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中 2010—20l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大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韵 金开诚 ①“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 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②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 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 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 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 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③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 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④“"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 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 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
河南省信阳高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大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说“韵” 金开诚 ①“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 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②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 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 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 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 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③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 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④“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 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 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
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 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 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 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⑤“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⑥第—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 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 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 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 的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 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 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 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⑦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 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 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 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 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 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 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⑧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 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
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 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 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 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⑤“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⑥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 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 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 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 “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 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 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 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⑦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 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 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 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 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 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 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⑧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 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
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下列关于“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 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 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符合中国特色 韵”在人的神情、气派上体现为神韵、风韵,一般无褒贬之分:它在文学艺术中 表现为气韵。而实际上却常常存在混用的现象 D.作者列举《兰亭集序》和《会真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韵”一要和谐,二要有能 流传后世的作品作为证明 2.下列关于“气韵生动”和“韵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韵生动”是从外在或内在的生动性上提出的要求,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 求生动形象,才谈得上“气韵” B.“韵味”指文艺作品要在生动性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觉,是比生动性更 高层次的要求 C.静态的书法和绘画也可以“气韵生动”,而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剧若毫无气韵,便是 劣作。这说明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有气韵的关键不是表面的动与静,而是生动形象。 D.有“韵味”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味”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 3.下列分析与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其他民族文化所 不具备的 B.“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更关乎民族的文化传 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C.“韵”是“有”“实”,不具备中国特色:“味”是“无”“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 美标准 D.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韵”的含义在中国人 的现实生活中已被广泛接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 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 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
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 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 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符合中国特色。 C.“韵”在人的神情、气派上体现为神韵、风韵,一般无褒贬之分;它在文学艺术中 表现为气韵。而实际上却常常存在混用的现象。 D.作者列举《兰亭集序》和《会真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韵”一要和谐,二要有能 流传后世的作品作为证明。 2.下列关于“气韵生动”和“韵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气韵生动”是从外在或内在的生动性上提出的要求,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 求生动形象,才谈得上“气韵”。 B.“韵味”指文艺作品要在生动性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觉,是比生动性更 高层次的要求。 C.静态的书法和绘画也可以“气韵生动”,而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剧若毫无气韵,便是 劣作。这说明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有气韵的关键不是表面的动与静,而是生动形象。 D.有“韵味”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味”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 3.下列分析与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其他民族文化所 不具备的。 B.“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更关乎民族的文化传 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C.“韵”是“有”“实”,不具备中国特色;“味”是“无”“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 美标准。 D.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韵”的含义在中国人 的现实生活中已被广泛接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 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 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
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盜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日:“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 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 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 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日:“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 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 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 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 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 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 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私谥为文烈公。 鸣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 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被攻陷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 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 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 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 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 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 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 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 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 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 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被攻陷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 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 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 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 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分)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分) 译文: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8.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5分)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 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 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 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 分)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 分) 译文: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3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8.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