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9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屑,达到永存文 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 肅、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 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 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 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鍵期,在如此珍责的材料上铸造文字 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 有弦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 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 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 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 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 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 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 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題或是钤印一一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 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困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 “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 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弦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 力:政府立碑,則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 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汉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 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 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 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味一反 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 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 载体特性,杨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 厦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1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 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 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河南省八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9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屑,达到永存文 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 肅、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 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 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 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鍵期,在如此珍责的材料上铸造文字, 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 有弦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 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 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 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 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 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 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 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題或是钤印一一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 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囷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 “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 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弦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 力:政府立碑,則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 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 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汉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 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 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 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味一反 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 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 载体特性,杨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 厦。 (摘自《人民日报》2016 年 02 月 21 日 12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 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 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 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能论证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的出现同期,从现存最早石刻“石鼓文”的金属 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 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 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奋归于沉靜状态 走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 它们迷速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亳不 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靜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連,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 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 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 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 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 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 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 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 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 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走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塞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 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 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 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能论证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的出现同期,从现存最早石刻“石鼓文”的金属 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 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 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奋归于沉靜状态• 走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 它们迷速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 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靜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連,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 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 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 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 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 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 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 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 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 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走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塞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 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 1970 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 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睬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 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目 艮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音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 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果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 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 的感动0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 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 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 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給都。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查 子傻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 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 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 有一座挢,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 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給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 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 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 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 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 动了,我还醉眼蒙昽。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 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 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 的喉咙有些文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 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 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 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 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 “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放睬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 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目 艮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音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 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果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 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 的感动 0 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 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 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 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給都。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查 子傻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 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 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 有一座挢,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 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給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 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 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 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 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 动了,我还醉眼蒙昽。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 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 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 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 的喉咙有些文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 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 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 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 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 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 “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 2016年11月30曰,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 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 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 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 所采用,并逐渐得到妒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 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則,是中 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十四节气”图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 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 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於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 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 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 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 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以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 节气” 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 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 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 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 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 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 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 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材料一 . 2016 年 11 月 30 曰,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 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 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 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 所采用,并逐渐得到妒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 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則,是中 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二十四节气”图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 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 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 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於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 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 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 的 “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 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以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 节气” 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 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 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 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 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 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 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 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 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样性发展 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残过程 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 地一让真正的传承者友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料重道远,将 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 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 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 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妒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 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 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 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 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 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 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 固定,上半年在8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 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 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9.结合材料三,简要槭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宸,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冬宁 丰,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亨坪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 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 拨去小节,尝盗帱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遣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 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昭示学士李峤等, 即授右武玉铠曹参军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 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样性发展, 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残过程 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 地—让真正的传承者犮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料重道远,将 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 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 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 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妒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 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 “二十四节气”的 概念,然后阐述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 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 述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 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 固定,上半年在 8 日、23 日,下半年在 6 日、21 日,前后不差 1?2 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 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 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9.结合材料三,简要槭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宸,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冬宁 丰,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亨坪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 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 拨去小节,尝盗帱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遣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 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昭示学士李峤等, 即授右武玉铠曹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