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默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 羞, 。(韩 愈《师说》) (2) 用之如泥沙!(杜 牧《阿房宫赋》) (3)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滕王 阁序》) (5)诏书切峻, 。(李密《陈情表》)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 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 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 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 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一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 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禅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 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 “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汉书·霍光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霍氏秉权日 久 秉:执掌
福建省上杭一中 2012 届高三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 50 分钟) 一、古代 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默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 羞, 。(韩 愈《师说》) (2) ,用之如泥沙!(杜 牧《阿房宫赋》) (3)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滕王 阁序》) (5)诏书切峻, 。(李密《陈情表》) (6)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 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 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 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 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 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禅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 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 “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汉书·霍光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霍氏秉权日 久 秉 :执掌
B.天下害 害:陷害 C.客有过主人 过:拜访 D.威震主者不 畜 畜:容 3.下列句子全都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①霍氏奢 侈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 久 ④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 乘 ⑥福 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应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 且不让他们长期秉权。 B.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 封赏。 C.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 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 重视那些在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分) 译: (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鉴赏(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B .天下害 之 害 :陷害 C.客有过主人 者 过 :拜访 D.威震主者不 畜 畜 :容 3.下列句子全都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 ①霍氏奢 侈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 久 ④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 乘 ⑥福 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应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 且不让他们长期秉权。 B.在文中” 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 封赏。 C.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 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 重视那些在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 分) 译: (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鉴赏(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愀。”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 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为苏州刺史。白乐天 也是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有 。(2分) ②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2分) 答: ③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2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二)文学名著(10分)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秦可卿去世,偏偏尤氏又生病,贾珍为无人料理丧事而发愁。 贾琏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 珍忙问:“是谁?”贾琏推荐了王熙凤,贾珍听了喜不自禁。 B.葛朗台遇到要应付、要解决什么生活上或买卖上的难题时,他 就搬出四句口诀,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就是:我不知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 慢慢瞧吧 C.紫鹃假说林姑娘明年回苏州,宝玉听了就傻了。袭人来询问究 竟,黛玉闻知便“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 D.葛朗台推门进来,一眼就盯住了那闪亮的东西(夏尔的梳妆匣)。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并最终拿走 了它 E.芒种节到了,宝钗被一双玉色大蝴蝶引得滴翠亭,无意中听到 坠儿和红玉谈着私密,便假装寻找黛玉,掩饰过去。 8.简答题(任何一题,100字左右,答题卷上必须选写小题序号)(5分) (1)十九回里,“宝玉只怕她睡出病来,便哄她道:“嗳哟,你们扬州衙 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这里的“她”是谁?宝玉用什么方法哄她呢? (《红楼梦》) (2)欧也妮在被堂弟夏尔抛弃后为堂弟做了什么?(《欧也妮·葛朗台》)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 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室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 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释]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折一项是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愀。”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 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为苏州刺史。白乐天 也是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有 , 。(2 分) ②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2 分) 答: ③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2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二)文学名著(10 分)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秦可卿去世,偏偏尤氏又生病,贾珍为无人料理丧事而发愁。 贾琏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 珍忙问:“是谁?”贾琏推荐了王熙凤,贾珍听了喜不自禁。 B.葛朗台遇到要应付、要解决什么生活上或买卖上的难题时,他 就搬出四句口诀,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就是:我不知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 慢慢瞧吧。 C.紫鹃假说林姑娘明年回苏州,宝玉听了就傻了。袭人来询问究 竟,黛玉闻知便“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 D.葛朗台推门进来,一眼就盯住了那闪亮的东西(夏尔的梳妆匣)。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并最终拿走 了它。 E.芒种节到了,宝钗被一双玉色大蝴蝶引得滴翠亭,无意中听到 坠儿和红玉谈着私密,便假装寻找黛玉,掩饰过去。 8.简答题(任何一题,100 字左右,答题卷上必须选写小题序号)(5 分) (1)十九回里,“宝玉只怕她睡出病来,便哄她道:“嗳哟,你们扬州衙 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这里的“她”是谁?宝玉用什么方法哄她呢? (《红楼梦》) (2)欧也妮在被堂弟夏尔抛弃后为堂弟做了什么?(《欧也妮·葛朗台》)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6 分)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 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 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释]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折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宝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 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 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如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 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 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 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 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 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 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 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 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 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0.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 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 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 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宝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 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 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如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 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 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 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 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 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 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 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 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 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0.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 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 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 “家天下”时 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 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 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 是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 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 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 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 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请概括科举制的特点。(不超过50个字,3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 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 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 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 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 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的,就不会发表。 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 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 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 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 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 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 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 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 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 是 ( )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 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 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 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 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请概括科举制的特点。(不超过 50 个字,3 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 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 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 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 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 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的,就不会发表。 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 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 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 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 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 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 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