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 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 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 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依据, 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研究清代学术 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 失、漏略、讹误又在所难免,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仅举数例,以见 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 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 实际经历。正因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 “终身以为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也不准确。传称:“同治十 年,从祀文庙。”其实,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 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字不实。 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 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此传源出曾国 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 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 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 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晩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 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 举足轻重,不可轻率下笔。然而此传则疏于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 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亦似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 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 作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29。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 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二年,戴少惠27岁,确为忘 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 无从谈起。疑系张冠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 云“以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才避仇北 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 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 序》,说得非常清楚
湖北省 2016-2017 学年高一下学期 5 月阶段检测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 284 人,第四卷依《明史》旧 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 11 人。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 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 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依据, 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研究清代学术 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 失、漏略、讹误又在所难免,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仅举数例,以见 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 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 实际经历。正因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 “终身以为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也不准确。传称:“同治十一 年,从祀文庙。”其实,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 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字不实。 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 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此传源出曾国 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 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 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 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 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 举足轻重,不可轻率下笔。然而此传则疏于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 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亦似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 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 作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 29。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 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二年,戴少惠 27 岁,确为忘 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 无从谈起。疑系张冠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 云“以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才避仇北 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 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 序》,说得非常清楚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拒不入传,则已 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结撰信史,已是 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300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据,总体上是可 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疏失大意所致, 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被误作沈彤,实 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曾国藩误记作 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D.第⑧段提岀策略,建议另起炉灶,重写清代儒林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11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非《清史稿 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客观上集体创作, 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而却被记为戍守辽东,这是作传者有 意为颜元隐讳,这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 D.