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吗?我要说的东西的的确确是值得夸耀的,很值得夸口的。它不是别 的,而是这大地,整个地球!”鸽子边说边高傲地展开翅膀,它立足不稳,险些 栽进后面的扁柏丛里。 可是我要大地有什么用呢?”她说,这时候一泓泪水已含在她的眼里,她 几乎哭起来,因为那鸽子在逗弄她 “瞧,你自己瞧!”那鸽子暴躁地叫着。 “你既不知道人家送你什么,也不情愿接受人家给你的礼物。实际上,早在许多 年前你第一次过生日的时候就得到了它。但是你的父母当时说,对你来说嘛,还 是等一等更好。这样一来,地球殷切地等了你多年,它以为你总有一天会想到它 的。然而你却没有,直到现在我再次慷慨大方地把它送给你时,你还是不愿笑纳 它太大了,是不是?放不进抽屉里。你要大地究竟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在它的怀 抱里生活,生活—一我说的是生活!我的礼物太妙了,简直太美了。好了,他们 要关门了,你还是快走吧。你以为我愿意守在这里看着你一整夜吗?”那鸽子再 也不吭声,又去聚精会神地默读墓碑上死者的生卒年月和姓名了。 在公墓外边,车水马龙,煕熙攘攘,人间充满了音乐和油煎饼,还有用粉红纸包 装、彩带缠绕、插着松枝的礼物。所有松树都好像要去参加化装舞会的人们一样, 被打扮得异常美丽。安娜,那位郁郁寡欢的姑娘站在那里,双手抚摩着自行车, 突然之间,空气变得清新宜人,那姑娘弯下身去,把手放在大地上说:“谢谢, 谢谢,我愿意要你。 当她骑着自行车顺着街道驶去时,那马路说道:“祝你圣诞节快乐!” (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围绕着安娜的转变展开,情节的进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悬念,激 发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 B.文章对安娜这一人物的刻画着墨不多,但是她那自怜自艾,沉浸于过往的不 幸遭遇不能自拔的形象依然跃然纸上 C.文章描写了墓园外圣诞节繁华热闹的氛围,点出了人们在圣诞节喜气洋洋的 心情,购买圣诞礼物的喜悦,反衬出安娜的孤单。 D.大理石鸽子教导安娜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活,不要靠往事生存,安娜最终领 会了它的意思,准备迎接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E.小说的最后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用拟人的手法,借马路之口说出了安娜的 转变;其次也预示着安娜将开始新的生活。 1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小说以“大理石鸽子”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推销伦敦 尚之 如今,约翰逊俨然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明星市长之一,连印度贫民窟的孩子都知道 这个有着一头不羁金发的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出 现一改伦敦在世人心目中固有的严肃、刻板面孔,变得柔和、亲切,魅力四射。 他的“营销术”其实很简单:推销自己,就是推销伦敦。才放弃美国公民身份 父母都是英国人,均出身名门,族谱可追溯到汉诺威英王乔治二世,先辈中高官
“没有吗?我要说的东西的的确确是值得夸耀的,很值得夸口的。它不是别 的,而是这大地,整个地球!”鸽子边说边高傲地展开翅膀,它立足不稳,险些 栽进后面的扁柏丛里。 “可是我要大地有什么用呢?”她说,这时候一泓泪水已含在她的眼里,她 几乎哭起来,因为那鸽子在逗弄她。 “瞧,你自己瞧!”那鸽子暴躁地叫着。 “你既不知道人家送你什么,也不情愿接受人家给你的礼物。实际上,早在许多 年前你第一次过生日的时候就得到了它。但是你的父母当时说,对你来说嘛,还 是等一等更好。这样一来,地球殷切地等了你多年,它以为你总有一天会想到它 的。然而你却没有,直到现在我再次慷慨大方地把它送给你时,你还是不愿笑纳。 它太大了,是不是?放不进抽屉里。你要大地究竟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在它的怀 抱里生活,生活——我说的是生活!我的礼物太妙了,简直太美了。好了,他们 要关门了,你还是快走吧。你以为我愿意守在这里看着你一整夜吗?”那鸽子再 也不吭声,又去聚精会神地默读墓碑上死者的生卒年月和姓名了。 在公墓外边,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间充满了音乐和油煎饼,还有用粉红纸包 装、彩带缠绕、插着松枝的礼物。所有松树都好像要去参加化装舞会的人们一样, 被打扮得异常美丽。安娜,那位郁郁寡欢的姑娘站在那里,双手抚摩着自行车。 突然之间,空气变得清新宜人,那姑娘弯下身去,把手放在大地上说:“谢谢, 谢谢,我愿意要你。” 当她骑着自行车顺着街道驶去时,那马路说道:“祝你圣诞节快乐!”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围绕着安娜的转变展开,情节的进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悬念,激 发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 B.