周主⑼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 器必出⑽。据九鼎,桉图籍⑾,挟天子以令天下⑿,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⒀。今夫蜀,西辟之 国,而戎狄之长也⒁,弊兵⒂劳众不足以成名⒃,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 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⒄争于戎狄,去王业⒅远矣。」 ⑴姚本三川,宜阳也。下兵,出兵也。 ⑵姚本塞,断。○ 鲍本补曰:轘,胡贯反。 ⑶鲍本高纪注,轘辕、缑氏,险道,属河南。补曰:瓒云,轘辕,险道,在缑氏东南。索隐云, 缑氏以山为名。 ⑷姚本屯留,今上党县。○ 鲍本属上党。补曰:正义云,屯留,潞州县。道,即太行羊肠阪道 也。 ⑸姚本魏与南阳绝也。○ 鲍本秦使之绝。 ⑹姚本郑,今河南新郑也。 ⑺鲍本新城属河南。补曰:左传僖六年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也。大事记「白起系韩新 城」引正义云,在洛州伊阙县。又「秦、韩会新城」云,两周间。地名注引正义云,许州 襄城县,古新城县也。按,芈戎华阳君又号新城君,则华阳在密者。此策以宜阳并言,地 必连近,当是伊阙尔。 ⑻姚本二周,东周、西周也。 ⑼姚本周主,周君。○ 鲍本诛,讨也。补曰:周主谓二君。 ⑽姚本自知不可复救,必出其宝器,不敢爱惜也。 ⑾鲍本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⑿姚本令,教。○ 鲍本号令指麾之。 ⒀姚本钱本作「此不世之业也」。 ⒁姚本续云:新序「长」字作「偷」,后语作「伦」字。 ⒂鲍本「兵」作「名」。○ 补曰:一本「名」作「兵」。○ 札记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兵」。 ⒃姚本辟远,不足以成伯王之名。 ⒄姚本顾,反也。○ 鲍本顾,还视也,故为反义。 ⒅姚本曾、钱、刘无「业」字。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⑴,务⑵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 德。三资者备⑶,而王随之矣⑷。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 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⑸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 以富民;缮兵⑹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⑺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⑻,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⑼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又有不义之名⑽,而攻天下之所不欲⑾,危!臣请谒⑿其故:周,天下之宗⒀室也;齐⒁,韩、周 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⒂并⒃力合谋,以因子齐、赵,而求解乎楚、 魏⒄。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⒅。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⒆。」惠王曰:「善!寡 人听子⒇。」 ⑴姚本曾、钱、集本,「富国」作「国富」。 ⑵鲍本务,趣也。○ 正曰:务,专力也。 ⑶鲍本三者于国,如人之有资货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之残樗里疾 (4)姚本随,从也 (5)鲍本「譬」作「避o札记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譬L (6)鲍本缮,补也。。正日:左传隐元年「缮甲兵」注,治也,训切。 ()鲍本「西」作「四如o言四方之物蜀兼有之,故苏秦于巴、蜀、汉中独曰利。补曰:一本「西 海」,新序同。札记丕烈案:史记亦作「西,「四」字误 (8)鲍本不贪暴,名也;得国,实也 (9)鲍本劫,胁止也 o)鲍本韩无罪而伐之,不义也 )鲍本天下皆有尊周之志。o正曰:史,「攻天下之所不欲,危矣新序同。按,下文云「此 臣所谓危」是也。今无「矣」字,则以「欲」字句;而「危」字自为句,亦奇 (2)姚本谒,白 (3)鲍本宗,尊也 )鲍本补曰:「齐」字恐衍。0札记不烈案:吴说非也。史记作「齐,韩之与国也新序同。 读以「齐」字逗,当是。策文衍「周」字。 (s)姚本二国,周、韩也。 