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 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 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 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 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真正 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 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 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 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己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 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 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 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 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 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 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 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 品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 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 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 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 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 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 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 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 2016 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 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 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 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 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真正 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 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 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 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 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 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 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 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 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 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 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 品。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 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 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 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 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 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 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 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
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 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髙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只有内心充满爱 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 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 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 业尺度,一个 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 品质决定的。 B.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是几乎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经典作品不会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 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因为只要表现给予性的 慷慨与仁慈,就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就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2.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 且意味 无穷。 B.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 到最大 的收获 C.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 看到一 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 质,给 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言 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 命应当这 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 愧 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 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只有内心充满爱 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 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 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 业尺度,一个 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 和 品质决定的。 B.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是几乎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经典作品不会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 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因为只要表现给予性的 慷慨与仁慈,就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就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2.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 且意味 无穷。 B.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 到最大 的收获。 C.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 看到一 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D.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 质,给 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言 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 命应当这 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 愧!” 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达了同 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 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给予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 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 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 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 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 弓矢雨注,将十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十,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 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 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 赤乌五年,征相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 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 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相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 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奷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 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 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 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 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 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 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 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 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 诛/权深忿之 B.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权深 忿之 C.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权深忿 之 D.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 觉诛权深忿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达了同 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 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给予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 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 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 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 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 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 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 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 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 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 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 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 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 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 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 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 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 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 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 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 诛/权深忿之 B.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权深 忿之 C.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权深忿 之 D.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 觉诛权深忿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擢”指提拔、升进宫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拜”“除”“迁”“谪”“转 徙”“改”“补”等,其中“拜”“除”都指授予官职,“迁”“谪”都指贬 B.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 日。朱然 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 C.“节”,即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 凭证。用 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D.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然与孙权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 两次征 讨相中,屡立战功。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 由 此声名远播。 B.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相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 领八百 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相中时,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 并上 表孙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 孙权 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A.“擢”指提拔、升进宫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拜”“除”“迁”“谪”“转” “徙”“改”“补”等,其中“拜”“除”都指授予官职,“迁”“谪”都指贬 官。 B.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 日。朱然 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 C.“节”,即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 凭证。用 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D.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然与孙权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 两次征 讨柤中,屡立战功。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 由 此声名远播。 B.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 领八百 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 并上 表孙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 孙权 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 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 作。②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5 分) 9.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 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 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 让我们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天地河海的辽阔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 羡慕他们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 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 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 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 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 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如 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②渐漫 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 作。②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 同?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 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天地河海的辽阔。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 羡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 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 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 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 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 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 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