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小结。测定心率的方法有多种,采用桡动脉、颈动脉、题动脉测量法都属于简便的方法:学习、掌握这此方法,是学会运用心率来监测运动负荷的前提。那么,怎样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呢?需要学习掌握运动时适宜心率、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等知识(六)学习怎样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约9分钟)1.在学生预习相关学习内容基础上,教师讲解靶心率计算和适宜运动心率判断方法。2.学生计算自已适宜的运动心率。3.教师提问出现运动疲劳时身体有哪些感受?你是怎样消除运动疲劳的!4.学生回答。5.教师讲解运动疲劳的概念。6.教师讲解如何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和消除疲劳的方法7.教师小结。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需要,我们学习了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等相关知识这不是最终目的,日的是在体育锻炼中运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科学锻炼保驾护航。并且要养成在运动与生活中,合理运用脉搏进行自我监督的习惯,使身体健康发展。教学建议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教学重点,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具有实践性,所以,建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课进行,如在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而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谢出跑后的即刻脉持指标,开与“靶心,公式计算出的自己运动心率范围比较,提示学生,如采在范国内,说明是适宜的运动心率,如果低于下限值则运功负荷不够,反之,超过上限值财运功负荷过大(七)教师总结(3分钟)1.知识梳理。2.本课小结。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身体练习的过程,是运动负荷对机体作用的过程,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要使体育锻炼达到提高锻炼效能的日的。就要学习,掌握与运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与技能,科学锻炼。并且自觉做到体育锻炼经常化,这样才能保证同学们在初三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劳逸结合地进行学习,最终初中毕业考出自己理想成绩,同时使身体专体能健康发展。教学建议教学时注意直观教学法运用,如超童恢复、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等,最好是用图表、图示配合的形式进行。如有条件,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或运用其他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会更好16第二部分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五、评价建议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因此,建议在评价中把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心率测定与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实践课教学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知、行、意”方面整体发展。六、拓展活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可以将教科书中“学以致用”的课题作为拓展活动来进行。(一)活动内容与目的1.内容分组研讨“面临初中毕业和体育中考,如何科学地提高自已的心肺耐力和中长跑成绩”?2.目的学以致用:激活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和方法,让知识与技能在学生体育学习与生活中,内化成为绩默知识。(二)活动分组与时间1.分组6~8人为一组,并推荐组长1人。2.时间周会课(三)活动过程与要求1、过程(1)体委与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协商研讨相关事宜R(2)给出研讨题目和研讨规则。嘉版(3)分组研讨、组长做好笔记(4)各组推代表全班交流。(5)体育教师归纳总结。2.要求分组讨论时声音要小些,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研讨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注意互相倾听,要运用所学知识,要选择合适的锻炼策略,并且要付诸行动。小组代表发言后,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第三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17
七、参考资料(一)什么是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便会出现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有个特殊现象,即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作“超量恢复”。(二)活动指数与评价和健身分类活动指数表分数每日活动强度n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A间歌性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如打网球13中等持续沉重呼吸和排汗:如休闲运动和自行车运动2中度,如排球、垒球轻度,如钓鱼、散步-持续时间430分钟以主320~30分钟210~20分钟10分钟以下1频率每天或儿乎每天4每周3~5次3每周1~2次每月几次n每月至少1次18第二部分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续表注,根据你每天的定期活动,将你的二项分数相乘,可以算出你的活动指数(活动指数强度分数×持续时间分数×频率分数)评价和健康分类评价活动指数健身分类很好81~100非常积极的生活方式积极和健康好61~80一般41~60可接受(可以更好)不够好差21~40很差20以下久坐不动(三)几种简单的通过自我身体检查判断运动负荷大小的方法1.自我感觉。在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前应该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对锻炼感兴趣锻炼后能很快消除疲劳。如果在锻炼前感到体力不佳,精神不振,缺乏锻炼欲望,锻炼压容易疲劳和出,有头晕等感觉,锻炼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等,就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2.睡眠。经常运动的人,会很快入睡,睡得熟,很少做梦,起床后精神饱满。如出现失眠、屡醒、多梦、起床后精神不好等现象,如无其他原因,就应检查锻炼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否合适。3.食欲。经常运动的人食欲良好。有时因运动负荷过大或大量出汗,过多失去水分和盐会使食欲减退。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左右进食,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就会有良好的食欲。4.体重。锻炼初期,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脂肪和水分消失较多,体重可能减轻一些,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肌肉质量租体积的变化,体重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一般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后,体重或多或少都有所减轻,经过休息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一点可以通过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加以比较,以观察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四设计体育课负荷遵循的原则1.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福飯2.有利于运动技术学习。3.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5.避免影响下节课教学第三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19
第二节善于休息增进健康睡眠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一股来说,睡眠占据人类生命的分之一的时间。本节课的教学从睡眠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充足的睡眠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在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积极性休息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和长时间使用网络的潜在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一、教学目标1.说出睡眠的作用和初中生合理的睡眠时间。2.举例说出不同的休息方式,学会积极休息。3.认同沉迷网络的危害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积极性休息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二)教学难点学会分析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和长时间使用网络的潜在危害。三、教学内容(一)睡眠的作用睡眠与觉醒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在觉醒时,人的各种感党,运动系统处于积极地活动状态:能主动地与外界环境进行密切联系,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以便进行工作、学习、劳动等活动。与觉醒时对比,睡眼时,视、听、触、膜等感觉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减弱,并伴有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变慢、体温下降、代谢率减低、瞳孔缩小、尿量减少等。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休息,人的精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如果睡眠充足,清晨一觉醒来,会使人感到朝气蓬勃、轻松愉快。相反,如果睡眠不足,就会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萎靡不振,脾气暴躁,食欲减退,学20、第二部分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