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5届高三第四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14.12.15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西都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3)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离骚》)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其间旦暮闻何物?。(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 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 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 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 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 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 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 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 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 见知待。 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 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 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 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 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 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 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B.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最终 C.今且宜勒大将勒:约束 D.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别:另外 3.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②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福建省福州市 2015 届高三第四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2014.12.15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望西都,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3)芳与泽其杂糅兮, 。 (屈原《离骚》)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李白《蜀道难》) (5)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 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 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 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 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 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 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 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 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 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 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 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 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 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 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 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 假:代理 B.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竟:最终 C.今且宜勒大将 勒:约束 D.别命偏师,精卒数千 别:另外 3.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 分) ①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②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③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 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 举击溃了叛军。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 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 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3分) (2)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晚望【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 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李玉亭见到赵伯韬之后,心里很踌躇,既想不辱吴荪甫所付托的使命,又不 想得罪赵伯韬。经过一番交谈,未探得赵伯韬的口风,反而被赵伯韬一口道破来 访的目的。《子夜》 B.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 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吞并计划。吴荪甫只有屈服,携妻子离开上海。 《子夜》 C.“难怪你忽然对两位姑妈恋恋不舍,在她们家住了一个礼拜。”申包克看到 卡秋莎,对涅赫柳多夫说。“我要是处在你的地位,也不肯走了。真迷人!”涅 赫柳多夫以为申包克猜到他同玛斯洛娃的关系,这使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复 活》 D.玛斯洛娃在监狱见到第一次来探监的涅赫柳多夫,把他当作风月场上的男人, 向他要钱,之后又几次向他要钱。后来是因为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而感动 她,使她重新爱上她。但最后为了不拖累涅赫柳多夫,她还是决定和西蒙松结婚 《复活》
③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 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 一举击溃了叛军。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 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 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3 分) (2)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⑴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 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 分) ⑵ 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0 分) 7.下列各项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李玉亭见到赵伯韬之后,心里很踌躇,既想不辱吴荪甫所付托的使命,又不 想得罪赵伯韬。经过一番交谈,未探得赵伯韬的口风,反而被赵伯韬一口道破来 访的目的。《子夜》 B.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 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吞并计划。吴荪甫只有屈服,携妻子离开上海。 《子夜》 C.“难怪你忽然对两位姑妈恋恋不舍,在她们家住了一个礼拜。”申包克看到 卡秋莎,对涅赫柳多夫说。“我要是处在你的地位,也不肯走了。真迷人!”涅 赫柳多夫以为申包克猜到他同玛斯洛娃的关系,这使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复 活》 D.玛斯洛娃在监狱见到第一次来探监的涅赫柳多夫,把他当作风月场上的男人, 向他要钱,之后又几次向他要钱。后来是因为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而感动 她,使她重新爱上她。但最后为了不拖累涅赫柳多夫,她还是决定和西蒙松结婚。 《复活》
E.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复活了的涅赫留多夫认为土地和水、空气一样,不应成 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于是他乘火车去库兹明,以便宜地租把土地分给农民,农 民们马上接受了他的方案,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满意。《复活》 8.简答题。(5分) “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 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三 国演义》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所说的“两个人”指谁?他为何献此计?献计之后又发生 了什么?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 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 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 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 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 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 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 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 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 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 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 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 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于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 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 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 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 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
E.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复活了的涅赫留多夫认为土地和水、空气一样,不应成 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于是他乘火车去库兹明,以便宜地租把土地分给农民,农 民们马上接受了他的方案,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满意。《复活》 8.简答题。(5 分) “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 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三 国演义》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所说的“两个人”指谁?他为何献此计?献计之后又发生 了什么?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 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 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 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 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 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 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 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 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 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 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 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 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 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 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于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 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 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 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 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
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 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 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 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 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选自《博览群书》2003.5) 1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1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 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 极意义。 12.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 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 的看法。(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古渡朱以撒 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 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 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 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 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 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欺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 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 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嬴得阵阵惊叹 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 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 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 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 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 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 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 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 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1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 (3 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1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 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 极意义。 12.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 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 的看法。(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古 渡 朱以撒 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 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 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 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 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 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欺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 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 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 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 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 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 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 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 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 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 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 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 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 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 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 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 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 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 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昵!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 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 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 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 《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 景里—一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髙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 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 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 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 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 没有时代特征的片予来,让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 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 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 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 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古渡有作者“曾经过往的日子”的印记,它承载着留念的生存理念和生活理 想,所以封存在作者的“记忆仓库里” B.开篇细致抒写充满生机和喧哗的古渡,表达对“古渡苍老”、“悄悄逝去” 的感伤,与下文“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的所见作铺垫和对比。 C.“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作 者以观看黑白影片《鸡毛信》为例是为了突出自己对旧片重拍的看法 D.“古渡”寄托着作者对记忆中美好、纯朴生活的恋恋不舍,如今虽然已经废 弃,但却泛起作者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E.本篇散文抒写作者对古朴“古渡”的怀念,雅致的语言使文章散发出怀旧的 幽幽情思,富有哲思的语言又使文章深蕴哲理的意味 14.画线句“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请指出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 (分)
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 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 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 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 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 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 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 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 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 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 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 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 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 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 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 《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 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 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 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 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 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 没有时代特征的片予来,让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 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 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 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 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古渡有作者“曾经过往的日子”的印记,它承载着留念的生存理念和生活理 想,所以封存在作者的“记忆仓库里”。 B.开篇细致抒写充满生机和喧哗的古渡,表达对“古渡苍老”、“悄悄逝去” 的感伤,与下文“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的所见作铺垫和对比。 C.“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作 者以观看黑白影片《鸡毛信》为例是为了突出自己对旧片重拍的看法。 D.“古渡”寄托着作者对记忆中美好、纯朴生活的恋恋不舍,如今虽然已经废 弃,但却泛起作者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E.本篇散文抒写作者对古朴“古渡”的怀念,雅致的语言使文章散发出怀旧的 幽幽情思,富有哲思的语言又使文章深蕴哲理的意味。 14.画线句“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请指出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