《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龄一岁之误,但 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喝茶 杨绛 ①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 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 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 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 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 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 Dr 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 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一一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拒不入传,则已 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结撰信史,已是 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 300 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据,总体上是可 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 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疏失大意所致, 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 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被误作沈彤,实 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 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曾国藩误记作 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 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D. 第⑧段提出策略,建议另起炉灶,重写清代儒林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 11 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非《清史稿》 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 《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客观上集体创作,、 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 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而却被记为戍守辽东,这是作传者有 意为颜元隐讳,这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 D. 《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龄一岁之误,但 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喝 茶 杨绛 ①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 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 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 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 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 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 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 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
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 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 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 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 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②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 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 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 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 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 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 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 茶中诗味 ③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 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 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 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 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 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 bewi 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 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 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④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 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 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 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 喝吧。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作者引用1660年茶叶广告和庞德戈博士做的茶叶广告,其用意相同, 有重复之嫌,去掉一处不影响文章的完整。 B.西方人品味不出茶叶的甘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茶甜微淡,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 C.茶不但能驱疲健体,减肥旺神,还能解口渴,填腹饥,甚至能陶冶情操,触 动诗情,产生清澈的作品。 D.符昭远之所以在茶中加酒,理由是他认为茶的形态过冷,完全不符合和美之 道,他甚至揶揄茶为冷面草, E.本文语言幽默,在从容不迫的节奏中表达作者对茶的喜爱,内容上旁征博引, 既有历史厚重感,还有世界大视野。 英国作家说,“茶只能产生散文”。请分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4分)
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 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 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 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 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②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 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 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 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 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 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 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 茶中诗味。 ③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 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 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 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 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 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 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 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④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 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 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 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 喝吧。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第①段,作者引用 1660 年茶叶广告和庞德戈博士做的茶叶广告,其用意相同, 有重复之嫌,去掉一处不影响文章的完整。 B. 西方人品味不出茶叶的甘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茶甜微淡,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 C. 茶不但能驱疲健体,减肥旺神,还能解口渴,填腹饥,甚至能陶冶情操,触 动诗情,产生清澈的作品。 D. 符昭远之所以在茶中加酒,理由是他认为茶的形态过冷,完全不符合和美之 道,他甚至揶揄茶为冷面草。 E.本文语言幽默,在从容不迫的节奏中表达作者对茶的喜爱,内容上旁征博引, 既有历史厚重感,还有世界大视野。 5. 英国作家说,“茶只能产生散文”。请分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4 分)
