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务策划理论来源 基本要求: 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务策划的理论来源,使学生了解策划起源于中国智慧 的事实,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历史、文化、政治、哲学、谋略等知识,为商务策划 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慧与谋略等知识。 基本概念: (1)谋略(2)孙子兵法(3)中国哲学思维 重点与难点: 1.中国哲学思维的几个特性2.中国特有的智谋 第1节中国古代智慧 一、周易 追求现代不是从西方抱过来一堆新名词就了事,在我们祖先埋骨的地方,也 有一些蒙尘的舍利子。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本土智慧,仍然在尘封的角落里发出耀 眼的光芒。 策划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概念。说它古老,是因为策划古已有之:说它新鲜, 是因为策划作为一门科学或者作为指导企业经营实践的学问,历史并不算长。策 划的根在中国,策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哲学和谋 略。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战乱史、一部斗争史、一部谋略史。残酷而连绵不断的 战争以及诡谲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使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策略、谋 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因演义》描述了大量的充满谋略的战争场景, 而这些谋略,正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等诸多人士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策略、 谋略正是中国式策划的核心要义。 可以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智谋思想的策划史。然而,策 划不仅仅存在于军事领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闪耀着策划的光辉。人类在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程,就是策划的历程。 世传所谓黄帝兵法,虽难以稽考,但到氏族社会末期,战争指导中己不乏谋 略。军队出现后,谋略运用成为重要问题。据载夏少康以武力夺回王位时,在战 前就注意谋略,还派出了军事间谍;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改变了力量对 比再伺机决战:周灭商也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剪除对方羽翼的谋略,然后 趁商王室内部纷乱,商都空虚之机,联合诸侯大举东征;牧野之战武王誓师, 揭露商纣罪行,进行战场动员以鼓励士气。 古代军事理论,并非一开始就以兵书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 和其他文献之中。《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
第二章 商务策划理论来源 基本要求: 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务策划的理论来源,使学生了解策划起源于中国智慧 的事实,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历史、文化、政治、哲学、谋略等知识,为商务策划 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慧与谋略等知识。 基本概念: ⑴谋略 ⑵孙子兵法 ⑶中国哲学思维 重点与难点: ⒈中国哲学思维的几个特性 ⒉中国特有的智谋 第 1 节 中国古代智慧 一、周易 追求现代不是从西方抱过来一堆新名词就了事,在我们祖先埋骨的地方,也 有一些蒙尘的舍利子。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本土智慧,仍然在尘封的角落里发出耀 眼的光芒。 策划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概念。说它古老,是因为策划古已有之;说它新鲜, 是因为策划作为一门科学或者作为指导企业经营实践的学问,历史并不算长。策 划的根在中国,策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哲学和谋 略。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战乱史、一部斗争史、一部谋略史。残酷而连绵不断的 战争以及诡谲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使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策略、谋 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描述了大量的充满谋略的战争场景, 而这些谋略,正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等诸多人士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策略、 谋略正是中国式策划的核心要义。 可以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智谋思想的策划史。然而,策 划不仅仅存在于军事领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闪耀着策划的光辉。人类在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程,就是策划的历程。 世传所谓黄帝兵法,虽难以稽考,但到氏族社会末期,战争指导中己不乏谋 略。军队出现后,谋略运用成为重要问题。据载夏少康以武力夺回王位时,在战 前就注意谋略,还派出了军事间谍 ;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改变了力量对 比再伺机决战;周灭商也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剪除对方羽翼的谋略,然后 趁商王室内部纷乱,商都空虚之机,联合诸侯大举东征 ;牧野之战武王誓师, 揭露商纣罪行,进行战场动员以鼓励士气。 古代军事理论,并非一开始就以兵书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 和其他文献之中。《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
