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二、研究内容 (一)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校本课程开发、脑科学等相关概念,综述校本课程 开发、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和脑科学课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梳理校本课 程开发的开发模式、一般程序等,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开发“探索‘脑’的奥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基于对17版课标、学校环境和学生需求等的分析,完成“探索‘脑'的奥 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包括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编写课程讲义、撰写教学设计以及制定评价方案等环节。 (三)实施“探索‘脑’的奥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于上海市T学校中进行为期一学 期的教学实践,并利用制定好的评价方案检验课程实施效果,收集师生的反馈意 见。最后,总结本研究的课程开发成果,形成研究结论,并反思课程开发和实施 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课程开发过程、更好地实施课程提供建议。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总结与反思 五个阶段,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2所示。 相关机念为定☐ 文献研究法一东臂的”高中生物学校本保程开发理论研究] 「校本程开发等 分折环填和学生考求☐ 确定 文献研法 探索底的奥移高中生物学校本程开发 制定评价方 实封研究法 中生物宁校本课行炮 访谈法 生学平价 物学校本课程浮价 保白身评价 结友地☐ 图1-2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 二、研究内容 (一)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校本课程开发、脑科学等相关概念,综述校本课程 开发、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和脑科学课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梳理校本课 程开发的开发模式、一般程序等,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开发“探索‘脑’的奥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基于对 17 版课标、学校环境和学生需求等的分析,完成“探索‘脑’的奥 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包括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编写课程讲义、撰写教学设计以及制定评价方案等环节。 (三)实施“探索‘脑’的奥秘”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于上海市 T 学校中进行为期一学 期的教学实践,并利用制定好的评价方案检验课程实施效果,收集师生的反馈意 见。最后,总结本研究的课程开发成果,形成研究结论,并反思课程开发和实施 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课程开发过程、更好地实施课程提供建议。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总结与反思 五个阶段,具体研究思路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有关概念、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和课程 开发的一般模式等,对校本课程开发和脑科学形成科学、完整的认识,为本研究 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17版课标中“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的开设建议, 为制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等提供参考。另外,查阅脑科学的相关书籍和资 料,整理出与课程目标相关、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以便后续更好地选择和组 织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教学方案。 (二)问卷调查法 首先,在课程开发前发放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利用Excl整 理和分析数据,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其次,在课程实 施前后分别让学生进行一次纸笔测试,并利用SPSS软件检验学生的前后测成绩 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另外,在课程实施 结束后,通过线上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 (三)实践研究法 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完成之后,于上海市T学校中以选修拓展课程的形式 实施本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学生的反馈, 并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结束后,对学生学业和课程自身进行评价, 以检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最后,基于课程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对本研究进行 总结和反思,并为进一步改善本课程提供建议。 (四)访谈法 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根据拟定好的访谈提纲,对选修了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访 谈,以具体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施情况的看法和建议,为进一步改善本课程提供 参考。 (C)1994-0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有关概念、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和课程 开发的一般模式等,对校本课程开发和脑科学形成科学、完整的认识,为本研究 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 17 版课标中“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的开设建议, 为制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等提供参考。另外,查阅脑科学的相关书籍和资 料,整理出与课程目标相关、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以便后续更好地选择和组 织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教学方案。 (二)问卷调查法 首先,在课程开发前发放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利用 Excel 整 理和分析数据,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其次,在课程实 施前后分别让学生进行一次纸笔测试,并利用 SPSS 软件检验学生的前后测成绩 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另外,在课程实施 结束后,通过线上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 (三)实践研究法 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完成之后,于上海市 T 学校中以选修拓展课程的形式 实施本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学生的反馈, 并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结束后,对学生学业和课程自身进行评价, 以检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最后,基于课程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对本研究进行 总结和反思,并为进一步改善本课程提供建议。 (四)访谈法 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根据拟定好的访谈提纲,对选修了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访 谈,以具体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施情况的看法和建议,为进一步改善本课程提供 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 于1973年提出的阿。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又对这一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和 界定,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如表2-1所示。 表21国内外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年份学者或组织 内容概括 麦克米伦 指以学校为中心,由教职人员结合学校己有教有资源开展 1973年 (Mcmullen) 的课程发展工作。 