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16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 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 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 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 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 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 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 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 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 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 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 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 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 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 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 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 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 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 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 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 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 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 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 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 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 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 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奷佞小人,给改革造 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 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
湖北省黄石市 2016 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 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 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 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 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 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 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 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 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 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 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 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 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 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 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 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 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 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 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 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 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 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 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 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 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 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 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 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 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
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 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 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 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 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 1.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 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 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 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 重大的除旧布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 “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 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 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 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 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 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 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龙在田传 龙在田,石屏州人也。天启二年,云南贼安效良、张世臣等为乱。在田与阿迷普 名声、武定吾必奎等征讨,数有功,得为土守备。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 在田俱破走之。巡抚闵洪学上其功,擢坐营都司 崇祯二年与必奎收复乌撒。八年,流贼犯风阳,诏征云南土兵。在田率所部应诏, 击贼湖广、河南,频有功,擢副总兵。十年三月击擒大盗郭三海。十一年九月大 破贺一龙、李万庆于双沟,进都督同知。明年三月大破贼固始,斩首三千五百有
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 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 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 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 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 1.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 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 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 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 重大的除旧布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 “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 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 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 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 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 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 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龙在田传 龙在田,石屏州人也。天启二年,云南贼安效良、张世臣等为乱。在田与阿迷普 名声、武定吾必奎等征讨,数有功,得为土守备。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 在田俱破走之。巡抚闵洪学上其功,擢坐营都司。 崇祯二年与必奎收复乌撒。八年,流贼犯凤阳,诏征云南土兵。在田率所部应诏, 击贼湖广、河南,频有功,擢副总兵。十年三月击擒大盗郭三海。十一年九月大 破贺一龙、李万庆于双沟,进都督同知。明年三月大破贼固始,斩首三千五百有
奇。张献忠之叛也,熊文灿命在田驻谷城,遏贼东突。诸将多忌在田,谗言日兴, 在田罢归,还至贵州。 十五年夏,中原盗益炽。在田上疏曰:“臣因流氛震陵,奋激国难,捐赀募精 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入楚、豫破贼。贼不敢窥江北陵寝,滇兵有力 焉。五载捷二十有八,忌口中阻,逼臣病归。臣妄谓讨寇必须南兵。盖诸将所统 多乌合,遇寇即逃,乏饷即噪。滇兵万里长驱,家人父子同志,非若他军易溃也。 且一岁中,秋冬气凉,贼得驰骋。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 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滇兵轻走远跳,善搜山。臣愿整万众, 力扫秦、楚、豫、皖诸寇,不灭不止。望速给行粮,沿途接济。臣誓捐躯报国, 言而不效,甘伏斧锧。”帝壮之,下兵部议,寝不行 逾二载,乙酉八月,吾必奎叛。黔国公沐天波檄在田及宁州土知州禄永命协讨, 击擒之。未几,沙定洲作乱,据云南府,在田不敢击。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 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又明年,孙可望等至贵州,在田说令攻定洲, 定洲迄破灭。在田归,卒于家。(选自《明史》,有删节) ①流氛:寇乱,明代用以诬称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首三千五百有奇奇:单;单数的 B.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赀:通“资”,钱财 C.忌口中阻忌口:忌恨之言,谗言。 D.寝不行寝:止息,被搁置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B.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C.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D.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在田扫除叛军流寇,屡立功劳。他与普名声、吾必奎等人征讨云南叛贼安 效良、张世臣立下功劳,后来又协助收复乌撒,擒获大盗郭三通,大败固始叛贼 B.龙在田屡次升迁,却因谗言遭罢免。他先后因为军功被封为坐营都司、副总 兵、都督同知,后在平定张献忠叛乱时,遭其他将领妒忌,被罢免回家。 C.龙在田上疏进言,利用南兵平乱。他分析认为其他将领统率的士兵都是乌合 之众,容易溃逃哗变,而云南土兵同心一意,善于疾行搜山,所以讨寇必须云南 土兵 D.龙在田为除国难,慷慨奋起。他不仅募集精兵、战象和战马,而且上疏愿意 统率滇兵力扫流寇,发誓捐躯报国,如不见成效,甘受刑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 (2)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
奇。张献忠之叛也,熊文灿命在田驻谷城,遏贼东突。诸将多忌在田,谗言日兴, 在田罢归,还至贵州。 十五年夏,中原盗益炽。在田上疏曰:“臣因流氛①震陵,奋激国难,捐赀募精 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入楚、豫破贼。贼不敢窥江北陵寝,滇兵有力 焉。五载捷二十有八,忌口中阻,逼臣病归。臣妄谓讨寇必须南兵。盖诸将所统 多乌合,遇寇即逃,乏饷即噪。滇兵万里长驱,家人父子同志,非若他军易溃也。 且一岁中,秋冬气凉,贼得驰骋。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 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滇兵轻走远跳,善搜山。臣愿整万众, 力扫秦、楚、豫、皖诸寇,不灭不止。望速给行粮,沿途接济。臣誓捐躯报国, 言而不效,甘伏斧锧。”帝壮之,下兵部议,寝不行。 逾二载,乙酉八月,吾必奎叛。黔国公沐天波檄在田及宁州土知州禄永命协讨, 击擒之。未几,沙定洲作乱,据云南府,在田不敢击。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 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又明年,孙可望等至贵州,在田说令攻定洲, 定洲迄破灭。在田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有删节) ①流氛:寇乱,明代用以诬称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斩首三千五百有奇 奇:单;单数的 B.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 赀:通“资”,钱财 C.忌口中阻 忌口:忌恨之言,谗言。 D.寝不行 寝:止息,被搁置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B.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C.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D.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 财殚/荡平何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龙在田扫除叛军流寇,屡立功劳。他与普名声、吾必奎等人征讨云南叛贼安 效良、张世臣立下功劳,后来又协助收复乌撒,擒获大盗郭三通,大败固始叛贼。 B.龙在田屡次升迁,却因谗言遭罢免。他先后因为军功被封为坐营都司、副总 兵、都督同知,后在平定张献忠叛乱时,遭其他将领妒忌,被罢免回家。 C.龙在田上疏进言,利用南兵平乱。他分析认为其他将领统率的士兵都是乌合 之众,容易溃逃哗变,而云南土兵同心一意,善于疾行搜山,所以讨寇必须云南 土兵。 D.龙在田为除国难,慷慨奋起。他不仅募集精兵、战象和战马,而且上疏愿意 统率滇兵力扫流寇,发誓捐躯报国,如不见成效,甘受刑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群鹤咏 (南齐)萧道成 八风僯遥翮°,九野弄清音 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①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 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②僯:通“舞”。翮(he):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8.这首诗在描写鹤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9.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篇中的“,”与《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 (2)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借写云和鸟来比喻自己无意出仕,厌倦 官场的情怀。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 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 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 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 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 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 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 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群鹤咏 (南齐)萧道成① 八风儛遥翮②,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①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 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②儛:通“舞”。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8.这首诗在描写鹤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论语·里仁》篇中的“ , ”与《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 ⑵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 , 。” 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借写云和鸟来比喻自己无意出仕,厌倦 官场的情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 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 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 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 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 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 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 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 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 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 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 不管是江淅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 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 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 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 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 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 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 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 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 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 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 “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 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 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 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 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 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 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 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 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 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 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 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 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 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 18 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 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 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 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 “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 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 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 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