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英国 英国教师原本就拥有较高的专业自主权,因此英国一向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 传统。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了限制地方过多的自主权,英国个 别城市开始推动国家课程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国家课程开发计划和项目。因此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英国政府内部一直存在着相互制衡的两股势力,教 育和科学部等机构致力于推进统一的国家课程建设,而教师协会等地方教育机构 则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迄今为止,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且得益 于优良的教育传统,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埃格 尔斯顿(Eggleston)将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划分为了国家驱动和学校驱动的校本 课程开发两种形式,二者又分别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开发形式,旨在实现学校的育 人目标、满足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叫。 3.美国 美国也是较早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联邦宪法》的 规定,美国联邦政府不得干涉各个州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各个州拥有自主管理教 育和课程的权限。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州的地方学区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基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条件开发课程,并指导学 校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和实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学校完善运动等 兴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也 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了上述的分权制国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些集权制国家,如 日本、法国和以色列等,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也有所发展。例如1973年,法国 的教育部长发布通知,下放一定的权利给学校,允许各个学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 况安排10%的课时啊。 从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一开始起 着激励作用的教育口号,变成了具有实际意义、亟待发展的课程开发形式。各国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 9 (C)1994-0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9 2. 英国 英国教师原本就拥有较高的专业自主权,因此英国一向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 传统。然而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为了限制地方过多的自主权,英国个 别城市开始推动国家课程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国家课程开发计划和项目。因此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英国政府内部一直存在着相互制衡的两股势力,教 育和科学部等机构致力于推进统一的国家课程建设,而教师协会等地方教育机构 则支持校本课程开发[23]。 迄今为止,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且得益 于优良的教育传统,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埃格 尔斯顿(Eggleston)将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划分为了国家驱动和学校驱动的校本 课程开发两种形式,二者又分别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开发形式,旨在实现学校的育 人目标、满足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24]。 3. 美国 美国也是较早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联邦宪法》的 规定,美国联邦政府不得干涉各个州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各个州拥有自主管理教 育和课程的权限。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州的地方学区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基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条件开发课程,并指导学 校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和实施[2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在学校完善运动等 兴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也 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了上述的分权制国家,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一些集权制国家,如 日本、法国和以色列等,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也有所发展。例如 1973 年,法国 的教育部长发布通知,下放一定的权利给学校,允许各个学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 况安排 10%的课时[26]。 从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一开始起 着激励作用的教育口号,变成了具有实际意义、亟待发展的课程开发形式。各国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自主权的诉求。而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也在 尽可能地协调课程开发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国校本课 程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 1.中国香港和台湾 国内最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始于香港和台湾。受到英国政府的影响, 香港一直十分重视“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20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成 立了课程发展处,积极推动“课程剪裁计划”等多项课程设计项目的开展,并在 十年间完成了五百多项类型多样的校本课程设计刃。 台湾以往一直由教育部掌控着所有教务事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被引进台湾,与此同时一些号召“教育多样化、自由 化、民主化”的民间教改组织也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也由此 在台湾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各校应成立课程 委员会和课程小组”,这更是推动了台湾的许多学校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2。 总之,香港和台湾地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较为丰富的成 功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大陆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中国大陆 由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评价,我国大陆在建国初期采取 的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随者教育部将部分教育管理权 限下放至地方,上海和广州等地开始推进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直到21世纪初,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 课程管理上才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校本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文献检索,截止至2021 年6月19日,共检索到11572条结果,其中刊载于核心期刊及核心以上期刊的 文献共2715篇。由图2-1可以看出,1990年至1998年期间,校本课程主题文献 发表量只有寥寥几篇。而从1999年开始,校本课程主题文献发表量逐渐增加, 总体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趋势也大致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0 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自主权的诉求。而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也在 尽可能地协调课程开发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国校本课 程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 1. 中国香港和台湾 国内最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始于香港和台湾。