斯基尔贝克 指学校的专家、教师等教有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规划进行 1976年 (Skilbeck) 安排、设计、实践和评价的过程网。 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自发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促 经济合作组织 1979年 (OECD) 进国家和地方重新分配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权责,从而使学 校获得课程管理和开发的行政自主权例。 指在实际的教育环境或情境中,作为知识传授者和教学创 凯尼(Keiny)和 1986年 韦斯(Weiss) 造者,数师能够踊跃参与其中,并进行互动和决策的一种 课程开发策略o。 指学校基于自身教育思想进行的,契合学校特点、条件的 2000年 吴刚平 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和校长等多方人员共 同参与的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指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地方、社区等的合作, 2000年 崔允谛 进行新编、加工、筛选教学素材或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以及确立评价机制的一切专业活动四。 指发生于学校,以国家课程纲要的基木理念和精神为指导, 以满足本校学生不同需求为目的,结合学校自身的性质、 2001年 徐玉珍 情况和资源,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和改进活动。 指学校根据国家教有方针,依据本校办学目标,基于学生 2002年 林一钢 需求分析,应用社会和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由教师进行的 课程开发过程。 如上表所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 下定义的视角也存在差异,有的从课程开发主体和场所的角度进行概念解读,有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 于 1973 年提出的[6]。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又对这一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和 界定,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国内外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年份 学者或组织 内容概括 1973 年 麦克米伦 (Mcmullen) 指以学校为中心,由教职人员结合学校已有教育资源开展 的课程发展工作[7]。 1976 年 斯基尔贝克 (Skilbeck) 指学校的专家、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规划进行 安排、设计、实践和评价的过程[8]。 1979 年 经济合作组织 (OECD) 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自发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促 进国家和地方重新分配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权责,从而使学 校获得课程管理和开发的行政自主权[9]。 1986 年 凯尼(Keiny)和 韦斯(Weiss) 指在实际的教育环境或情境中,作为知识传授者和教学创 造者,教师能够踊跃参与其中,并进行互动和决策的一种 课程开发策略[10]。 2000 年 吴刚平 指学校基于自身教育思想进行的,契合学校特点、条件的 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和校长等多方人员共 同参与的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11]。 2000 年 崔允漷 指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地方、社区等的合作, 进行新编、加工、筛选教学素材或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以及确立评价机制的一切专业活动[12]。 2001 年 徐玉珍 指发生于学校,以国家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为指导, 以满足本校学生不同需求为目的,结合学校自身的性质、 情况和资源,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和改进活动[13]。 2002 年 林一钢 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依据本校办学目标,基于学生 需求分析,应用社会和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由教师进行的 课程开发过程[14]。 如上表所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 下定义的视角也存在差异,有的从课程开发主体和场所的角度进行概念解读,有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的则从课程开发策略和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不同学者对于校本课程开发 过程中的“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和“学校成员共同参与”等原则基本都能够 达成共识。因此,笔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归纳如下:一是从场所的角度看,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心:二是从主体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 教师和学生等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决策,其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从课程 开发策略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和程序:四是从价值 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 化的需要。 因此,本研究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对学校情况和学生特点的分析, 教师等学校成员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完善等一系列活动的 持续、动态过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脑科学等概念 本研究基于脑科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此,笔者将对脑科学以 及与其相关的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进行概念梳理,从而更好地 把握脑科学的内容范畴,为后续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脑科学(Brain Science),是指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狭义地讲就是指 神经科学)。而神经科学(Neuroscience),是一门在分子、细胞、系统乃至心理 水平上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病理 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和多水平等特点。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和 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分析脑的生理结构,揭示感觉、运动、认知、意识、情绪和 学习等神经活动的规律,在不同水平上阐明各种神经活动的神经机制,以及阐明 精神性和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等。其最终目的在于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为 提高人类的感觉、运动、学习与记忆等方面的效率提供方向,并为更好地预防、 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可见,神经科学与人类的幸福生活息息 相关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常常被认 为与神经科学同义,但严格来说,神经生物学不包含神经科学中的临床神经病学 7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 的则从课程开发策略和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不同学者对于校本课程开发 过程中的“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和“学校成员共同参与”等原则基本都能够 达成共识。因此,笔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归纳如下:一是从场所的角度看,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心;二是从主体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 教师和学生等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决策,其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从课程 开发策略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和程序;四是从价值 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 化的需要。 