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云霄县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2)纵一苇之所 如 (苏 轼《赤壁赋》) (3)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 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②时,佐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 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私语 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 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 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 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 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 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③死也。’或曰:_‘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 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 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 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室④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 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 问之。邻妇曰:‘汝竟痴耶!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⑤ 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 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⑥也?汝休矣,汝休矣!世岂有既妊而 畏产者耶?’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 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选自《马东田文集》卷五) 【注释】①汲黯:汉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②未笄(讧):没有到出嫁的年龄 ③逭(huan):逃避。④窨(yin)室:地窖。⑤闲:通“娴”,熟知。⑥再醮: 再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云霄县 2016 届高三 12 月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2)纵一苇之所 如, 。(苏 轼《赤壁赋》) (3)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 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②时,佐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 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私语 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 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 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 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 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 ‘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③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 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 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 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室④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 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 问之。邻妇曰:‘汝竟痴耶!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⑤ 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 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⑥也?汝休矣,汝休矣!世岂有既妊而 畏产者耶?’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 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选自《马东田文集》卷五) 【注释】①汲黯:汉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 ②未笄(jī):没有到出嫁的年龄。 ③逭(huàn):逃避。 ④窨(yìn)室:地窖。⑤闲:通“娴”,熟知。⑥再醮: 再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 矫:假托 B、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过:路过 C、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 适:古代女子出嫁 D、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俟:等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妇人“愚”的特点的一组句子是(3分) ①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 ②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③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 ④顾有居于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 ⑤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 ⑥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⑥ D 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向东郭先生求策,东郭先生自谦为草野鄙人,不懂得朝廷之事,只是给 汲黯讲个寓言故事,汲黯没等听完就明白了东郭先生的意思了 B、故事中的妇人一开始嫁给一个身体极度衰弱的年轻人,虽然嫁了好几年,但 是一直没有生育 C、妇人为了能顺利生小孩,到处去请教生过孩子的妇女们,没想到她们看她傻, 都欺骗她 D、刚刚产子的邻妇几句话就点醒了妇人,她红着脸回到家,终于顺利生子,母 子平安。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3分) 译 (2)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答
