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 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 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 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 以前的砚或硏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 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 将砚之性质概括为:“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无论以硏石压硏抑或直接以 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刘熙此 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汉代班固在《汉书·薛宣传》中说: (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汉代崔寔 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十一月砚冻,幼童 读孝经论语。”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 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这是个质的 飞跃。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 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个别砚立面还雕刻有纹饰,有 的砚底有字款。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硏钮。东 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汉三足砚乃为有 足砚之发端。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 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硏石。东汉开始出 现松塔形墨,直接用手持墨即可硏磨,研石从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砚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整体造型详略得当,特别是在 立意上,取大势、略细节,以势写实,以静寓动。其装饰雕刻纹样普遍采用“四 神样”、“云雷样”、“方相氏样”等纹饰,在雄浑古拙之中,飘逸出神秘与浪 漫之气。汉砚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因为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 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使器物的造型、花纹承载了礼乐 和神秘主义的功能。再者,刘汉政治集团的统治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刘询 语)”,即以暴力和权术来进行政治统治,集团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 格主要是由楚文化(老庄及巫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而成,它所表现的雄浑古拙 之中,仍带有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和巫的意识。 (摘编自黄海涛《砚上汉风》) 1.下列对于砚的形成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现证明,但据推测,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研磨器 的形制基本相同,通常意义上的砚尚未完全形成。 B.目前已经认定,汉以前是砚或研的萌发期,人们直接选用合适的石块作为研 磨器,没有对其磨制加工,也未刻制纹饰
河南省六市 2013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 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 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 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 以前的砚或研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 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 将砚之性质概括为:“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无论以研石压研抑或直接以 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刘熙此 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汉代班固在《汉书·薛宣传》中说: “(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汉代崔寔 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十一月砚冻,幼童 读孝经论语。”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 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这是个质的 飞跃。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 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个别砚立面还雕刻有纹饰,有 的砚底有字款。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研钮。东 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汉三足砚乃为有 足砚之发端。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 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东汉开始出 现松塔形墨,直接用手持墨即可研磨,研石从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砚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整体造型详略得当,特别是在 立意上,取大势、略细节,以势写实,以静寓动。其装饰雕刻纹样普遍采用“四 神样”、“云雷样”、“方相氏样”等纹饰,在雄浑古拙之中,飘逸出神秘与浪 漫之气。汉砚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因为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 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使器物的造型、花纹承载了礼乐 和神秘主义的功能。再者,刘汉政治集团的统治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刘询 语)”,即以暴力和权术来进行政治统治,集团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 格主要是由楚文化(老庄及巫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而成,它所表现的雄浑古拙 之中,仍带有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和巫的意识。 (摘编自黄海涛《砚上汉风》) 1.下列对于砚的形成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现证明,但据推测,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研磨器 的形制基本相同,通常意义上的砚尚未完全形成。 B.目前已经认定,汉以前是砚或研的萌发期,人们直接选用合适的石块作为研 磨器,没有对其磨制加工,也未刻制纹饰
C.砚的形成由砚的性质决定,汉末训诂家刘熙对砚的性质所做的概括表明,作 为研磨工具的砚在汉代已成定制 D.在汉代,砚已经完全形成,不仅如此,根据班固与崔寔在相关典籍中的记载 可知,此时的砚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砚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的行列,从此开 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B.不同于以前形状自然扁平的研磨器,汉代的饼形砚经过较为规范的磨制,呈 圆饼形状,有的饼形研还雕有纹饰或字款。 C.西汉石砚多带有研石,到东汉时研石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东汉 出现了不需要研石即可研磨的松塔形墨。 D.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器物的造型、花纹具有礼 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汉砚便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砚研墨有研石压研和直接以墨条研磨两种不同形式,但目的都是以 “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而这时的墨呈颗 粒状或饼状、丸状,需要用研来磨。 C.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汉砚的整体造型雄浑古朴,其 装饰雕刻纹样又呈现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D.汉砚具有神秘与浪漫之气,原因之一是刘汉政治集团的成员多出于楚地,汉 朝的文化风格具有楚文化的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 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 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 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 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 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 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 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 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 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 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 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 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 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 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 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 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 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薛收传》
