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4年春节,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可以归为家庭价值重建的 努力。在此之前,宗祠、祭祖活动,已经被作为了“旅游资源”。这也是一个时 期以来“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无 论有效与否,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上述活动与近 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自然有关,尽管在乡村社会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条件下, 家庭家族、邻里乡党,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的改变已不可逆转。宗族所依托 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势必引发伦理关系的重构。这一方面的“传统文化”在 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修复、文化重建的“资源”,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当下 的中国,公私道德的重建,或许都颊仰赖更为多元的“资源”吧。 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不宜简单地归因于“文革”。“传统社会 部本来就有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但近代以来对“宗法秩序”的大举破坏,无疑 加速了这一过程。由五四发起,由接下来的革命持续推进的摧毁“宗法制”的努 力,在20世纪末期伦理堤防溃决之时,使人品出了一味酸涩。农村较之城市, 崩解更来得剧烈。也因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一旦堤防溃决,即一泄无余。 较之环境的破坏伦理破坏毋宁说更为触目惊心,堪称一大“变局”。尽管“家庭 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不无普 遍性的事实,人们却也注意到,某些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减缓了上述 崩坍的娃。家庭成员中相互的责任感尚在,家庭伦理尚能艰难地维持,且构成了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 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在那 次运动中,批判者对于宗法、家族之于个人的桎梏,往往有切肤之痛;对于其曼 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则不暇考量:对于“摧毁”、破坏的后果,更逆料未 厦。至于“集体”“组织”部分地取代了“家庭”的位置一一这一过程也值得仔 细梳理。我不认可修复伦理,而是将修复宗法作为选项。在我看来,“宗法”“家 族”呈现出的正面意史,缘于以“革命”的名义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修复之道 却未必应当是逆向而行 据宗族史家的说法,“从性质上看,宗族经历了从贵族组织向民间组织转化的过 程;从功能看,宗族经历了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社会功能为主的过程”(周大鸣 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考虑到中国家族与政权曾经的同构关系,宗族 政治功能(即使有限)的恢复,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未见得是福音。由此,出 于功利考量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其弊亦然。更有意义的,是面对社会尤其 乡村的现状,据此寻求改善之道,而非架空而论,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 约”“族规”等等的重启。 (节选自赵国《家人父子一一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余论之 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宗祠、祭祖活动被作为“旅游资源” 这都与“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
河南省六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14 年春节,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可以归为家庭价值重建的 努力。在此之前,宗祠、祭祖活动,已经被作为了“旅游资源”。这也是一个时 期以来“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无 论有效与否,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上述活动与近 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自然有关,尽管在乡村社会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条件下, 家庭家族、邻里乡党,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的改变已不可逆转。宗族所依托 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势必引发伦理关系的重构。这一方面的“传统文化”在 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修复、文化重建的“资源”,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当下 的中国,公私道德的重建,或许都颊仰赖更为多元的“资源”吧。 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不宜简单地归因于“文革”。“传统社会”内 部本来就有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但近代以来对“宗法秩序”的大举破坏,无疑 加速了这一过程。由五四发起,由接下来的革命持续推进的摧毁“宗法制”的努 力,在 20 世纪末期伦理堤防溃决之时,使人品出了一味酸涩。农村较之城市, 崩解更来得剧烈。也因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一旦堤防溃决,即一泄无余。 较之环境的破坏伦理破坏毋宁说更为触目惊心,堪称一大“变局”。尽管“家庭 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不无普 遍性的事实,人们却也注意到,某些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减缓了上述 崩坍的娃。家庭成员中相互的责任感尚在,家庭伦理尚能艰难地维持,且构成了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 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在那 次运动中,批判者对于宗法、家族之于个人的桎梏,往往有切肤之痛;对于其曼 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则不暇考量;对于“摧毁”、破坏的后果,更逆料未 厦。至于“集体”“组织”部分地取代了“家庭”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值得仔 细梳理。我不认可修复伦理,而是将修复宗法作为选项。在我看来,“宗法”“家 族”呈现出的正面意史,缘于以“革命”的名义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修复之道 却未必应当是逆向而行。 据宗族史家的说法,“从性质上看,宗族经历了从贵族组织向民间组织转化的过 程;从功能看,宗族经历了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社会功能为主的过程”(周大鸣 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考虑到中国家族与政权曾经的同构关系,宗族 政治功能(即使有限)的恢复,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未见得是福音。由此,出 于功利考量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其弊亦然。更有意义的,是面对社会尤其 乡村的现状,据此寻求改善之道,而非架空而论,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 约”“族规”等等的重启。 (节选自赵国《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余论之 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宗祠、祭祖活动被作为“旅游资源”, 这都与“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
B.宗族是乡村社会的依托,在其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情况下,普遍伦理状况与伦 理意识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伦理关系也肯定会被重构。 C.在今天的中国,重建公私道德需要更为多元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 文化资源”去修复社会,重建文化。 D.因为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农村较之城市,伦理堤防溃决来得更剧烈, 伦理破坏比环境破坏更触目惊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 是有些普遍性的,这是宗族政治功能的一种体现。 B.在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伦理破坏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应该重新 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 C.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判者们自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宗法、家族制度有 切肤之痛,但忽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及破坏的后果。 D.作者引用宗族史家的观点,旨在说明宗族发展自有其规律牲,想当然地违背 这种规律来逆向修复伦理和宗族制度不一定行得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家庭价值重建作出的努力,属于“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 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 B.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文革”等外因 促进,也有“传统社会”内部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在推动。 C.即使是有限地恢复宗族的政治功能,对中国的乡村发展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此,不应出于功利考量来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 D.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不应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 规”等等的重启,而是要根据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来寻求改善的方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 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 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 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 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 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 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 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 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夲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旦 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 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 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 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
B.宗族是乡村社会的依托,在其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情况下,普遍伦理状况与伦 理意识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伦理关系也肯定会被重构。 C.在今天的中国,重建公私道德需要更为多元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 文化资源”去修复社会,重建文化。 D.因为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农村较之城市,伦理堤防溃决来得更剧烈, 伦理破坏比环境破坏更触目惊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 是有些普遍性的,这是宗族政治功能的一种体现。 B.在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伦理破坏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应该重新 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 C.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判者们自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宗法、家族制度有 切肤之痛,但忽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及破坏的后果。 D.作者引用宗族史家的观点,旨在说明宗族发展自有其规律牲,想当然地违背 这种规律来逆向修复伦理和宗族制度不一定行得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家庭价值重建作出的努力,属于“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 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 B.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文革”等外因 促进,也有“传统社会”内部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在推动。 C.即使是有限地恢复宗族的政治功能,对中国的乡村发展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此,不应出于功利考量来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 D.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不应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 规”等等的重启,而是要根据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来寻求改善的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 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 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 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 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二 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 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 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 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 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 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 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 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
