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 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 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 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 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 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髙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 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 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 门户的诚恳愿望。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 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 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 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 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 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 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 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 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 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 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 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 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 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 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21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 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叙述、抒 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年轻听众成 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 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 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 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 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 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 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 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 的挑剔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 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 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 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 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
河南省八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 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 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 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 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 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 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 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 门户的诚恳愿望。另—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 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 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 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 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 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 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 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 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 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 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 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 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 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 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21 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 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叙述、抒 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年轻听众成 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 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 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 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 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 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 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 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 的挑剔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 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 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 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 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
流在21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 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 (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 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进, 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 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 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 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高温,过 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气旺 盛 B.第二段由90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 味 C.第三段用21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 D.第四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0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 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 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 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的流 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 D.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 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 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 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 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 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 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盜……
流在 21 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 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 (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 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80 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进, 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 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 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 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高温,过 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气旺 盛。 B.第二段由 90 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 味。 C.第三段用 21 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 D.第四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90 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 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 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 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 世纪的流 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 D.纵观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 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 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 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 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 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 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 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 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 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 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 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 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 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 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 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 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 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 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 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 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 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 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 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 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 才是贝尔门的杰作一一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 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 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 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 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 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 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 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 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 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 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 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 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 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 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 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 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 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 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 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 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 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 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 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 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一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 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 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盜……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 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 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 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 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5.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6.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 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 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 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 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 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 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 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 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 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 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 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 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 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 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 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 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 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 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 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 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 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5.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 分) 6.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 好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 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 70 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 年党中 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 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 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 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 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 20 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 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 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 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 长期均衡发展。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 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 2016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 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 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 2.2 个孩子才能达到更
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 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 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 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 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査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 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 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 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 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 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 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 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 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 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 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 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 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 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 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 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 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 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 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 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 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 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 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 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 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 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 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 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 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 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 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
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 2 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 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 愿只有大约 1.8 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 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 12.5%)而不能 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 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 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 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 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 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 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 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 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 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 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 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 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 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 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 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 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 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 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 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 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 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 办日托(0-2 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 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 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 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 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 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 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 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 独生子女家庭 1.5 亿多户,按照 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 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 2500 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