内容。如认为国政衰败不能兴师,深得民心则可用兵:主张师出有名,纪律严明: 作战时避敌锋锐,伺机而动,诱敌而动等。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和 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零星的谋略思想 及战争情况。 二、孙子兵法 《孙子》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兵法,被尊称为“兵经”。《孙子兵法》可 说是处处在讲求策略。企业竞争,似乎不得不战,甚至不可不战。而应如何应战? 企业可运用《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各种策略。商场如战场,企业策略和军事战 略的原则也大体相同。人口、土地、物资、武器、斗志等虽然是战前致胜的基本 要素,却不能保证是事实上获胜的绝对原因。因为还有作战计划的正误、将帅指 挥能力的优劣、军队战力的强弱、他国的参与、新武器及战术的出笼、新兴科技 的应用、地形气象的变异、后勤支持是否充足以及信息是否掌握充分等因素,可 能改变既有的情况,以致战争的胜败,并没有一定的条件。企业竞争致胜的基本 要素,在人员、资源、生产、财务、营销、经营管理能力等。企业经营管理,如 果能够应用《孙子兵法》,必能依据企业的意愿,创造有力的竞争环境:分析企 业利益、目标及政策以研究可行的活动方案:掌握有力的营销机会,以提高竞争 力:不断研究创新,改善生产流程和方法:依据内外环境的变迁,经常调整,以 求随机应变:并且预先策划,以期当机立断,持续发展。 三、三国演义 策划作为政治谋略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 英雄这段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刘备早己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 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 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 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 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 下。幸好此时一阵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 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 摆脱了曹操的控制,终于在中国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这就是中国成语假痴不 藏。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 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用于 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 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 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
内容。如认为国政衰败不能兴师,深得民心则可用兵;主张师出有名,纪律严明; 作战时避敌锋锐,伺机而动,诱敌而动等。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和 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零星的谋略思想 及战争情况。 二、孙子兵法 《孙子》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兵法,被尊称为“兵经”。《孙子兵法》可 说是处处在讲求策略。企业竞争,似乎不得不战,甚至不可不战。而应如何应战? 企业可运用《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各种策略。商场如战场,企业策略和军事战 略的原则也大体相同。人口、土地、物资、武器、斗志等虽然是战前致胜的基本 要素,却不能保证是事实上获胜的绝对原因。因为还有作战计划的正误、将帅指 挥能力的优劣、军队战力的强弱、他国的参与、新武器及战术的出笼、新兴科技 的应用、地形气象的变异、后勤支持是否充足以及信息是否掌握充分等因素,可 能改变既有的情况,以致战争的胜败,并没有一定的条件。企业竞争致胜的基本 要素,在人员、资源、生产、财务、营销、经营管理能力等。企业经营管理,如 果能够应用《孙子兵法》,必能依据企业的意愿,创造有力的竞争环境;分析企 业利益、目标及政策以研究可行的活动方案;掌握有力的营销机会,以提高竞争 力;不断研究创新,改善生产流程和方法;依据内外环境的变迁,经常调整,以 求随机应变;并且预先策划,以期当机立断,持续发展。 三、三国演义 策划作为政治谋略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 英雄这段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 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 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 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 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 下。幸好此时一阵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 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 摆脱了曹操的控制,终于在中国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这就是中国成语假痴不 癫。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 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用于 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 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 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