受到英国政府的影响, 香港一直十分重视“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香港成 立了课程发展处,积极推动“课程剪裁计划”等多项课程设计项目的开展,并在 十年间完成了五百多项类型多样的校本课程设计[27]。 台湾以往一直由教育部掌控着所有教务事务,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被引进台湾,与此同时一些号召“教育多样化、自由 化、民主化”的民间教改组织也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也由此 在台湾兴起。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台湾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各校应成立课程 委员会和课程小组”,这更是推动了台湾的许多学校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28]。 总之,香港和台湾地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较为丰富的成 功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大陆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 中国大陆 由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评价,我国大陆在建国初期采取 的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教育部将部分教育管理权 限下放至地方,上海和广州等地开始推进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直到 21 世纪初,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 课程管理上才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校本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文献检索,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19 日,共检索到 11572 条结果,其中刊载于核心期刊及核心以上期刊的 文献共 2715 篇。由图 2-1 可以看出,1990 年至 1998 年期间,校本课程主题文献 发表量只有寥寥几篇。而从 1999 年开始,校本课程主题文献发表量逐渐增加, 总体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趋势也大致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相同。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了教育研究者备受 关注的领域。 人 图2-11990-2020年中国知网中“校本课程”主题文献发表量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其 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 价值和意义、条件和制约因素、评价以及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启示等。 其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研究,我国学者主要是从评价的主体和对象 以及评价的方式两方面展开的。林一钢强调应该重视内部评价,并对校本课程评 价主体、对象和目的进行了多元化的分析,构建了可供参考的校本课程评价框架 2。李臣之则提出了校本课程评价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强调评价方法应具有多元 特征,并介绍了公开展示和档案袋评定等具体可行的方法0。吴雪梅认为校本课 程评价方式应突破传统的学校评价体系,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形成性评价,并 强调评价过程应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山。总之,大部分学者都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应指向“持续发展”,其评价体系应是多层次、多元化 的,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并且都强调形成性评价和多种评价方 式相结合的重要性。 而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除了涌现出大量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案例, 我国部分学者还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经 验教训,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模式或策略。例如,郑志生基于我国校本课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1 相同。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了教育研究者备受 关注的领域。 图 2-1 1990~2020 年中国知网中“校本课程”主题文献发表量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其 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 价值和意义、条件和制约因素、评价以及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启示等。 其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研究,我国学者主要是从评价的主体和对象 以及评价的方式两方面展开的。林一钢强调应该重视内部评价,并对校本课程评 价主体、对象和目的进行了多元化的分析,构建了可供参考的校本课程评价框架 [29]。李臣之则提出了校本课程评价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强调评价方法应具有多元 特征,并介绍了公开展示和档案袋评定等具体可行的方法[30]。吴雪梅认为校本课 程评价方式应突破传统的学校评价体系,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形成性评价,并 强调评价过程应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31]。总之,大部分学者都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应指向“持续发展”,其评价体系应是多层次、多元化 的,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并且都强调形成性评价和多种评价方 式相结合的重要性。 而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除了涌现出大量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案例, 我国部分学者还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经 验教训,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模式或策略。例如,郑志生基于我国校本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程开发的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提出了系统认识、协同构建和过程优化的开发 策略B;杨静娟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建设的分析,总结了包括基于学校传 统文化、基于学校周边资源、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和基于主题拓展四种类型在内的 校本课程建构模式33。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学者多年来的努力探索下,我国关于校本课 程开发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均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这都为本研究的进行 奠定了基础。 二、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生物”和“校本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文 献和学位论文检索,截止至2021年6月19日,共检索到175条结果。接着,以 17版课标中选修课程的三个选题方向为分类依据,对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中生 物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课程主题进行了分类和数量统计,结果如图2-2所示。 由图可知,“现实生活应用”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多,“职业规划前瞻”方 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次之,而“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少。 29 实生活 学业发展鹅 图2-2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主题数量统计 “现实生活应用”方向的模块内容,如“健康生活”和“急救措施”,贴近 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门槛较低,可供教师和学校利用的课程 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多。“职业规划前瞻方向的 模块内容,如“职业病与防控”和“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 选择和就业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这类课程能够加深对某些职业领域的了解, 且该方向的模块内容一般不会涉及难度过高的知识,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 数量也较多。而“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模块内容,如“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神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2 程开发的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提出了系统认识、协同构建和过程优化的开发 策略[32];杨静娟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建设的分析,总结了包括基于学校传 统文化、基于学校周边资源、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和基于主题拓展四种类型在内的 校本课程建构模式[33]。