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当时学者的待调是相当优x 以孟子为例,《孟子》书 记载:“彭更间日: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 以泰乎?孟子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人;如其道,则舜受尧 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 者哉?”(《滕文公下)孟子虽然不遇于时,然面游事梁齐之时, 随从的弟子是很多的。《史记》记述邹衍的事迹说:“邹子重于 齐、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其游诸侯见尊 礼如此。”这段记述有误。邹衍与平原君同时,而非与梁惠王同 时,但备受尊礼,当系事实。(与平原君同时的魏王是魏安整 王,可能梁惠王系安釐王之误。)齐国建立稷下学官。《史记·田 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 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稷下当时成为学术中心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 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其中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 起过重要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位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有三:儒家、道家、墨家。·其 中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道家则以道”为本位, 墨家“尊天事鬼”,保留了关于天鬼的宗教信仰。后期墨家所著的 《墨经》中已放弃了天鬼观念,而注重研究名辩与物理,但仍不 能说是以人为本位。明显地以人为本位的学说是儒家之学。 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论 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雍也》)“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敬鬼神而远之即对 2
鬼神持存疑态度,虽没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这是儒家学 说的根本宗旨。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孟子倡言“无鬼神”,就否 认鬼神的存在了。 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 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责。”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 于禽兽者”,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这所谓人之所以为人 者、在于有道德。街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贷也,” (《荀子·王制》)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 民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以宣扬文化为已任,《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日:文 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所谓“文”,即 今日所谓文化。《周易·彖传》云:“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这是中国古代 典籍中“文明”,“人文”名词的初次出现。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 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儒家高度肯定了文化的价值。 儒家以人为本位,这是与宗教家以神为本位的思想对立的。 宗教宣扬以神为本,鼓吹上帝创造世界,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 将佛置于天帝之上,宜传三世轮回。这些宗教信仰都郡视人,不 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而肯定人本身 具有优异的价值。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点。儒家这种以人为本 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人文精神。 (二) 坚持人格尊严 儒家宜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 ◆3
而具有独立人裕.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 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 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同书《宪 问》)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独立的人 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 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说:“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荷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龚,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哮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 子·告子上》)从所举的例证来看,这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 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 “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 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他说:“曾子日:晋楚之富不 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 哉?…天下有达尊三,爵一,曲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 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 公孙丑下》)孟子引曾子之言,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 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 肯定。 《礼记·儒行》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儒行》云: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 ▣4
人格的强烈坚持。 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中国古代哲学家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 孔子面对隐者的机讽面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这就是背定,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一 定责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负,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 下》)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贲任 心。孟子虽然不得志于当时,但对于后世却发生了深沉广远的影 响。与孟子同时的朱新、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庄子·天下 篇》述宋铄、尹文之学云:“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 毕足而止。以此向心。…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 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 也。”《天下篇》赞之日:“图傲乎救世之士哉!”《庄子·逍遥游》 亦述宋子的为人说:“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祖,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每之境,斯己 矣。”宋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现了坚强的独立人 格。宋子的学风是值得钦敬的。 汉初陆贾追随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劝诫刘邦说:居马上得 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确 实表述了关于社会政治的一条客观规律,对于稳定汉初的社会起 了积极作用。其后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 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 5
《世说新语》记述后汉陈蕃、李膺的言行说:“陈仲举言为士 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礼风格秀 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陈、李都表现了强烈 的社会责任心。 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裘现了对 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 北宋范仲淹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 乐”,为后世所传诵。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 胸怀 明未顾完成主讲东林书院,尝说:“官辇彀,念头不在君父 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 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 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这也充分裘现了对于社会治乱、 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心。 以上举例说明汉、唐、宋、明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具有 深沉诚挚的社会责任心的历史事实。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 分子很多,《二十四史》及有关史籍中有详细的记载。以上不过 略举数例而已。到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黄书》、《册 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 真城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秀传统的重要内 容。 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 精神的主要内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