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 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 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勘索。东胡存心桃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 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 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 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竞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 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 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 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胡东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 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士。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 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沓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 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沓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 可随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 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 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 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隆中对策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篇."欲识他年分鼎处 先生笑谈画图中”,"茅庐未出,已知天下三分,真乃万古之人不及也"等话语都是后 人对诸葛亮隆中对策极具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的由衷赞扬.隆中对策整个准备与 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运势"策略,对企业的经营策划颇具借鉴意义。 第2节策划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哲学思维的几个特性 1.整体观方法论 中国哲学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上百万年的 生存斗争逐步形成的,到《易经》诞生,集中国哲学之大成,从此,在中国哲学 方法的指导下创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与中国 哲学方法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然而,由于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尖 落,也使当今的中国人不理解古代中国为什么在各个方面均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原 因。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这套哲学方法就是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应用却又始终未被今人所理解的方法。 中国哲学方法的集大成,是以《易经》为标志、由《易经》而完成的,这 套哲学方法对中华文明的创立起了指导作用。中国哲学方法包括方法论与思维方 式两个主要内涵,即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按理,对二者应予一同论述 但为了使读者对它们有明确的了解,对其分开论述较为合适,虽然这样也给论述
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 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 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 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 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 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 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 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 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胡东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 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 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沓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 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沓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 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 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 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 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隆中对策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篇."欲识他年分鼎处, 先生笑谈画图中","茅庐未出,已知天下三分,真乃万古之人不及也"等话语都是后 人对诸葛亮隆中对策极具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的由衷赞扬.隆中对策整个准备与 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运势"策略,对企业的经营策划颇具借鉴意义。 第 2 节 策划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哲学思维的几个特性 1.