C.砚的形成由砚的性质决定,汉末训诂家刘熙对砚的性质所做的概括表明,作 为研磨工具的砚在汉代已成定制。 D.在汉代,砚已经完全形成,不仅如此,根据班固与崔寔在相关典籍中的记载 可知,此时的砚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汉砚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的行列,从此开 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B.不同于以前形状自然扁平的研磨器,汉代的饼形砚经过较为规范的磨制,呈 圆饼形状,有的饼形研还雕有纹饰或字款。 C.西汉石砚多带有研石,到东汉时研石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东汉 出现了不需要研石即可研磨的松塔形墨。 D.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器物的造型、花纹具有礼 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汉砚便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砚研墨有研石压研和直接以墨条研磨两种不同形式,但目的都是以 “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而这时的墨呈颗 粒状或饼状、丸状,需要用研来磨。 C.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汉砚的整体造型雄浑古朴,其 装饰雕刻纹样又呈现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D.汉砚具有神秘与浪漫之气,原因之一是刘汉政治集团的成员多出于楚地,汉 朝的文化风格具有楚文化的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 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 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 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 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 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 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 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 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 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 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 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 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 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 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 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 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 《旧唐书 ·薛收传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B.②⑤⑥ C.①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 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 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 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 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8.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2)歌台暖响,;,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郑达山退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 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 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 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 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 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 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8.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郑达山退休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虽然还受命最后送 他一次,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就很怅然地拒绝了。郑达山一只脚 刚从门外伸进来,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郑达山 换过鞋,朝会客厅走去,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然后沿着池 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需要妻子、 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今天刚正式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 场面。外孙们刚放暑假,由妻子带着,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乐园去了,晚饭也 许要在外面吃,然后去听最近轰动全城的外国某演奏家的萨克斯演奏会。他虽然 事先知道,还是觉得有些不快。 会客厅红木茶几上,刚泡好的龙井茶,还冒着热气。郑达山靠在沙发上,呷了几口 茶,目光转向阳台。盆栽植物髙大葱郁,笼子里鸟的鸣叫声清脆婉转,鱼缸中笨重 的大海鱼缓慢游动。难得有这样清静的下午,屋里只剩下挂钟走动的声音。心绪 复杂的郑达山从不快中抬起眼皮,将客厅的挂钟扫视一遍,确信在客厅呆了近一 个小时后,便露出了过分惊讶的表情。往日里,郑达山除非有极重要的客人, 般在会客厅只待五到十分钟,然后进房休息。他需要跟人保持一种距离。 怅然中的郑达山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干,决定去散散步。他有个习惯,绝不在 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他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出了小区,就到了河 边广场。古柳浮动,远山与古河一起融入灯光初上的暮色里,很合他此时的心境 郑达山在拉二胡的老人身边坐下。好几年了,郑达山几乎每天都跟老人天南海北 地闲聊。亲戚中有几个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人,郑达山一直跟他们保持礼节性交往 他却乐意跟这个陌生人老友似的闲话家常。有时,也只是坐着,在二胡凄凄切切 的声音中,听老人诉说自己传奇的经历。老人也是军人出身,跟郑达山一样,只 是两人结果太不相同而已。 这多少引起郑达山的感慨。假使许多年前那次陪赵司令上山的不是他郑达山,而 是别人;假使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只顾往上走,没有注意到赵司令在半山休息;假 如他没有停下脚步陪司令聊天儿,一起上山顶,赵司令会知道有个叫郑达山的人 吗?会提拔他郑达山吗?郑达山有些庆幸。尽管心烦时他也羡慕人家清清静静的 平常生活,但要让他用现有的生活去换,他还是不愿意。对郑达山而言他得到的 是他这辈子最需要的,他郑达山既已改过来,就再也改不回去 黑夜笼上来,灯光越闪越多。郑达山叹口气。他希望离职后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 起先他以为这并不难,但今天家里的冷清,带给他的却不止是感伤。拉二胡的老 人也沉浸在二胡声中:这辈子没白活,年轻时该走的路都走了,老来子孝,只是 老伴儿走早了,把他丢在孤独中。看着老人孤寂的表情,郑达山想到自己的妻子 年轻时的磕碰早都过去了,这些年,她处处顺着自己,从不抱怨,如今真的离职 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妻子和孩子们有点补偿?还是回去吧,郑达山又叹了口气 郑达山走到家门口,呆住了。妻子、女儿和外孙像往日一样站在那里迎接他,三 个女婿在下厨,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晚饭时,心绪很复杂的郑达山就多喝了点 儿酒,看来有点儿醉意。女儿们劝他少喝点,其他人也关心地来劝他。郑达山看 看妻子,妻子正对着他微笑。喝了一辈子酒,这一点儿根本就不能让他醉,妻子 明白,女儿也是明白的。 郑达山起身进房休息,这次他没想跟任何人保持距离,是真的心累了。这一晚, 郑达山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虽然还受命最后送 他一次,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就很怅然地拒绝了。郑达山一只脚 刚从门外伸进来,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郑达山 换过鞋,朝会客厅走去,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然后沿着池 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需要妻子、 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今天刚正式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 场面。