6)鲍本并,并也 ()鲍本解免秦兵 姚本禁,止也 )姚本必不伤败,故曰完也。o鲍本不虞伤败。 ωo)姚本子,司马错也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2)。蜀既属(3),秦益强富厚 (4),轻诸侯(5)。 (1)姚本续:新序作陈叔。 (2)姚本陈庄,秦臣也 (3)鲍本属,犹附 (4)姚本厚,大也。 (5)鲍本仪传有,在前十年前,而表在后九年。谓前年议伐,后年取之。而取之,书十月,知为 一年事也。今从表。补曰:秦纪与表合。按甘茂传云,张仪西并巴、蜀,当仪与错议不同。 故纪表并言错定蜀,而茂传之言如此,何也?水经云,秦自石牛道使张仪、司马错寻路伐 蜀,灭之。华阳国志云,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蜀 灭之。是二人同往也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1)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2)。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4)。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 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6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8欲穷仪于秦乎? 臣请助王(9)。』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 疾出走 (1)姚本残,害也 (2)鲍本重,犹贵。贵之者,欲使楚亦贵重之。 (3)鲍本怀 (4)姚本请使秦用樗里疾为相也 (5)鲍本结两国之交 (6)鲍本疾之身。 ()鲍本闻疾之言,盖诬之也 第40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张仪之残樗里疾 第 40 页 ⑷姚本随,从也。 ⑸鲍本「譬」作「避」。○ 札记丕烈案:史记、新序皆作「譬」。 ⑹鲍本缮,补也。○ 正曰:左传隐元年「缮甲兵」注,治也,训切。 ⑺鲍本「西」作「四」。○ 言四方之物蜀兼有之,故苏秦于巴、蜀、汉中独曰利。补曰:一本「西 海」,新序同。○ 札记丕烈案:史记亦作「西」,「四」字误。 ⑻鲍本不贪暴,名也;得国,实也。 ⑼鲍本劫,胁止也。 ⑽鲍本韩无罪而伐之,不义也。 ⑾鲍本天下皆有尊周之志。○ 正曰:史,「攻天下之所不欲,危矣」。新序同。按,下文云「此 臣所谓危」是也。今无「矣」字,则以「欲」字句;而「危」字自为句,亦奇。 ⑿姚本谒,白。 ⒀鲍本宗,尊也。 ⒁鲍本补曰:「齐」字恐衍。○ 札记丕烈案:吴说非也。史记作「齐,韩之与国也」。新序同。 读以「齐」字逗,当是。策文衍「周」字。 ⒂姚本二国,周、韩也。 ⒃鲍本并,并也。 ⒄鲍本解免秦兵。 ⒅姚本禁,止也。 ⒆姚本必不伤败,故曰完也。○ 鲍本不虞伤败。 ⒇姚本子,司马错也。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⑴相蜀⑵。蜀既属⑶,秦益强富厚 ⑷,轻诸侯⑸。 ⑴姚本续:新序作陈叔。 ⑵姚本陈庄,秦臣也。 ⑶鲍本属,犹附。 ⑷姚本厚,大也。 ⑸鲍本仪传有,在前十年前,而表在后九年。谓前年议伐,后年取之。而取之,书十月,知为 一年事也。今从表。补曰:秦纪与表合。按甘茂传云,张仪西并巴、蜀,当仪与错议不同。 故纪表并言错定蜀,而茂传之言如此,何也?水经云,秦自石牛道使张仪、司马错寻路伐 蜀,灭之。华阳国志云,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蜀, 灭之。是二人同往也。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⑴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⑵。因令楚王⑶为之请相于秦⑷。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 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⑸。今身⑹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⑺曰:『王⑻欲穷仪于秦乎? 臣请助王⑼。』楚王以为然,⑽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⑾必以国事楚王⑿。」秦王大怒,樗里 疾出走⒀。 ⑴姚本残,害也。 ⑵鲍本重,犹贵。贵之者,欲使楚亦贵重之。 ⑶鲍本怀。 ⑷姚本请使秦用樗里疾为相也。 ⑸鲍本结两国之交。 ⑹鲍本疾之身。 ⑺鲍本闻疾之言,盖诬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