文章对安娜这一人物的刻画着墨不多,但是她那自怜自艾,沉浸于过往的不 幸遭遇不能自拔的形象依然跃然纸上。 C.文章描写了墓园外圣诞节繁华热闹的氛围,点出了人们在圣诞节喜气洋洋的 心情,购买圣诞礼物的喜悦,反衬出安娜的孤单。 D.大理石鸽子教导安娜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活,不要靠往事生存,安娜最终领 会了它的意思,准备迎接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E.小说的最后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用拟人的手法,借马路之口说出了安娜的 转变;其次也预示着安娜将开始新的生活。 1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 分) 15.小说以“大理石鸽子”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5 题 推销伦敦 尚之 如今,约翰逊俨然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明星市长之一,连印度贫民窟的孩子都知道, 这个有着一头不羁金发的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出 现一改伦敦在世人心目中固有的严肃、刻板面孔,变得柔和、亲切,魅力四射。 他的“营销术”其实很简单:推销自己,就是推销伦敦。才放弃美国公民身份。 父母都是英国人,均出身名门,族谱可追溯到汉诺威英王乔治二世,先辈中高官
频出,也不乏富商巨贾。他曾自称是“超市里的一罐蜂蜜”,身上混杂着英国、 法国、土耳其、犹太人的血统,是一个天然的“文化熔炉”。这大概能解释他为 什么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共同点,与谁都有一种自然的亲近。上世 纪70年代初,父亲出任欧盟委员会官员,全家迁往布鲁塞尔。不久,父母离婚, 约翰逊回到英国,就读著名的伊顿公学,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其间 结交了一帮密友,日后都是社会名流,包括戴安娜王妃的弟弟查尔斯·斯宾塞和 未来的首相卡梅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顾问,可短短一个星期就不 干了,因为“面对一堆利润增长模型的幻灯片,我实在无法保持头脑清醒”。之 后,他进入新闻界,从《泰晤士报》实习记者做起,一路顺风顺水,直至《旁观 者》杂志主编,出版了个人文集、历史著作、政治小说等7本专著,还在BBC 主持一档访谈类节目,凭借卓越的搞笑天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2001年,他 开始涉足政界,先后当过下院议员、保守党副主席、“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等职 务,虽然也算年轻有为,但总好似在别人的大戏里跑龙套。这也难怪,像他这样 个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人,以传统眼光判断,怎么也不适合搞政治。清点 下他做过的“糗事”,简直有一箩筐:在自己的婚礼上,他错穿了别人的裤子, 丢失了结婚戒指;头版的大标题中,他错把“足球”写成“橄榄球”;2004年, 被伊拉克绑架的人质肯·比格利遇害,《旁观者》杂志发表社论批评其家乡利物 浦沉溺于“受害者的境遇”,作为主编,他被勒令向全城道歉;2006年,他在 专栏文章中暗示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同类相食、族长屠杀”著称,不得不向整个 国家道歉……随着“失言-道歉”的一次次循环上演,约翰逊的“大嘴巴”声名 远扬,只要他一出场,媒体就等着看笑话。2008年竞选伦敦市长,约翰逊是作 为保守党内第六号人选出战,属于“备胎的备胎”。要不是前面几位纷纷出了状 况,这个重任绝对落不到他肩上。为防“言多必失”,保守党请来的澳大利亚选 举战略大师林顿·克洛斯比刻意减少主流印刷媒体对他的采访,代之以简单随意 的电台访谈。工党显然没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对其凌乱的发型、风流往事、电 视搞笑节目极尽嘲讽。约翰逊也不介意自己“傻冒”的定位,一如既往地插科打 诨,有啥说啥。结果,哀兵必胜的“自损”战术将他的所有短板变成优势,“错 位”的政治形象反倒令人耳目一新,一场本无悬念的竞选发生了奇妙的逆转,约 翰逊以多出对手百万票数当选伦敦市长。对于自己的“意外”胜出,他说:“我 不能做到特别‘政治正确’,所以我选择反映我看到的生活真实。”卡梅伦说: “虽然我和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我明白,他是在做自己。”下一站,首相 如果说2008年的胜选多少出于选民的“尝新”心理,那么2012年的连任就不得 不说是约翰逊实力的证明了。“伦敦”和“鲍里斯”的“捆绑销售”获得了双 嬴。如今,约翰逊是英国政界炙手可热的“明日之星”,是极少数可以用名字为 指代的政客之一。很多人认为,他将取代卡梅伦成为保守党党魁,甚至成为未来 首相。著名金融家彼得·霍尔如此评价约翰逊:“如果英国经济陷入深度萧条, 他将是合适的领导者,因为他身上表现出自信、乐观,拥有和丘吉尔一样鼓舞人 心的力量。”对于民众的热切期望,约翰逊显得十分冷静,称自己成为首相的 几率“好比飞盘削掉脑袋,或者在火星上遇见猫王”。看起来,他似乎对首相之 位没有奢望,但这并不代表他对仕途没有野心,正如昔日一位同事所言:“他和 所有政治家或记者一样,既多愁善感,又野心勃勃,希望尽一切可能达到顶峰。” 从小,他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和弟弟妹妹们比赛乒乓球、玩智力游戏时,总 要争第一。别人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要当世界之王。”上大学时,为了 竞选学生会主席,他不惜暂时抛弃对保守党的忠诚,投靠当时更时髦的社会民主