A、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 矫:假托 B、未见上,先过 东郭先生求策 过:路过 C、妇入通都,再适美少年 适:古代女子出嫁 D、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俟:等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妇人“愚”的特点的一组句子是(3 分) ( ) ① 诸母治内事,暇则窃听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 ② 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③ 妇心悸,忽忆当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 ④ 顾有居于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 ⑤ 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 ⑥ 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⑥ D、 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汲黯向东郭先生求策,东郭先生自谦为草野鄙人,不懂得朝廷之事,只是给 汲黯讲个寓言故事,汲黯没等听完就明白了东郭先生的意思了。 B、故事中的妇人一开始嫁给一个身体极度衰弱的年轻人,虽然嫁了好几年,但 是一直没有生育。 C、妇人为了能顺利生小孩,到处去请教生过孩子的妇女们,没想到她们看她傻, 都欺骗她。 D、刚刚产子的邻妇几句话就点醒了妇人,她红着脸回到家,终于顺利生子,母 子平安。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3 分) 译: (2)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 (2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夏 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 分) 答: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 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 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经商 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红楼梦》)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 适合林佩珊。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 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査封。(《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 有否认。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论 语·子张》)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注】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 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简要说明孟子“不为”与“有为”的内涵。(2分) 答 2)对“不为”与“有为”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4分) 答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 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的 “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 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 分) 7、下列各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 分)( )( )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 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经商 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红楼梦》)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 适合林佩珊。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 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查封。(《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 有否认。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论 语·子张》)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注】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 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简要说明孟子“不为”与“有为”的内涵。(2 分) 答: (2)对“不为”与“有为”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4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 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 “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 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 从朝九晩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 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 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普遍稳定性的社会。这不仅会少一些 可能引爆社会对抗的易燃点,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想 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 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 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 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 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 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 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 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站在这个层次上,或许更能理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来的共鸣。身 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 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 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 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 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 方 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 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摘自2015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9、对“世界”一词的涵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很广阔也很精彩,但它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B、世界是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的一种不同状态的存在,它具有不确定性 C、面朝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很多困难,也正因此,世界对人们极具诱惑 D、世界和老地方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无法相通,更不可能统 10、请简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原因。(3分) 11、请根据文本,谈谈作者对“辞职看世界”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 的题目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 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 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 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普遍稳定性的社会。