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 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 濡迹:驻足,喻出仕。 4.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砖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 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 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 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 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 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 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 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5分) (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5分) (二)古代诗歌断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山亭柳·赠歌者0 晏珠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 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 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
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 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 濡迹:驻足,喻出仕。 4.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 /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砖的一项是(3 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 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 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 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 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 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 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 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5 分) . (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5 分) (二)古代诗歌断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珠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 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 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
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 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8.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 9.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申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以 两句诗正面写“行路 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2)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官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两句 是 (3)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层的 心理分析:“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暮鼓 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此唐,连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 看望。其实,也不是单连年过节a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 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 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 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 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 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 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揶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 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 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 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 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 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 是逢前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 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 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8.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 分) 9.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申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以 “ , ”两句诗正面写“行路 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2)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官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两句 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层的 心理分析:“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暮 鼓 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此唐,连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 看望。其实,也不是单连年过节 a 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 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 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 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 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 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 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揶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 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 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 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 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 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 是逢前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 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 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 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入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 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 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 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 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 几样卤昧。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 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予以为可以一辈子 可有一天他赶采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 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 没一个人晓得。 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 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 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孤苦无依 B.小说第六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理发师唱腔的凄凉婉转。 C.小说表现方老爷子认亲时的方言描写,意在突出方老爷子的热情亲切和见到 老乡时的激动。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 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E.“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 题“暮鼓”,又揭示了小说主题。 (2)小说在刻画方老爷子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还珠于民”张伯驹 冯大彪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幼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系前清进士,官 至直隶总督。张伯驹早年仕途颇为得意。19岁考入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科学 习,毕业后先后在军阀曹锟、吴佩手、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其时 正值军阀混战,国政日非,他深以军职为耻便退出军界。北伐之后蒋分石的实业 部长是鼎昌拉他出来做事,他拒绝后使到其父首创的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 银行)挂了个常务董事兼总稽核之名,始进入金融界。 30岁后张拍驹以一介文人踏上艺术之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是出于爱 好,后则以保存中国珍贵书画不使其流入国外为宗旨,而且得到了他夫人潘素的 鼎力支持,变产借债,历经艰难风险亦在所不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 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 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入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 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 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 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 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 几样卤昧。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 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予以为可以一辈子。 可有一天他赶采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 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 没一个人晓得。 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 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 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孤苦无依。 B.小说第六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理发师唱腔的凄凉婉转。 C.小说表现方老爷子认亲时的方言描写,意在突出方老爷子的热情亲切和见到 老乡时的激动。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 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E.“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 题“暮鼓”,又揭示了小说主题。 (2)小说在刻画方老爷子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3)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 分) (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还珠于民”张伯驹 冯大彪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幼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系前清进士,官 至直隶总督。张伯驹早年仕途颇为得意。19 岁考入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科学 习,毕业后先后在军阀曹锟、吴佩手、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其时 正值军阀混战,国政日非,他深以军职为耻便退出军界。北伐之后蒋分石的实业 部长是鼎昌拉他出来做事,他拒绝后使到其父首创的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 银行)挂了个常务董事兼总稽核之名,始进入金融界。 30 岁后张拍驹以一介文人踏上艺术之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是出于爱 好,后则以保存中国珍贵书画不使其流入国外为宗旨,而且得到了他夫人潘素的 鼎力支持,变产借债,历经艰难风险亦在所不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