频出,也不乏富商巨贾。他曾自称是“超市里的一罐蜂蜜”,身上混杂着英国、 法国、土耳其、犹太人的血统,是一个天然的“文化熔炉”。这大概能解释他为 什么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共同点,与谁都有一种自然的亲近。上世 纪 70 年代初,父亲出任欧盟委员会官员,全家迁往布鲁塞尔。不久,父母离婚, 约翰逊回到英国,就读著名的伊顿公学,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其间 结交了一帮密友,日后都是社会名流,包括戴安娜王妃的弟弟查尔斯·斯宾塞和 未来的首相卡梅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顾问,可短短一个星期就不 干了,因为“面对一堆利润增长模型的幻灯片,我实在无法保持头脑清醒”。之 后,他进入新闻界,从《泰晤士报》实习记者做起,一路顺风顺水,直至《旁观 者》杂志主编,出版了个人文集、历史著作、政治小说等 7 本专著,还在 BBC 主持一档访谈类节目,凭借卓越的搞笑天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2001 年,他 开始涉足政界,先后当过下院议员、保守党副主席、“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等职 务,虽然也算年轻有为,但总好似在别人的大戏里跑龙套。这也难怪,像他这样 一个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人,以传统眼光判断,怎么也不适合搞政治。清点一 下他做过的“糗事”,简直有一箩筐:在自己的婚礼上,他错穿了别人的裤子, 丢失了结婚戒指;头版的大标题中,他错把“足球”写成“橄榄球”;2004 年, 被伊拉克绑架的人质肯·比格利遇害,《旁观者》杂志发表社论批评其家乡利物 浦沉溺于“受害者的境遇”,作为主编,他被勒令向全城道歉;2006 年,他在 专栏文章中暗示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同类相食、族长屠杀”著称,不得不向整个 国家道歉……随着“失言-道歉”的一次次循环上演,约翰逊的“大嘴巴”声名 远扬,只要他一出场,媒体就等着看笑话。 2008 年竞选伦敦市长,约翰逊是作 为保守党内第六号人选出战,属于“备胎的备胎”。要不是前面几位纷纷出了状 况,这个重任绝对落不到他肩上。为防“言多必失”,保守党请来的澳大利亚选 举战略大师林顿·克洛斯比刻意减少主流印刷媒体对他的采访,代之以简单随意 的电台访谈。工党显然没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对其凌乱的发型、风流往事、电 视搞笑节目极尽嘲讽。约翰逊也不介意自己“傻冒”的定位,一如既往地插科打 诨,有啥说啥。结果,哀兵必胜的“自损”战术将他的所有短板变成优势,“错 位”的政治形象反倒令人耳目一新,一场本无悬念的竞选发生了奇妙的逆转,约 翰逊以多出对手百万票数当选伦敦市长。对于自己的“意外”胜出,他说:“我 不能做到特别‘政治正确’,所以我选择反映我看到的生活真实。”卡梅伦说: “虽然我和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我明白,他是在做自己。” 下一站,首相? 如果说 2008 年的胜选多少出于选民的“尝新”心理,那么 2012 年的连任就不得 不说是约翰逊实力的证明了。“伦敦”和“鲍里斯”的“捆绑销售”获得了双 赢。如今,约翰逊是英国政界炙手可热的“明日之星”,是极少数可以用名字为 指代的政客之一。很多人认为,他将取代卡梅伦成为保守党党魁,甚至成为未来 首相。著名金融家彼得·霍尔如此评价约翰逊:“如果英国经济陷入深度萧条, 他将是合适的领导者,因为他身上表现出自信、乐观,拥有和丘吉尔一样鼓舞人 心的力量。” 对于民众的热切期望,约翰逊显得十分冷静,称自己成为首相的 几率“好比飞盘削掉脑袋,或者在火星上遇见猫王”。看起来,他似乎对首相之 位没有奢望,但这并不代表他对仕途没有野心,正如昔日一位同事所言:“他和 所有政治家或记者一样,既多愁善感,又野心勃勃,希望尽一切可能达到顶峰。” 从小,他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和弟弟妹妹们比赛乒乓球、玩智力游戏时,总 要争第一。别人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要当世界之王。”上大学时,为了 竞选学生会主席,他不惜暂时抛弃对保守党的忠诚,投靠当时更时髦的社会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