外孙们刚放暑假,由妻子带着,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乐园去了,晚饭也 许要在外面吃,然后去听最近轰动全城的外国某演奏家的萨克斯演奏会。他虽然 事先知道,还是觉得有些不快。 会客厅红木茶几上,刚泡好的龙井茶,还冒着热气。郑达山靠在沙发上,呷了几口 茶,目光转向阳台。盆栽植物高大葱郁,笼子里鸟的鸣叫声清脆婉转,鱼缸中笨重 的大海鱼缓慢游动。难得有这样清静的下午,屋里只剩下挂钟走动的声音。心绪 复杂的郑达山从不快中抬起眼皮,将客厅的挂钟扫视一遍,确信在客厅呆了近一 个小时后,便露出了过分惊讶的表情。往日里,郑达山除非有极重要的客人,一 般在会客厅只待五到十分钟,然后进房休息。他需要跟人保持一种距离。 怅然中的郑达山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干,决定去散散步。他有个习惯,绝不在 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他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出了小区,就到了河 边广场。古柳浮动,远山与古河一起融入灯光初上的暮色里,很合他此时的心境。 郑达山在拉二胡的老人身边坐下。好几年了,郑达山几乎每天都跟老人天南海北 地闲聊。亲戚中有几个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人,郑达山一直跟他们保持礼节性交往, 他却乐意跟这个陌生人老友似的闲话家常。有时,也只是坐着,在二胡凄凄切切 的声音中,听老人诉说自己传奇的经历。老人也是军人出身,跟郑达山一样,只 是两人结果太不相同而已。 这多少引起郑达山的感慨。假使许多年前那次陪赵司令上山的不是他郑达山,而 是别人;假使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只顾往上走,没有注意到赵司令在半山休息;假 如他没有停下脚步陪司令聊天儿,一起上山顶,赵司令会知道有个叫郑达山的人 吗?会提拔他郑达山吗?郑达山有些庆幸。尽管心烦时他也羡慕人家清清静静的 平常生活,但要让他用现有的生活去换,他还是不愿意。对郑达山而言他得到的 是他这辈子最需要的,他郑达山既已改过来,就再也改不回去。 黑夜笼上来,灯光越闪越多。郑达山叹口气。他希望离职后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 起先他以为这并不难,但今天家里的冷清,带给他的却不止是感伤。拉二胡的老 人也沉浸在二胡声中:这辈子没白活,年轻时该走的路都走了,老来子孝,只是 老伴儿走早了,把他丢在孤独中。看着老人孤寂的表情,郑达山想到自己的妻子。 年轻时的磕碰早都过去了,这些年,她处处顺着自己,从不抱怨,如今真的离职 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妻子和孩子们有点补偿?还是回去吧,郑达山又叹了口气。 郑达山走到家门口,呆住了。妻子、女儿和外孙像往日一样站在那里迎接他,三 个女婿在下厨,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晚饭时,心绪很复杂的郑达山就多喝了点 儿酒,看来有点儿醉意。女儿们劝他少喝点,其他人也关心地来劝他。郑达山看 看妻子,妻子正对着他微笑。喝了一辈子酒,这一点儿根本就不能让他醉,妻子 明白,女儿也是明白的。 郑达山起身进房休息,这次他没想跟任何人保持距离,是真的心累了。这一晚, 郑达山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郑达山退休后第一天回到家里,虽然脸上是和往常一样的表情,但这其实是 他故意在保姆面前掩饰自己波澜汹涌的内心 B.第三段描写郑达山家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鸟鸣声和鱼缸中的大海鱼,营造出 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郑达山此时的清闲。 C.郑达山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是因为在这里会遇到熟人, 他觉得与这些人的相互寒暄是不必要的麻烦 D.小说在描写郑达山退休第一天生活的同时,还穿插描写了他退休之前的一些 生活情况,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冷暖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郑达山这个形象,反映了部分官员退休后极为复杂的心理 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 (2)小说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3)郑达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写郑达山当晚“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有人认为,郑达山梦 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 生活。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谈谈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 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 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 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 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 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 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 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 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 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 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 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 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 《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 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 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 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 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郑达山退休后第一天回到家里,虽然脸上是和往常一样的表情,但这其实是 他故意在保姆面前掩饰自己波澜汹涌的内心。 B.第三段描写郑达山家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鸟鸣声和鱼缸中的大海鱼,营造出 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郑达山此时的清闲。 C.郑达山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是因为在这里会遇到熟人, 他觉得与这些人的相互寒暄是不必要的麻烦。 D.小说在描写郑达山退休第一天生活的同时,还穿插描写了他退休之前的一些 生活情况,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冷暖。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郑达山这个形象,反映了部分官员退休后极为复杂的心理 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 (2)小说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3)郑达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最后写郑达山当晚“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有人认为,郑达山梦 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 生活。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谈谈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 1927 年到 1943 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 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 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 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 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 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 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 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 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 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 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 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 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 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 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 《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 40 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 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 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 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 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