这不仅会少一些 可能引爆社会对抗的易燃点,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想 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 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 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 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 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 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 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 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站在这个层次上,或许更能理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来的共鸣。身 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 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 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 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 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 方。 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 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摘自 2015 年 4 月 16 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9、对“世界”一词的涵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世界很广阔也很精彩,但它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B、世界是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的一种不同状态的存在,它具有不确定性。 C、面朝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很多困难,也正因此,世界对人们极具诱惑。 D、世界和老地方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无法相通,更不可能统一。 10、请简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原因。(3 分) 答: 11、请根据文本,谈谈作者对“辞职看世界”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3 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 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蕉 朱以撒 ①芭蕉林下走,五月明媚的光线,渐渐地变得昏暗起来。芭蕉像无数的桨片,向 四面八方摊开着,把泼洒下来的阳光遮拦,林下行走的人们,感觉着被庇护的安 稳,风过,而烈日阻挡在上。 ②在世间,许多生长着的叶片是无比细碎的,它们被造物之手修饰得十分精致 似乎是千百层交叠之后剪裁出来的一一苦心匠意一眼可见,这样的生长使日子也 变得细腻起来,很精致和雅气。譬如含羞草,这种带有羞怯之心的小花,无论是 它米粒大小的叶子,还是粉嘟嘟花蕾,都填充了无比的用心,随便找一个角度, 都能博得赞叹,那一定是上苍在闲适之余的工笔,才达到了细部的如此完美。自 然,对比于芭蕉,就可见造物之手的意笔,大刀阔斧,三下两下,质朴、简单的 形态和本色豁然在目。 ③风是芭蕉的劲敌,一阵狂风,万千匍匐。貌似粗壮的芭蕉,根基的浮浅,主干 的虚弱,加上招风的叶片,使它倒伏的局面令人惊心骇目。风后,我看到人的施 救,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施救成功,看到一些支柱从几个方向撑住一个濒于颠仆 的肢体,仿佛一夜之间,由翩翩少年成了蹒跚的老者。生命的过程是这么飞快, 是风加速了这个抵达的过程,改变了它们昨日飒飒有声的姿影。 ④芭蕉林下的孩童,在林中奔跑,毫不顾忌地穿梭,不时地在转弯时撞上 了柔和的树干。他们垂涎成串的硕大果实,想着成熟的日子。口腹之福,我们的 劳作,终日的辛劳,如果不矫情而言,就是为了这点朴素的满足。这些孩童长大 了,这种朴素的满足又继续下去。芭蕉死死生生,绵延不断,收获的希望也起起 落落,令劳作者不敢浪漫。 ⑤芭蕉的美感是我从纸本里找到的。许多的凄美之忆系在一叶芭蕉之上。芭蕉拒 绝着风,却迎迓着雨。潮气的南方,灵动晶莹的雨线由长天坠落,被宽阔的叶片 承接,纤尘洗尽,湿漉之中凝翠欲滴。至今让人难解的是,阳光之下悄然无声 没有人会留神它的存在,而雨来了,雨点与蕉叶的交汇,居然让人无端地延展遐 思,复活真情。是隐藏着怎样对应的玄机,有这般凄美的效果?在多愁善感的文 人心底,芭蕉和枯荷、疏桐、晚蝉、暮鸦、烟柳一样,都是愁人之物,“纵芭蕉 不语也飕飕”。可以想见,夜雨来时,院内一二芭蕉,小轩窗下,有几多敏感的 耳朵张着,听或轻或重,或清或浊地敲打,想着书生心事。依我之见,那时节的 弥漫中扩散。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在生活的定义上,属于不幸;可对于后人,在解 读这些愁绪的百年结晶,已经化为许多的诗意。敏感肯定是有时代环境的,一个 时代的文人都这般敏感,一定有很多隐痛积储其间。让后人细细地品吧,伤痕从 哪儿开始,凭什么被钩沉而起?想象要进入千年前的人生,需要耗掉多少飞翔的 能量。我想,这正是我们慢慢变得麻木的地方。 ⑥雨,在我住下的那一个晚上,神奇地落下了。细密而坚劲的雨点,被摇摆的蕉 叶接受着,化为阔大之音,然后进入泥层。灯被我熄灭,临窗处坐定,捕捉着嘀 嘀嗒嗒。在我听来,这是很瓷实的一种,硬眀如豆。后来,我睡着了。曦光微露 时,有几颗残星从上边的叶片滚落,闪动着亮点,我觉得这全然是一种自然现象, 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似乎很难想象在当时,书生有那么多闲情,除了青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蕉 语 朱以撒 ①芭蕉林下走,五月明媚的光线,渐渐地变得昏暗起来。芭蕉像无数的桨片,向 四面八方摊开着,把泼洒下来的阳光遮拦,林下行走的人们,感觉着被庇护的安 稳,风过,而烈日阻挡在上。 ②在世间,许多生长着的叶片是无比细碎的,它们被造物之手修饰得十分精致, 似乎是千百层交叠之后剪裁出来的——苦心匠意一眼可见,这样的生长使日子也 变得细腻起来,很精致和雅气。譬如含羞草,这种带有羞怯之心的小花,无论是 它米粒大小的叶子,还是粉嘟嘟花蕾,都填充了无比的用心,随便找一个角度, 都能博得赞叹,那一定是上苍在闲适之余的工笔,才达到了细部的如此完美。自 然,对比于芭蕉,就可见造物之手的意笔,大刀阔斧,三下两下,质朴、简单的 形态和本色豁然在目。 ③风是芭蕉的劲敌,一阵狂风,万千匍匐。貌似粗壮的芭蕉,根基的浮浅,主干 的虚弱,加上招风的叶片,使它倒伏的局面令人惊心骇目。风后,我看到人的施 救,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施救成功,看到一些支柱从几个方向撑住一个濒于颠仆 的肢体,仿佛一夜之间,由翩翩少年成了蹒跚的老者。生命的过程是这么飞快, 是风加速了这个抵达的过程,改变了它们昨日飒飒有声的姿影。 ④芭蕉林下的孩童,在林中奔跑,毫不顾忌地穿梭,不时地在转弯时撞上 了柔和的树干。他们垂涎成串的硕大果实,想着成熟的日子。口腹之福,我们的 劳作,终日的辛劳,如果不矫情而言,就是为了这点朴素的满足。这些孩童长大 了,这种朴素的满足又继续下去。芭蕉死死生生,绵延不断,收获的希望也起起 落落,令劳作者不敢浪漫。 ⑤芭蕉的美感是我从纸本里找到的。许多的凄美之忆系在一叶芭蕉之上。芭蕉拒 绝着风,却迎迓着雨。潮气的南方,灵动晶莹的雨线由长天坠落,被宽阔的叶片 承接,纤尘洗尽,湿漉之中凝翠欲滴。至今让人难解的是,阳光之下悄然无声, 没有人会留神它的存在,而雨来了,雨点与蕉叶的交汇,居然让人无端地延展遐 思,复活真情。是隐藏着怎样对应的玄机,有这般凄美的效果?在多愁善感的文 人心底,芭蕉和枯荷、疏桐、晚蝉、暮鸦、烟柳一样,都是愁人之物,“纵芭蕉 不语也飕飕”。可以想见,夜雨来时,院内一二芭蕉,小轩窗下,有几多敏感的 耳朵张着,听或轻或重,或清或浊地敲打,想着书生心事。依我之见,那时节的 人,善感的程度是一流的,“聊一奏,更三叹”。由愁生出的许多美感,在夜色 弥漫中扩散。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在生活的定义上,属于不幸;可对于后人,在解 读这些愁绪的百年结晶,已经化为许多的诗意。敏感肯定是有时代环境的,一个 时代的文人都这般敏感,一定有很多隐痛积储其间。让后人细细地品吧,伤痕从 哪儿开始,凭什么被钩沉而起?想象要进入千年前的人生,需要耗掉多少飞翔的 能量。我想,这正是我们慢慢变得麻木的地方。 ⑥雨,在我住下的那一个晚上,神奇地落下了。细密而坚劲的雨点,被摇摆的蕉 叶接受着,化为阔大之音,然后进入泥层。灯被我熄灭,临窗处坐定,捕捉着嘀 嘀嗒嗒。在我听来,这是很瓷实的一种,硬朗如豆。后来,我睡着了。曦光微露 时,有几颗残星从上边的叶片滚落,闪动着亮点,我觉得这全然是一种自然现象, 听不出感伤,也唤不起离愁。似乎很难想象在当时,书生有那么多闲情,除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