6.本文在结构上像一首律诗,也有起承转合,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穴处者”司马光 晏建怀 宋神宗时期的宣徽使王拱辰,花巨资在西京洛阳建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建了三 层,其亭台楼阁之多,奇花异草之盛,一时成为洛阳之冠。当时,与王拱辰同朝 为官的司马光,也在洛阳居住。不过,王拱辰的宅子位于富人区,器宇轩昂,而 司马光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 夏天酷暑难当,便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其间,埋头著作,寒碜而又 另类,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到宋神宗时期,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承平日久,侈风渐起。司马光曾 回忆说,数十年前,时任群牧判官的父亲司马池,每次招待同僚或朋友,酒是市 场上随便买的,下酒菜仅限于肉酱、干肉、菜羹几样,水果仅止于梨、枣、柿之 类,酒薄意尽,食少情深,主人没有压力和负担,客人也绝无鄙薄。而如今,则 豪华相尚,俭陋相訾,酒若不是宫廷玉液,下酒菜若不是山珍海味,水果若不是 琳琅满目,竟然羞于请客。士大夫万一要请客,往往提前数月准备,广寻佳酿, 遍搜珍禽,准备足够充分之后,才敢发请柬。倘不如此,人家不特会耻笑为小气, 朋友也会渐行渐远,越来越少,最后门前冷落鞍马稀。 相对于日益奢侈的世风,“穴处者”司马光却一直固守底线,显得简朴、节约乃 至吝啬。他性情淡泊,不喜奢华,深深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小时 候逢年过节,长辈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他常常害羞到脸红,坚持脱下不穿。步 入仕途后,他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宰相。大 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给他的赏赐一一这种 名正言顺的“私有财产”,作为单位的办公开支。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宋仁宗在位时,每年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折合百余万两之巨。当时还是谏官 的司马光三次上书说:“国有大忧,中外窘迫,在这财力困乏之际,不宜过度赏 赐,实在必要的,应准许大臣用赏赐所得,捐献于营建山陵之用。”宋仁宗没有 同意他的建议,继续大把花钱施恩。于是,司马光便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 宝,拿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费用,或接济亲友 皇帝赏赐多,工资津贴高,灰色收入足,宋朝士大夫生活十分宽裕。俗话说,“饱 暖思淫欲”,纳妾蓄妓,一时成为风尚。但司马光生性恬淡,不好声色,恪守“贫
6. 本文在结构上像一首律诗,也有起承转合,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穴处者”司马光 晏建怀 宋神宗时期的宣徽使王拱辰,花巨资在西京洛阳建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建了三 层,其亭台楼阁之多,奇花异草之盛,一时成为洛阳之冠。当时,与王拱辰同朝 为官的司马光,也在洛阳居住。不过,王拱辰的宅子位于富人区,器宇轩昂,而 司马光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 夏天酷暑难当,便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其间,埋头著作,寒碜而又 另类,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到宋神宗时期,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承平日久,侈风渐起。司马光曾 回忆说,数十年前,时任群牧判官的父亲司马池,每次招待同僚或朋友,酒是市 场上随便买的,下酒菜仅限于肉酱、干肉、菜羹几样,水果仅止于梨、枣、柿之 类,酒薄意尽,食少情深,主人没有压力和负担,客人也绝无鄙薄。而如今,则 豪华相尚,俭陋相訾,酒若不是宫廷玉液,下酒菜若不是山珍海味,水果若不是 琳琅满目,竟然羞于请客。士大夫万一要请客,往往提前数月准备,广寻佳酿, 遍搜珍禽,准备足够充分之后,才敢发请柬。倘不如此,人家不特会耻笑为小气, 朋友也会渐行渐远,越来越少,最后门前冷落鞍马稀。 相对于日益奢侈的世风,“穴处者”司马光却一直固守底线,显得简朴、节约乃 至吝啬。他性情淡泊,不喜奢华,深深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小时 候逢年过节,长辈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他常常害羞到脸红,坚持脱下不穿。步 入仕途后,他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宰相。大 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给他的赏赐——这种 名正言顺的“私有财产”,作为单位的办公开支。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宋仁宗在位时,每年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折合百余万两之巨。当时还是谏官 的司马光三次上书说:“国有大忧,中外窘迫,在这财力困乏之际,不宜过度赏 赐,实在必要的,应准许大臣用赏赐所得,捐献于营建山陵之用。”宋仁宗没有 同意他的建议,继续大把花钱施恩。于是,司马光便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 宝,拿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费用,或接济亲友。 皇帝赏赐多,工资津贴高,灰色收入足,宋朝士大夫生活十分宽裕。俗话说,“饱 暖思淫欲”,纳妾蓄妓,一时成为风尚。但司马光生性恬淡,不好声色,恪守“贫
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纳妾、不蓄妓,一生只娶一个妻子。他与 张氏结发三十余年,始终相敬如宾。因为没有生育,张氏甚急,背地给他买了 妾,他敬谢不敏。为续后,他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 司马光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赏赐颇多,却始终恶衣菲食,不留余财。有朋 友写信向他借五十万钱,说那不过是他卖掉一个婢女的小钱。司马光看了回信说 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后来,张 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 入土为安。 在同僚们把皇帝的赏赐、门生的孝敬纷纷用来置豪宅、买名车、“养小三”的时 候,司马光却始终与奢华世风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几近不可理喻的程度。正如他 在《训俭示康》中所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虽然淡 泊简朴,但就是在洛阳的十年穷日子里,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近四百万字的 历史巨著,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提到的王拱辰的住宅豪奢,既是北宋中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也能暴 露出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也是为写传主作一个有力的铺垫。 B.上疏建议仁宗皇帝要节制赏赐额度,还建议准许臣工捐献赏赐所得,司马光 此举需要极大的勇气,可能引发皇帝和同僚两方面的不满。 C.宋朝官员待遇丰厚,司马光又是位极人臣,手握大权,却能不从流俗,做到 不纳妾,不蓄妓,不买婢,不奢靡。 结发爱妻去世,司马光需要变卖田产才能安葬她,司马光节以修身,俭以持 家的风范,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喻。 8.司马光的节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请结合文本和相关 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纳妾、不蓄妓,一生只娶一个妻子。他与 张氏结发三十余年,始终相敬如宾。因为没有生育,张氏甚急,背地给他买了一 妾,他敬谢不敏。为续后,他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 司马光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赏赐颇多,却始终恶衣菲食,不留余财。有朋 友写信向他借五十万钱,说那不过是他卖掉一个婢女的小钱。司马光看了回信说: “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后来,张 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 入土为安。 在同僚们把皇帝的赏赐、门生的孝敬纷纷用来置豪宅、买名车、“养小三”的时 候,司马光却始终与奢华世风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几近不可理喻的程度。正如他 在《训俭示康》中所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虽然淡 泊简朴,但就是在洛阳的十年穷日子里,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近四百万字的 历史巨著,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开篇提到的王拱辰的住宅豪奢,既是北宋中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也能暴 露出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也是为写传主作一个有力的铺垫。 B. 上疏建议仁宗皇帝要节制赏赐额度,还建议准许臣工捐献赏赐所得,司马光 此举需要极大的勇气,可能引发皇帝和同僚两方面的不满。 C. 宋朝官员待遇丰厚,司马光又是位极人臣,手握大权,却能不从流俗,做到 不纳妾,不蓄妓,不买婢,不奢靡。 D. 结发爱妻去世,司马光需要变卖田产才能安葬她,司马光节以修身,俭以持 家的风范,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喻。 8. 司马光的节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9. 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请结合文本和相关 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