整体观方法论 中国哲学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上百万年的 生存斗争逐步形成的,到《易经》诞生,集中国哲学之大成,从此,在中国哲学 方法的指导下创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与中国 哲学方法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然而,由于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失 落,也使当今的中国人不理解古代中国为什么在各个方面均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原 因。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这套哲学方法就是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应用却又始终未被今人所理解的方法。 中国哲学方法的集大成,是以《易经》为标志、由《易经》而完成的,这 套哲学方法对中华文明的创立起了指导作用。中国哲学方法包括方法论与思维方 式两个主要内涵,即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按理,对二者应予一同论述, 但为了使读者对它们有明确的了解,对其分开论述较为合适,虽然这样也给论述
带来一定困难,但就中国哲学方法论讲,的确十分简单就可讲清。 中国哲学整体观方法论是独特的,它是在7000~6000年前开始形成,历代 学者均对它有大量的论述和解释,因而它是有丰富的古籍为后盾的。 从中国哲学内容看,一方面,中国哲学方法强调认识事物要从宏观上去把握, 而宏观是什么?没有讲,讲的只是道。实际上道是看不见、模不着,只可由思维 去把握的属于形而上的内涵,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因此,它是朴散无穷的, 所以,道就是宏观。用现代语言讲,中国哲学认为地球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 万物中的每一具体事物也具有阴阳五行属性,这就是宏观的朴散性,即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可是宏观本身不是具体事物,故又是无。 宏观就像一个圆球(不是实体),把一切事物包容在其中,在把握了宏观后, 就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观察认识具体事物。古人谓之“如环无端”,正是其如环无 端,则又可认为它每一处都是端,因此,又有“无法便是大法”的古训。 在古代中国,对宏观的把握被认为是须臾不能离开的,对宏观的论述, 则是以一个形象化后的“道”来表示的。 中国哲学对事物宏观认识的道,包容了万事万物,因此在宏观中是分不清灵 与肉、精神与物质、唯物和唯心的区别的,这是宏观的本质特征。所以,古人又 将道喻为“一”,一切均在“一”之中,只承认阴阳互根、阴阳相合、和为贵, 而不承认阴阳对立斗争。 从整个字宙来看,也同样如此,斗争是暂时的,合和是永恒的,因为阴阳均 在“一”之中。从宏观上看,它们是合为一体的。过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均是在排斥“一”的前提下论述的。一分为二,即是一分为两个,这个一就不存 在了:和二为一,即是两个又合在一起成为“一”,二又不存在了。这样就把宏 观的一降为微观的一、具体的一了。抽掉了宏观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就成 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过类似的辩论,谁也 无法说服谁,于是便斗起来了。 如果将它们置于“一”这个宏观之下再来看分与合,就不会有斗争的内涵了, 而只是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待关系了,这是对二元论中只强调对立斗争概 念的否定。因为在二元论中,对立斗争是作为永恒的真理对待的,而在中国哲学 方法论中,则讲究和为贵,其意是指万物均是在“一”这个宏观之中,是合和的, 虽有斗争,但是相对的。古人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形象整体思维 整体观方法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但怎样去从宏观上把 握,则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去进行落实,这个思维方式在认识事物时的整个思维 过程不能也就成为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 形象整体思维,就是实现整体观方法论的思维方式:形象整体思维是形象思
带来一定困难,但就中国哲学方法论讲,的确十分简单就可讲清。 中国哲学整体观方法论是独特的,它是在 7000~6000 年前开始形成,历代 学者均对它有大量的论述和解释,因而它是有丰富的古籍为后盾的。 从中国哲学内容看,一方面,中国哲学方法强调认识事物要从宏观上去把握, 而宏观是什么?没有讲,讲的只是道。实际上道是看不见、模不着,只可由思维 去把握的属于形而上的内涵,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因此,它是朴散无穷的, 所以,道就是宏观。用现代语言讲,中国哲学认为地球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 万物中的每一具体事物也具有阴阳五行属性,这就是宏观的朴散性,即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可是宏观本身不是具体事物,故又是无。 宏观就像一个圆球(不是实体),把一切事物包容在其中,在把握了宏观后, 就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观察认识具体事物。古人谓之“如环无端”,正是其如环无 端,则又可认为它每一处都是端,因此,又有“无法便是大法”的古训。 在古代中国,对宏观的把握被认为是须臾不能离开的,对宏观的论述, 则是以一个形象化后的“道”来表示的。 中国哲学对事物宏观认识的道,包容了万事万物,因此在宏观中是分不清灵 与肉、精神与物质、唯物和唯心的区别的,这是宏观的本质特征。所以,古人又 将道喻为“一”,一切均在“一”之中,只承认阴阳互根、阴阳相合、和为贵, 而不承认阴阳对立斗争。 从整个宇宙来看,也同样如此,斗争是暂时的,合和是永恒的,因为阴阳均 在“一”之中。从宏观上看,它们是合为一体的。过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均是在排斥“一”的前提下论述的。一分为二,即是一分为两个,这个一就不存 在了;和二为一,即是两个又合在一起成为“一”,二又不存在了。这样就把宏 观的一降为微观的一、具体的一了。抽掉了宏观去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就成 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过类似的辩论,谁也 无法说服谁,于是便斗起来了。 如果将它们置于“一”这个宏观之下再来看分与合,就不会有斗争的内涵了, 而只是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待关系了,这是对二元论中只强调对立斗争概 念的否定。因为在二元论中,对立斗争是作为永恒的真理对待的,而在中国哲学 方法论中,则讲究和为贵,其意是指万物均是在“一”这个宏观之中,是合和的, 虽有斗争,但是相对的。古人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形象整体思维 整体观方法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但怎样去从宏观上把 握,则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去进行落实,这个思维方式在认识事物时的整个思维 过程不能也就成为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 形象整体思维,就是实现整体观方法论的思维方式;形象整体思维是形象思