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学者多年来的努力探索下,我国关于校本课 程开发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均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这都为本研究的进行 奠定了基础。 二、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生物”和“校本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文 献和学位论文检索,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19 日,共检索到 175 条结果。接着,以 17 版课标中选修课程的三个选题方向为分类依据,对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中生 物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课程主题进行了分类和数量统计,结果如图 2-2 所示。 由图可知,“现实生活应用”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多,“职业规划前瞻”方 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次之,而“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少。 图 2-2 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主题数量统计 “现实生活应用”方向的模块内容,如“健康生活”和“急救措施”,贴近 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门槛较低,可供教师和学校利用的课程 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最多。“职业规划前瞻”方向的 模块内容,如“职业病与防控”和“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 选择和就业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这类课程能够加深对某些职业领域的了解, 且该方向的模块内容一般不会涉及难度过高的知识,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 数量也较多。而“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模块内容,如“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神 29 18 9 32 0 5 10 15 20 25 30 3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经系统与疾病”和“干细胞与应用”,大部分是对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深化和应用,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对学校的设施条件、教师的专业储备和学生的 知识基础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较少。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的实践研究较少,具体案例还有待进一步扩充。因此,本研究参考“学业发展基 础”方向中的“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并基于脑科学进行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开发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经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具有其现实意义。 三、脑科学课程 人类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但直到20世纪0年代,随着分 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的确立,现代神经科学才开始崛起4。神 经科学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十分复杂,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因此,神经科学在20世纪中后 期快速发展起来,而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神经科学课程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率先设立神经科学专业、成立神经科学 系,使神经科学正式进入高等院校:0年代至80年代,欧美许多高等医学院开 始相继设立神经科学专业,大力开展神经科学教学:而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开设神经科学课程)。到目前为止,神经科学课程已经成为 了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脑科学”“神经科学”和“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 文献检索,截止至2021年6月19日,共检索到166条结果。其中,大部分文献 均发表于《基础医学教有》等医学、生物学或高等教育领域的期刊中。可见,脑 科学课程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授课对象大多为长学制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且 课时数一般超过80课时。高等院校中脑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 括脑细胞、突触传递、神经递质、脑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发育、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治疗以及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 等。另外,笔者对我国高等院校在脑科学课程中采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 了梳理和归纳,如表2-2所示。 13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3 经系统与疾病”和“干细胞与应用”,大部分是对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深化和应用,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对学校的设施条件、教师的专业储备和学生的 知识基础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开发案例数量较少。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学业发展基础”方向的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的实践研究较少,具体案例还有待进一步扩充。因此,本研究参考“学业发展基 础”方向中的“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并基于脑科学进行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开发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经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具有其现实意义。 三、脑科学课程 人类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分 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的确立,现代神经科学才开始崛起[34]。神 经科学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十分复杂,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因此,神经科学在 20 世纪中后 期快速发展起来,而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神经科学课程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率先设立神经科学专业、成立神经科学 系,使神经科学正式进入高等院校;70 年代至 80 年代,欧美许多高等医学院开 始相继设立神经科学专业,大力开展神经科学教学;而到了 80 年代中期,我国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开设神经科学课程[35]。到目前为止,神经科学课程已经成为 了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脑科学”“神经科学”和“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期刊 文献检索,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19 日,共检索到 166 条结果。其中,大部分文献 均发表于《基础医学教育》等医学、生物学或高等教育领域的期刊中。可见,脑 科学课程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授课对象大多为长学制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且 课时数一般超过 80 课时。高等院校中脑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 括脑细胞、突触传递、神经递质、脑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发育、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治疗以及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 等。另外,笔者对我国高等院校在脑科学课程中采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 了梳理和归纳,如表 2-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