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9月月考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晩,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髙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 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一一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湖北黄冈 2017-2018 学年高二年级 9 月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 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 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 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 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 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 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 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 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 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髙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髙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 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 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 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 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 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 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 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 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髙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髙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髙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髙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髙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髙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髙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 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 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 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 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 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 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 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 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 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 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