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积累与运用(28分) (一)、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共10分,每个空格1分) (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 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 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虚词是() A.①泉涓涓而始流。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问征夫以前路。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①悟已往之不谏。②夫晋,何厌之有。 3、对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B.臣之辛苦。辛苦:劳累 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往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因厄,处境艰难 4、下列句子中“胜”与“胜地不常”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驴不胜怒,蹄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云无心以出岫。 C.①今臣亡国贱俘。②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D.①而彼且奚适也?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组词是() A.①既窈窕以寻壑。②窈窕艳城郭
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中学 2009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一)、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共 10 分,每个空格 1 分) (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 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 之滨; , 。(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基础知识(共 18 分,每小题 3 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虚词是( ) A.①泉涓涓而始流。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问征夫以前路。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①悟已往之不谏。②夫晋,何厌之有。 3、对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B.臣之辛苦。 辛苦:劳累 C.而彼且奚适也? 适:到,往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因厄,处境艰难 4、下列句子中“胜”与“胜地不常”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驴不胜怒,蹄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 问征夫以前路。② 云无心以出岫。 C.① 今臣亡国贱俘。②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D.① 而彼且奚适也?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组词是( ) A.① 既窈窕以寻壑。②窈窕艳城郭
B.①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②他果然没有来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②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D.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名词,生活 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将要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哪里。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抢:碰,触 之二虫又何知!之:这,此 D.听臣微志。听:任,在此是准许、成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蒙:受到,蒙受 二、阅读鉴赏(5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8-11题(12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都陪着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他病 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郎中都不下药了。见此情况,他的侄子们便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 手从被窝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 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 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奶妈抱着孩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 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伸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 得你的意思!”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乱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 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只是摇头否定。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 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 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8、这段中如果不写两个侄子和奶妈的问话,直接写赵氏的言行是否显得简洁些?为什么?(3分) 9、“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2分) 10、刻画严监生主要写了什么?刻画赵氏用了哪三种描写方法?(3分)
B.①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② 他果然没有来。 C.①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②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D.①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名词,生活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将要。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哪里。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抢:碰,触。 之二虫又何知!之:这,此。 D.听臣微志。听:任,在此是准许、成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蒙:受到,蒙受。 二、阅读鉴赏 (52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 8-11 题 (12 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都陪着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他病 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郎中都不下药了。见此情况,他的侄子们便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 手从被窝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 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 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奶妈抱着孩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 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伸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 得你的意思!”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乱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 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只是摇头否定。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 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 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8、这段中如果不写两个侄子和奶妈的问话,直接写赵氏的言行是否显得简洁些?为什么? (3 分) 答: 9、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 10、刻画严监生主要写了什么?刻画赵氏用了哪三种描写方法? (3 分)
答 11、对于“赵氏分开众人……登时就没了气”!这一节描写的主要意图,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说明严监生与赵氏长期共同生活,相濡以沫,彼此十分了解 B.说明只有赵氏了解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C.说明严监生和赵氏生活期间,一贯十分吝啬。 D.说明赵氏是十分细心、观察力很强的人。 E.说明严监生对赵氏一向十分吝啬。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玛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 弱的瘦马,来到城里,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 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 圈的淡黄色头发。穿着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很难过!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 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 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快崩溃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用鞭子抽打我的马,可到家时 已经是半夜了,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 玛莎呀!”只有蟪蚌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用手掌拍着地板说:“你这贪得无厌的 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我的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
答: 11、对于“赵氏分开众人……登时就没了气”!这一节描写的主要意图,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说明严监生与赵氏长期共同生活,相濡以沫,彼此十分了解。 B.说明只有赵氏了解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C.说明严监生和赵氏生活期间,一贯十分吝啬。 D.说明赵氏是十分细心、观察力很强的人。 E.说明严监生对赵氏一向十分吝啬。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题 (18 分) 玛 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 弱的瘦马,来到城里,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 20 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 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 圈的淡黄色头发。穿着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 7 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很难过!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 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 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快崩溃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用鞭子抽打我的马,可到家时, 已经是半夜了,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 玛莎呀!”只有蟪蚌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用手掌拍着地板说:“你这贪得无厌的 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我的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
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踏着街上空荡荡 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2、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根据上下文及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分 析概括“夜间马车夫”的两个特点。(3分) 13、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点?(4分) 答 14、简答。(8分,每题4分) (1)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可看出玛莎具有什么特点? 答 (2)小说最后写他“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为什么用“挣扎”一词结束对“他”的刻画? 1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小说在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未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一 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 B.“贫苦的农人”“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反映了俄国19世纪 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地主们的代役租”,一再称“我”为“老爷”,自甘被奴役的处境 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出批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的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挚爱,并 促使读者在无限的遐想中创造玛莎动人的形象 E.作品中的“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关心下层农民的疾苦,称颂他们的情感,表现了作 家的先进立场和思想倾向 (三)、读张衡的《归田赋》,完成16-17题。(10分)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 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 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
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 15 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踏着街上空荡荡 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2、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根据上下文及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分 析概括“夜间马车夫”的两个特点。 (3 分) 答: 13、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点? (4 分) 答: 14、简答。 (8 分,每题 4 分) (1)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可看出玛莎具有什么特点? 答: (2)小说最后写他“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为什么用“挣扎”一词结束对“他”的刻画? 答: 1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3 分) A.小说在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未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 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 B. “贫苦的农人”“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反映了俄国 19 世纪 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地主们的代役租”,一再称“我”为“老爷”,自甘被奴役的处境, 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出批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的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挚爱,并 促使读者在无限的遐想中创造玛莎动人的形象。 E.作品中的“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关心下层农民的疾苦,称颂他们的情感,表现了作 家的先进立场和思想倾向。 (三)、读张衡的《归田赋》,完成 16-17 题。 (10 分)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 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 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 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7分) (1)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译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 17.对《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赋一开始就笼罩着个人与社会 政治生活无法相容的气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二句,正道出《归田赋》的主旨:写归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 的苦闷,并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因社会的混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遁于田园。而陶渊 明的心情则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 C.“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虽仍然不能忘怀于对理想的 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张衡对社会对民生的那份关心在娱乐中已经消磨。 D.从文体语言上看,辞赋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 忐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0题。(12分,每题4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 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 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②之而还诸 既反,盂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 常足,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④ 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选自《列子·说符》)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 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7 分) (1)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译文: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 17.对《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赋一开始就笼罩着个人与社会 政治生活无法相容的气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二句,正道出《归田赋》的主旨:写归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 的苦闷,并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因社会的混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遁于田园。而陶渊 明的心情则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 C.“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虽仍然不能忘怀于对理想的 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张衡对社会对民生的那份关心在娱乐中已经消磨。 D.从文体语言上看,辞赋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 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8-20 题。 (12 分,每题 4 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 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 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②之而还诸 鲁。 既反,盂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 常足,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④, 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选自《列子·说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