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朱风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 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 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 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 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 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 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 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 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煕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 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 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 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 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 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理清, 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 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 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 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 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 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 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 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 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 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 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 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 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 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 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 展的重要条件
湖北省黄石市 2017 届高三 5 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朱凤瀚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 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 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 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 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 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 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 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 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 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 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 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 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 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理清, 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 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 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 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 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 学的诞生。1925 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 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 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 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 出了“标准器法”.1941 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 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 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 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 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 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 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 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 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 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 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 刻文字。 B.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 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 C.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 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 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 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 特别珍贵。 B.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 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 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 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 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 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 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 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己停 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 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 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 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 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 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 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 刻文字。 B.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 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 C.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 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 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 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 特别珍贵。 B.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 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 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 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 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 世纪以来 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 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 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 20 世纪初已停 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 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 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 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
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 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 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 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 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 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 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 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 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 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一一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 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 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 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 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 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 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 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 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 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 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 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 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 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 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 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 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 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 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 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 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 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 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 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 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 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 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 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 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 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 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 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 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 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 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 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 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 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 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 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 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 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 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 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 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 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 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 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 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 可以阅读 2000 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 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 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 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 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B.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 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 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C.《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 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 美的特点。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 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 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 会意义。 B.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 越高,并且在各地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是因为他们愿意了解汉 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民族历史。 C.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 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 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 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 作用。 E.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 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 文明。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 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 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 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 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 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 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B.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 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 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C.《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 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 美的特点。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 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 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 会意义。 B.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 越高,并且在各地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是因为他们愿意了解汉 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民族历史。 C.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 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 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 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 作用。 E.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 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 文明。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 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 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
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 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 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 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 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 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 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 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 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 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 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 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 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 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 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 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 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 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 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 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 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 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 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 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 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 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 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 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 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 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 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 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 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 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 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 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 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 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 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 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 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 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 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 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 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 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 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 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 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 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 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 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 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 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 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 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 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 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 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 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 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 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 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