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三门峡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宣 第丨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 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 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 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 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 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 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 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 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 “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 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 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音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 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 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 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 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 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 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 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 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緣关系构成。当代社会, 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 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 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 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 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一般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和“仁”的思想,于是着重进行有关“礼”和“仁” 的研究,却忽视了“敬”这一更具本质性的精神内涵。 B.人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会自然产生出于内心的崇拜与仰慕的“敬” 的心理,而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的心情 C.当“礼”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得以留存下来,从而 得以成为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 状态,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同时,也吸纳了“敬”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敬”,把对待事物
河南省信阳市、三门峡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 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 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 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 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 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 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 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 21 次, 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 “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 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 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 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 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 21 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 18 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 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 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 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 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 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 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 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 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 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 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界一般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和“仁”的思想,于是着重进行有关“礼”和“仁” 的研究,却忽视了“敬”这一更具本质性的精神内涵。 B.人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会自然产生出于内心的崇拜与仰慕的“敬” 的心理,而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的心情。 C.当“礼”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得以留存下来,从而 得以成为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 状态,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同时,也吸纳了“敬”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敬”,把对待事物
的敬业精神的对象扩展为普通人 B.由“敬”而发的礼活动合乎天理,并且具有道德价值,因为“敬”保障了礼的实践 可能性,发自内心,也出于天赋 C.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但“敬”的精神也应蕴涵其中 没有发自内心的“敬”,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D.“礼”和“仁”都以“敬”为本,但与“礼”“仁”相比,“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 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对“敬”的阐述,也有一定发展,在祭祀活动中既继承了上古对“天”与“神” 的敬仰,也传承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 B.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敬”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 者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C.“仁”是“礼”的内核,但是在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以及家庭作用愈加式微的现代 社会中,“仁”势必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D.在“敬”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它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它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 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在延伸。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工属文,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 中书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内名。”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长家天年诏痕州长 史手想选部枣才史便火煮李想以思握感即史效奏无影初义上航以为江南 静能势乂条其中 不纨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帝遣使江南,发在所库赀以赎生 鳖之利,衣食所资。江湖之生无既,而府库之财有限,与其拯物,不如忧民。且鬻生之徒惟 利所视,钱刀日至,网罟岁广,施之一朝,营之百倍。若回所赎之赀,减方困之徭,其泽乡 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 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 便,辄驳正。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谏罢金仙、玉真二观 帝虽不从,优容之。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绝。 开元初,姚崇为紫微令,荐为侍郎,外托引重,实去其纠驳权,畏乂明切也。未几,除 刑部尚书。乂方雅有学识,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会病卒,年六十八,赠黄门监,谥曰贞。 遗令薄葬,毋还乡里。 乂沉正方雅,识治体。葬日,苏颋、毕构、马怀素往祖之,哭曰:“非公为恸而谁恸欤!” 乂事兄尚一、尚贞孝谨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总二十卷, 乂所著甚多。尚一终清源尉,尚贞博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义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B.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C.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D.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估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
的敬业精神的对象扩展为普通人。 B.由“敬”而发的礼活动合乎天理,并且具有道德价值,因为“敬”保障了礼的实践 可能性,发自内心,也出于天赋。 C.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但“敬”的精神也应蕴涵其中, 没有发自内心的“敬”,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D.“礼”和“仁”都以“敬”为本,但与“礼”“仁”相比,“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 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对“敬”的阐述,也有一定发展,在祭祀活动中既继承了上古对“天”与“神” 的敬仰,也传承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 B.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敬”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 者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C.“仁”是“礼”的内核,但是在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以及家庭作用愈加式微的现代 社会中,“仁”势必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D.在“敬”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它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它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 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在延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工属文,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 中书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内名。”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长安三年诏雍州长 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 宗不纳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帝遣使江南,发在所库赀以赎生,乂上疏以为:“江南鱼 鳖之利,衣食所资。江湖之生无既,而府库之财有限,与其拯物,不如忧民。且鬻生之徒惟 利所视,钱刀日至,网罟岁广,施之一朝,营之百倍。若回所赎之赀,减方困之徭,其泽乡 矣。 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 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 便,辄驳正。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谏罢金仙、玉真二观, 帝虽不从,优容之。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绝。 开元初,姚崇为紫微令,荐为侍郎,外托引重,实去其纠驳权,畏乂明切也。未几,除 刑部尚书。乂方雅有学识,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会病卒,年六十八,赠黄门监,谥.曰贞。 遗令薄葬,毋还乡里。 乂沉正方雅,识治体。葬日,苏颋、毕构、马怀素往祖之,哭曰:“非公为恸而谁恸欤!” 乂事兄尚一、尚贞孝.谨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总二十卷, 乂所著甚多。尚一终清源尉,尚贞博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义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B.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C.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怙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D.长安三年/诏雍州长史薛季昶选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闻/擢监察御史/劾奏 无避/景龙初叶/静能估势/乂条其奸/中宗不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
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 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乂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中书舍人时,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江南,发放 所在地府库中的钱财以赎生,李乂上书认为与其拯救生物,不如忧念民众。 B.李乂品性刚正,不畏权贵,遇到制书敕令有不合适的地方,往往加以驳正。太平公 主干涉政事,想拉拢李乂依附,李乂坚决拒绝。 C.李乂沉正方雅,有宰相才能,识治体,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当他去世埋葬的时候, 苏颋、毕构、马怀素为之痛哭不已。 D.李乂年轻时被中书令薛元超预测将驰名海内。后来,他考中进士,并且一路升迁 直至刑部尚书,后因病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2)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闲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这两首诗都是怀人诗,在内容上却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赏析“披衣更向门前望”一句中的“更”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 是 (2)《赤壁赋》用 ”这一包含比喻和对比的句式,表现出因人在天 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 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 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 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李乂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中书舍人时,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江南,发放 所在地府库中的钱财以赎生,李乂上书认为与其拯救生物,不如忧念民众。 B.李乂品性刚正,不畏权贵,遇到制书敕令有不合适的地方,往往加以驳正。太平公 主干涉政事,想拉拢李乂依附,李乂坚决拒绝。 C.李乂沉正方雅,有宰相才能,识治体,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当他去世埋葬的时候, 苏颋、毕构、马怀素为之痛哭不已。 D.李乂年轻时被中书令薛元超预测将驰名海内。后来,他考中进士,并且一路升迁, 直至刑部尚书,后因病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2)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闲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这两首诗都是怀人诗,在内容上却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简要赏析“披衣更向门前望”一句中的“更”字。