因此,本研究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对学校情况和学生特点的分析, 教师等学校成员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完善等一系列活动的 持续、动态过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脑科学等概念 本研究基于脑科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此,笔者将对脑科学以 及与其相关的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进行概念梳理,从而更好地 把握脑科学的内容范畴,为后续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脑科学(Brain Science),是指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狭义地讲就是指 神经科学[15]。而神经科学(Neuroscience),是一门在分子、细胞、系统乃至心理 水平上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病理 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和多水平等特点[16]。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和 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分析脑的生理结构,揭示感觉、运动、认知、意识、情绪和 学习等神经活动的规律,在不同水平上阐明各种神经活动的神经机制,以及阐明 精神性和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等。其最终目的在于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为 提高人类的感觉、运动、学习与记忆等方面的效率提供方向,并为更好地预防、 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可见,神经科学与人类的幸福生活息息 相关。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常常被认 为与神经科学同义,但严格来说,神经生物学不包含神经科学中的临床神经病学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l7。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一门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水平 对感知觉、意识、决策、情绪、语言和学习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进行研 究的学科,故其应包含于神经科学。 综上梳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含义基本相同,二者经常可以替换使用,而 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则都属于广义的脑科学(神经科学)范畴。本研究基 于脑科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故将课程的具体名称确定为“探索‘脑' 的奥秘”。另外,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脑科学(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 经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均可作为参考。 第二节研究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 (一)国外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美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反对 中央集中的全国民主运动,这一股民主思潮对教有界也产生了冲击,自下而上的 课程改革模式应运而生,学校也开始呼吁自主的课程管理权。另外,“教师是 一个专业工作者,应当拥有专业自主权”的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也被明确提 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恰好回应了学校和教师对自主权的呼声o。由此,西方 国家兴起了一场旨在将权利下放至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由于政治体 制和教育制度不同,各个国家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模式和历程也有所差异。 1,澳大利亚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认识到以往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之后,澳大 利亚许多州教有局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广泛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例如成立课程咨询 委员会和建立课程开发中心,督促学校自主选择和开发校本化的课程,同时推动 澳大利亚各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山。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师对课程开发和选择的 参与水平较高: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部分而非全部工作:三是校本课程开 发涵盖的范畴较广,包括新编、改编和选择:四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校本课程 开发中均承担了不同的责任等2。 (C)1994-202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8 [17]。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一门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水平 对感知觉、意识、决策、情绪、语言和学习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进行研 究的学科,故其应包含于神经科学[18]。 综上梳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含义基本相同,二者经常可以替换使用,而 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则都属于广义的脑科学(神经科学)范畴。本研究基 于脑科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故将课程的具体名称确定为“探索‘脑’ 的奥秘”。另外,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脑科学(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 经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均可作为参考。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 (一)国外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以美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反对 中央集中的全国民主运动,这一股民主思潮对教育界也产生了冲击,自下而上的 课程改革模式应运而生,学校也开始呼吁自主的课程管理权[19]。另外,“教师是 一个专业工作者,应当拥有专业自主权”的观点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也被明确提 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恰好回应了学校和教师对自主权的呼声[20]。由此,西方 国家兴起了一场旨在将权利下放至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由于政治体 制和教育制度不同,各个国家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模式和历程也有所差异。 1. 澳大利亚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在认识到以往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之后,澳大 利亚许多州教育局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广泛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例如成立课程咨询 委员会和建立课程开发中心,督促学校自主选择和开发校本化的课程,同时推动 澳大利亚各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21]。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师对课程开发和选择的 参与水平较高;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部分而非全部工作;三是校本课程开 发涵盖的范畴较广,包括新编、改编和选择;四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校本课程 开发中均承担了不同的责任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