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一方面宜扬独立人格与人格尊 严,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心,这是儒家学说的积 极内容。但是,儒家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承认上下贵贱的等级 区分是合理的。《左传》记述孔子的言论说:“贵贱不您、所谓度 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昭公二十九年)这一条,孔门 弟子没有收人《论语》中,可能是《论语》的编纂者有不同意 见。但《左传》所记应非虚构。《论语》中所谓君于小人,有的 是按道德品质来划分的,有的是按地位高下来划分的。儒家肯定 贵贱有别,还是明显的。这是儒学受到历代专制帝王尊崇的原因 之一。这是儒家的消极的保守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等级制度持批评态度的是道家。道家认 为社会上区分君子小人是不合理的,断言:“以道观之,物无贵 贱”,(《庄子·秋水》)道家反对等级区分,宜扬个性自由,这是 道家的高明之处。但是道家完全忽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就 不如儒家了。最强调社会责任心的是墨家,墨家“以绳墨自矫, 而备世之急,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篇》)但墨 子“尊天事鬼”,又缺乏“人本”精神。后期墨家舍弃了天鬼观念, 对于名辩、物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人 本哲学。汉代以后,墨学中绝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于是 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经过辛亥革 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几年,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发 起了新文化运动、于是中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部分 学者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介绍进来,并加以大力宜杨。这 g7●
在当时是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的。有些论者积极鼓吹西方近代的 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想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却忽 略了或不了解西方近代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曾经受过中国古典 哲学的影响,这就陷于偏失了。中国古典哲学确有其历史的时代 的局限性,其中许多观点已经过时了:但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确实 含有一个以人为本位的优秀传统,这还是应该充分理解、继承发 扬的。 应该承认,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一个人文精神的 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 的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时至今日,时代进步了, 等级制度已经废除了。我们应该在固有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 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的先进成就、更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使人文精 神更高度昂扬起来。 1992.10.28 ·8
中国知识分子丛书· 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论纲) 庞朴 (一)人文主义一词通常专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化思 潮。虽然这个思潮被指认为是对希腊古典文化的复兴,却很少见 到有谁称誉希腊文化为人文主义的。因为人文主义,乃相对于欧 洲中世纪的“神文”主义而言,所以尽管古希腊的文化从智者派开 始,到雅典学派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已经把视线从自然转到人 本身,只因为没有神文与之相对,也就未曾博得人文的雅号。 如果我们不去计较人文主义得名的历史原因,单从文化的性 质上着眼,则应该可以说,人文主义的适用范围,决不限于文艺 复兴那一个时期,也不止于欧洲西部那一块地域。 放眼整个世界,拿希腊、印度、中国这三大古老文明做比 较,人们会承认,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 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倒是更为富有人文精神的。 (二)只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西欧的人文主义相比,有一 个根本不同点,那就是,二者对于人的理解,领有差别。 人是什么?“人是社会的动物”,大家都这么说。有人对这种 动物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 体的结论,并把爱情、友谊、自由、平等、尊严、权利之类纳人 。9
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已内在因素的创造物,他对他 自己的命运负责。这就是欧洲人文主义者乃至雅典学派的人论。 他们这样去认知人,一如他们用同样方法去认知自然那样 也有人习惯于从关系中去体认一切、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 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 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 贡献之类纳人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 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这就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人论 用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可以说中国人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人 格(韦伯);用中国的观点看西方,可以说西方人没有形成一种 社会的人格。合理的观点、也许是二者的统一;因为人既是独立 的个体,又是群体的分子、既是演员,又是角色。 中西人论差异的出现,有种种原因。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 了中国人文主义有着种种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三)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 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看待。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人 文”时,便是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在这里,“天文“指自然秩 序,“人文”指人事条理,二者各有所司,相得益彰。在许多地 方,客观的自然,和主观的人类,常常被说成是互相包容的,如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庄子·达生》说:“灵 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这种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 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四)天人合一,还表现为人之于天,不是把它当作仅供认 知的对象物,不去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荀子《天论》说:“大 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从天而领,可以理解成为了认识自然而认识自 然;这种纯认知的冷漠理性态度,同中国文化主流是格格不人 ·10·
的。苏格拉底相信:“知识就是道德”;中国的《夏书》却说:“止 德、利用、厚生”,把道德与开发自然改善民生连在一起。中国 历史上的科学理论不如科学技术兴旺,同这种知识论上的利主 义或知行合一,不无关系;而这一特点,正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人 文精神。 (五)同知识论上的功利主义相反,在价值论上,中国文化 则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致力于人 格的自我实现,贬低物质享受的价值,重义轻利,以道制欲,正 是重人际胜于重个人的文化的必然表现。 因之,人们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往往超过对生活改善的兴 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唯一的平等观念,就是人人在道德面前 平等。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涂之人可以为禹’(荀 子),“一阐提皆得成佛”(竺道生),“满街是圣人”〔王阳明),都 是鼓励人们忍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以换取道德上乎等的箴言。 在道德面前平等的根据和保证是相信价值之源就在每人心 中,而人人都有相等的价值自觉能力,所谓“有能一日用其力于 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因此,向内自省, 以修身为平天下的起点,以无愧为待人接物的守则,尽心、知性 以知天,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宗教式教义。 (六)真正中国土产的宗教是道教。无论是它之来自巫术的 禳祓,还是它所许诺的羽化登仙,乃至它奉为经书的道家思想, 都同世界其他宗教之分裂灵魂与肉体、划分此岸与彼岸的体系大 不一样。道教是一家现世的宗教,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教徒的 最高目标不是死后回到神的左右,而是活着就要自己成仙。“仙” 的设定,充分表明了道教的人文精神。 佛教来自西域,只是在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洗礼后,才得以在 中国真正扎下根来。唯识宗之所以昙花一现,一个重要原因正在 ·1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