(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 是:“ , 。” (2)《赤壁赋》用“ , ”这一包含比喻和对比的句式,表现出因人在天 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 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 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 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 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 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莱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 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 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枭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莱味道 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 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莱,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 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 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 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莱、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 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莱馆的总 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莱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妤奇,他们很想知道莱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 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 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10年,直到1590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 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 有400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 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莱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 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虛者补之”“实者泻之”“寒 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威”:什么“春不食 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 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 把式—一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鰍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 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 椒油小白莱、酿煎青椒、韭莱炒胡桃、葵花豆腐,还冇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 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 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 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 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 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莱》;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 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 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莱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莱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莱馆早晩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 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 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 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莱。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盂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 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 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 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菜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 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 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桌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菜味道 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 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菜,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 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 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 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菜、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 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菜馆的总 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菜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菜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 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 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 10 年,直到 1590 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 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 有 400 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 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菜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 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 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咸”;什么“春不食 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一 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 把式——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鳅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 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菜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 椒油小白菜、酿煎青椒、韭菜炒胡桃、葵花豆腐,还有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 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 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 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 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 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菜》;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 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 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菜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菜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菜馆早晚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 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 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 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菜。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 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
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燕窝人参羹等药膳莱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 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夭喝多了,走吧, 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虛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 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 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 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 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C.“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 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6分)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 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 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 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贲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 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 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菓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 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 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 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 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 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 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 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 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 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 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 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仁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 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向的《巴黎荼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 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爱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 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 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春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旑旎风光。 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淸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
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燕窝人参羹等药膳菜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 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天喝多了,走吧, 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虚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 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 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 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 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C.“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 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6 分)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 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 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 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 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 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 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 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 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 年 11 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 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 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 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 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 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 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 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 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 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 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 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仁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 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 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爱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 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 “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 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 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