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 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 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 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 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 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写、学、 讲、信分离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 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法治, 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 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 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 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 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 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 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 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 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 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 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 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 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 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 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 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 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 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 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 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 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
福建省三明市 A 片区高中联盟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 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 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 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 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 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写、学、 讲、信分离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 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法治, 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 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 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 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 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 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 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 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 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 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 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 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 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 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 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 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 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 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 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 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 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
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 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 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 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 D.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 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 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 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 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 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 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 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 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 B.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 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 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 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 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 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 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 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 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 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
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 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 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 2014 年 10 月 22 日《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 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 D.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 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 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 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 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 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 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 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 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 B.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 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 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 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 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 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 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 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 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 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 他在 1949 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
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 种“偏远”嬴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一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 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 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 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 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 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 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 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 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 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 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 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一一这风,也都是从乌镇 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 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 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一一去, 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 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髙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 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 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 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 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 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 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 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 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 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 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 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5分)
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 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 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 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 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 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 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 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 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 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 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 年移居 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 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 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 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 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 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 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 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 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 年后相继改造成为 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 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 建“晚晴小筑”。2006 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 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 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 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 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 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 2017 年第 3 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 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 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 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 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5 分)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 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 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 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 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 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 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 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 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 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 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 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 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 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 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 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 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 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 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 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 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 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 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 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 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 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 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 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 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 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 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 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 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 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 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 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 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 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 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 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 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
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 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 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 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 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 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 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髙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 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 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 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 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 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 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 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 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 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昂,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 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 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会朝廷以海 寇起,欲于淅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擢嘉礼部员 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 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属盗起,军旅数 兴,供饷无虚日。民苦和籴转输,而吏胥得因时为奸。嘉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
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 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 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 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 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 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 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 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 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 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 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 村”,因为这些地方 20 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 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 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 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 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昂,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 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 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会朝廷以海 寇起,欲于浙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擢嘉礼部员 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 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属盗起,军旅数 兴,供饷无虚日。民苦和籴转输,而吏胥得因时为奸。嘉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