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18年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一一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 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 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 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 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 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 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 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 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北省黄石市 2018 年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 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 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 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 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 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 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 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 )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 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 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 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 20 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 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共收录 4466 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 1821 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 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 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 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 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 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 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 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 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 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 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 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 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 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 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 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 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 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 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 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 也就不易传播了。 D.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 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 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 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 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 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 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 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 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 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 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 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 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 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 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 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 的历史信息。 B.20 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 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 也就不易传播了。 D.21 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 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 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 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 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 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 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 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 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 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 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 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 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
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 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 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 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 园的诗情画意。 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 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 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 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 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 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 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下文对大树的描写,并与第段段末中“树的命运”前后呼应。 B.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 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C.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应善待家园。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 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 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 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 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 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 园的诗情画意。 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 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 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 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 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 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 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下文对大树的描写,并与第段段末中“树的命运”前后呼应。 B.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 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C.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应善待家园。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 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 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 年 12 月 30 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硏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9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 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 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 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 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 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 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年12月9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 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髙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 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 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年11月9日 《重庆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 元,其增速髙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2012年有 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 年 12 月 29 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 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 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 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 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 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 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 年 12 月 9 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 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 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 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 年 11 月 9 日 《重庆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 年达到 12363 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 与 2012 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 1.7 个、9 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 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 2016 年 6 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 2012 年有 增加;2016 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 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 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 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 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二十二年,宪成举故 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资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 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落 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土大夫抱道 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 攻三才者大哗。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 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 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 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 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 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 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B.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 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C.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 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 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 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 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凤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 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 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 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二十二年,宪成举故 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 宪成资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 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落 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 士大夫抱道 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 攻三才者大哗。 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 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 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 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 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 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 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B.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 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 C.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 供亿非二百金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