维与整体观方法论结合的产物。整体,是指整体观方法论,形象是指形象思维及 对形象化方法的应用。 形象整体思维与形象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现代哲学概念中形象思维被认 为是人类的一种自在的思维,只是属于艺术创作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在1979年 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文学艺术创作者从 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 活动和思维方式。.。 而形象整体思维则是人类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形而上的、把自在的形 象思维与整体观方法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 民族大智慧的源泉 形象整体思维遵照整体观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整个 思维过程均是以宏观为基点去进行的。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的、 形象化的。古人对前二者用“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给予了恰当的概括。但对宏 观与核心的表述则是用的形象化方法,在对形象化方法有了认知后,才揭开了蒙 在古人对“道”的论述上的面纱,“道”的本来面目终于清楚地显现出来,即“道” 就是本文所指的宏观。 对形象整体思维可以用平面和立体的形式给予表达:在平面上,将两条直线 呈90度相交成一十字坐标,在几何中我们知道两点成一线,那么两条直线共有 四个点,并分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就是四象:然而,在两线相交处又产生出 一个新的实点,为第五点。之所以称其为实点,是因为两直线上的点可以随直线 无限延长而变换位置,是不固定的,中点即第五点的位置则是固定的,故为实点。 古谓“四象既分,五行以出”,从十字坐标中也可看出,四象分好了,五行也就 自然而然地存在在那里了,这样,一个十字坐标就把阴阳五行的内涵表示出来 在立体上,由于平面上十字坐标中的每一个点均包含有阴与阳,将阴与阳提 出分别等距置于这个平面的上下方,再将平面上五个点与此阴阳二点相连,就成 为一个四面(或八面)双锥体,中间厚两边薄。这是宏观的立体模式,是一个超 稳定结构。这种四面双锥体模式如果以中间为轴旋转起来,则与字宙间的星系形 状是类似的,都是中间厚两边薄的圆形状态,说明形象整体思维的立体模式与字 宙星系的形状是相似的。 由此,可以说一旦把握了事物的宏观,即构筑了这样的架构,就很难将它否 定和推翻,而只有向其内充实完善的可能。这也是中国自古创立的许多学科和学 说至今不度的原因」 了解和掌握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是重要的,这对我们弘扬中国文化是带 有根本性的大纲,中国哲学方法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去认识和掌握的。由于其它有关中国哲学专著中,在讲方法论及思维方式时,把
维与整体观方法论结合的产物。整体,是指整体观方法论,形象是指形象思维及 对形象化方法的应用。 形象整体思维与形象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现代哲学概念中形象思维被认 为是人类的一种自在的思维,只是属于艺术创作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在 1979 年 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文学艺术创作者从 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 活动和思维方式。.。” 而形象整体思维则是人类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形而上的、把自在的形 象思维与整体观方法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 民族大智慧的源泉。 形象整体思维遵照整体观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整个 思维过程均是以宏观为基点去进行的。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的、 形象化的。古人对前二者用“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给予了恰当的概括。但对宏 观与核心的表述则是用的形象化方法,在对形象化方法有了认知后,才揭开了蒙 在古人对“道”的论述上的面纱,“道”的本来面目终于清楚地显现出来,即“道” 就是本文所指的宏观。 对形象整体思维可以用平面和立体的形式给予表达:在平面上,将两条直线 呈 90 度相交成一十字坐标,在几何中我们知道两点成一线,那么两条直线共有 四个点,并分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就是四象;然而,在两线相交处又产生出 一个新的实点,为第五点。之所以称其为实点,是因为两直线上的点可以随直线 无限延长而变换位置,是不固定的,中点即第五点的位置则是固定的,故为实点。 古谓“四象既分,五行以出”,从十字坐标中也可看出,四象分好了,五行也就 自然而然地存在在那里了,这样,一个十字坐标就把阴阳五行的内涵表示出来; 在立体上,由于平面上十字坐标中的每一个点均包含有阴与阳,将阴与阳提 出分别等距置于这个平面的上下方,再将平面上五个点与此阴阳二点相连,就成 为一个四面(或八面)双锥体,中间厚两边薄。这是宏观的立体模式,是一个超 稳定结构。这种四面双锥体模式如果以中间为轴旋转起来,则与宇宙间的星系形 状是类似的,都是中间厚两边薄的圆形状态,说明形象整体思维的立体模式与宇 宙星系的形状是相似的。 由此,可以说一旦把握了事物的宏观,即构筑了这样的架构,就很难将它否 定和推翻,而只有向其内充实完善的可能。这也是中国自古创立的许多学科和学 说至今不衰的原因。 了解和掌握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是重要的,这对我们弘扬中国文化是带 有根本性的大纲,中国哲学方法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去认识和掌握的。由于其它有关中国哲学专著中,在讲方法论及思维方式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